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燕集南亭 白话《世说新语》
楼主: 闲过信陵饮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白话《世说新语》 [复制链接]

1651
发表于 2015-9-12 09:08 |只看该作者

(1)荀勖善解音声,时论谓之暗解①。遂调律吕,正雅乐②。每至正会,殿庭作乐,自调宫商,无不谐韵。阮咸妙赏,时谓神解③。每公会作乐,而心谓之不调。既无一言直勖,意忌之,遂出阮为始平太守④。后有一田父耕于野,得周时玉尺,便是天下正尺。荀试以校己所治钟鼓、金石、丝竹,皆觉短一黍,于是伏阮神识⑤。

【注释】

①荀勖(xù):晋代初年任中书监、侍中。曾经掌管音乐,校正音律。暗解:自然领会;说不出道理的领会。
②律吕:音律。雅乐:古代帝王用于祭祀、朝贺、宴享等大典的乐曲,要求中正和平、典雅纯正,故称雅乐。按:汉未纷乱,雅乐亡失。荀勖重新制作正音的律管,但因为古今尺寸长短不同,所以不易和古律相应。
③阮咸:阮咸曾任散骑侍郎,妙解音律,善弹琵琶。荀勖每逢和他谈论音律,都自以为远远比不上他。阮咸认为荀勖所作新律声高,高则悲,不合护和。神解:融会贯通的领会。
④直:使之直、正确;纠正。
⑤黍:黄米。按:古代把一百粒黍排列起来的长度认做一尺,用这个标佳尺寸来制律管。

【译文】
  
    荀勖善于辨别乐音正误,当时的舆论认为他是暗解。他于是调整音律,校正雅乐。每到正月初一举行朝贺礼时,殿堂上演奏音乐,他亲自调整五音,无不和谐。阮咸对音乐有很高的欣赏能力,当时的舆论认为他是神解。每逢官府集会奏乐,他心里都认为不协调。他既不提一点意见来纠正荀勖,荀勖心里就顾忌他,终于调他出京任始平太守。后来有一个农民在地里干活,得到周代一把玉尺,这就是国家的标准尺。荀勖试着用它来校对自己所调试的各种乐器的律管,都较标准尺短了一粒米的长度,于是才佩服阮咸识见高超。
  

使用道具 举报

1652
发表于 2015-9-12 09:09 |只看该作者
   荀勖(?—289),字公曾,晋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市)人,东汉司空荀爽的曾孙。因为生前封济北公,后人称之为“荀济北”。又因为善识音律,号称“暗解”。
  
    出身于名门士族,幼年时十分聪慧,被长辈赏识。成年后在大将军曹爽门下工作。高平陵事变后,曹爽被诛,门客无人敢去吊丧,唯有荀勖前往。
  
    担任安阳令期间,治理有方,人民为他建立了生祠。之后调任廷尉正,又转任从事中郎,成为司马昭的参谋。积极献计献策,被司马氏宠信,成为晋朝的开国功臣。
  
    司马炎代魏后,封济北郡公,拜中书监、加侍中、领著作。累迁光禄大夫、仪同三司,守尚书令。荀勖博学多才,入晋后曾和贾充一起修订法令。掌管乐事,又修正律吕。领秘书监事,曾和张华一起,按刘向《别录》整理典籍。
  
    但是荀勖为人奸佞,与贾充等人沆瀣一气,策划将齐王司马攸排挤出朝,阻止司马炎废掉贾妃,时人认为他“倾国害时”,把他比作魏国佞臣孙资、刘放。太康十年(289),荀勖去世,谥号为“成”。有十个儿子,比较出名的是荀藩、荀组和荀辑。

使用道具 举报

1653
发表于 2015-9-12 09:09 |只看该作者
(2)荀勖尝在晋武帝坐上食笋进饭,谓在坐人曰:“此是劳薪炊也①。” 坐者未之信,密遣问之,实用故车脚②。

【注释】

①劳薪:以使用过度的木材为柴火。
②车脚:车轮。

【译文】
  
    荀勖曾经在晋武帝的宴席上吃笋下饭,他对在座的人说:“这是拿使用过度的木料作柴火煮的。”座上的人不相信,暗中派人去问厨师,才知道的确是拿旧车轮作柴火煮成的。

(3)人有相羊枯父墓,后应出受命君①。枯恶其言,遂掘断墓后以坏其势。相者立视之,曰:“犹应出折臂三公②。”俄而枯坠马折臂,位果至公。

【注释】

①受命君:指受天之命的君主。按:即迷信的说法认为祖坟有帝王气。
②三公:晋代的三公指太尉、司徒、司空。按:羊桔在晋武帝时任征南大将军,死后追赠太傅, 属于八公。

【译文】
  
    有个会看风水的人看了羊枯父亲的坟墓,说后代该出真命天子。羊祜厌恶他的话,就把坟后挖断,以便破坏坟山的气脉。看风水的人马上又去看,说道:“还要出个断臂的三公。”不久羊祜从马背上跌下来,摔断了手臂,后来果然升到公的官位。
  

(4)王武子善解马性。尝乘一马,著连钱障泥,前有水,终日不肯渡①。王云:“此必是惜障泥。”使人解去,便径渡。

【注释】

①连钱:一种花饰,象钱纹。障泥:垫马鞍的垫子,下垂至马腹,用来挡泥土。

【译文】
  
    王武子善于了解马的脾性。他曾经骑马外出,马背上盖着连钱花纹的垫子,碰到前面有条河,马整天不肯渡过去。王武子说:“这一定是马舍不得弄坏垫子。”叫人解下垫子,马就径直渡过去了。

