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燕集南亭 豪言壮语系列(长期添加中)
楼主: 闲过信陵饮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豪言壮语系列(长期添加中) [复制链接]

181
发表于 2015-3-3 20:55 |只看该作者
妖蛾子 发表于 2015-3-3 10:50
头像换成卡通人物了?
昨天在电视上看到闲版了,将眼镜摘掉了,有点酷似央视的一个主持人了。
...

头像是闲过家的小公主画的,我也很喜欢这张画呢。
沙桐可是我郑州同乡呢,呵呵,刚出道时还是蛮精神的,没现在这么壮呢
蛾子,看到你真开心,呵呵

使用道具 举报

182
发表于 2015-3-3 20:56 |只看该作者
妖蛾子 发表于 2015-3-3 10:57
这个系列帖,有学问有深度,历史感厚重。
有时间,我会逐段学习。

我也是呢,有空就读一篇,还做了标记呢

使用道具 举报

183
发表于 2015-3-4 06:24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184
发表于 2015-3-4 06:25 |只看该作者
特别想静下心来读一读经典历史著作,可惜真静不下心来

使用道具 举报

185
发表于 2015-3-4 06:25 |只看该作者
向楼主致敬

使用道具 举报

186
发表于 2015-3-4 08:38 |只看该作者
般若山人 发表于 2015-3-4 06:25
特别想静下心来读一读经典历史著作,可惜真静不下心来

以前在散板玩时,就觉得山人是个安静的人,没想到你也是静不下心的人呢,我也是没法静下心读长一点的文章,现在在城南终于慢慢安静下来了,闲过的文章读着费劲,我正在坚持读下去,已经读过几篇了,呵呵

使用道具 举报

187
发表于 2015-3-4 09:54 |只看该作者
妖蛾子 发表于 2015-3-3 10:57
这个系列帖,有学问有深度,历史感厚重。
有时间,我会逐段学习。

客气了,本来就想着共同学习

使用道具 举报

188
发表于 2015-3-4 09:55 |只看该作者
穿越梅岭 发表于 2015-3-3 20:08
閑過兄好文章,對歷史的分解有獨到之處,坐下慢品

梅岭兄久不见,安好?
过年也好

使用道具 举报

189
发表于 2015-3-4 09:55 |只看该作者
般若山人 发表于 2015-3-4 06:25
特别想静下心来读一读经典历史著作,可惜真静不下心来

山人吉祥

使用道具 举报

190
发表于 2015-3-7 11:58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接下来写谁??

使用道具 举报

191
发表于 2015-3-7 11:59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如春春所说武则天么??

使用道具 举报

192
发表于 2015-3-7 12:07 |只看该作者
青芜 发表于 2015-3-7 11:59
如春春所说武则天么??


使用道具 举报

193
发表于 2015-3-8 21:00 |只看该作者

这篇时代背景介绍的过多,冲淡了人物的描写,给人以头重脚轻的感觉

使用道具 举报

194
发表于 2015-3-9 17:46 |只看该作者
开的是寂寞 发表于 2015-3-8 21:00
这篇时代背景介绍的过多,冲淡了人物的描写,给人以头重脚轻的感觉

阮籍和竹林七贤,最佳的是《遥远的绝响》
前玉在前,不得已而求变

使用道具 举报

195
发表于 2015-3-9 18:53 |只看该作者
我来看看

使用道具 举报

196
发表于 2015-3-9 19:13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197
发表于 2015-4-11 10:11 |只看该作者
闲过信陵饮 发表于 2015-2-28 10:52
宋慈篇
  
  宋慈字惠父,是福建建阳人。建阳现为县级市,属南平市——就是海瑞曾当过教育局长的那个 ...

写得真好,完了不更了

使用道具 举报

198
发表于 2015-4-16 11:17 |只看该作者
武则天篇


代徐敬业讨武曌檄
  
  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麀。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呜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漦帝后,识夏庭之遽衰。
  
  敬业皇唐旧臣,公侯冢子。奉先君之成业,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兴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岂徒然哉!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以清妖孽。南连百越,北尽三河,铁骑成群,玉轴相接。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江浦黄旗,匡复之功何远?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吒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 公等或居汉位,或协(xie)周亲,或膺重寄于话言,或受顾命于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
  
  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移檄州郡,咸使知闻。
  
  先从这篇檄文说起:
  
  本文作者是骆宾王,初唐四杰之一。课本上那首“鹅鹅鹅,曲项向天歌”据说是他七岁时所写。唐史记载他少无行,好与博徒游。当官也不得志,还曾因贪脏的罪名被武则天下狱,课本上那首《在狱咏禅》应该是这段时期所做的,从诗中最后一句看他可能是被冤枉的。后来遇赦出狱,赶上徐敬业谋反,他投入徐敬业军中,写了这篇檄文。
  
  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的下场有好几种说法,《资治通鉴》上说他和徐敬业两个人都被杀了。《旧唐书》说他亡命不知所终,还有野史记载他投河自尽,总之是一个谜。
  
  徐敬业的爹早亡,他爷爷是李绩。
  
  李绩原名徐世绩,字懋功,就是《隋唐英雄传》里的徐茂功。这人虽然不像《隋唐英雄传》里的徐茂功那样是能掐会算的半仙之体,但也是唐初三大名将之一(另俩人据太宗说是李道宗与薛万彻)。且与李靖齐名。李道宗因为是唐朝宗室的缘故,多少有些人为被拔高。李绩被封为英国公,李靖为卫国公,史书上说的英卫,就是指这二人。徐世绩因功被赐姓李,后来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去掉了名字中的世字,所以名李绩。
  
  檄文题目中的徐敬业,当时应该还叫李敬业,他谋反失败后被收回赐姓。武曌的名字也是檄文之后才出现的。则天是尊号,后来也成了谥号,出现年代也晚于檄文。所以檄文的名字应是后人加的。
  
  按说徐敬业一家对武则天是有恩的,这需要从他爷爷李绩说起——李绩大约可称的上唐初的影帝。
  
  李绩家在隋朝时是做生意的,家世富有。有钱了就比较任性,喜欢聚集一些亡命徒。隋末农民大起义,他积极参与了。先在翟让手下,后来跟了李密,然后是李世民,中间还跟过窦建德,玄武门时他中立没参与。
  
  说他是影帝是因为他总能选择最有潜力的政治势力。李绩初随翟让,后来发现李密更有前途,于是就紧跟李密。李密投唐时他表现的很忠于李密,受到了唐高祖李渊的器重。李密后来又因叛唐而被杀,他因坚持要为李密行臣子礼祭奠,又受到了唐太宗的欣赏。他在瓦岗山时与单雄信是兄弟,太宗要杀单雄信,他割了身上块儿肉给单雄信,说是要兑献结义时同生共死的誓言,用一块肉代替同生共死——当然借口是为了天下大计还不能死。但这个借口总是让人隐隐觉得不妥可还说不出什么来。他中间因父亲被窦建德活捉而投降了窦建德,然后又脱离窦,可却一点也不影响他升官。
  
  李绩因此获得了唐初三位皇帝甚至包括武则天的信任。说他对武则天有恩,是因为武则天陷害王皇后成功后,高宗李治要废王皇后立武昭仪(唐初后宫嫔妃的第二等,位视正二品),重臣们全反对,李绩因为是托孤重臣,所以意见举足轻重,但李绩的回答颇有意思:这是您的家事,何必问外人的意见呢?
  
