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有壶家园 狐狸窝 傅佩荣解读《庄子.外篇》笔记
楼主: 岸边居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傅佩荣解读《庄子.外篇》笔记 [复制链接]

121
发表于 2025-5-14 16:29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0和∫A→∞(这里表达式不会正确显示,你懂的)的微分与积分。嘿嘿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发表于 2025-5-14 16:3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凡夫俗子 于 2025-5-14 16:37 编辑
岸边居住 发表于 2025-5-14 16:22
为学日益,永无止境:A→∞=X+Y+Z。嘿嘿嘿

早年在国子监的孔庙有二块匾:集大成者,万世师表  。 现在只剩下万世师表,集大成者被拿下了。让我想起了电子线路从分离原件---集成电路,从集成电路又让想起了千手千眼的观世音菩萨。

使用道具 举报

123
发表于 2025-5-14 16:35 |只看该作者
【2005年央视春晚舞蹈《千手观音》】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 ... are_source=copy_web

使用道具 举报

124
发表于 2025-5-14 21:45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岸边居住 于 2025-5-15 08:11 编辑

傅荣解读《庄子.外篇》笔记十

秋水 第十七

要旨:本篇论述之精巧,可与《齐物论》篇并列佳构。七个问题层层深入(想起“七处征心”),化解了争竞比较之心,也肯定了万物各有其价值,最后聚焦于分辨天与人。人的智慧可分高下,有人悟道,也有人像井底之蛙。庄子借几段寓言描述自己的境界,充分显示了自信与自得之乐。最后则是“鱼乐”濠梁之辩,但其真谛何在?值得仔细品味。


第一问:北海真的很大吗?以及,大与小要如何分辨?
1、认知往住受局限于空间与时间。
2、大小都是相对的。(道显示出周流不虚的转化,本质不增不减)
3、从天地看四海,从四海看中国,从万物看人类,从人类看个人,然后谁还敢有“自多”之心?


第二问:以天地为大,以毫毛为小,区分大小,可以吗?
不可以,大小之分,没有必要。因为:
1、量无穷。小有更小,大有更大。得与失无法规定。→盈亏得失,不欣喜,不忧愁。
2、时无止。(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不可得),始与终没有开端结束。→生死,不以为快乐,不以为灾难。


第三问:“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是真实的情况吗?
1、精粗之物皆为有形,亦皆为相对而言,可以谈论可以用意念言语来传达;
2、无形层次的东西,不能用数量穷尽,才可消解比较之心。
3、大人(体道之人)表现看似不辨善恶,其实是因为体道而超越了善恶(精粗等)之分。
(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没有至精至大)


第四问:物有贵贱大小之分?
1、“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一语是最高原则。
2、从万物的立场来看,是以自己为贵而互相贱视。
3、从世俗的立场来看,贵贱都由别人决定。
4、从差别的角度来看,顺着一物大的一面说它大,那么万物没有不大的;顺着一物小的一面说它小,那么万物没有不小的。→天地就像一粒米,毫毛就像一座山。
5、从功用的角度来看,顺着一物所具有的去使用它,那么万物没有无作用的;顺着一物所无有的去废弃它,那么万物没有有作用的;→对立统一,可以界定万物功能分际。
6、从取向的角度来看,顺着一物所肯定的去加以肯定,那么万物没有不受肯定的;顺着一物所否定的去加以否定,那么万物没有不被否定的。
总之,万物的“器用、技能、本性”不同,各有长短,所以不必妄分贵战优劣,关键在于:用得其“时”。


第五问:如何进退?
答案是了解“反衍,谢施,无方”,就是“漫无边际(无所谓贵贱),漫无原则 (无所谓多少),漫无偏向(包容万物)”,由此与“道”并行(与道相符合、相搭配、无始无终)。→一切都会自己变化。


第六问:既然一切“自化”,又何必珍惜道呢?
关键在于:是否知“道”。“自化”有两种:
一是不知“道”而听其自化;二是知“道”而顺其自化。前者蒙昧而后者清明,后者更可由清明入于状似蒙昧。这时已可化被动为主动,孕生道家特有的智慧之光。(孟子也有“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谓之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的阐述,佛家也有“灵光独耀,迥脱根尘”句。儒家“不可知”略差一点?道、释两家知“道”吧。)


第七问:何谓天?何谓人?形同附录,其实是扼要总结就是“反(返)其真”,回归真实之道。
1、了解道的人,必定通达条理(原理规律,可从易经学习),通达条理的人必定明白权宜,明白权宜的人不会因为外物而伤害自己。
(这一条完全符合易理)
2、了解人的行动是本于自然而处于天赋之中,就可以在进退时屈伸自如,回归根本而体悟源头了。
3、不要以人为去摧毁自然,不要用智巧去破坏命定,不要为贪得而追逐名声。→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整篇文章先“分”六问→再“合”于第七问→后又“分”几个寓言说明)


寓言一
夔怜蚿,蚿怜蛇,蛇怜风,风怜目,目怜心,…。说明的是“无以人灭天”,不以人为损害天赋。
(在风之后,照理还有目与心。我们可以推说:风再怎么吹,也比不上眼波流转,可以任意望向四面八方。目再怎么转,也比不上起心动念,随时可以涵盖古今。心念之下无过去现在未来!)