使用道具 举报

1654
发表于 2015-9-12 09:09 |只看该作者

(5)陈述为大将军掾,甚见爱重①。及亡,郭璞往哭之②,甚哀,乃呼曰:“嗣祖,焉知非福!”俄而大将军作乱,如其所言。

【注释】

①陈述:字嗣祖,很有名望,任大将军王敦的属官。
②郭璞:精通卜篮之术。初受王导器重,参王导军事,后在王敦幕府里任记室参军。按:郭璞已预知王敦要作乱。

【译文】
  
    陈述任大将军王敦的属官,特别受到王敦的赏识和重视。到他死后,郭璞去哭丧,哭得非常悲痛,竟然哭喊着说:“嗣祖,怎么知道这不是你有福气!”不久王敦就作乱,正像郭璞所说的那样。

(6)晋明帝解占冢宅①。闻郭璞为人葬,帝微服往看,因问主人:“何以葬龙角②?此法当灭族!”主人曰:“郭云此葬龙耳,不出三年,当致天子。”帝问:“为是出天子邪?”答曰:“非出天子,能致天子问耳。”

【注释】

①解:会;能够。
②微服:指改穿平民衣服以隐藏身分。龙角:看风水的人以山势为龙,山的起伏连绵的脉络为 龙脉。此指墓穴选择在龙角的位置上。

【译文】
  
    晋明帝会按风水选择坟地和宅基地。他听说郭璞为别人找了一块坟地,就换上便服去察看,又问墓地主人:“为什么葬在龙角上?这种葬法将会灭族的!”主人说:“郭璞说过,这是葬在龙耳上,不出三年,就会引来天子。” 明帝问:“是引来天子,还是出个天子呢?”主人回答说:“不是出个天子, 是能引得天子来问呀。”

使用道具 举报

1655
发表于 2015-9-12 09:09 |只看该作者
郭璞(pú)(276年—324年),字景纯,河东闻喜县人(今山西省闻喜县),西晋建平太守郭瑗之子。东晋著名学者,既是文学家和训诂学家,又是道学术数大师和游仙诗的祖师。
 
    西晋末年战乱将起,郭璞躲避江南,历任宣城、丹阳参军。晋元帝时期,升至著作佐郎,迁尚书郎,又任将军王敦的记室参军。324年,力阻驻守荆州的王敦谋逆,被杀,时年49岁。事后,郭璞被追赐为“弘农太守”。晋明帝在玄武湖边建了郭璞的衣冠冢,名“郭公墩”。郭璞之子敦骜被封为临贺太守。

使用道具 举报

1656
发表于 2015-9-12 09:10 |只看该作者
(7)郭景纯过江,居于暨阳,墓去水不盈百步,时人以为近水①。景纯曰:“将当为陆。”今沙涨,去墓数十里皆为桑田②。其诗曰:“北阜烈烈,巨海混混③;垒垒三坟,唯母与昆④。”
  
【注释】

①“郭景纯”句:郭景纯即郭璞,他在西晋末,知天下将乱,便避乱过江,住在暨阳(今江苏江阴县境)。又这句所说的“墓”没有指明是谁的墓,疑有脱字。按《晋书·郭璞传)说:“璞以母忧去职,卜葬地于暨阳,去水百步许。”知是郭母墓。从下文看,又可能是指郭璞母亲和两个哥哥的墓。步,古代的长度单位,三百步为一里。
②桑田:指农田。
③“北阜”句:大意是,北山险峻陡峭,大海波涛滚滚。烈烈形容山的高峻险阻;混混同滚滚,形容大水翻腾。
④“垒垒”句:大意是,三座坟墓高高堆起,那就是母亲和两个哥哥。垒垒形容堆积;昆指哥哥。

【译文】
   
    郭景纯到了江南,住在暨阳县,他母亲的坟墓离大江不足百丈,当时有人认为离江太近了。景纯说:“那里就会成为陆地。”现在泥沙已经增高了,离开坟墓几十里远的地方都变成了农田。郭景纯有诗为记:“北阜烈烈,巨海混混;垒垒三坟,唯母与昆。”
  

(8)王丞相令郭璞试作一卦,卦成,郭意色甚恶。云:“公有震厄①。” 王问:“有可消伏理不②?”郭曰:“命驾西出数里,得一柏树,截断如公长,置床上常寝处,灾可消矣。”王从其语。数日中,果震柏粉碎,子弟皆称庆。大将军云:“君乃复委罪于树木!”

【注释】

①震:响雷。厄:灾难。
②消伏:消除。

【译文】
  
    丞相王导叫郭璞试着占一卦,卦象得出来了,郭璞的心情和脸色都很不好,说:“您有遭雷击的灾难。”王导问:“有没有办法可以消除灾难?” 郭璞说:“坐车往西走几里地,那里有一棵柏树,截下一段和您一样高的树干,放在床上经常睡的那个位置,灾难就可以消除了。”王导照他说的去做。过了几天,雷电果然把柏木击得粉碎,子侄们都表示庆贺。大将军王敦对郭璞说:“您竟然能把罪过推给树木!”

(9)桓公有主簿,善别酒,有酒辄令先尝。好者谓青州从事,恶者谓平原督邮①。青州有齐郡,平原有鬲县②;从事言到脐,督邮言在隔上住。

【注释】

①从事、督邮:都是官名,分别是州、郡的属官。按:这里是用某地某官代表酒名。
②“青州”句:齐郡的齐,古可用为“脐”,即肚脐。鬲县的鬲可用为“膈”,即膈膜,是胸腔和腹腔间的膜状肌肉。

【译文】
  
    桓温有一位主簿,擅长品酒,有酒总是让他先品尝。好酒,他就说是青州从事,不好的酒,他就说是平原督邮。这是因为青州有个齐郡,平原郡有个鬲县;所谓从事,说明酒力能达到肚脐下,所谓督邮,说明酒力到膈膜上就停住了。
  

