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篇
代徐敬业讨武曌檄
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麀。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呜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漦帝后,识夏庭之遽衰。
敬业皇唐旧臣,公侯冢子。奉先君之成业,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兴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岂徒然哉!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以清妖孽。南连百越,北尽三河,铁骑成群,玉轴相接。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江浦黄旗,匡复之功何远?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吒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 公等或居汉位,或协(xie)周亲,或膺重寄于话言,或受顾命于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
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移檄州郡,咸使知闻。
先从这篇檄文说起:
本文作者是骆宾王,初唐四杰之一。课本上那首“鹅鹅鹅,曲项向天歌”据说是他七岁时所写。唐史记载他少无行,好与博徒游。当官也不得志,还曾因贪脏的罪名被武则天下狱,课本上那首《在狱咏禅》应该是这段时期所做的,从诗中最后一句看他可能是被冤枉的。后来遇赦出狱,赶上徐敬业谋反,他投入徐敬业军中,写了这篇檄文。
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的下场有好几种说法,《资治通鉴》上说他和徐敬业两个人都被杀了。《旧唐书》说他亡命不知所终,还有野史记载他投河自尽,总之是一个谜。
徐敬业的爹早亡,他爷爷是李绩。
李绩原名徐世绩,字懋功,就是《隋唐英雄传》里的徐茂功。这人虽然不像《隋唐英雄传》里的徐茂功那样是能掐会算的半仙之体,但也是唐初三大名将之一(另俩人据太宗说是李道宗与薛万彻)。且与李靖齐名。李道宗因为是唐朝宗室的缘故,多少有些人为被拔高。李绩被封为英国公,李靖为卫国公,史书上说的英卫,就是指这二人。徐世绩因功被赐姓李,后来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去掉了名字中的世字,所以名李绩。
檄文题目中的徐敬业,当时应该还叫李敬业,他谋反失败后被收回赐姓。武曌的名字也是檄文之后才出现的。则天是尊号,后来也成了谥号,出现年代也晚于檄文。所以檄文的名字应是后人加的。
按说徐敬业一家对武则天是有恩的,这需要从他爷爷李绩说起——李绩大约可称的上唐初的影帝。
李绩家在隋朝时是做生意的,家世富有。有钱了就比较任性,喜欢聚集一些亡命徒。隋末农民大起义,他积极参与了。先在翟让手下,后来跟了李密,然后是李世民,中间还跟过窦建德,玄武门时他中立没参与。
说他是影帝是因为他总能选择最有潜力的政治势力。李绩初随翟让,后来发现李密更有前途,于是就紧跟李密。李密投唐时他表现的很忠于李密,受到了唐高祖李渊的器重。李密后来又因叛唐而被杀,他因坚持要为李密行臣子礼祭奠,又受到了唐太宗的欣赏。他在瓦岗山时与单雄信是兄弟,太宗要杀单雄信,他割了身上块儿肉给单雄信,说是要兑献结义时同生共死的誓言,用一块肉代替同生共死——当然借口是为了天下大计还不能死。但这个借口总是让人隐隐觉得不妥可还说不出什么来。他中间因父亲被窦建德活捉而投降了窦建德,然后又脱离窦,可却一点也不影响他升官。
李绩因此获得了唐初三位皇帝甚至包括武则天的信任。说他对武则天有恩,是因为武则天陷害王皇后成功后,高宗李治要废王皇后立武昭仪(唐初后宫嫔妃的第二等,位视正二品),重臣们全反对,李绩因为是托孤重臣,所以意见举足轻重,但李绩的回答颇有意思:这是您的家事,何必问外人的意见呢?