  武则天因为这句话当上了皇后,也开始了女皇之旅。后人评价李绩这句话是“一言丧邦”。这个一言丧邦先不讨论,但从中对于李绩这人,还真是值得琢磨。至少他很会审时度势,更也许,也是借机对长孙无忌把持朝政的一种打击。
  
  其实有人评价过李绩一生狡诈——他的军事能力无需质疑,而且生前倍受殊荣,只是死后因为自己的孙子,落了个被“开棺戮尸”的下场。
  
  徐敬业这人有人说是贪财好权,也有人说是志大才疏。作为造反的失败者,他的失败经历好像可以任人评说。不过,以一隅敌全国,失败恐怕是注定的。更何况,唐朝其时并无重大的“内忧外患”,武则天杀几个唐朝宗室大臣,对于老百姓来说,恐怕不是什么值得关心的事情。
  
  据史书记载:徐敬业从小跟随李绩从军,应该是有勇有谋。他曾带几个随从进入叛乱部队的军营,轻而易举地平定了叛乱。李绩听到这事后是又惊又喜。喜的是这孙子可以称的上是有勇有谋。惊的是这件事情过于冒险,即使是李绩这种久经杀场,从死人堆里爬出来过的人都不敢做的事情,因此担心这孩子以后因为这种大胆,干出什么破家灭门的事情来。
  
  当然,事情后来的发展应证了李绩的预言,总之这次反对武则天的战争迅速灰飞烟灭,在历史上留下的影响仅限于本文开头所引的那篇千古名篇。
  
  那还是回到开头的檄文,从文章所写内容,逐步说一说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吧。
  
  武则天名武曌,是今天的山西文水人。十四岁被唐太宗选入后宫,封为才人(正五品),据说还赠了个号叫“武媚”。后人因此附会说武则天入宫前的小名叫武媚娘。骆宾王说她“性非和顺,地实寒微”,“地实寒微”需要说明的是这个与今天地面所理解的意义稍有不同。这个地指的是门第,而非地位。其实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音约)按今天的说法,先是巨富,后是高官。骆宾王所指的寒微,指的是武则天并非出自豪门。
  
  豪门指的是魏晋南北朝所流传下来的高门望族,当时的豪门指的是“崔氏、王氏”等。史书上说唐初建时,曾编过《百家姓》(氏族志),书成后清河崔氏列为第一。太宗大怒,强令将李氏列为第一,将崔氏列为第三等。但实际上百年后,唐文宗想为女儿选附马,但是王公贵族都相互推托,唐文宗也无奈地说:我老李家都当了二百年皇帝了,难道还不如李、王、郑、卢、崔这五姓吗?
  
  需要说明的是,这五姓其实分为七家,分别是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太原王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郑氏。唐文宗话中的李指的是赵郡李氏。而他本人则属于陇西李氏,虽然为望族第一,但却因为前文所说的原因,在士大夫心中,他的望族地位并不为人认可。
  
  至于刘禹锡的那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里的王家和谢家,则是东晋名臣王导与谢安等人的家族。这两支分别是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在唐时已然没落。没落的原因是由于大屠杀:史载,侯景曾托梁武帝为自己取王谢家的女儿为媳,梁武帝认为王谢门弟太高,侯景怕是高攀不上。结果侯景怀恨在心,后来造反攻入南京时,将王谢二族人几乎屠杀殆尽………………
  
  侯景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狂放之徒,也是传奇人物,他以八百人造反而当了皇帝,还给自己上了个前无古人,目前也无来者的称号:宇宙大将军。绝对是一个值得一写的人物。
  
  门阀的产生,大致是这样一个原因。首先是一个家族的某位始祖,在朝做了很有影响力的官员,然后对家庭成员进行了良好教育,以至于产生更多官员。其家族在所在地影响越来越大,形成望族(所谓郡望、县望)。再然后每一次改朝换代(奇怪的是新皇帝大多出于庶族),新皇帝为了江山稳固,会极力笼络这样名门望族,以至于产生了滚雪球般的效应。
  
  两晋南北朝时的王谢,以及唐时的五大姓大约都是这个原因。武则天的武氏,唐初时连《氏族志》都未入选,这也是骆宾王说的地实寒微的原因。也出于这个原因,隋、唐以至武则天当政后会有意地打破望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因而催生了科举制。
  
  武则天在太宗时宫中的生活如何,不得而知。目前可以确定的有两件事:一是唐太宗曾有一匹烈马无法驯服,武则天对太宗说她能驯服。太宗问用什么办法,武则天说用三件工具:先用鞭子抽,不听话就用棍子砸,再不听话直接用刀杀了。太宗“壮”其言。第二件事是,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大约是在太宗生病时“相恋”的。但骆宾王所说的“曾以更衣入侍”,意指她依靠伺候太宗上厕所,然后被太宗宠幸则不准确。因为这句话是个比喻,只是用来讥讽武则天用不正当手段被太宗宠幸了。武则天本来就是太宗的妾,被太宗宠幸也无可厚非。所以这个诋毁未免有些不厚道。更何况,武则天如何让太宗“睡”的,骆宾王或者其他外官怎么会知道,所以这纯粹是为了行文痛快,不值当真。
  
  至于秽乱春宫,则是指武则天与李治发生了性关系。但这种关系是如何发生的,有些意思。比如李治与武则天同时伺候太宗,在太宗眼皮底下?这个不去探讨,应该肯定的是武则天与李治确实是有了感情。这个有诗为证:
  
  如意娘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武则天有诗才,但《全唐诗》中除了这一首,都是应制的四言诗,也未见《神探狄仁杰》里武则天用诗迷暗示狄仁杰查抄平南侯府那一首。《如意娘》的大意是,武则天想李治想的精神恍惚,把红色都能看成绿色,天天流泪,如果李治要是不信,咱们打开箱看裙子上的泪痕就知道了。
  
  据说这首诗写于武则天在感业寺出家为尼的时候。她之所以出家,是因为太宗死后,做为太宗的女人而又没有子女,是唐时处理这些后宫嫔妃的制度。这个制度其实比起让她们殉葬来,已经人道的多了。但这首诗除了情真意切外,有个有意思的小问题,就是武则天既然已出家为尼,怎么会把泪水洒在石榴裙上?
  