使用道具 举报

1657
发表于 2015-9-12 09:10 |只看该作者
(10)郗愔信道甚精勤①。常患腹内恶,诸医不可疗。闻于法开有名,往迎之②。既来便脉,云:“君侯所患,正是精进太过所致耳③。”合一剂汤与之。一服即大下,去数段许纸如拳大;剖看,乃先所服符也。

【注释】

①“郗愔”句:郗愔信奉天师道,这是一种迷信组织,相信喝符水可以治病,无病也可服符。 精勤,专一认真。
②于法开:和尚名,以文学著名,兼通医术。
③君侯:对列侯和尊贵者的尊称。精进:佛教用语,指专心无杂念而上进不懈怠,这里指对道教的虔诚。

【译文】
  
    郗愔信奉天师道非常虔诚。他常常肚子有病,很多医生都治疗不好。听说于法开有名气,就去接他来。于法开来了就切脉,切完脉说:“君侯害的病,恰恰是过分虔诚所引起的呀。”就配了一付汤药给郗愔。一服药就大泻,泻下几堆像拳头那么大的纸团;剖开一看,原来是先前所吃下的符。

使用道具 举报

1658
发表于 2015-9-12 09:10 |只看该作者
   郗愔(313—384年),字方回,高平金乡人,郗鉴子。东晋成帝时袭爵南昌县公,徵拜中书侍郎;历骠骑何充征北褚褒长史,迁黄门侍郎,转临海太守。以疾去职,居章安十馀年。简文辅政,徵拜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出为辅国将军、会稽内史,迁都督徐、兖、青、幽、扬州之晋陵诸军事、领徐兖二州刺史、平北将军假节,转冠军将军会稽内史。简文即位,就加镇军将军都督浙江东五郡军事。孝武时致仕,徵拜司空不起。太元九年卒,年七十二,赠侍中司空,谥曰文穆。有集四卷。
  
    郗愔是王羲之妻弟,善章草、隶、草书。王僧虔《论书》云:“郗愔章草,亚于右军”。梁武帝评曰:“郗愔书得意甚熟,而取妙特难,疏散风气,一无雅素。”  

使用道具 举报

1659
发表于 2015-9-12 09:10 |只看该作者

(11)殷中军妙解经脉,中年都废①。有常所给使,忽叩头流血②。浩问其故,云:“有死事,终不可说。”洁问良久,乃云:“小人母年垂百岁,抱疾来久,若蒙宫一脉,便有活理。讫就屠戮无恨。”浩感其至性,遂令舁来,为诊脉处方③。始服一剂汤,便愈。于是悉焚经方④。

【注释】

①经脉:中医所指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路,这里泛指医术。
②给使:指供使唤的仆人。
③舁(yú):抬。
④经方:医书。

【译文】

    中军将军殷浩精通医术,到中年就全都抛开不研究了。有一个常使唤的仆人,忽然给他磕头,磕到头破血流。殷浩问他有什么事,他说:“有件人命事,不过终究不该说。”追问了很久,这才说道:“小人的母亲年纪将近百岁,从生病到现在已经很长时间了,如果承蒙大人诊一次脉,就有办法活下去。事成以后,就算被杀也心甘情愿。”殷浩受到他真诚的孝心的感动,就叫他把母亲抬来,给他母亲诊脉开药方。才服了一付药,病就好了。从此殷浩把医书全都烧了。

使用道具 举报

1660
发表于 2015-9-12 09:11 |只看该作者
《世说新语》:巧艺第二十一

使用道具 举报

1661
发表于 2015-9-12 09:11 |只看该作者
 
    巧艺,指精巧的技艺,这里的艺主要指棋琴书画、建筑、骑射等技巧性。技术性的技能。篇内有一些条目是记述一些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的。例如第2则记工匠所造楼台之巧,“台虽高峻,常随风摇动,而终无倾倒之理”。从中可以看出古代建筑技术的高度成就。有一些条日记述、赞扬画家、书法家们特出的艺术造诣以及他们对技艺的执著追求,例如第 7、11、12、13,14 则所记大画家顾长康的故事,第3则所记韦仲将书榜的事。其中一些内容如“颊上益三毛”、“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及评绘画的“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等,已经被引伸、凝炼成为名言而流传后世。
  

使用道具 举报

1662
发表于 2015-9-12 09:11 |只看该作者
(1)弹棋始自魏宫内,用妆奁戏①。文帝于此戏特妙,用手巾角拂之,无不中。有客自云能,帝使为之。客著葛中角,低头拂棋,妙逾于帝②。

【注释】
①“弹棋”句:弹棋是一种赌输赢的棋类游戏。相传起源于西汉,到曹操掌权时,宫女用金钗、玉梳在镜匣上作弹棋游戏,其实非始自魏宫内。
②葛巾:用葛布做的头巾。按:弹棋是用手把棋子弹起,魏文帝和客人不用手,所以称妙。

【译文】
  
    弹棋是从魏代后宫开始出现的,用梳妆的镜匣来游戏。魏文帝对这种游戏特别精通,能用手中角去弹起棋子,没有弹不中的。有位客人自称能这样做,文帝就叫他试一试。客人戴着葛中,就低着头用葛巾角去拨动棋子,比文帝做得更妙。

(2)陵云台楼观精巧,先称平众木轻重,然后造构,乃无锱铢相负揭①。台虽高峻,常随风摇动,而终无倾倒之理。魏明帝登台,惧其势危,别以大材扶持之,楼即颓坏。论者谓轻重力偏故也。

【注释】
①陵云台:楼台名,在洛阳。楼观(guàn):楼台。锱铢:指微小的数目。锱和铢都是重量单位,有说六铢为一锱,四锱为一两。负揭:指秤杆的下垂与翘起;高下。

【译文】
  
    陵云台楼台精巧,建造之前先称过所有木材的轻重,使四面所用木材的重量相等,然后才筑台,因此四面重量不差分毫。楼台虽然高峻,常随风摇摆,可是始终不可能倒塌。魏明帝登上陵云台,害怕它情况危险,另外用大木头支撑着它,楼台随即就倒塌了。舆论认为是重心偏向一边的缘故。
  

