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燕集南亭 白话《世说新语》
楼主: 闲过信陵饮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白话《世说新语》 [复制链接]

1381
发表于 2015-9-8 08:39 |只看该作者
(64)王僧恩轻林公①,蓝田曰:“勿学汝兄,汝兄自不如伊②。”

【注释】

①王僧恩:王袆之的小名,是王蓝田(王述)的儿子。
②汝兄:指王但之(王文度)。坦之与支道林合不来,所以蓝田告诉僧息“勿学汝兄。”

【译文】

    王僧恩轻视支道林,蓝田侯王述告诉他:“不要学你哥哥,你哥哥本来 比不上他。”
  

使用道具 举报

1382
发表于 2015-9-8 08:40 |只看该作者
(65)简文问孙兴公:“袁羊何似?”答曰:“不知者不负其才,知之者无取其体①。”

【注释】

①体:根本,这里指道德品质。按:孙兴公意指袁羊有才而无德。

【译文】
  
    简文帝问孙兴公:“袁羊这个人怎么样?”孙兴公回答说:“不了解他的人不会看不到他的才能,了解他的人瞧不起他的品德。

使用道具 举报

1383
发表于 2015-9-8 08:40 |只看该作者
(66)蔡叔子云:“韩康伯虽无骨干,然亦肤立①。”

【注释】

①无骨干:指韩康伯身体肥胖,好像没有骨骼一样。肤立:指外表、形象能立起来。

【译文】
  
    蔡叔子说:“韩康伯虽然像没有骨架似的,但是体型壮美,形象也还能 立得住。”
  

使用道具 举报

1384
发表于 2015-9-8 08:40 |只看该作者
(67)郗嘉宾问谢太傅曰:“林公谈何如嵇公①?”谢曰:“嵇公勤著脚、裁可得去耳②。”又问:“殷何如支?”谢曰:“正尔有超拔,支乃过殷,然舋舋论辩,恐口欲制支③。”

【注释】

①林公:支道林。下文又只称支。
③“嵇公”句;《高僧传》作”嵇努力裁得去耳”,指嵇康要努力前进,才能赶上支道林。“努力”正是“勤著服”的意思。裁。通“才”。
③超拔:超尘拔俗。按:支道林是和尚,才这样说。舋舋(wěiwěi):参看《赏誉)第 76 则注③。

【译文】

    郗嘉宾问太傅谢安:“林公的清谈比秘公怎么样?”谢安说:“嵇公要马不停蹄地走,才能前进呀。”嘉宾又问:“殷浩比支道林怎么样?”谢安说:“只是能超脱尘俗,支道林才超过殷浩,可是在娓娓不倦的辩论方面,恐怕殷浩的口才会制服支道林的。”

使用道具 举报

1385
发表于 2015-9-8 08:40 |只看该作者
(68)质道季云:“廉颇。蔺相如虽千载上死人,懔懔恒如有生气①。曹蜍、李志虽见在,厌厌如九泉下人②。人皆如此,便可结绳而治,但恐狐狸貒貉啖尽③。”

【注释】

①廉颇、蔺相如:战国时代赵国人。蔺相如完壁归赵,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上。廉颇本为大将,不服,想羞侮蔺相如,最后受感动而负荆请罪,与蔺相如成为至交。懔懔:同“凛凛”,可敬畏的样子。
②曹蜍(chú)。李志:两人憨厚而缺乏才智,做官而功业不显。见在:现在还活着。厌厌(yā nyān):形容精神不振。
③结绳而治:远古时代没有文字,用结绳记事的方法来处理政事。貒貉(tuānhé):猪獾和狗獾。

【译文】

    庾道季说:“廉颇和蔺相如虽然是千年以上的古人,依旧正气凛然,经常使人感到虎虎有生气。曹蜍、李志虽然现在还活着,却精神委靡像坟墓里的死人一样。如果人人都像曹、李那样,就可以回到结绳而治的原始时代去,只是恐怕野兽会把人都吃光。”

使用道具 举报

1386
发表于 2015-9-8 08:40 |只看该作者
(69)卫君长是萧祖周妇兄,谢公问孙僧奴:“君家道卫君长云何①?” 孙曰:“云是世业人②。”谢曰:“殊不尔,卫自是理义人。”于时以比殷洪远③。

