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闲过的思绪很快就回到他的小学时代,那时牛闲过是班上的劳动委员,而王幼君则是他的跟屁虫。王幼君家境相对其他同学来说还是很富裕的,他大王墓歌常年在外偷偷做生意,时不时在寂静的夜晚偷偷溜回家给他妈色妞妞拿回一些哗哗作响的钞票。王幼君常在梦中被两个人的喜悦所惊醒,然后偷听着他们在炕上兴风作浪。基于这些,王幼君因此口袋里经常有一些零钞,这给王幼君巴结牛闲过这个劳动委员提供了便利条件。劳动委员并不是什么可以炫耀又值钱的大官,而是牛闲过这个体壮高大的家伙会在王幼君受到同学欺负的时候给予帮助。然后就有王幼君送来应该得到的福利,譬如好吃的瓜子,麻花,柿子,苹果等等
易小舟那时家境也可以,在学校穿的也体面。但易小舟却是一个很邋遢的女生,虽然辫子比其他女同学长,但由于天生有点懒,长辫子经常是好几天梳一次,看上去不是那么光滑顺溜,不但毛毛糙糙蓬松难看,而且上面都长满虮子。在学校劳动的时候,更显现出她天生的优点,因此换来牛闲过经常有的批评,而报告老师的事情却是家常便饭。王幼君也成了牛闲过的帮凶,时不时盯着易小舟。好在易小舟脾气好,在这些无情的打击下和嘲笑下,脸上的笑容依然表现出她的善良和大无畏的精神。
后来易小舟上了初中,牛闲过回家务农,王幼君做生意去了,他们几个就失去联系了。
想到这里,牛闲过突然笑了起来,笑过之后,牛闲过问易小舟那只蓬松的长辫子还在嘛?王幼君说早就剪短了,剪成学生头模样,大概是觉得每天梳头麻烦吧?说到这里,王幼君也笑了。
王幼君笑过之后,就开始给牛闲过讲他和易小舟相亲的事情。王幼君从学校回来后,就跟着他大王暮歌去外地做生意,王墓歌是一个有头脑的人,做的生意很杂,见到什么做什么。举个列子来说,王墓歌去一个村子闲逛,看见谁家门前有一只有年头的拴马桩的话,他首先会和这家人商量要买的价格,然后去文物贩子那儿联系。拉拴马桩的时候听说谁家家里有破铜烂铁时,他又打听附近那儿有收购站,然后和人家死磨硬缠压低价格,然后买到废品收购站,从中获得利益。
王幼君并没有遗传下他大的精光脑子,但却办事实在。即使这样,也经常受到他大的批评。他妈色妞妞是一个很勤劳地道的农村妇女,除了在地里劳动外,基本就不出家门。这次也是色妞妞捎话让王幼君回来,村里爱说媒的酱油四哥要给他说个媳妇。
王幼君很快就回来了,回来的日子虽好,但天公却不作美,接连几天的下雨让路边变得泥泞难走。开始酱油四哥对色妞妞说等天晴了再去,后来看着天公还有要持续几天的意思,就催着王幼君去相亲。酱油四哥有他的目的,多年的经验告诉他说媒这事要催着说,要是时间拖拖拉拉,中间会出差错的,那么他就不会得到该有的礼品和烟酒。因此,在八月十五这天中午,王幼君就和易小舟见面了。
开始的时候,王幼君只听酱油四叔说是附近村子的一个姑娘,长得那叫一个美,用他酱油四叔的话来说,这姑娘貌如天仙,赛过貂蝉。王幼君听后也很高兴,等王幼君见到姑娘时,才知道四叔说话明显掺杂不少水分。姑娘是他的同学易小舟,虽然说七八年过去了,易小舟女大十八变了,但王幼君一眼就认出面前这个发育完好的同学。
易小舟也认出王幼君来,两个人开始有点别扭,彼此叫出对方名字后就没话可说了。过了一会儿,还是易小舟先开口了,问起王幼君从学校毕业后的事情,王幼君回答了易小舟的话后就缄默不语了。王幼君之所以表现出这种态度,也跟和易小舟是同学有关。易小舟明显现变化太大了,小学时代那个稚气的脸蛋变得红润光滑,低矮的个子变得亭亭玉立,胸脯高耸,将身上的新潮粉红色上衣都要撑破了。爱笑的毛病一直没变,从进门到现在,脸上的笑容从来没有消失过。王幼君和易小舟对视了后就不好意看她的脸了,性格内向也是王幼君一生没法改变的特点。
易小舟继续她的提问,王幼君做着回答。他们的相亲程序就是从学校的事情说起,最后谈到毕业后各自的工作问题。易小舟初中毕业后也没上高中,直接跟着一个江苏的师傅学缝纫。现在师傅在县城开一家缝衣部,易小舟给师傅做衣服。而王幼君告诉易小舟的是跟着他大王墓歌做生意。
大概一个小时后,还是易小舟提出离开。离开之前易小舟就表明她的态度,她认为王幼君为人实诚可靠,家庭条件也可以,这门亲事她愿意。易小舟问王幼君的态度,王幼君没有立即回答,而是吱吱呜呜含糊其辞。易小舟也不介意,告诉王幼君考虑好了再回答,毕竟婚姻是人生的大事,马虎不得。
其实王幼君也处在矛盾中,不是他看不上面前易小舟,而是觉得易小舟曾经留给他的那个邋遢懒散形象总也消失不去。王幼君心里在想,这么多年过去了,易小舟这个坏毛病会不会改变?王幼君虽然是个男孩,但他喜欢干净,更勤快,衣服都是自己洗的。
听完王幼君的叙述,牛闲过多少有些妒忌,易小舟后来变成什么样子他没见过,就这当场向王幼君表白的态度,就让他感慨不已。牛闲过回想起自己相亲的经历,竟然有点黯然伤神。不过他没有表现在脸上,而是笑着对王幼君说:差不多就行了,有姑娘看上你比什么都好。
王幼君嗯了一句,问起牛闲过的婚事,牛闲过正要回答,房子进来一个人,两个人回头看,原来是四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