  看着裙子流泪?呵呵,或许文学夸张而已。
  
  武则天再进宫,与王皇后有关。据说王皇后当时与萧淑妃争宠,所以想利用武则天这个外援打击萧淑妃。王皇后是太原王氏一脉,而萧淑妃是南朝梁朝皇室后代(淑妃是正一品,位高于昭仪)。出身上这俩人应该是不分上下。但王皇后是高宗元配,年纪上应该比萧淑妃大,还有个更重要原因是她无子。所以想引武则天来压制萧淑妃。
  
  这个做法有些值得商讨的地方。商讨的原因在于,骆宾王说武则天陷吾君于聚麀(音忧),这个词是指父子共用一个女人,也即乱伦。难道王皇后不知吗?
  
  历史上历来有“脏唐臭汉”之说,臭汉指的是汉惠帝娶了自己亲外甥女为后,脏唐是指高宗娶了武则天,唐玄宗娶了杨玉环。这种诟病来自于后人,而当时发生这样的事,恐怕没有后世想象的那样不堪。王皇后出自名门,应该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史书上记载她的性子是非常贤惠的。那么她这样做的目的,恐怕只是局限于尽皇后本份,至于引武则天压制萧淑妃,恐怕有失偏颇。否则,这个养虎为患的例子就显的太愚蠢了。
  
  另外就是,将王皇后写的狡猾一些,也更能衬托出武则天的狡猾,从这点上看,古人要比今天明智的多一些。
  
  那武则天狡猾吗?应该说,骆宾王的声讨有些是属实的。武则天不光是狡猾,还有些凶残。这个罪状体现在“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上。历史上著名的武则天闷死亲生女儿嫁祸皇后的事载于《新唐书》;将王皇后与萧淑妃二人砍去四肢泡入酒缸两唐书都有记载。至于任用许敬宗、李义府这些奸臣,杀死自己的侄子、姐姐,贬逐自己兄长,杀死长孙无忌,褚遂良,上官仪这些先朝的“托孤”大臣,可以说是“罄竹难书”——只是没有“弑君鸩母”的证据罢了。
  
  徐敬业的叛乱发生在684年,前一年的12月,即683年,高宗李治崩,中宗李显即位。中宗的媳妇就是韦后,这女人后来想当第二个女皇,所以毒死了自己的丈夫。在684年,她应该还没有那么大权力欲望,她只是想让自己当皇帝的丈夫将家人封官,中宗也听从了她。可这么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事情,直接造成了中宗丢掉了皇帝位置。武则天废掉中宗的理由是中宗说了一句话,他说:“我就是把天下都给了韦家,又有什么不可以”?
  
  说这话的人就像个长不大的孩子。武则天或许是觉得李唐天下不能托付给这样的人,又或许是为了自己将来当女皇扫清障碍。所以当机立断,直接废掉了中宗,改立玄宗之父李旦为皇帝。
  
  废立皇帝如此轻而易举,可见朝政已经完全被武则天所控制,同时,这件事情也给了徐敬业造反的借口。也就是骆宾王檄文里所讲的“窥窃神器”。需要解释下的是,窥窃神器并不一定指的是武则天就要篡位当皇帝,只是指她擅自废立皇帝。所以认为骆宾王能掐会算的,有预言有远见的人,可以休矣。武则天在看到骆宾王的檄文中“一抔之土未干,六尽之孤何托”一句时,为骆宾王的才华折服,责怪宰相说,有如此才华的人不用,是宰相的过失。
  
  檄文中剩下的内容就是徐敬业作为一个造反的领袖所具有的政治与军事资本了。除了文采出众外,到是没有什么可说的。檄文中的霍子孟指的是霍光。朱虚侯指的是汉时城阳王刘章,刘章是汉时铲除诸吕的宗室代表人物,他最著名的故事是在与诸吕喝酒时借酒令斩杀吕氏人物。
  
  总之,徐敬业之乱被迅速平息,到给了武则天以诛灭唐朝宗室大臣的借口。要说武则天什么时候起了当女皇的心?可能与不久前发生的一起叛乱有关。
  
  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淳安人陈硕真以聚众反叛,自称文佳皇帝,月余便被平定,陈硕真本人根据野史记载被虐杀。在她之前,除了北魏那位著名的胡太后把女孩儿冒充男孩儿立为皇帝外,陈硕真是中国历史上敢于第一个自称皇帝的女人。这事发生在武则天再次入宫不久,猜测应该给武则天后来成为女皇提供了心理上的支持。
  
  徐敬业之后,武则天杀唐朝宗室,屠高宗遗臣。一步步为自己成为女皇铺平道路。公元690年,武则天正式改国号为周,自称圣神皇帝,成为了君临天下的女皇。
  
  武则天的女皇岁月很是为人诟病,具体罪状可能表现在:
  
  一、牝鸡司晨。牝鸡是母鸡。这个成语出自《尚书》。据说商纣王宠幸袒己,周武王灭商后感慨说,如果家里是母鸡在打鸣,这个家就要衰落了。在古代男权主义制度下,武则天取代男子的主宰地位,成了后世攻击她的最大罪状。
  
  二、屠杀唐朝宗室,屠灭贞观与永徽遗臣。这个在前文介绍过,武则天大约把唐太宗的后人杀的只余下了自己的儿子这一系,另外长孙无忌,褚遂良,上官仪,裴炎,这些贞观以及永徽年间的重臣、名相悉数被杀。
  
  三、重用奸臣,武则天所重用的李义府,许敬宗等人,均是公认的奸臣。
  
  四、任用酷吏,大兴告密之风。武则天先后任用的索元礼、周兴、来俊臣都是历史上著名的酷吏,也是以告密以家的。索元礼是酷吏与诬陷行动的先行者与奠基人,不过最出名的是周兴与来俊臣。他俩出名是因为那个著名的“请君入瓮”的成语。而来俊臣不但最为残忍,也最有理论基础,他组织人编制了《罗织经》,专门教人如何捏造政据。著名的狄公就曾被来俊臣诬陷入狱,几乎死于狱中。
  