【注释】

①君家:君;您。
②世业人:管世事(尘俗之事)的人。
③殷洪远:殷融,字洪远。参看《文学)第 74 则注①。

【译文】
  
    卫君长是萧祖周的大舅子,一次谢安问孙僧奴:“您说卫君长这个人怎么样?”孙僧奴说:“听说是个俗事缠身的人。”谢安说:“根本不是这样,卫君长本是个研究名理的人。”当时人们把卫君长和殷洪远并列。
  

使用道具 举报

1387
发表于 2015-9-8 08:40 |只看该作者
(70)王子敬问谢公:“林公何如质公①?”谢殊不受,答曰:“朱辈初无论,庾公自足没林公民②。”

【注释】

①“林公”句:林公指支道林和尚,庾公指厦亮。
②没:淹没;超过。

【译文】

    王子敬问谢安:“林公比庾公,怎么样?”谢安很不同意这样相比,回答说:“前辈从来没有谈论过,庚公自然能够超过林公。”

使用道具 举报

1388
发表于 2015-9-8 08:40 |只看该作者
(71)谢遏诸人共道竹林优劣①,谢公云:“先辈初不臧贬七贤②。”

【注释】

①谢遏:谢玄,小名遏,是谢安的侄儿。竹林:指竹林七贤。参看《赏誉》第 29 则注①
②臧贬:褒贬。按:竹林七贤,在当时声望都很高,所以一般不评论其中的优劣。

【译文】
    谢遏等人一起谈论竹林七贤的优劣,谢安说:“前辈从来不褒贬七贤。”

使用道具 举报

1389
发表于 2015-9-8 08:41 |只看该作者

(72)有人以王中郎比车骑,车骑闻之曰:“伊窟窟成就①。”

【注释】

①窟窟:同“搰搰(gǔgǔ)”,用力的样子。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538 页说:”言但之随事辄搰搰用力,故能成就其志业也”,“其称但之之言、殆即听以自■也。”

【译文】
  
    有人把北中郎将王坦之和车骑将军谢玄并列,谢玄听说这事就说:“他努力做出了成绩。”

使用道具 举报

1390
发表于 2015-9-8 08:41 |只看该作者
(73)谢太傅谓王孝泊:“刘尹亦奇自知,然不言胜长史。”①

【注释】

①王孝伯:王恭,字孝伯,是长史王濛的孙子。奇自知:非常了解自己。

【译文】
  
    太傅谢安对王孝伯说:“刘尹也是非常了解自己的,可是他不说超过长史。”

使用道具 举报

1391
发表于 2015-9-8 08:41 |只看该作者
(74)王黄门兄弟三人俱诣谢公,子猷、子重多说俗事,子敬寒温而已①。既出,坐客问谢公:“向三贤孰愈?”谢公曰:“小者最胜。”客曰:” 何以知之?”谢公曰:“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②。推此知之。”

【注释】

①王黄门:王徽之、字子猷、是王羲之的儿子,曾任黄门侍郎。子重。是王操之的字,子敬是 王猷之的字。子敬最小。
②“吉人”句:语出《周易·系辞下》。吉人,善良的人,贤明的人。躁人,急躁的人。

【译文】
  
    黄门侍郎王子猷兄弟三人一同去拜访谢安,子猷和子重大多说些日常事情,子敬不过寒暄几句罢了。三人走了以后,在座的客人问谢安:“刚才那三位贤士谁较好?”谢安说:“小的最好。”客人问道:“怎么知道呢?” 谢安说:“善良的人话少,急躁的人话多。是从这两句话推断出来的。”
  

使用道具 举报

1392
发表于 2015-9-8 08:41 |只看该作者

(75)谢公问王子敬:“君书何如君家尊①?”答曰:“固当不同。” 公曰:“外人论殊不尔。”王曰:“外人那得知!”

【注释】

①“君书”句:王子敬擅长草书、隶书,当时有人认为他的书法骨力比不上他父亲王羲之,而比较秀媚;有的认为他父亲比不上他。谢安很尊重王羲之的书法,才有此问。

【译文】

    谢安问王子敬:“您的书法比起令尊怎么样?”子敬回答说:“本来是不同的。”谢安说:“外面的议论绝不是这样。”王子敬说:“外人哪里会懂得!”