武则天因为这句话当上了皇后,也开始了女皇之旅。后人评价李绩这句话是“一言丧邦”。这个一言丧邦先不讨论,但从中对于李绩这人,还真是值得琢磨。至少他很会审时度势,更也许,也是借机对长孙无忌把持朝政的一种打击。
其实有人评价过李绩一生狡诈——他的军事能力无需质疑,而且生前倍受殊荣,只是死后因为自己的孙子,落了个被“开棺戮尸”的下场。
徐敬业这人有人说是贪财好权,也有人说是志大才疏。作为造反的失败者,他的失败经历好像可以任人评说。不过,以一隅敌全国,失败恐怕是注定的。更何况,唐朝其时并无重大的“内忧外患”,武则天杀几个唐朝宗室大臣,对于老百姓来说,恐怕不是什么值得关心的事情。
据史书记载:徐敬业从小跟随李绩从军,应该是有勇有谋。他曾带几个随从进入叛乱部队的军营,轻而易举地平定了叛乱。李绩听到这事后是又惊又喜。喜的是这孙子可以称的上是有勇有谋。惊的是这件事情过于冒险,即使是李绩这种久经杀场,从死人堆里爬出来过的人都不敢做的事情,因此担心这孩子以后因为这种大胆,干出什么破家灭门的事情来。
当然,事情后来的发展应证了李绩的预言,总之这次反对武则天的战争迅速灰飞烟灭,在历史上留下的影响仅限于本文开头所引的那篇千古名篇。
那还是回到开头的檄文,从文章所写内容,逐步说一说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吧。
武则天名武曌,是今天的山西文水人。十四岁被唐太宗选入后宫,封为才人(正五品),据说还赠了个号叫“武媚”。后人因此附会说武则天入宫前的小名叫武媚娘。骆宾王说她“性非和顺,地实寒微”,“地实寒微”需要说明的是这个与今天地面所理解的意义稍有不同。这个地指的是门第,而非地位。其实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音约)按今天的说法,先是巨富,后是高官。骆宾王所指的寒微,指的是武则天并非出自豪门。
豪门指的是魏晋南北朝所流传下来的高门望族,当时的豪门指的是“崔氏、王氏”等。史书上说唐初建时,曾编过《百家姓》(氏族志),书成后清河崔氏列为第一。太宗大怒,强令将李氏列为第一,将崔氏列为第三等。但实际上百年后,唐文宗想为女儿选附马,但是王公贵族都相互推托,唐文宗也无奈地说:我老李家都当了二百年皇帝了,难道还不如李、王、郑、卢、崔这五姓吗?
需要说明的是,这五姓其实分为七家,分别是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太原王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郑氏。唐文宗话中的李指的是赵郡李氏。而他本人则属于陇西李氏,虽然为望族第一,但却因为前文所说的原因,在士大夫心中,他的望族地位并不为人认可。
至于刘禹锡的那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里的王家和谢家,则是东晋名臣王导与谢安等人的家族。这两支分别是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在唐时已然没落。没落的原因是由于大屠杀:史载,侯景曾托梁武帝为自己取王谢家的女儿为媳,梁武帝认为王谢门弟太高,侯景怕是高攀不上。结果侯景怀恨在心,后来造反攻入南京时,将王谢二族人几乎屠杀殆尽………………
侯景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狂放之徒,也是传奇人物,他以八百人造反而当了皇帝,还给自己上了个前无古人,目前也无来者的称号:宇宙大将军。绝对是一个值得一写的人物。
门阀的产生,大致是这样一个原因。首先是一个家族的某位始祖,在朝做了很有影响力的官员,然后对家庭成员进行了良好教育,以至于产生更多官员。其家族在所在地影响越来越大,形成望族(所谓郡望、县望)。再然后每一次改朝换代(奇怪的是新皇帝大多出于庶族),新皇帝为了江山稳固,会极力笼络这样名门望族,以至于产生了滚雪球般的效应。
两晋南北朝时的王谢,以及唐时的五大姓大约都是这个原因。武则天的武氏,唐初时连《氏族志》都未入选,这也是骆宾王说的地实寒微的原因。也出于这个原因,隋、唐以至武则天当政后会有意地打破望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因而催生了科举制。
武则天在太宗时宫中的生活如何,不得而知。目前可以确定的有两件事:一是唐太宗曾有一匹烈马无法驯服,武则天对太宗说她能驯服。太宗问用什么办法,武则天说用三件工具:先用鞭子抽,不听话就用棍子砸,再不听话直接用刀杀了。太宗“壮”其言。第二件事是,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大约是在太宗生病时“相恋”的。但骆宾王所说的“曾以更衣入侍”,意指她依靠伺候太宗上厕所,然后被太宗宠幸则不准确。因为这句话是个比喻,只是用来讥讽武则天用不正当手段被太宗宠幸了。武则天本来就是太宗的妾,被太宗宠幸也无可厚非。所以这个诋毁未免有些不厚道。更何况,武则天如何让太宗“睡”的,骆宾王或者其他外官怎么会知道,所以这纯粹是为了行文痛快,不值当真。
至于秽乱春宫,则是指武则天与李治发生了性关系。但这种关系是如何发生的,有些意思。比如李治与武则天同时伺候太宗,在太宗眼皮底下?这个不去探讨,应该肯定的是武则天与李治确实是有了感情。这个有诗为证:
如意娘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武则天有诗才,但《全唐诗》中除了这一首,都是应制的四言诗,也未见《神探狄仁杰》里武则天用诗迷暗示狄仁杰查抄平南侯府那一首。《如意娘》的大意是,武则天想李治想的精神恍惚,把红色都能看成绿色,天天流泪,如果李治要是不信,咱们打开箱看裙子上的泪痕就知道了。
据说这首诗写于武则天在感业寺出家为尼的时候。她之所以出家,是因为太宗死后,做为太宗的女人而又没有子女,是唐时处理这些后宫嫔妃的制度。这个制度其实比起让她们殉葬来,已经人道的多了。但这首诗除了情真意切外,有个有意思的小问题,就是武则天既然已出家为尼,怎么会把泪水洒在石榴裙上?
