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螃蟹 于 2025-8-2 20:30 编辑
粒子熵,是热力学范畴。1865年,鲁道夫·克劳修斯,为了量化热力学过程的不可逆性(热力学第二定律:热不能自发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定义了一个新的状态函数,命名为Entropy(熵)。希腊语,本意是“内部—转变”。
指系统在可逆过程中吸收热量与温度的比值之和。是对系统“能量不可用程度”一个度量。
19世纪70年代,路德维希·玻尔兹曼,从微观角度对熵进行了统计学解释,认为熵的本质是“微观粒子排列的混乱程度”。比如:气体扩散后分子分布更随机(高熵),低温下晶体分子更有序(低熵)。连接了宏观热力学与微观粒子行为,但在当时饱受争议(因原子论尚未普遍接受)。
到20世纪,熵增定律被用于探讨宇宙的终极命运(热寂说),1948年,香农将熵引入信息论,以“量化信息的不确定性”,即信息熵。概率分布越均匀(如公平硬币),熵值越大;分布越集中(如作弊硬币),熵值越小。熵越高,信息的不确定性越大,预测难度越高。 再后来,熵被用于生物学,讲“生命通过耗散能量维持低熵”(如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中的论述)。
以上即“熵”这一概念在学术范畴的应用……
其他说法基本就是民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