(3)韦仲将能书①。魏明帝起殿,欲安榜,使仲将登梯题之②。既下,头鬓皓然③。因敕儿孙勿复学书。

【注释】
①韦仲将:韦诞,字仲将,书法家,官至光禄大夫。
②“魏明帝”句:据传魏明帝建陵云殿,匾额还没有题字,就误钉上去了,于是叫擅长写楷书的大臣韦仲将登梯题匾。参看《方正》第62则。榜,匾。
③皓然:白的样子。按:韦诞因登高危惧而且费力,以致头鬓皓然,可能有些夸张。

【译文】
  
    韦仲将擅长书法。魏明帝修建宫殿,想挂个匾,就派仲将登上梯子去题匾。下来后,鬓发全白了。因此便告诫子孙不要再学习书法。

使用道具 举报

1663
发表于 2015-9-12 09:12 |只看该作者
  韦诞,字仲将(179至253),三国魏书法家、制墨家,京兆(今西安)人。韦端(字休甫,一作甫休,三休之一)之子,韦康(字元将)之弟,韦熊(字少季)之父。官光禄大夫。有文才,善属辞章,与邯郸淳、衞觊以善书有名。诞诺书并善。太和(227至232)中诞为武都太守,以能书留补侍中。魏氏宝器铭题,皆诞书。诞及姜认、梁宣、田彦和皆伯英(张芝)弟子,皆善草书。诞书最优,又善楷书。并作剪刀篆,亦曰金错书,其飞白入妙。尤精题署,南宫既建,明帝令诞以古篆书之。凌云台初成,舍诞题榜,误先钉榜而未题。以笼盛诞,使就榜书之。榜去地二十五丈,因致危惧,头须皆白。乃掷其笔,比下焚之,戎子孙绝此楷法,著之家令。

    初青龙(233至236)中洛阳、许、邺三都宫观始就,诏令诞大为题署,以为永制。诞以御给笔墨,皆不任用。因奏云:蔡邕自矜能书,兼斯、喜之法,非流统绮素,不妄下笔。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若用张芝笔、左伯纸及臣墨,兼此三具,又得臣手,然后可以逞径丈之势,方寸千言。卒年七十五。《文章叙录、四体书势、平欣能书人名、水经注、书断、梦英十八体书、书林纪事》
  
    韦诞原官武都太守,以能书留补待中,与卫觊、邯郸淳等皆因善书而有名,魏室宝器铭题等皆韦诞所书。曾师邯郸淳。

    韦诞字仲将,京兆人。太仆端之子,官至侍中。伏膺于张芝,兼邯郸淳之法,诸书并善,尤精题署。明帝时凌云台初成,令诞题榜,高下异好,宜就加点正,因致危惧,头鬓皆白。既已下,戒子孙无为大字楷法。袁昂云:仲将书如龙拏虎踞,剑拔弩张。张华云:京兆韦诞、子熊,颍川钟繇、子会,并善隶书。初,青龙中,洛阳、许、邺三都宫观始成,诏令仲将大为题署,以为永制,给御笔墨,皆不任用。因曰:蔡邕自矜能书,兼斯、喜之法,非流纨体素,不妄下笔。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若用张芝笔,左伯纸及臣墨,兼此三具,又得臣手,然后可以逞经丈之势,方寸干言。然草迹之妙,亚乎索靖也。嘉平五年卒,年七十五。八分、隶、章、飞白入妙,小篆入能。兄康字元将,亦工书。子熊字少季,亦善书。时人云:名父之子,不有二事。世所美焉。

(4)钟会是荀济北从舅,二人情好不协①。荀有宝剑,可直百万,常在母钟夫人许②。会善书。学荀手迹,作书与母取剑,仍窃去不还。荀勖知是钟而无由得也,思所以报之。后钟兄弟以千万起一宅,始成,甚精丽,未得移住。荀极善画,乃潜往画钟门堂,作太傅形象,衣冠状貌如平生③。二钟入门,便大感励,宅遂空废。

【注释】
①荀济北:荀勖,晋武帝即位时,封为济北郡公,固辞为侯。
②直:通“值”。
③门堂:门和厅堂,指家里。太傅:指钟繇,魏朝太傅,是钟会的父亲。

【译文】
  
    钟会是济北公荀勖的叔伯舅父,两人感情不和。荀勖有一把宝剑,约值一百万,经常放在他母亲钟夫人那里。钟会擅长书法,就模仿荀勖笔迹,写了一封信给他母亲要宝剑,于是就偷去不还回来。荀勖知道是钟会干的事,可是没有办法要回来,就想法报复他。后来钟家兄弟花了一千万修建一所住宅,刚落成,非常精美,还没有搬进去年。荀勖很擅长绘画,就偷偷地到钟会的新居去,画上钟繇的像,衣帽、相貌都和生前一模一样。钟毓和钟会兄弟进门看见,就大为感伤哀痛,不能住进去,房子于是闲置不用。
  