  来俊臣死后,一些曾屈服在他淫威下的大臣向武则天请罪,武则天责备他们说:你们这么惧怕来俊臣,不怕我杀你们吗?这些大臣回答说,如果我犯了王法,陛下不过杀了我一人,但如果我们得罪了来俊臣,恐怕就是灭族之祸。于是武则天默然,并免除了他们的罪责——由此可知来俊臣等酷吏所带来的威害。
  
  五、男宠无数。薛怀义,张易之,张宗昌等人都是武则天的面首。这放在今天,大概属于生活作风问题。不过,清代史学家赵翼曾有一段评论:人主富有四海,妃嫔动千百,后既为女王,而所宠幸不过数人,固亦未足深怪,故后初不以为讳,而且不必讳也。”在所谓的“封建思想”鼎盛的清代,可谓公正。
  
  不过,用今天的眼光看,这些问题与罪状有的属于各人修养层面,有些发生在上层之中,换言之多属于统治阶级的内部争斗。并未对社会生产力与百姓生活产生多大影响。而且,武则天属了上述的那些罪状外,她肯定是一个头脑非常清楚,而且知人善任,并开创了政治新局面的“好皇帝”。
  
  首先,她为了巩固自己统治,打击宗室以及遗老的作法肯定是无可厚非。另外,这个作法客观上打击了魏晋南北朝以来影响朝局深远的门阀治度。武则天兴科学,唯才是举,让一大批出生于寒门但有才华的人登上了政治舞台。这恐怕也是武则天杀了那么多宗室大臣而对朝政并无太大影响的根源。
  
  其次,武则天知道发展经济,维护社会稳定。她统治期间,人口几乎比高宗时期增加了一倍。在古代农业社会情况下,人口的增长意味着社会安定与经济水平的提高。
  
  再次,知人善任。武则天时名相狄仁杰、李昭德、娄师德,魏元宗等人均出自寒门。另外,武则天懂得在统治稳定的情况下,迅速矫正自己即位前期所使用的残酷制度,使朝政趋于稳定。
  
  那武则天是怎么样一个皇帝呢?
  
  如果她不是女人的话,那么她肯定不会有这样多的争议与话题。但因为是女人,所以还是需要说一说。
  
  武则天从当上皇后开始到去世。对朝政影响近半个世纪。在她之前是贞观之治,在她之后是号称古典中国鼎盛时期的开元盛世。武则天承前启后,对盛世的形成肯定是有功劳的。
  
  她作为一个女人,在男权主义盛行的中国古代,要成就大事,所用的非常手段是可以理解的。同样,她对统治阶级上层的改造,客观上也促成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另一个走向:门阀制度的没落与唯才是举的局面,另外,也不能不说武则天对盛唐时兼容并包的胸怀有着深远影响。唐朝的民风甚至有着今天仍然不及的开放。这不能不说与武则天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武则天从入宫到去世,在漫长六十多年的宫庭与权利斗争中逐步站在权力的最高峰,于己是伟大的,于国则是有功的。她是一个“好皇帝”,但未必是一个好人,更不是一个“好女人”。
  
  但政治,与人好坏是无关的。
  
  最后,则是狄仁杰了。
  
  说狄仁杰是因为很多人一直认为狄仁杰和武则天是有些“暧昧”关系的。
  
  这种“暧昧”可能不限于或者不仅仅限于男女私情。武则天的狠与绝决,恐怕不需要找证据来说明,但她却会对狄仁杰言听计从。她称狄仁杰为“国老”而不名,她不让狄仁杰对自己下拜,说是每当看见狄仁杰跪拜,自己就会觉得肉痛。而狄仁杰每次会在朝堂上当面顶撞武则天,奇怪是武则天每次都会委屈自己的意愿听从狄仁杰。很象是“受气”的小媳妇。
  
  狄仁杰是“神探”的证据,大约来自于他本传的记载,他曾任大理寺丞,号称一年内断狱一万七千多人,居然没有喊冤的。另外,后人附会有一部《狄公案》。但真正的狄仁杰肯与“神探”稍有不同,公正的说说他应该是一个公正的法官而不是出色的捕快。
  
  狄仁杰的长相不得而知,但肯定是一个刚正但不缺乏智慧的人。他的智慧表现在他对付武则天很有一套。狄仁杰所最大的贡献是他说让武则天放弃了把唐朝天下改姓武的可能,并举了张柬之等名臣,为后来李唐的复国打下了基础。
  
  所以,他在历史上的评价很高。桃李满天下的典故就是出自他。不过,我觉得他应该与武则天没什么暧昧关系,因为从双方人品与智慧来说都不可能,那么最重要的可能就是,这种情况下,或者在狄仁杰面前的武则天,才是真正的武则天。
  
  他恐怕才是武则天的影子或是寄托。
  
  公元705年,女皇崩。遗诏令去帝号,仍然自称为高宗皇帝的皇后,并赦免了她当政时所迫害过的皇后与重臣子孙。武则天的称号是这一年获得的。
  
  考虑到当时的情况,武则天的遗诏很有可能是张柬之等人代写的。是不是她本人意愿,不得而知。但牵扯到最后一个问题,就是武则天墓前的无字碑。
  
  我曾看到的文献里说,这块碑上是有字的,只是由于是黄金的字,所以被后人偷去了。另外,不同的说法是,这块碑上的字应该是由中宗书写的,但由于中宗的去世以及朝局混乱,所以,一直为能成文。但这种说法有些牵强。
  
  最后公认的说法是,武则天想把千秋功过留给后人评说。
  
  但这种可能性更小,不过,我们还是宁愿相信这是她的意愿。
  
  因为,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正统的女皇,武则天的功过,怕是后人也无法评述清楚。
  
  那,还是让它无字吧。
  
  (完)

使用道具 举报

199
发表于 2015-4-16 11:24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200
发表于 2015-4-16 11:55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201
发表于 2015-5-11 18:11 |只看该作者
侯景篇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修建于梁朝。
  
  其实细心人可以发现,现存庙宇中的功德碑,多建于清乾隆年间。大兴土木,是中国古代盛世的独特标志。
  
  南朝梁代,多少有这么些意味。
  
  南梁共五十六年,其中梁武帝就当了四十八年。今天出现在我们面前梁武帝的形象比较搞笑。比如他不光修了很多庙,而且自己跑到庙里当和尚,还得让大臣们出钱把他赎回来。比如他“昏庸无能”北伐战争屡屡失败……
  