使用道具 举报

1393
发表于 2015-9-8 08:41 |只看该作者
(76)王孝伯问谢太博:“林公何如长史?”太傅曰:“长史韶兴①。”问:“何如刘尹?”谢曰:“噫,刘尹秀。”王曰:“若如公言,并不如此二人邪?”谢云:“身意正尔也。”

【注释】

①韶兴:美好的意趣。按:上文第 48 则所记,长史王濛很欣赏自己的韶音令辞,自认为胜过刘尹(刘惔)。这里谢安也称赞他的言谈有韶兴,而不很欣赏支道林。

【译文】
  
    王孝伯问太傅谢安:“林公和长史相比,怎么样?”谢安说:“长史的清谈意趣清新。”王孝伯又问:“和刘尹相比怎么洋?”谢安说:“哎,刘尹才能出众。”王孝伯说:“如果像您说的那样,他全都比不上这两个人吗?” 谢安说:“我的意思正是这样啊。”

使用道具 举报

1394
发表于 2015-9-8 08:41 |只看该作者
(77)人有问太傅:“子敬可是先辈谁比①?”谢曰:“阿敬近撮王、刘之标②。”

【注释】

①“子敬”句:王子敬于义理并非所长,只是能综合各家情致,所以擅名一时。
②撮:聚合。王、刘之标:王濛、刘惔的风度。

【译文】

    有人问太傅谢安:”子敬到底是和哪一位前辈相当?”谢安说:“从近处说,阿敬集中了王、刘二人的风度。”
  

使用道具 举报

1395
发表于 2015-9-8 08:42 |只看该作者
(78)谢公语孝泊:“君祖比刘尹,故为得逮①。”孝伯云:“刘尹非不能逮,直不逮②。”

【注释】

①君祖:指王濛。参看上文第 73 则注①。逮:达到;赶上。按:《世说新语》原注,这一则是 说王濛质朴,刘惔有文采。
②“刘尹”句:据《晋书》记载,王濛和刘惔两人齐名,而且很友善,王孝伯又“慕刘惔之为人”。但是在这里,王孝伯实际是说他祖父胜过刘惔。

【译文】

  谢安对王孝伯说:“您的祖父和刘尹齐名,自然是能够做到他那样。” 王孝伯说:“刘尹那样的人并不是难以做到的,只是祖父不那样做。”
  

使用道具 举报

1396
发表于 2015-9-8 08:42 |只看该作者
(79)袁彦伯为吏部郎,子敬与郗嘉宾书曰:“彦伯已入,殊足顿兴往之气①。故知捶挞自难为人,冀小却,当复差耳②。”

【注释】

①已入:指已经进入朝廷,这里指担任吏部郎一职。顿:舍弃;消除。兴往:迈进,指勇往直进。
②捶挞:这里指处分官吏的杖刑。按:郎官如果有过错,就会受杖刑,所以有人不愿担任这一职务。王濛曾由长山县令调任司徒左西属,他认为此职有过失则应受杖,就上表辞让,虽经下诏对他可以停罚,仍然不肯就职。小却:稍为推辞一下,即表示不接受。按:王子敬希望袁彦伯也上表辞让,或者可能停罚。差(chài):病好了,这里指好。

【译文】
  
    袁彦伯担任了吏部郎,王子敬写信给郗嘉宾说:“彦伯已经入朝就职了,这个官职特别能挫伤人的仕进志气。原先就知道受了杖刑自然很难做人,所以希望他能稍为辞让一下,这样就会好一些呀。”
  

使用道具 举报

1397
发表于 2015-9-8 08:42 |只看该作者
(80)王子猷,子敬兄弟共赏《高士传》人及《赞》①,子敬赏井丹高洁,子猷云:“未若长卿慢世②。”

【注释】

①赞:一种文体,放在人物传记的结尾部分,等于一个总评,内容主要是褒贬人物的。例如桩康《高士传)在井丹的传记后面有“其赞曰:‘井丹高洁,不慕荣贵,抗节五王,不交非类??’”。
②长卿慢世:也是《高士传》中的赞语。长卿是司马相如的字。慢世,怠慢世人世事,玩世不恭。按:子敬赞赏高洁,子酞赞赏慢世,都是符合各自的性格的。

【译文】
  
    王子猷、子敬兄弟一起欣赏《高士传》一书所记的人和所写的《赞》, 子敬欣赏井丹的高洁,子猷说:“不如长卿玩世不恭。”

