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荡的第二天 19日一早大雾弥漫的,但是也没有影响到我们爬上山区看苗寨的热情。百度资料是这么说的:西江千户苗寨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它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之地。导游说,苗族历史上有四次大迁徙,西江苗人时以前和黄帝炎帝打仗的蚩尤部落的,还是他的直系后裔。脑海中就想起《上下五千年》那本书里画的头上长角的蚩尤。这次好奇的问出来,被问的苗族,人家脸色一沉说那是头饰。
导游说贵州以前: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分银。所以以前的苗家人是极为重视一点平地的,他们的屋子鳞次栉比的铺陈在山头上从山下到山上。我们爬山的路她们说以前那是珍贵的良田,那是舍不得造房子的,政府发展旅游业所以才用上了那稍微平缓一些的平地。白水河穿寨而过,早晨的炊烟,浓雾。有生活聚集处,有农田。想来这里没有被发现以前,吊脚楼,青山绿水,农耕,田园风光像画出的就是一处世外桃源。
走在西江苗寨的街道上,和任何一个景点一样,街两边有店铺售卖各种银饰,土特产,或者水果吃食。不一样的是,街道曲折,上上下下的随山势而为。爬到观苗寨的最佳地点,雾气还是弥漫着山峦房舍,照出的照片都不甚清晰。那里有很多老阿妈兜售摄影服饰,一个劲追着你推荐穿着苗族服饰照一张照片,本来我是不想的,觉得不伦不类,但架不住同行的小娘子游说,也穿了一套衣服照来照去的搔首弄姿。心里想着那些真正的苗家女子有哪里像我们这样的摸样,内蕴和风华我们是一点也不及的。权且做了到此一游。
照完照片,看到一个老奶奶,看看那脸和手大概有一百岁了,在那里拿个针线刺绣,给我们照相的老板说她很可怜的,这么大岁数了,还要养活家,小孩子有病。全靠她有游客合影给十元钱养活几个人。唉,这世上总有一些人受尽生活磨砺,仍然顽强热爱努力活着。握着她苍老的手和她合了一个影,掏了钱,不是施舍,是敬意。
去看了他们的博物馆,认识一下苗家的历史,门口看见两个漂亮的苗家妹妹收门票,给他们照了一张照片。中午的时候在这里看了一场苗族歌舞,跳舞的阿妹貌美如花,吹木叶的阿哥木叶声声荡人心魄。一群老者拖着抑扬顿挫的调子唱着一首带着岁月味道的我听不懂的歌.......我的心沉醉又沉醉。 想着在从前的从前,这片土地没有被大量的游客充斥,人们隐忍而安耽的生活,虽然辛苦,却能守着宗族礼教,风俗习惯犹如法律规范。那时也是一种有秩序的生活,而今这样,民风就不去说了,有些深刻的变化已经不知不觉的存在,我常为种种变化而茫然,不知能说他们这变化是好还是坏。当那些卖银器的人追着你,当那些让你穿他们衣服照相的大娘大妈追着你,当我吃着不能下咽的所谓的长桌宴;当我远远眺望古朴的村落里出现钢精水泥的不和谐建筑,当我晚上住店被导游联合当地的店主宰了一刀……
可能是想多了吧,天还是那片天,变化前进的洪流不可阻挡,我来了,他来了,你来了,我们也是提供变化的一份子,还有什么理由指点别人盼望别人一成不变?那么看山看水,看那震撼人心的建筑,从上古时候就开始这样的建造房舍吊脚楼,看人类智慧的结晶,看那些一直不断努力想更好方向前行的脚步。西江苗寨,亲爱的苗族兄弟姐妹,祝福你们。 一直到我们走,群山,山寨还有雾蒙蒙,后来有了零星小雨。坐了几个小时的车回到贵阳,在车上导游讲起贵阳城里还有什么地方可去,说是晚上可以去文昌阁、甲秀楼。住进酒店,同伴不适,我一人就背上包乘着夜色去甲秀楼看看。贵阳打的起步价十元。甲秀楼就在贵州城南一条河上,坐落在一款石头上,连着一座桥,晚上没有多少人,没开门,边上开着门的书院却变成了晚上营业的茶室,就看见开着车来的迈着方步的人进出。进不去只能向门卫淘了一本介绍出来了。
一个人沿着河,走着,看人们在河边散步,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河边树林每个亭子里面唱歌活动,笑着听了好久,听到一个大妈唱邓丽君的《美酒加咖啡》我要过了话筒唱完了下半段。掏出手机发了个短信:今晚我唱了半首歌给贵阳人民听。不知道你看了后有没有笑。
又坐出租回火车站跟前,远远的我就让司机把我放下,一个人慢慢走回旅店。车站前,身边人群依旧的熙攘,匆匆的脚步走向四面八方,我知道自己要往哪里走,只是希望自己的这种闲散自由的状态能持续得长一些再长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