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岸边居住 于 2025-5-15 08:11 编辑
傅荣解读《庄子.外篇》笔记十
秋水 第十七
要旨:本篇论述之精巧,可与《齐物论》篇并列佳构。七个问题层层深入(想起“七处征心”),化解了争竞比较之心,也肯定了万物各有其价值,最后聚焦于分辨天与人。人的智慧可分高下,有人悟道,也有人像井底之蛙。庄子借几段寓言描述自己的境界,充分显示了自信与自得之乐。最后则是“鱼乐”濠梁之辩,但其真谛何在?值得仔细品味。
一
第一问:北海真的很大吗?以及,大与小要如何分辨?
1、认知往住受局限于空间与时间。
2、大小都是相对的。(道显示出周流不虚的转化,本质不增不减)
3、从天地看四海,从四海看中国,从万物看人类,从人类看个人,然后谁还敢有“自多”之心?
二
第二问:以天地为大,以毫毛为小,区分大小,可以吗?
不可以,大小之分,没有必要。因为:
1、量无穷。小有更小,大有更大。得与失无法规定。→盈亏得失,不欣喜,不忧愁。
2、时无止。(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不可得),始与终没有开端结束。→生死,不以为快乐,不以为灾难。
三
第三问:“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是真实的情况吗?
1、精粗之物皆为有形,亦皆为相对而言,可以谈论可以用意念言语来传达;
2、无形层次的东西,不能用数量穷尽,才可消解比较之心。
3、大人(体道之人)表现看似不辨善恶,其实是因为体道而超越了善恶(精粗等)之分。
(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没有至精至大)
四
第四问:物有贵贱大小之分?
1、“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一语是最高原则。
2、从万物的立场来看,是以自己为贵而互相贱视。
3、从世俗的立场来看,贵贱都由别人决定。
4、从差别的角度来看,顺着一物大的一面说它大,那么万物没有不大的;顺着一物小的一面说它小,那么万物没有不小的。→天地就像一粒米,毫毛就像一座山。
5、从功用的角度来看,顺着一物所具有的去使用它,那么万物没有无作用的;顺着一物所无有的去废弃它,那么万物没有有作用的;→对立统一,可以界定万物功能分际。
6、从取向的角度来看,顺着一物所肯定的去加以肯定,那么万物没有不受肯定的;顺着一物所否定的去加以否定,那么万物没有不被否定的。
总之,万物的“器用、技能、本性”不同,各有长短,所以不必妄分贵战优劣,关键在于:用得其“时”。
五
第五问:如何进退?
答案是了解“反衍,谢施,无方”,就是“漫无边际(无所谓贵贱),漫无原则 (无所谓多少),漫无偏向(包容万物)”,由此与“道”并行(与道相符合、相搭配、无始无终)。→一切都会自己变化。
六
第六问:既然一切“自化”,又何必珍惜道呢?
关键在于:是否知“道”。“自化”有两种:
一是不知“道”而听其自化;二是知“道”而顺其自化。前者蒙昧而后者清明,后者更可由清明入于状似蒙昧。这时已可化被动为主动,孕生道家特有的智慧之光。(孟子也有“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谓之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的阐述,佛家也有“灵光独耀,迥脱根尘”句。儒家“不可知”略差一点?道、释两家知“道”吧。)
七
第七问:何谓天?何谓人?形同附录,其实是扼要总结就是“反(返)其真”,回归真实之道。
1、了解道的人,必定通达条理(原理规律,可从易经学习),通达条理的人必定明白权宜,明白权宜的人不会因为外物而伤害自己。
(这一条完全符合易理)
2、了解人的行动是本于自然而处于天赋之中,就可以在进退时屈伸自如,回归根本而体悟源头了。
3、不要以人为去摧毁自然,不要用智巧去破坏命定,不要为贪得而追逐名声。→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整篇文章先“分”六问→再“合”于第七问→后又“分”几个寓言说明)
八
寓言一
夔怜蚿,蚿怜蛇,蛇怜风,风怜目,目怜心,…。说明的是“无以人灭天”,不以人为损害天赋。
(在风之后,照理还有目与心。我们可以推说:风再怎么吹,也比不上眼波流转,可以任意望向四面八方。目再怎么转,也比不上起心动念,随时可以涵盖古今。心念之下无过去现在未来!)
寓言二
孔子被误认为阳虎被围困,终日弹琴唱歌,知命定知时运也。→无可奈何,顺时顺势顺理而为罢了。(无以故灭命)
寓言三与四
庄子宁愿“曳尾涂中”也不愿“死而巾笥藏之庙堂之上”。
庄子视官位如腐肉非鹓雏之食。
两则寓言都说明“无以得徇名”(不要为贪得而追逐名声)。
最后一则寓言太有名了,“濠梁之辩”鱼之乐。庄子能共情本不勉强别人同意,呈示出了孩童般的率真与可爱,是“反其真”。
附录:
解读濠梁之辩
2024年9月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
1、注意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此处“安”字做“怎么”解,惠子意思是庄子你怎么(可能)知道鱼的快乐?惠子说的是庄子不知鱼之乐这个“结果”。
2、庄子的回答“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是说你的观念不同我的观念,(你)怎么能知道我不知道鱼快乐的方法呢?,以及“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中的“安”字,同样是“怎么”却被庄子转换成,怎么知鱼之乐的“方法或路经”,即“你是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是(惠子)你在问我(庄子)知道鱼快乐的方法。
3、所以,庄子就说我在濠上看到鱼在从容游动,就体会到鱼的快乐了。庄子的意思是他有“万物与我为一”的静定功夫。这也就是惠子名家的各个分别与庄子道家的万物合一,在观念和实践上的差别,惠子在说人与人、人与鱼之间物质上的差别,而庄子则是在说人与人、人与鱼之间有精神意识上融合的可能。更上一层,物质与意识是统一的,即物质与意识在能量层面上可以转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