使用道具 举报

1398
发表于 2015-9-8 08:42 |只看该作者
(81)有人问袁侍中曰①:“殷仲堪何如韩康伯?”答曰:“理义所得,优劣乃复未辨,然门庭萧寂,居然有名士风流,殷不及韩。”故殷作诔云: “荆门昼掩,闲庭晏然②。”

【注释】

①袁侍中:袁恪之,字元祖,曾任黄门恃郎、侍中。
②荆门:柴门,指贫苦人家用木头、树枝等编的门。晏然:安安静静的。按:殷仲堪能清谈,擅长写文章。在清谈名理方面和韩康伯齐名。这一则里,袁恪之避开义理问题,只就风流一事比较其间优劣。

【译文】
  
    有人问侍中袁烙之:“殷仲堪和韩康伯相比,谁强些?”袁恪之回答说: “两人义理上的成就,其优劣实在是还没有辨明,可是门庭闲静,显然保存着名士的风雅,这一点,殷仲堪是赶不上韩康伯的。”所以殷仲堪在哀悼韩康伯的诔文上说:“柴门白天也关闭着,清幽的庭院安安静静。”

使用道具 举报

1399
发表于 2015-9-8 08:42 |只看该作者
(82)王子敬问谢公:“嘉宾何如道季?”答曰:“道季诚复钞撮清悟,嘉宾故自上①。”

【注释】

①钞撮:聚集。按:这里指庾道季清谈能学习别人,集中人家清虚善悟的优点。上:原注“超拔也”,指出众,杰出。按:谢安认为嘉宾胜过道季。

【译文】

  王子敬问谢安:“嘉宾和道季相比,谁强些?”谢安回答说:“道季的清谈的确集中了他人的清虚善悟,嘉宾却本来就出众。”
  

使用道具 举报

1400
发表于 2015-9-8 08:43 |只看该作者
(83)王珣疾,临困,问王武冈曰①:“世论以我家领军比谁②?”武冈曰:“世以比王北中郎③。”东亭转卧向壁,叹曰:“人固不可以无年④!”

【注释】

①临困:临死。困,病重。王武冈:王谧(mì),王导的孙子,袭爵武冈侯。
②领军:指王洽,是玉导的儿子、王珣的父亲,名声很好,曾任吴郡内史,调任领军,不久又 加中书令。三十六岁死。
③王北中郎:王坦之,任北中郎将。按:王坦之是太原人,王导是琅琊人。
④无年:无寿。按:王珣认为他父亲的人品才德超过王坦之,只是因为死得早,所以声望不大, 世人才拿他比王坦之。

【译文】
  
    王珣病重,临死的时候,问武冈侯王谧说:“舆论界把我家领军和谁并列?”武冈侯说:“世人把他和王北中郎并列。”东亭侯王珣翻身面向墙壁,叹气说:“人确是不能没有寿数呀!”

使用道具 举报

1401
发表于 2015-9-8 08:43 |只看该作者
(84)王孝伯道谢公浓至①。又曰:“长史虚,刘尹秀,谢公融②。”

【注释】

①浓至:指道德深厚到顶点。
②虚:谦虚。《晋书·王濛传》说王濛“虚己应物,恕而后行。”融:恬适。原注“条畅也”,指通达。《晋书·谢安传》说他“神识沈敏,风字条畅。”
  
【译文】

    王孝伯评论谢安最为深厚。又说:“长史谦虚宽和,刘尹才智出众,谢公和乐通达。”

使用道具 举报

1402
发表于 2015-9-8 08:43 |只看该作者
(85)王孝伯问谢公:“林公何如右军?”谢曰:“右军胜林公。林公在司州前亦贵彻①。”

【注释】

①司州:指玉胡之,曾任司州刺史。参看《言语》第 81 则注①。按:这里说明右军将军王羲之胜过支道林,支道林胜过王的之。贵彻:尊贵通达。

【译文】
  
    王孝伯问谢安:“林公和右军相比,谁强?”谢安说:“右军胜过林公。 可是林公比起司州来还是尊贵而通达的。”

使用道具 举报

1403
发表于 2015-9-8 08:43 |只看该作者
(86)桓玄为太傅,大会,朝臣毕集①。坐裁竟,问王桢之曰:“我何如卿第七叔②?”于时宾客为之咽气③。王徐徐答曰:“亡叔是一时之标,公是千载之英。”一坐欢然。