  但其实,梁武帝是南朝少有的英明之主。他不但是军事家、政治家,而且还是杰出的文学家,佛学家。很多人喜欢的昭明太子萧统,就是他的儿子。文学修养受老爹真传。前面说过的名将陈庆之,也是梁武帝一手提拔。
  
  以上前提是如果没有侯景的话……
  
  侯景是羯人。与那个从奴隶到皇帝的石勒同族,据说是白种人。冉闵夺取后赵政权后,发布了著名的杀胡令,羯人被大规模屠杀。随后羯人尔朱荣造反,又被北魏屠杀。侯景恐怕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留下记载的羯人了。随后这个民族消亡于中国历史长河中。据说只有现在的俄罗斯有一部分羯族的后人,总数约万人。
  
  侯景疯狂的原因是因为,他用了八百个人造反,成功攻入南京,囚禁并饿死了梁武帝
  
  然后将当时代表豪门的王家和谢家几乎屠杀干净。并给自己创造了个封号:”宇宙大将军”,然后自称皇帝。
  
  最后被挫骨扬灰……
  
  接下来,我们慢慢开始讲讲这个人的“传奇”一生……
  
  从公元304年起到公元589年,大约300年的时间里,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黑暗与动乱时期。这段历史被称为:“五胡乱华”,中性一点的词儿叫东晋十六国以及南北朝时期。顾名思义,五个少数民族为主力,在中国北方连年争战,共建立数十个政权。其间生灵涂炭,白骨遍野,汉人大规模南渡,留存于北方的几被屠灭。当然,如果非要按照教科书上所说理解为民族大融合,好象也不能说不对。
  
  五胡指的是:匈奴,鲜卑,羌,氐,羯等五个少数民族。其中,北匈奴自陈汤那句“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口号之后,消失于历史长河中。大约400多年后——也就是大约与我们要讲述的时代同时,匈奴王阿提拉横扫欧洲大陆,西方称之为“上帝之鞭”。不过,现在有学者认为,阿提拉并非匈奴人后代,而是一个全新民族匈人的后代。而南匈奴则是五胡乱华之首,不过石勒之后,这个名族也消亡于中国历史中。
  
  羌人在十六国时期建立过后秦,至今仍然有族属,应该是五胡中唯一幸存下来的民族。氐人中最有名的则是符坚,他的前秦统一了中国北方。如果没有与东晋的那场淝水之战,如果他不是对自己的仇敌过份的仁慈,恐怕中国历史将会是另外一个局面。
  
  符坚虽是胡人,但就其胸怀与为政,可称的上是仁爱之主。
  
  鲜卑人自动将自己的民族融入了汉民族的大家庭中,当然,以他统治基础为支撑的北方,最终统一了中国。迎来随后汉民族伟大的隋唐盛世。而据说元稹,即是鲜卑皇室之后,只不过那时全都统称为唐人。
  
  侯景是雁门关外的人,至于是朔州、大同还是内蒙包头哪儿的,现在搞不清楚,因为史书也弄不清。他出生时,中国北方仍然在北魏的统治下。只是政权被胡太后所把持。这个胡太后与后来那个当了妓女的胡太后不是同一人,不过也是个很有意思的人物。有意思的原因是因为:她权力欲望很强,甚至因为权力毒杀了自己的亲生儿子孝明帝,而且,她性欲也不低,据说她曾逼迫自己的小叔子与自己乱伦。
  
  不过值得一写的是,孝明帝死后,因为没有儿子,胡太后担心大权旁落,便将孝明帝刚出生50天的一个女孩儿当成了男孩儿立为皇帝。一天后,看政权稳定,又改立宗室一个3岁孩童为帝。这个当了一天皇帝的女孩儿,恐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登上皇帝宝座的女人,虽然不为后世史家承认。
  
  之后,女孩儿去向不明,因为她称拓拔,也就是姓元,所以史称为元姑娘,从后世为她上的谥号“殇帝”来看,因该是死了。怎么死的不知道,但也足以让人嗟叹。
  
  在这样的折腾下,北魏政局的动乱可想而知。其实胡太后当政时,魏国北部边境就屡屡暴发叛乱。在叛乱之中成长起来的,就是后来北魏的权臣尔朱荣以及暂时隐伏于权臣羽翼之下的高欢,以及侯景。
  
  侯景的长像史书描述在我看来有些不理解。同一部史书,开始说他眉目清秀,后来又说他有豺狼之相,我不明白这两种相貌是如何组何的。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侯景身有残疾,特点是上身长,下身短,并且一条腿长,一条腿短。
  
  所以,这样的身体,武功高强是谈不上的。史书说他不擅长弓马,但擅长谋略。指挥军队时,大约用一句话、四个字便可概括:赏罚分明。又说他生性残忍,大概是对犯了军纪的军士决不容情,但他对于打了胜仗的奖赏,自己却分文不留,全部都赏给了手下人,所以他的军队对他很是拥戴。
  
  所以,可以看的出,侯景很是具备名将的素质,也与陈庆之惊人相似。
  
  不相似的是,侯景应该是没有读过多少书。大道理怕是懂的不多,在北魏乱世成长起来,要他有多少仁义道德,怕是要求也过分。更何况他是羯人,看懂看不懂汉字还两说——据说石勒当年就不识字,喜欢让手下人读史书给他听,读到刘邦听从手下人建议分封六国之后时,大惊说,要这样的话,天下就危险了。听到张良阻止后,便说,幸亏有这个人啊。
  
  石勒说,如果他遇到光武帝刘秀,可以与刘秀争雄天下,如果遇到刘邦,只能安心给刘邦当手下了。
  
  石勒对刘邦的评价多少有英雄间的惺惺相惜,也很有些天纵奇才的英明伟大。
  
  侯景同样也具有这些优点,所以投降尔朱荣后,尔朱荣很快便器重了他。
  
  尔朱荣觉得侯景是个可以重点培养的人,于是让他向慕容绍宗学习兵法,但过不了多久,慕容绍宗有事没事便向侯景请教了。但这个问题能说明侯景比慕容绍宗强吗?
  