(5)羊长和博学工书,能骑射,善围棋①。诸羊后多知书,而射、奕徐蓺莫逮②。

【注释】
①羊长和:羊忱的字,参《方正》第 19 则。工:擅长。
②奕:同“奔”。下围棋。蓺:同“艺”,技艺。
  
【译文】

    羊长和学识广博,擅长书法,能骑马射箭,长于下围棋。羊家后代多懂书法,可是射箭、下棋这些技能,却没有谁能赶上羊长和。


(6)戴安道就范宣学①,视范所为,范读书亦读书,范抄书亦抄书。唯独好画,范以为无用,不宜劳思于此。戴乃画《南都赋图》②,范看毕咨嗟,甚以为有益,始重画。

【注释】
①戴安道:戴逵,字安道,不远千里到豫章去拜范宣为师。范宣精通经学,以讲诵为业,很看重戴逵。
②南都赋:汉代张衡作,记述了汉朝旧都南阳的盛况。

【译文】
  
    戴安道登门向范宣学习,处处模仿范宣的做法,范宣读书,他也读书,范宣抄书,他也抄书。唯独喜欢绘画,范宣认为没有用处,不应该在这方面费心劳神。戴安道于是画了《南都赋图》,范宣看了,赞叹不已,认为很有好处,这才重视绘画。

(7)谢太傅云:“顾长康画,有苍生来所无①。”

【注释】
①顾长康:即名画家顾恺之,字长康。苍生:人类。

【译文】
    太傅谢安说:“顾长康的画,是自有人类以来所没有的。”
  

(8)戴安道中年画行像甚精妙①。庾道季看之,语戴云:“神明太俗,由卿世情未尽。”戴云:“唯务光当免卿此语耳②。”

【注释】
①行像:用宝车载着佛像在城市街道上巡行的一种宗教仪式。一般多在佛生日举行。一说即行乐图,游玩娱乐的人像画。
②务光:传说是夏朝人,隐士。商汤要讨伐夏桀时和他商量,他说:“非吾事也”。后来商汤要把天下让给他,他说:“吾闻无道之世,不践其土,况让我乎?”负石自沉于水。

【译文】
  
    戴安道中年时画行像,画得非常精妙。庾道季看了他的画,对他说:“神像画得太俗气,这是因为你还没有完全摆脱世俗之情。”戴安道说:“只有务光才能避免受到你这样的评论啊。”
  

(9)顾长康画裴叔则,颊上益三毛①。人问其故,顾曰:“裴楷俊朗有识具,正此是其识具②。”看画者寻之,定觉益三毛如有神明,殊胜未安时③。

【注释】
①裴叔则:裴楷,字叔则。
②识具:见识和才能。
③神明:气韵。

【译文】

    顾长康给裴叔则画像,脸颊上多画了三根胡子。有人间他是什么原因,顾长康说:“裴楷俊逸爽朗,很有才识,这恰恰是表现他的才识。”看画的人寻味起画像来,确实觉得增加了三根胡子才更有气韵,远远胜过还没有添上的时候。

(10)王中郎以围棋是坐隐,支公以围棋为手谈①。

【注释】
①坐隐:围棋的别名,也叫做手谈。《颜氏家训·杂艺》:“围棋有手谈、坐隐之目,颇为雅戏。”

【译文】
  
    北中郎将王坦之认为下围棋是座上隐居,支道林把下围棋看做用手交谈。

(11)顾长康好写起人形。欲图殷荆州,殷曰:“我形恶,不烦耳。”顾曰:“明府正为眼尔①。但明点童子,飞白拂其上,使如轻云之蔽日②。”

【注释】
①“明府”句:明府在这里是对殷仲堪的尊称。殷仲堪一只眼瞎,所以不愿画像。
②童子:瞳子;瞳人。飞白:中国画中一种枯笔露白的线条。

【译文】
  
    顾长康喜欢人物写生。他想画荆州刺史殷仲堪,仲堪说:“我的相貌不好看,不麻烦你了。”顾长康说:“明府只是因为眼睛罢了。只要明显地点出瞳人,用飞白笔法轻轻掠过上面,让它像一抹轻云遮住太阳一样,这不很好吗。”
  

(12)顾长康画谢幼舆在岩石里。人问其所以,顾曰:“谢云:‘一丘一壑,自谓过之①。’此子宜置丘壑中。”

【注释】
①“一丘”句:这里只取“一丘一壑”义。参看《品藻》第 17 则。

【译文】
  
    顾长康画谢幼舆的像,把他安置在山崖乱石中。有人问他什么原因,顾长康说:“谢幼舆说过:‘在一山一水问游乐,自以为超过他。’这位先生就该安置在山崖沟壑里。”

(13)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精①。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量,本无关于妙处②;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③。”

【注释】
①目精:眼珠。
②四体:四肢,这里泛指形体。妍量:同“妍媸”,美丑。
③传神:指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神情意态。写照:摹画人像。阿堵:这,此处指眼珠。

【译文】
  
    顾长康画人像,有的几年不点眼睛。有人问他什么原因,他说:“形体的美丑,本来和神妙之处没有什么关系;画像要能传神, 正是在这里面。”

(14)顾长康道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①。”

【注释】
①“手挥”句:顾长康常常用嵇康的四言诗豹意境来作画。嵇康《赠秀才入军诗》云:“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泰玄。”这里是评论画出这两种意境的难易。五弦,形似琵琶而小,五根弦,用木或手拨弹。

【译文】
  
    顾长康谈论作画时说:“要画出手挥五弦的动作很容易,要画出目送归鸿的神态就很难。”

使用道具 举报

1664
发表于 2015-9-12 15:14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1665
发表于 2015-9-13 08:53 |只看该作者
《世说新语》:宠礼第二十二

使用道具 举报

1666
发表于 2015-9-13 08:53 |只看该作者
  宠礼,指礼遇尊荣,实即指得到帝王将相、三公九卿等的厚待。这在古代是一种难得的荣誉,而宣扬这些,是要人们对在上位者感恩图报。例如第1则记晋元帝只是:‘引王丞相登御床”,而对贵为丞相的王导来说已是很特殊的恩宠,以至“固辞”不敢接受。第5则记在一个盛会上皇帝只问了一句“伏滔何在?在此不?”当时在座的伏滔得到这样的殊荣就激动不已,赶着回去向儿子夸耀“为人作父如此”。其他如第4则许玄度受到作为京都地区行政长官的京兆尹的厚爱,第3则记郗超等得到大司马的重用,也同样是一些人引以为荣或称羡不已的。

使用道具 举报

1667
发表于 2015-9-13 08:53 |只看该作者
(1)元帝正会,引王丞相登御床,王公固辞,中宗引之弥苦①。王公曰:“使太阳与万物同晖,臣下何以瞻仰!”

