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金“但是在故纸堆里搞得再仔细,又有什么用处呢?不过就是加深加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将前人的思想精细化地再研究,也玩不出什么花样。但这种对文化研究的的专注精神,中国学者倒是继承了下来。而清末民国,学者面临最大的课题,无疑是面对西方科技文明、政治文明的强势输入,如何自保、如何整合、如何救国、如何发展的问题。西方的科学、民主标签背后,具备一个文明的纵深,延绵了也有数千年,从古希腊、基督文明、罗马法律、文艺复兴的理性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民国的学者在有限的学术生命期,在有限的信息量提供,在有限的接触中,能区分清楚西方的思想、科学、政治、价值观,就很了不起了。那些所谓学贯中西的大师,我看就未必能全局把握西方整个纵深的体系。但清末学者教育出来的大师们,学习起来还是能以精深为长的。而博大就不见得。”
千年的皇权,至民国嘎然而止。在西风的熏陶下,国人始知辫子,家奴之耻辱,。涌现出众多卓尔不群,颠覆前朝奴才思维的新进学者。开创一代新思维之风。
民国学者的可贵之处,在于追求民主,民生,民权之之真谛,兼秉士之气节。
此所谓民国之风骨。
民国之风贵在思想上的革故鼎新。
诚如陈云当年所言: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今有几人能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