  恐怕不是,侯景最后败在慕容绍宗手里,于是不得不亡命梁朝。
  
  举个有关的例子吧。据说当年,侯君集向李靖学习兵法,侯君集学完后向李世民举报说李靖有谋反之心。李世民问为什么,侯君集说李靖只肯交给我普通兵法,真正厉害的兵法他不交,他藏私就肯定有谋反的心。李世民也有意思,直接问李靖为什么,李靖说,我看侯君集有谋反之心。
  
  李靖说,现在天下太平,我交给侯君集的兵法,足够安邦定国,他为什么还要学习更厉害的兵法呢?怕是学来要造反的。
  
  侯君集在《贞观长歌》中是个重要人物,他很象后来的年羹尧,李世民用他灭亡了高昌,然后因为谋反的罪名而被杀。
  
  胡太后毒杀孝明帝的原因据说是孝明帝不满于自己母亲把持朝政,于是写密信给尔朱荣,事泄后被杀。不过尔朱荣后来似乎达成了孝明的心愿。胡太后改立幼主后,尔朱荣很快便带兵进入了洛阳。
  
  接下来他干了两件惊天动地的事情。
  
  第一是将胡太后与她所立的幼主沉河淹死。
  
  第二是他几乎诛灭了北魏宗室、大臣。直接造成了北魏宗室南逃以及后来陈庆之的北伐。
  
  陈庆之的北伐已有专文论述,彼时侯景其实地位还没有后来重要,他与陈庆之间的战争发生在投降梁朝之前。史书记载他率七万人进攻南梁,被陈庆之一战击溃,史载:景弃辎重走。
  
  尔朱荣改立了孝庄帝,孝庄帝即位时21岁,也算是个有血性的皇帝。他不满于尔朱荣把持政权,就设计利用尔朱荣朝见自己的机会,在朝堂上行刺了尔朱荣,并且他是亲自动手。
  
  尔朱荣死时只有38岁。但他无疑是北魏末年的第一名将。
  
  孝庄帝刺杀尔朱荣的举动,血性是有的,但好象并不明智。尔朱荣死后,孝庄帝身边并无亲信,也没有什么军队。尔朱家的亲朋部将为尔朱荣报仇,马上攻陷了洛阳。孝庄帝被尔朱荣的侄子尔朱兆缢杀于佛寺,年24岁。据传留下了一首悲惨的绝命诗。后世称之为北魏敬宗。
  
  接下来,就是高欢的舞台了。
  
  应该说,尔朱家族除了尔朱荣之外,没有什么雄才大略的领袖,所以高欢抓住这个机会,马上起兵讨伐尔朱兆,侯景于此时投降高欢。
  
  高欢与侯景之间应该有比较复杂的阶级兄弟感情。这俩人都是苦出身,而且是战友。尔朱荣之后,高欢,侯景以及宇文泰应该是北方政治舞台上的三大巨头。侯景与高欢一起,外加宇文泰,一起平定了尔朱家族的叛乱。高欢改立了孝武帝,但后来又与孝武帝不合,孝武帝就投奔到宇文泰控制的关中地区,高欢又立了孝静帝,于是北魏正式分裂成了东魏和西魏——当然,这个分裂是短暂的,随后,东魏与西魏分别被北齐和北周所取代。
  
  高欢器重侯景,大概出自于与宇文泰搞衡的利益考虑。侯景在高欢手下,应该是最风光的时候,高欢命他率军十万独镇河南,俨然是东魏内部的独立政权。但高欢也深知老战友品行,所以临死前告诉自己儿子高澄说,侯景必反。
  
  不过这个过程是很值得玩味的。
  
  首先是侯景知道高欢如果死后,必是高澄继承权力,但他向来看不起高澄,曾经说高欢如果在,他还顾忌,如果高欢死了,他以在高澄手下做事为耻。
  
  这个话应该被高澄所知道,所以,高欢病重后,高澄仿造了高欢的手书,想把侯景召回来杀掉。但是当年高欢曾与侯景约定,他给侯景写信,必然有细微的标志,如果没有就是伪造的。所以高澄这封信马上被侯景识破是仿造。
  
  高欢临死前做了一番托孤,先是说侯景必反,然后指定说能与侯景相抗衡的唯有慕容绍宗。这时奇怪的是,高欢肯定知道他与侯景之间的约定,而他又知道自己死后侯景必反,为何不告诉自己儿子高澄共同定计,擒拿侯景呢?
  
  显然高澄的举动是瞒着老爹进行的。高欢或许认为侯景顾忌老战友与自己的信任之情,所以并不相信侯景会反。他发现儿子举动后,明白侯景已有察觉,肯定会叛。所以只能安排后事。
  
  所以,侯景的举动其实并无可厚非。人主疑权臣这种事情历史上常有,高澄仿造书信的行为,已经把他要杀侯景的心表露无疑。更何况侯景知道了高欢已病重,放眼东魏,没有人再是自己敌手,于是,侯景一方面向西魏上书请求投降,另一方面又给梁武帝写信请求投降。
  
  侯景其时已是人物,并且是个很大的人物。
  
  对于梁武帝来说,当了这么多年皇帝,国内也算升平,百姓也算富强,他需求实现长久以后南渡汉人心目中的最终幻想:北定中原。
  
  彼时民族间的仇恨还是很深的。东晋偏安江南之后,中国传统的北方政治与经济文化中心已沦落于异族铁蹄之下。所以这段历史也被人称“神州陆沉”。在南朝人看来,他们才是中华正统,因此北伐中原是历代统治者以及篡位后的继续者收买人心反必需要做的。
  
  东晋时朝由于朝政不稳定,只有祖逖、桓温曾经短暂北伐过。祖逖是“闻鸡起舞”的主人公。桓温是东晋权臣,他曾经有两句话大大有名:第一句是“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还不能遗臭万年”?第二句是:“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桓温之后,就是南朝刘宋的开国皇帝刘裕,刘裕就是辛弃疾词中寄奴,他的北伐收复了长安和洛阳,这是最接近成功的一次,但最终刘裕急于返回南京,留下了十二岁的儿子刘义真镇守北方,最终使北伐成为了“苍惶北顾”。
  
  刘裕北伐的功败垂成,成为了历史的一个争论焦点,也一直为后人所感慨。而北复中原,一直是南朝多少英雄的梦想,梁武帝也是怀有这种强烈梦想的人。
  
  所以尽管众人反对收纳侯景,梁武帝仍然认为这是个收复中原的最佳机会,于是不但接纳了侯景的投降,而且派遣梁朝主力,出兵支援侯景。
  
  侯景原本想借助西魏与南梁力量击败东魏,结果西魏的宇文泰对自己这位老战友是知之甚深,没给什么像样的支援。而南梁的援军又被击溃,他本人又遇上了克星慕容绍宗。
  
  要说侯景对慕容绍宗是极为了解的。他轻视东魏所有将领导,但一听到慕容绍宗带兵前来,就非常惧怕。他派人告诫萧渊明说追击东魏败兵不要超过两里地。结果萧渊明不听,慕容绍宗假装撤退,梁兵就轻视出击,结果被前右夹击击溃。
  