【注释】

①“元帝”句:晋元帝司马睿,死后的庙号是中宗。元帝初为琅邪王时,王导就倾心辅佐他,后来即帝位,任王导为中书监、录尚书事。

【译文】
  
    晋元帝在正月初一举行朝贺礼时,拉着丞相王导登上御座和自己坐在一起,王导坚决推辞,元帝更加恳切地拉着他。王导说:“如果太阳和万物一起发光,臣下又怎么瞻仰太阳呢!”
  

使用道具 举报

1668
发表于 2015-9-13 08:54 |只看该作者
(2)桓宣武尝请参佐入宿,袁宏、伏滔相次而至。莅名,府中复有袁参军,彦伯疑焉,令传教更质①。传教曰:“参军是袁、伏之袁,复何所疑!”

【注释】

①袁宏:字彦伯,很有才华,和伏滔一起任桓温的参军,将军府的人称二人为袁伏。袁宏认为,和伏滔井列是一种耻辱。传教:传达教令的郡吏,指传令官。

【译文】
  
    桓温曾经请他的属官入府值宿,袁宏和伏滔接连来到。签到值宿时,因府中还有个袁参军,袁宏怀疑名单上的袁参军是不是自己,便叫传令官再查问一下。传令官说:“参军就是袁、伏的袁,还怀疑什么!”

使用道具 举报

1669
发表于 2015-9-13 08:55 |只看该作者
(2)桓宣武尝请参佐入宿,袁宏、伏滔相次而至。莅名,府中复有袁参军,彦伯疑焉,令传教更质①。传教曰:“参军是袁、伏之袁,复何所疑!”

【注释】

①袁宏:字彦伯,很有才华,和伏滔一起任桓温的参军,将军府的人称二人为袁伏。袁宏认为,和伏滔井列是一种耻辱。传教:传达教令的郡吏,指传令官。

【译文】
  
    桓温曾经请他的属官入府值宿,袁宏和伏滔接连来到。签到值宿时,因府中还有个袁参军,袁宏怀疑名单上的袁参军是不是自己,便叫传令官再查问一下。传令官说:“参军就是袁、伏的袁,还怀疑什么!”

使用道具 举报

1670
发表于 2015-9-13 08:55 |只看该作者
(2)桓宣武尝请参佐入宿,袁宏、伏滔相次而至。莅名,府中复有袁参军,彦伯疑焉,令传教更质①。传教曰:“参军是袁、伏之袁,复何所疑!”

【注释】

①袁宏:字彦伯,很有才华,和伏滔一起任桓温的参军,将军府的人称二人为袁伏。袁宏认为,和伏滔井列是一种耻辱。传教:传达教令的郡吏,指传令官。

【译文】
  
    桓温曾经请他的属官入府值宿,袁宏和伏滔接连来到。签到值宿时,因府中还有个袁参军,袁宏怀疑名单上的袁参军是不是自己,便叫传令官再查问一下。传令官说:“参军就是袁、伏的袁,还怀疑什么!”

使用道具 举报

1671
发表于 2015-9-13 08:55 |只看该作者
袁宏(约328~约376)东晋文学家、史学家。字彦伯,小字虎,时称袁虎。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初入仕途,谢尚引为参军。袁宏文笔典雅,才思敏捷,后为大司马桓温府记室。恒温卒后,入为吏部郎,授东阳太守。太元初去世。今存《后汉纪》三十卷。

    出生于一个世族家庭。七世祖袁滂曾任东汉灵帝时的司徒,六世祖袁涣任过曹魏的郎中令,其后“袁氏子孙世有名位”。然而在袁宏年少的时候,其父临汝令袁勖去世,家道因之中衰,他不得不以运租自业。由于一个偶然的机遇,袁宏以他的咏史诗受到谢尚的赏识,故于谢尚任安西将军、豫州刺史时,特聘其参议军事,从此踏上仕途。以后迁任大司马桓温府记室,因桓温重其文笔快捷典雅,遂专综书记。桓温北伐,袁宏奉命作露布,倚马疾书,顷刻间即成七纸。但是袁宏不满意桓温的专横跋扈和图谋篡逆,因而于著文或谈论中,多次冒犯桓温,故“荣任不至”。直到桓温死后,袁宏才由吏部郎出任东阳郡太守。不久,即于晋孝武帝太元元年(376)病死在任所,时年四十九岁。

    袁宏一生写下诗赋诔表等计三百余篇,其中脍炙人口的则有东征赋、北征赋和三国名臣序赞。当时,王珣尝发出“当今文章之美,故当共推此生”的感慨。所以袁宏是以“一时文宗”而著称于世的。唐代撰修晋书时,仍将他列入文苑传。但是袁宏的主要成就并不表现在文学方面,而是反映在他的史着中。除了久已散佚的竹林名士传外,后汉纪是他流传至今的唯一精心史作。后汉纪仿荀悦汉纪而写,是一部出色的编年体断代史。其书共三十卷,约二十一万多字。所载起自王莽末年的农民大起义,迄于曹丕代汉,刘备称帝,记述了东汉二百余年的兴衰史。后汉纪的成书要早于范晔后汉书五十余年,是现存有关东汉史史籍二大部中的一部。正如当年袁宏往往被人视作文章家而不是史学家一样,后汉纪长期以来一直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不能不令人为之惋惜。
  