寓言二
孔子被误认为阳虎被围困,终日弹琴唱歌,知命定知时运也。→无可奈何,顺时顺势顺理而为罢了。(无以故灭命)

寓言三与四
庄子宁愿“曳尾涂中”也不愿“死而巾笥藏之庙堂之上”。
庄子视官位如腐肉非鹓雏之食。
两则寓言都说明“无以得徇名”(不要为贪得而追逐名声)。

最后一则寓言太有名了,“濠梁之辩”鱼之乐。庄子能共情本不勉强别人同意,呈示出了孩童般的率真与可爱,是“反其真”。

附录:
解读濠梁之辩
2024年9月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
1、注意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此处“安”字做“怎么”解,惠子意思是庄子你怎么(可能)知道鱼的快乐?惠子说的是庄子不知鱼之乐这个“结果”。
2、庄子的回答“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是说你的观念不同我的观念,(你)怎么能知道我不知道鱼快乐的方法呢?,以及“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中的“安”字,同样是“怎么”却被庄子转换成,怎么知鱼之乐的“方法或路经”,即“你是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是(惠子)你在问我(庄子)知道鱼快乐的方法。
3、所以,庄子就说我在濠上看到鱼在从容游动,就体会到鱼的快乐了。庄子的意思是他有“万物与我为一”的静定功夫。这也就是惠子名家的各个分别与庄子道家的万物合一,在观念和实践上的差别,惠子在说人与人、人与鱼之间物质上的差别,而庄子则是在说人与人、人与鱼之间有精神意识上融合的可能。更上一层,物质与意识是统一的,即物质与意识在能量层面上可以转化。

使用道具 举报

125
发表于 2025-5-15 07:48 |只看该作者
岸边居住 发表于 2025-5-14 16:29
∫∞→0和∫A→∞(这里表达式不会正确显示,你懂的)的微分与积分。嘿嘿

数学忘得差不多了。数学公式是抽象的。玩数学和物理能玩出美感了,那就牛了

使用道具 举报

126
发表于 2025-5-15 20:59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傅荣解读《庄子.外篇》笔记十一

至乐 第十八

要旨:人间有最大的快乐吗?像富贵、长寿、名声,都要人付出代价,并且享受这些快乐的后遗症也很大。“无心而为”才是至乐。这种觉悟使人看透生死。本篇有“庄子妻死”与“见空骷髅”等章,助人深思。至于鲁侯与海鸟之喻,以及列子的体悟之悟,皆各有理趣。


人若攀援于眼耳鼻舌身等外在的享受,这样对待自己的生命,也太愚蠢、太见外、太疏忽了。
人生在世,与忧愁共生,长寿者烦恼特多,长期忧愁又死不了,何其痛苦啊!这样对待自己的生命,也太远离了。
善与不善,不得已时,顺着状况而为吧。

天下人依“所尊、所乐、所下、所苦”对待自己的生命,其实是颠倒错乱。若是无法活命,并且无法活得没有忧愁,则世间的任何价值都是虚幻的。(儒家是价值虚无主义,道家是存在虚无主义)。


庄子所谓的“不得已”,是指各种条件成熟之后,所形成的自然趋势。所以,能够依循不得已,是高明的作为。(顺时顺势顺理而为)

至乐无乐,至誉无誉。“无为诚乐(无为才是真正的快乐)”,若以“至乐、活身”为目标,则确实只有“无为”才有可能达成。无为一无心而为,在自然状态中做成了一切。(中庸与无为相通,实事求是掌握真实情况,顺时势按规律,该怎做就怎么做)

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


庄子妻死先难过后鼓盆而歌,因知尘归尘土归土,生死是转化过程,无感伤无恐惧(化解),少执著少妄念,精神自在逍遥,无忧无虑即是至乐。


万物皆假借,都是暂有一时存在,没有真实的自我(无自性),对于死与生,顺应而接受。
(死生为昼夜)



庄子与空骷髅头,于现实于梦中对话。展现死者之乐,是为了让人把握“不知生焉知死”相对的“不知死焉知生”吧。


鲁侯以自己爱好套海鸟习性,不死才怪。基因与禀赋是自然形成的,要以适合的方式与范围去发展发挥。(花自花开,鸟自在林)


万物生生不息,循环转化在于能量的守恒与转换。(“几”之微小之物,以现代观之即“能量”更贴切)


使用道具 举报

127
发表于 2025-5-16 20:49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傅荣解读《庄子.外篇》笔记十二