  根据有些史学家考证,梁朝此次派出的兵力与武器装备远胜于陈庆之北伐,统帅是梁武帝的侄子萧渊明,结果是这支十万人的大军刚渡过淮河不久,就被东魏一举击溃,连萧渊明都被东魏俘虏,也无怪乎梁武帝听到兵败的消息痛哭说,他无法恢复西晋时的河山了。
  
  慕容绍宗乘胜向侯景进兵。要说侯景惧怕归惧怕,但打起仗来战力也极为强悍。慕容绍宗与侯景一战即败,自己都从马上摔下来受伤,好不容易才逃回。而手下因为屡次败于侯景之手,居然没有人敢做先锋迎击侯景。于是慕容绍宗不得不改变策略,与侯景成相持之势。
  
  作为以一隅敌全国的造反者来说,相持战对侯景极为不利。果然不久后,侯景的军粮用尽。手下人纷纷反叛。公元548年,慕容绍宗以五千骑大破侯景,侯景仅余下八百下逃入南梁境内。
  
  侯景曾对追击的慕容绍宗说,我要是被抓住了,你还有什么用处呢?于是慕容绍宗放了侯景一马。
  
  第二年,即公元549年,慕容绍宗进攻西魏占据的颍川城时,遇伏,投水自杀,后世将其归为与吴起,白起一类的才将,唐时修武庙,仿文庙中孔门七十二贤人,将慕容绍宗列入七十二名将之列。
  
  陈庆之没有得到这个待遇。
  
  侯景也没有,不过他虽然没能流芳,但真的是遗臭了万年。
  
  侯景南归梁后,并没有去见梁武帝,而是占据了寿阳城。按说这个举动换成任何君主,都不是个可以原谅的行为。但梁武帝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让侯景镇守那个地方,对侯景的要求,也是极力的满足。
  
  按说,这种宽容和厚待,或许能让侯景安心为梁朝卖命,但梁武帝可能忘记了,当年高欢也是这样对待侯景的。而且,尔朱荣其实也这样对待过侯景。不过侯景穷图末路来投奔梁,此一时彼一时,手下那八百人也翻不起大风浪,梁武帝大约是想表现自己的宽容之心,接下来的举动,就让人有些无法理解了:
  
  萧渊明是武帝的侄子,他被俘后没有受到虐待。相反,高澄很是礼遇他。一直在强调东魏与梁之间有误会,有什么事都是侯景闹出来的。梁武帝很爱护自己的子侄,所以对东魏这种举动也投桃报李,两个国家围绕萧渊明,进行一番友好的书信往来。
  
  但这种交往被侯景知道了。侯景于是就仿造高澄来信,说准备用侯景交换萧渊明,梁武帝同意了。于是侯景便开始了谋反。
  
  公元548年,侯景于今安徽寿县起兵谋反,手下只有800人。
  
  南梁的军力,至少有二三十万。以八百反三十万,真的得佩服下侯景的胆量。这几乎是个不可能成功的任务,虽然朝廷中有他的内应。
  
  侯景的内应叫萧正德,是梁武帝的侄子。萧正德在梁武帝没有儿子时,曾被过继给梁武帝。后来因为昭明太子,又回归本宗。结果萧正德一直认为,昭明太子的太子地位本应该是他的,于是心存不满。后来投降了北魏,从北魏逃回来后,梁武帝并没有怪罪他,而是封他为临贺王。但萧正德没有悔改,而是仍然怀有自己应该是太子的梦想——侄子和亲生儿子,抢家产,也不知道萧正德是怎么想的。
  
  不过,也可以看出,梁武帝对于宗室子侄的管理,是有问题的。
  
  萧正德其人史书记载极为不堪。侯景迎合了他想当太子的心,于是他便和侯景勾结在一起。派兵帮助侯景渡过了长江。
  
  应该说,侯景在造反过程中显示了他杰出的军事能力与胆量。他做出的决定是挥兵直指梁朝兵力防守薄弱的南京。由于萧正德的支持,侯景渡过长江时,兵力达到了8000人。
  
  此时的南京叫建康,台城是南京的内城和宫城所在地,后世多称为紫禁城。侯景初围台城时,城中人口有十余万,士兵大约有两万人。侯景围城从头一年的九月到第二年的三月,到最后城破,历时七个月时间。
  
  这是个很奇怪的过程。
  
  按说,二万人对八千人,台城中的军事力量要远超于侯景。不能反攻吗?
  
  反攻过,但打不过,所以只好防守。
  
  城外的兵不来救援吗?
  
  来救援了,而且人数不少,号称百万,实际人数怎么也三十来万。但援兵由梁宗室的番王率领,这些人互相不统属,而且互相观望,多数人还想着怎么借着这次机会发发国难财。另外,他们与侯景交锋,才存在打不过的情况。
  
  但尽管这样,援军仍然给侯景的叛军带来了毁灭性的压力。台城中困难,可侯景也困难。台城中在饿死人,侯景的军队也到了人相食的地步。所以,侯景又玩起了投降的把戏。
  
  梁武帝至少表面上是不愿意投降的,他曾表示过宁死不降。不过,这时候台城与外面的消息是隔绝的。围城这么久,援军肯定是有的,但是迟早打不过来,援军肯定是出了问题。
  
  能出什么问题呢?
  