    袁宏原有集20卷,已佚。有《后汉纪》三十卷,《正始名士传》三卷,《竹林名士传》三卷,《中朝名士传》若干卷,《集》二十卷。《后汉纪》的撰写,经历了近十年的时间。除竹林名士传外,《后汉纪》是他流传至今的唯一精心史作,今存30卷。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及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录其诗、赋、序、赞、碑、铭、疏、表等20余篇,亦多残缺。

使用道具 举报

1672
发表于 2015-9-13 08:55 |只看该作者
  伏滔[约公元317年至396年间在世],字玄度,平昌安丘人。生卒年不详,约晋元帝建武初年,至孝武帝太元末年间在世。有才学,少知名。州举秀才,辟别驾,皆不就。大司马桓温以为参军,每宴集,必命滔从。桓温平寿阳,滔以功封侯,除永世令。太元中,拜著作郎,专掌国史,领本州大中正。后迁游击将军,著作如故。卒于官。滔著有正淮上下二篇,行于当世。又有文集十一卷,(《唐书经籍志》作五卷。此依隋志)今不存。
  

使用道具 举报

1673
发表于 2015-9-13 08:56 |只看该作者

(3)王珣、郗超并有奇才,为大司马所眷拔;珣为主簿,超为记室参军。超为人多须,珣状短小。于时荆州为之语曰:“髯参军,短主簿;能令公喜,能令公怒。”

【译文】
  
    王珣和郗超都有特殊的才能,受到大司马桓温的器重和提拔;王珣担任主簿,郗超担任记室参军。郗超这个人胡子很多,王珣身材矮小。当时荆州人给他们编了几句歌谣说:“大胡子的参军,矮个子的主簿;能叫桓公欢喜,能叫桓公发怒。”

使用道具 举报

1674
发表于 2015-9-13 08:56 |只看该作者

    王珣(349~400年)字元琳,小字法护。王导之孙,王洽之子,王羲之之侄。王珣生于晋穆帝永和五年(349年),卒于晋安帝隆安四年(400年)。弱冠时为桓温掾,与谢玄一起为桓温敬重,尝称“谢掾年四十,必拥旄杖节。王掾当作黑头公。皆未易才也。”后转为主簿,和郗超一起深为桓温信赖。本为谢氏婿,与谢安不和,导致当时王谢二族交恶。谢安去世后,仍往哭谢安,并被孝武帝倚仗,历任要职。孝武帝司马曜,雅好典籍,王珣与殷仲堪、徐邈、王恭、郗恢等,均以才学文章受知于孝武帝,累官左仆射,加征虏将军,并领太子詹事,安帝隆安元年(397年)迁尚书令,加散骑常侍,寻以病卒,终年五十二岁,追赠车骑将军、开府,谥曰献穆。史称其“好聚财物”。有五子:王弘、王虞、王柳、王孺、王昙首,宋世并有高名。董其昌评其书法:“王珣潇洒古澹,东晋风流,宛然在眼。”
  

使用道具 举报

1675
发表于 2015-9-13 08:56 |只看该作者
(4)许玄度停都一月,刘尹无日不往①,乃叹曰:“卿复少时不去,我成轻薄京尹②!”

【注释】

①“许玄度”句:许玄度能清谈,名望很高。刘真长也擅长清谈,在许玄度入京时,特地准备个书斋给他住。参看(言语)第 69、73 则。
②京尹:京兆尹,京都的长官。刘真长为丹阳尹,丹阳邵的首府就是建康。
  
【译文】

    许玄度在京都停留了一个月,丹阳尹刘真长没有哪一天不去看他,于是叹息说:“你过些天还不走,我就成了轻薄京尹了!”

使用道具 举报

1676
发表于 2015-9-13 08:56 |只看该作者
  西晋灭亡后,许询的父亲作为司马睿(晋元帝)部属,也随皇室南渡。许询跟父亲来到绍兴,他深受佛学影响,静心寡欲,不慕世利,更不想参与政治。朝廷一再请他出来做官,他都婉辞不就。后来,为避免得罪王室,他与友人一起来到钱塘江边的小邑永兴(今萧山)隐居。
  
    但是,皇帝的征诏又不断下来,他在萧山亦无法居住,最后,不得不抛弃家产,迁居到四明山区的剡溪。许询离开萧山时,他的故宅,由穆宗下诏收做寺宇,取名祟化寺。《建康实录》曰:晋许询舍永兴、山阴二宅为寺,家财珍异,悉皆是给。既成,启奏孝宗。诏曰:“山阴旧为祗洹寺,永兴居为崇化寺。”崇化寺,北宋治平年间改名祇园寺。许询做过“都讲”,即主持学舍之人,今之校长,被选任的。他讲如皇帝、老子学说,后者关乎道德之学,想必已有教化作用。其与医学有关的皇帝内经等,具体到采药炼丹,必有辨本草、矿石药用价值的知识,到配方草药、炼就丹丸亲自服食验证等论说,以及自作自咏的诗歌、自撰文献等,有著作行世,可惜早已失传,仅留几首诗歌而已。而王羲之,因是“书圣”,借《兰亭序》等名书名篇,摹传至今,相关资料亦透露些与许询至深感情的信息,给萧山古史和今人增添些美谈。如果历史上北方士人给南方带来生产技术,那么许询、王羲之辈亦在会稽郡中传播过文化知识。
  
    许询本来“好游山水,而体便登陟。”“好泉石,清风朗月,举酒永杯。”“好神游,乐隐遁之事。”他一生中,还在萧山其它地方隐居过,如北干之阳、究山、皋屯。究山在许贤乡,许询幼子许珪就在那里生活。皋屯在楼塔,唐朝就呼为“玄度岩”。
  