【注释】

①“桓玄”句:桓玄只任过太尉,不是太傅。
②卿第七叔:指王献之。王桢之是王徽之的儿子,王羲之的孙子,历任侍中、大司马长史。
③咽气:气塞,屏气,这里指紧张得喘不过气来。按:桓玄性情暴烈,而又酷爱书画,喜欢二王书法,总是以王献之自比。王桢之如果回答不好,就会触怒他。

【译文】
  
    桓玄任太傅的时候,大会宾客,朝中大臣全都来了。大家才入座,桓玄就问王桢之:“我和你七叔相比,谁强?”当时在座的宾客都为王桢之紧张得不敢喘气。王桢之从容回答说:“亡叔只是一代的楷模,您却是千古的英才。”满座的人听了都喜气洋洋。

使用道具 举报

1404
发表于 2015-9-8 08:43 |只看该作者
(87)桓玄问刘太常曰①:‘我何如谢太傅?”刘答曰:“公高,太傅深。”又曰:“何如贤舅子敬?”答曰:“楂梨橘柚,各有其美②。”

【注释】

①刘太常:刘瑾,字仲璋,历任尚书、太常卿。他母亲是王羲之的女儿、王子敬(王献之)的 姐妹。
②“楂梨”句:指几种水果味道不同,却都很可口,借指两人各有各的长处。楂,山楂;柚, 柚子。

【译文】
  
    桓玄问太常刘瑾说:“我和谢太傅相比,怎么样?”刘瑾回答说:“公 高明,太傅深厚。”桓玄又问:“比起贤舅子敬来怎么样?”刘瑾回答说: “楂、梨、橘,柚,各有各的美味。”
  

使用道具 举报

1405
发表于 2015-9-8 08:43 |只看该作者
(88)旧以桓谦比殷仲文①。桓玄时,仲文入,桓于庭中望见之②,谓同坐曰:“我家中军那得及此也!”

【注释】

①殷仲文:桓玄的姐夫,投奔桓玄任咨议参军。他有才华,容貌风度又美,为世所重。下文桓 玄正是从这方面评论桓谦比不上他。
②“桓玄”句:指桓玄攻下建康、自称皇帝时。参看《言语)第 106 则注①。桓玄篡位后,任用堂兄弟桓谦为尚书左仆射,兼吏部,加中军将军。故下文直称中军。

【译文】
  
    过去总是把桓谦和殷仲文并列。桓玄称帝时,仲文入朝,桓玄在厅堂上望见他,对同座的人说:“我家的中军哪里赶得上这个人呢!”

使用道具 举报

1406
发表于 2015-9-8 08:56 |只看该作者
《世说新语》:规箴第十

使用道具 举报

1407
发表于 2015-9-8 08:56 |只看该作者
       规箴指规劝告诫。本篇以规劝君主或尊长接受意见、改正错误的记述为主,少数几则是记载同辈或夫妇之间的劝导,只有第24则是高僧对弟子亦即长辈对晚辈的规诫。所涉及的内容多是为政治国之道、待人处事之方等。从这里可以看到不少直言敢谏、绝不阿谀逢迎的事例,这是有教育意义的。例如第2则记京房向汉元帝进谏时,暗中把元帝比做古代的亡国之君。其中有些人性格耿直,知无不言。例如第3则记郭林宗认为陈元方在服丧期间盖着锦被睡觉是失礼,当面指斥他,并且“奋衣而去”。郭林宗不以私情灭道义,他所坚持的是符合当时的礼制标准的。有一些谏诤是锋芒外露,无所顾忌。例如第5则记陆凯在回答吴主孙皓的问话时直斥时政:“今政荒民弊,覆亡是惧”。这等于当面指责君主祸国殃民,非圣主贤君。有一些却是和风细雨,含而不露。例如第21则记谢万在兵败逃跑时仍要摆架子讲究用玉帖镫,他哥哥谢安劝他时只说:“当今岂须烦此”。这不过是从费时费事的角度点明不必要这样做,而没有直接指出这种做法的错误。还有一些是以古喻今,希望达到以古为训的目的,或者借用他人他物含蓄劝戒,以增强说服力,这就不必一一举例了。总之,从本篇中可以看到一些古人的规箴艺术。
  