  侯景军队人数虽然台城的守军不清楚,但肯定知道是不如援军数量的。要说援军打不过侯景,谁也不会相信。那么台城中守军所能相信的就是,援军肯定在观望不前。
  
  更需要和谈的理由是:台城中守军实在是坚持不下去了。
  
  其实,这是一个两难选择。
  
  太子应该清楚,那些宗室番王心中的小九九,也清楚侯景恐怕是强弩之末。只是这样拼下去,于侯景于己并没有任何好处,得益的只有番王。他和谈的动机,可能寄希望于暂时迷惑侯景,以求能有喘息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太子的头脑应该是清楚的。他肯定懂得“留得青山”在的道理,只要侯景同意撤军,那么中央政府的威信力就还在,到时候调集军队再消灭侯景,将会是易如反掌的事情。
  
  于是,梁与侯景开始和谈。为了表现和谈诚意,梁居然下诏令援军退军——这大概出自于梁武帝与太子很宽厚的作人品德与诚信。只是,他的对手侯景并不讲究这些。
  
  援军的退军让侯景控制了东城,东城有存粮。
  
  于是,得到军粮的侯景士气大振,台城,陷落了……
  
  侯景的造反达到了胜利的鼎峰。不过,这只是末世之前的疯狂,要说侯景有什么远大政治理解与报复,纯是开玩笑。有几个事可以说明:
  
  第一件事是侯景造反后,梁武帝曾派人来责怪侯景,来使转达武帝的话问侯景,起兵意欲何为。侯景顺口说,想当当皇帝。只是身边的谋臣王伟,赶紧说是为了“清君侧”。事后,侯景因为言词不当,赶紧将使臣扣留,只派了随从回去转达其“清君侧”的理由。
  
  第二件事是侯景一开始,大概是为了夺取政权,军纪还比较严明,但由于与台城守军的拉锯战,侯景越来越失去了耐心,到最后干脆纵兵为祸,烧杀奸淫,建康一代百姓,几被屠杀殆尽……
  
  第三是,他攻战东府城后,将南梁的大臣约三千人,全部裸体驱赶出城,最后屠杀。
  
  第四是,由于此前,侯景曾向梁武帝要求娶王氏与谢氏两大家族女子为妻,结果被梁武帝指为王谢门弟太高,侯景高攀不上,于是侯景为泄愤,入建康后杀尽了王谢两族人。连带随晋室南渡的百余士家,几至破灭。
  
  要说梁武帝父子也有些胆气。侯景应该是与武帝的第一次见面,他入台城后与梁武帝见面,梁武帝的冷漠与从容态度让他感觉到了极大的压力,虽然他带了五百人全副武装,但梁武帝的问话让他居然不敢回答。
  
  不过随从任约的答话也让梁武帝默然:
  
  问:你过江时带了多少人?
  
  答:一千人(800)。
  
  问:现在有多少人?
  
  答:普天之下都是我的人。
  
  侯景从此不敢与梁武帝见面,但梁武帝也够老倔。按说都成阶下囚了,气节到是不失。侯景想借梁武帝之口封自己手下人官。梁武帝抵死不从,所以侯景就不给梁武帝饭吃。
  
  老人家其年86岁,然后,又气又饿,死了。
  
  梁武帝的一生,前半生在做南齐的忠臣,只是皇帝实在昏庸无能,并且残暴的让人发指,梁武帝本人就深受其害。没办法,只好自己做皇帝。他当皇帝前期,到是勤于政事,知人善任。梁朝的经济、文化与佛教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国力也空前强盛。不过,武帝对子侄过度宽容,所以后院一直不稳。另外,对佛学痴迷的境界,也让他琢磨迷失了政治家的敏锐把控能力,终于酿成了这次大乱。
  
  武帝之后,梁朝名存实亡,并且,南朝也从此失去了与北方政权抗衡的能力。
  
  那位内奸萧天德,自侯景入台城后,被废为大司马。但这位爷继续保持了一贯不满的态度,可侯景没梁武帝那种胸怀,于是直接吊死了他,然后立太子萧纲为帝。
  
  萧纲即梁太宗,谥号为简文帝。萧纲与他兄长昭明太子一样,极据文学天赋。但于治国与拔乱上,则有着文人相同的气质。他的结局注定是悲剧的,不过他仍然保留了文人的气节,让他的悲剧更为唏嘘。
  
  公元551年,侯景以土囊闷杀简文帝萧纲。
  
  在此期间,侯景给自己整了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封号,全名叫:“宇宙大将军,都督六合诸军事”。据说,极具文学素养的简文帝看到这个封号后大失惊色,问:将军还有宇宙的称号吗?
  
  要说,当时宇宙的概念与现在不同,但却代表了人类认知史上最大的空间范围。翻译成通俗一点的话就是,天下地下唯我独尊的大将军。六合是,天地东西南北,基本上也是相同的概念。侯景的大将军,做到这个地步,无怪乎简文帝要大惊。
  
  侯景的造反注定只是末世前的疯狂。此时,他控制的区域不过是南京周围,数州之地。梁武帝一死,争夺皇位的番王便举着平定内乱的旗号,大举进攻。侯景便有通天之力,也难敌四手,于是节节败退。侯景意识到末日不远,于是便趁着最后机会,当了一把皇帝的瘾。公元551年,侯景正式篡位为汉帝。第二年,便被梁朝军队击败,手下溃散,本人被杀。
  
  不过,侯景并没有焚烧南梁宫室,梁宫是被官军所烧,并且将梁武帝多年来收集的图书,焚烧一空。而官军入城后,史载残暴程度超过了侯景。
  
  这是怎么样个残暴程度呢?还是以侯景举例吧。
  
  侯景攻入建康后,城中人口是战争之前的百分之一二。史书说侯景好杀人,甚至将杀人当成一种娱乐活动,所以杀人有多种讲究,基本上全是虐杀。
  
  侯景叛逃南方后,高澄杀光了他所有儿子。他来到南方后,又生了两个儿子,但逃跑过程中,让他自己扔河里淹死了,所以,侯景是没有后人留下来的。
  
  侯景死后,王僧辩砍下他两只手送给高洋(高澄已被手下暗杀,高洋控制东魏政权),把头送到江陵,然后把五斗盐填在尸体肚子里,送到建康大街上示众。百姓们争着去割他的肉吃,割了个净光,连他强抢的老婆溧阳公主也吃了他的肉。最后被焚骨扬灰,骨灰被百姓和在酒里喝。他的头送到江陵,梁元帝命令在街上悬挂三天,然后煮了油漆,交付兵器仓库……
  
  侯景的疯狂,大体如此谢幕。
  
  侯景叛乱的过程与其后,独眼皇帝梁元帝利用这个机会,消灭了各位兄弟,代价是国土大片沦丧,以及众叛亲离。三年后(555年),西魏军队攻陷江陵,他被俘而亡。
  
  两年后,陈霸先代梁立为陈,梁亡。
  
  侯景的叛乱,终结了一个时代,留下了羯人在中国历史上最后的疯狂。然后,随历史灰飞湮灭……

使用道具 举报

202
发表于 2015-5-21 16:52 |只看该作者
工程量太大了,俺老眼昏花不给力啦。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