    许询与王羲之、谢安、刘惔、孙绰、郗愔、郗昙、王濛、王脩、王坦之、司马昱(晋简文帝)、支遁等相交游,这些都是当时的著名人物。许询隐居后,仍旧与这些朋友相往来。许询能言善辩,长于说理。简文帝未登位前(封琅琊王、会稽王、抚军大将军、丞相),有一天,许去拜访,“尔夜风恬月朗,乃共作曲室中语。襟怀之咏,偏是许之所长。辞寄清婉,有逾平日。简文虽契素,此遇尤相咨嗟。不觉造膝,共叉手语,达于将旦。”对许询十分佩服。
  
    许询与王羲之友谊很深。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宦游山阴,与谢安等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聚会,饮酒赋诗,修袚褉之礼,也写了著名的《兰亭序》。许询是参与王羲之的兰亭修禊的四十一人之一。
  
    王羲之晚年隐居嵊县金庭,许询特地从萧山赶过去与王羲之为邻。李白有诗云:“此中久延伫,入剡寻王许”(《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诗中所指“王、许”,就是指王羲之与许询。
  
    许询和刘惔交情也很好。刘惔任丹阳尹,许询去看望,刘惔招待得十分周到:“床帷新丽,饮食甘丰。”许询在都城住了一个月,刘惔天天去看望,还时时想念他:“清风朗月,辄思玄度。”
  
    许询也结交地方官:“许玄度隐于永兴南幽穴中,每致四方诸侯之遗。”别人议论他,他却不以为然,说比起把天下让给他来,这样轻得多了。
  
    许询后来居于剡县(嵊州),死后就葬在剡县孝嘉乡。他死在王羲之之前,大约活了40多岁。他的著作有集八卷、录一卷行世。宋以后不再流传。他的五言诗(主要是玄言诗)被简文帝称赞为“妙绝时人”,和孙绰齐名。但历经一千多年岁月淘洗,只有一首《竹扇》诗保存下来:“良工眇方林,妙思触物骋。篾疑秋蝉翼,团取望舒景。”

    许询是萧山历史上一个传奇人物,许多古迹因他而闻名。在许姓历史上,许询是个承上启下的人物。他是北方许氏家族的后裔,又是南迁许氏家族的祖先。萧山许姓人都尊称他为玄度公。

使用道具 举报

1677
发表于 2015-9-13 08:56 |只看该作者
(5)孝武在西堂会,伏滔预坐①。还,下车呼其儿,语之曰:“百人高会,临坐未得他语,先问:‘伏滔何在?在此不?’此故未易得。为人作父如此,何如?”

【注释】
①伏滔:原为桓温参军,后任著作郎,专掌国史,领本州大中正。

【译文】

    晋孝武帝在西堂会见群臣,伏滔也在座。他回到家,一下车就叫他儿子来,告诉儿子说:“举行上百人的盛会,天子一落座,还来不及说别的话,就先问:‘伏滔在哪里?在这里吗?’这种荣誉本来是不容易得到的。做父亲的能达到这样,你看怎么样?”

使用道具 举报

1678
发表于 2015-9-13 08:57 |只看该作者
(6)卞范之为丹阳尹,羊孚南州暂还,往卞许,云:“下宫疾动,不堪坐①。”卞便开帐拂褥,羊径上大床,入被须枕。卞回坐倾睐,移晨达莫②。羊去,卞语曰:“我以第一理期卿,卿莫负我③!”

【注释】

①动:发作,这里指药性发作,羊孚也是服五石散的。
②倾睐:注视。莫:同“暮”。
③第一理:最高的情理。按:卞范之当时正从桓玄谋反,给羊孚如此礼遇,也是拉拢羊率,结党营私之意。

【译文】
  
    卞范之任丹阳尹的时候,羊孚从姑孰暂时回京,到卞范之家去看望他,说:“下官药性发作,坐不住。”卞范之就拉开帐子,把褥子掸干净,羊罕径直上了大床,盖上被子,靠着枕头。卞范之返回座位坐着,注视着他,从早晨一直到傍晚。羊孚要走了,卞范之对他说:“我期望你坚持最高的情理,你不要辜负了我!”

使用道具 举报

1679
发表于 2015-9-13 08:57 |只看该作者
(6)卞范之为丹阳尹,羊孚南州暂还,往卞许,云:“下宫疾动,不堪坐①。”卞便开帐拂褥,羊径上大床,入被须枕。卞回坐倾睐,移晨达莫②。羊去,卞语曰:“我以第一理期卿,卿莫负我③!”

【注释】

①动:发作,这里指药性发作,羊孚也是服五石散的。
②倾睐:注视。莫:同“暮”。
③第一理:最高的情理。按:卞范之当时正从桓玄谋反,给羊孚如此礼遇,也是拉拢羊率,结党营私之意。

【译文】
  
    卞范之任丹阳尹的时候,羊孚从姑孰暂时回京,到卞范之家去看望他,说:“下官药性发作,坐不住。”卞范之就拉开帐子,把褥子掸干净,羊罕径直上了大床,盖上被子,靠着枕头。卞范之返回座位坐着,注视着他,从早晨一直到傍晚。羊孚要走了,卞范之对他说:“我期望你坚持最高的情理,你不要辜负了我!”

使用道具 举报

1680
发表于 2015-9-13 08:57 |只看该作者
【卞范之其人】
    [公元?年-404年]字敬祖,济阴宛句人。生年不详,卒于晋安帝元兴三年。识悟聪敏,见美于当世。太元中,自丹阳丞为始安太守。桓玄少时,与之交游。及玄为江州刺史,引为长史,委以心膂之任。潜谋密计,莫不决之。玄篡位,以为侍中,进号后将军,封临汝县公。范之乃以佐命元勋自矜,其子弟亦甚傲慢。及义兵起,范之为刘毅所败,随玄西走。玄兵败,左右分散,惟范之在侧。玄平,被斩于江陵。范之著有文集五卷,(《隋书经籍志》注)传于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