使用道具 举报

1408
发表于 2015-9-8 08:57 |只看该作者
(1)汉武帝乳母尝于外犯事,帝欲申宪,乳母求救东方朔①。朔曰:“此非唇舌所争,尔必望济者,将去时,但当屡顾帝,慎勿言。此或可万一冀耳。” 乳母既至,朔亦侍侧,因谓曰:“汝痴耳!帝岂复忆汝乳哺时恩邪!”帝虽才雄心忍,亦深有情恋,乃凄然愍之,即敕免罪②。

【注释】

①”汉武帝”句:汉武帝奶妈的子孙在京都长安横行霸道,官司奏请把奶妈流放到边远地区,武帝批准了。申宪,申明法令,指执行法令。东方朔,汉武帝时任侍中。
②心忍:心狠。凄然:形容悲伤。愍:怜悯。

【译文】

    汉武帝的奶妈曾经在外面犯了罪,武帝将要按法令治罪,奶妈去向东方朔求救。东方朔说:“这不是靠唇舌能争得来的事,你想一定要把事办成的话,临走时,只可连连回头望着皇帝,千万不要说话。这样也许能有万一的希望呢。”奶妈进来辞行时,东方朔也陪侍在皇帝身边,奶妈照东方朔所说频频回顾武帝,东方朔就对她说:“你是犯傻呀!皇上难道还会想起你喂奶时的恩情吗!”武帝虽然才智杰出,心肠刚硬,也不免引起深切的依恋之情,就悲伤地怜悯起奶妈来了,立刻下令免她的罪。

使用道具 举报

1409
发表于 2015-9-8 08:57 |只看该作者
  东方朔(前161或162-前93),字曼倩,平原厌次县(今山东省陵县神头镇,一说山东省惠民县何坊乡钦风街)人。西汉辞赋家。汉武帝即位,征四方士人。东方朔上书自荐,诏拜为郎。后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他性格诙谐,言词敏捷,滑稽多智,常在武帝前谈笑取乐,“然时观察颜色,直言切谏”(《汉书·东方朔传》)。武帝好奢侈,起上林苑,东方朔直言进谏,认为这是“取民膏腴之地,上乏国家之用,下夺农桑之业,弃成功,就败事”(《汉书·东方朔传》)。他曾言政治得失,陈农战强国之计,但武帝始终把他当俳优看待,没有得到重用,于是写《答客难》、《非有先生论》,以陈志向和发表自己的不满。
  
    东方朔一生著述甚丰,写有《答客难》、《非有先生论》、《封泰山》、《责和氏壁》、《试子诗》等,后人汇为《东方太中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他为“滑稽之雄”,晋人夏侯湛写有《东方朔画赞》,对东方朔的高风亮节以及他的睿智诙谐,备加称颂,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将此文书写刻碑。此碑至今仍保存在陵县,名《颜字碑》。日本侵华期间,此碑曾被日本当地驻军当做军营门前水沟上的石板,马踏车碾,致字迹局部损毁。目前《颜字碑》的真迹和仿制品都存放在陵县人民公园的“颜碑亭”里。

    武帝时,齐人有东方生名朔,以好古传书,爱经术,多所博观外家之语。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公车令两人共持举其书,仅然能胜之。人主从上方读之,止,辄乙其处,读之二月乃尽。诏拜以为郎,常在侧侍中。数召至前谈语,人主未尝不说也。时诏赐之食於前。饭已,尽怀其馀肉持去,衣尽污。数赐缣帛,檐揭而去。徒用所赐钱帛,取少妇於长安中好女。率取妇一岁所者即弃去,更取妇。所赐钱财尽索之於女子。人主左右诸郎半呼之“狂人”。人主闻之,曰:“令朔在事无为是行者,若等安能及之哉!”朔任其子为郎,又为侍谒者,常持节出使。朔行殿中,郎谓之曰:“人皆以先生为狂。”朔曰:“如朔等,所谓避世於朝廷间者也。古之人,乃避世於深山中。”时坐席中,酒酣,据地歌曰:“陆沈於俗,避世金马门。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庐之下。”金马门者,宦者署门也,门傍有铜马,故谓之曰“金马门”。
  