达生 第十九

要旨:本篇寓言最多,亦广为人知,如“丈人承蜩”“津人操舟”“吕梁泳者”“梓庆削木”“醉者坠车”“呆若木鸡”等,有的由技入艺,臻于化境;有的无心而为,顺其自然;契机皆在由忘而化、由化而游,以致“形全精复,与天为一”。至于“恒公见鬼”一章,则显示出庄子的知见之广。


明白生命的真实状况的人,不会去追求生命所不需要的东西;明白命运的真实状况的人,不会去追求命运所达不到(无奈何)的同标。
(实事求是→真实状况,生命的本性,命运自禀赋,不需要达不到,这些都要真正的认知清醒是关键)

抛开世事就没有拖累,没有拖累就平心静气,平心静气就能与变化一起更新,能够不断更新就接近于道了。(更生则几矣)

(无心而为)抛弃世事,则形体不劳累;遗忘生命,则精神不亏损。形体健全精神充足(完备、纯和、专一),就与自然合而为一。
(弃事遗生,形全精复)


万物的形象声色是暂时的存在,是从无形无象处产生,终止于无所变化的状态。(独立而不改,周循而不殆)

(壹其性,养其气,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
像这样的人(至人),自然禀赋完整保全,精神状态没有缺陷,万物要从哪里去侵犯他呢!(潜行不窒,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栗。不是对抗,而是安自心顺其性。)


醉者坠车虽伤不死,主要是借酒保持精神处于整合状态,死生、惊慌害怕之类的情绪都没有入他的心中,所以出了意外状况并不感到害怕。(精神完备→形体保全)

不要开启人为的禀赋,而要开启自然的禀赋。开启自然,生出天赋本性;开启人为,生出盗贼祸害。→对自然不厌倦,对人为不疏忽。


丈人承蜩。用心专一而不分散,表现出来有如神明的作为。(精神专一)


津人操舟。善泳者忘水,善潜者视渊若陵,以平常心面对,所以做起来轻松自在,在善泳善潜之前,实际少不了苦练。凡是以外物为重的,内心就会笨拙。


单豹隐居,张毅钻营。牧羊时,“视其后者而鞭之”,整群羊才不会走散。用在养生上,就是要按照自己的状况,矫正极端的行为。单豹可以隐居,但不宜离开人群太远;张毅可以钻营,但不宜弄到内外失调。


祝宗人养猪
考虑猪的遭遇时,人知道“与其成为祭品,不如活得平凡”;考虑人自己的遭遇时,由于“当局者迷”,反而看不清楚应该做何选择。
也许有些人认为自己想清楚了,主动选择“与其活得平凡,不如成为祭品”这一条路。庄子对此大概也无话可说。


桓公见鬼
庄子见多识广。桓公自己的心理问题自己想通就解开了,外人开导需自己想通才起作用。


呆若木鸡。四个阶段,由外而内:由虚张声势,回应外在,修炼内在,到呆若木鸡。以全克分,以静制动。


吕梁泳者(潜行不窒)
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每个人都有现成处境,亦即既定的生存条件;以此为基础及凭借,可以进而发展发挥本性禀赋;然后所达成的,是特殊的命定状况(天命使命)。顺此而行,最自然的结果也会显得神妙无比,如吕梁泳者。

十一
梓庆削木。
斋戒→不怀赏(忘利),不存想毁誉巧拙(忘名),忘身。一心于事,目之于木,神合木性,观想成材,始加工焉。以己之自然去配合木之自然,心物一元,心顺物化,物随心转。

十二
“忘适之适”,是由根本上化解“有所求,必有所待”的状况。如果做不到“忘适之适”,至少也须努力于“自适其适”。

十三
孤陋寡闻的人,不要告诉他至人的作为(忘记在内的肝胆,排除在外的耳目,自在地徘徊于尘世之外,逍遥于无为之始。),这就好比是用车马来载运老鼠,用钟鼓来取悦麻雀,他又怎能不受到惊下呢?
(上士、中士、下士闻道,反应不同)

使用道具 举报

128
发表于 2025-5-17 22:3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凡夫俗子 于 2025-5-17 22:40 编辑

最后则是“鱼乐”濠梁之辩,但其真谛何在?值得仔细品味。


~~~~~~~~~~~~~~~~


北京北海公园有个皇家寺庙:西天梵境  在它西面有个景点就叫真谛门,常年锁着,不对外开放。  我曾顺着门缝观望过,结果没有发现有什么东西。




四谛(梵文Catur-satyas),佛教用语,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又称“四圣谛” (梵文Catura^yasatya)、转法轮,是佛教的基本教义。 释迦牟尼在领悟到佛法后,于鹿野苑向憍陈如等弟子进行说法与教导,这一活动史称“初转法轮”,释迦牟尼教导的主要内容就是佛教的“四谛”。 苦谛 (梵文 Duhkhasatya),是对于社会人生以及自然环境所作的价值判断。
谛_百度百科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