    时会聚宫下博士诸先生与论议,共难之曰:“苏秦、张仪一当万乘之主,而都卿相之位,泽及后世。今子大夫修先王之术,慕圣人之义,讽诵诗书百家之言,不可胜数。著於竹帛,自以为海内无双,即可谓博闻辩智矣。然悉力尽忠以事圣帝,旷日持久,积数十年,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意者尚有遗行邪?其故何也?”东方生曰:“是固非子所能备也。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岂可同哉!夫张仪、苏秦之时,周室大坏,诸侯不朝,力政争权,相禽以兵,并为十二国,未有雌雄,得士者强,失士者亡,故说听行通,身处尊位,泽及后世,子孙长荣。今非然也。圣帝在上,德流天下,诸侯宾服,威振四夷,连四海之外以为席,安於覆盂,天下平均,合为一家,动发举事,犹如运之掌中。贤与不肖,何以异哉?方今以天下之大,士民之众,竭精驰说,并进辐凑者,不可胜数。悉力慕义,困於衣食,或失门户。使张仪、苏秦与仆并生於今之世,曾不能得掌故,安敢望常侍侍郎乎!传曰:‘天下无害菑,虽有圣人,无所施其才;上下和同,虽有贤者,无所立功。’故曰时异则事异。虽然,安可以不务修身乎?诗曰:‘鼓锺于宫,声闻于外。鹤鸣九皋,声闻于天。’。苟能修身,何患不荣!太公躬行仁义七十二年,逢文王,得行其说,封於齐,七百岁而不绝。此士之所以日夜孜孜,修学行道,不敢止也。今世之处士,时虽不用,崛然独立,块然独处,上观许由,下察接舆,策同范蠡,忠合子胥,天下和平,与义相扶,寡偶少徒,固其常也。子何疑於余哉!”于是诸先生默然无以应也。建章宫后合重栎中有物出焉,其状似麋。以闻,武帝往临视之。问左右群臣习事通经术者,莫能知。诏东方朔视之。朔曰:“臣知之,愿赐美酒粱饭大飧臣,臣乃言。”诏曰:“可。”已又曰:“某所有公田鱼池蒲苇数顷,陛下以赐臣,臣朔乃言。”诏曰:“可。”于是朔乃肯言,曰:“所谓驺牙者也。远方当来归义,而驺牙先见。其齿前后若一,齐等无牙,故谓之驺牙。”其后一岁所,匈奴混邪王果将十万众来降汉。乃复赐东方生钱财甚多。
  
    至老,朔且死时,谏曰:“诗云‘营营青蝇,止于蕃。恺悌君子,无信谗言。谗言罔极,交乱四国’。愿陛下远巧佞,退谗言。”帝曰:“今顾东方朔多善言?”怪之。居无几何,朔果病死。传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此之谓也。

使用道具 举报

1410
发表于 2015-9-8 08:57 |只看该作者
(2)京房与汉元帝共论①,因问帝:“幽、厉之君何以亡?所任何人②?” 答曰:“其任人不忠。”房曰:“知不忠而任之,何邪?”曰:“亡国之君各贤其臣,岂知不忠而任之!”房稽首白:“将恐今之视古,亦犹后之视今也。”③

【注释】

①京房:字君明,汉元帝时以孝廉为郎(皇帝的侍从官)。
②幽、厉之君:厉指周厉王,是西周时代的君主,在位时暴虐无道,滥施杀伐,终于被国人流放了。幽指周幽王,是厉王的孙子,在位时宠幸妃子褒姒,沉迷酒色,后来外族入侵,把他杀死。两人都是暴虐之君。
③稽(qǐ)首:古代最恭敬的一种礼节,跪下,拱手至地,头也至地。“将恐”句:汉元帝的亲信中书令石显和尚书令五鹿充宗专权,京房认为他们会犯上作乱,所以借幽、厉之君来向汉元帝进谏。

【译文】

    京房和汉元帝在一起议论,趁机问元帝:“周幽王和周厉王为什么灭亡?他们所任用的是些什么人?”元帝回答说:“他们任用的人不忠。”京房又问;“明知他不忠,还要任用,这是什么原因呢?”元帝说:“亡国的君主,各自都认为他的臣下是贤能的。哪里是明知不忠还要任用他呢!”京房于是拜伏在地,说道:“就怕我们今天看古人,也像后代的人看我们今天一样啊。”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