看着裙子流泪?呵呵,或许文学夸张而已。
武则天再进宫,与王皇后有关。据说王皇后当时与萧淑妃争宠,所以想利用武则天这个外援打击萧淑妃。王皇后是太原王氏一脉,而萧淑妃是南朝梁朝皇室后代(淑妃是正一品,位高于昭仪)。出身上这俩人应该是不分上下。但王皇后是高宗元配,年纪上应该比萧淑妃大,还有个更重要原因是她无子。所以想引武则天来压制萧淑妃。
这个做法有些值得商讨的地方。商讨的原因在于,骆宾王说武则天陷吾君于聚麀(音忧),这个词是指父子共用一个女人,也即乱伦。难道王皇后不知吗?
历史上历来有“脏唐臭汉”之说,臭汉指的是汉惠帝娶了自己亲外甥女为后,脏唐是指高宗娶了武则天,唐玄宗娶了杨玉环。这种诟病来自于后人,而当时发生这样的事,恐怕没有后世想象的那样不堪。王皇后出自名门,应该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史书上记载她的性子是非常贤惠的。那么她这样做的目的,恐怕只是局限于尽皇后本份,至于引武则天压制萧淑妃,恐怕有失偏颇。否则,这个养虎为患的例子就显的太愚蠢了。
另外就是,将王皇后写的狡猾一些,也更能衬托出武则天的狡猾,从这点上看,古人要比今天明智的多一些。
那武则天狡猾吗?应该说,骆宾王的声讨有些是属实的。武则天不光是狡猾,还有些凶残。这个罪状体现在“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上。历史上著名的武则天闷死亲生女儿嫁祸皇后的事载于《新唐书》;将王皇后与萧淑妃二人砍去四肢泡入酒缸两唐书都有记载。至于任用许敬宗、李义府这些奸臣,杀死自己的侄子、姐姐,贬逐自己兄长,杀死长孙无忌,褚遂良,上官仪这些先朝的“托孤”大臣,可以说是“罄竹难书”——只是没有“弑君鸩母”的证据罢了。
徐敬业的叛乱发生在684年,前一年的12月,即683年,高宗李治崩,中宗李显即位。中宗的媳妇就是韦后,这女人后来想当第二个女皇,所以毒死了自己的丈夫。在684年,她应该还没有那么大权力欲望,她只是想让自己当皇帝的丈夫将家人封官,中宗也听从了她。可这么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事情,直接造成了中宗丢掉了皇帝位置。武则天废掉中宗的理由是中宗说了一句话,他说:“我就是把天下都给了韦家,又有什么不可以”?
说这话的人就像个长不大的孩子。武则天或许是觉得李唐天下不能托付给这样的人,又或许是为了自己将来当女皇扫清障碍。所以当机立断,直接废掉了中宗,改立玄宗之父李旦为皇帝。
废立皇帝如此轻而易举,可见朝政已经完全被武则天所控制,同时,这件事情也给了徐敬业造反的借口。也就是骆宾王檄文里所讲的“窥窃神器”。需要解释下的是,窥窃神器并不一定指的是武则天就要篡位当皇帝,只是指她擅自废立皇帝。所以认为骆宾王能掐会算的,有预言有远见的人,可以休矣。武则天在看到骆宾王的檄文中“一抔之土未干,六尽之孤何托”一句时,为骆宾王的才华折服,责怪宰相说,有如此才华的人不用,是宰相的过失。
檄文中剩下的内容就是徐敬业作为一个造反的领袖所具有的政治与军事资本了。除了文采出众外,到是没有什么可说的。檄文中的霍子孟指的是霍光。朱虚侯指的是汉时城阳王刘章,刘章是汉时铲除诸吕的宗室代表人物,他最著名的故事是在与诸吕喝酒时借酒令斩杀吕氏人物。
总之,徐敬业之乱被迅速平息,到给了武则天以诛灭唐朝宗室大臣的借口。要说武则天什么时候起了当女皇的心?可能与不久前发生的一起叛乱有关。
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淳安人陈硕真以聚众反叛,自称文佳皇帝,月余便被平定,陈硕真本人根据野史记载被虐杀。在她之前,除了北魏那位著名的胡太后把女孩儿冒充男孩儿立为皇帝外,陈硕真是中国历史上敢于第一个自称皇帝的女人。这事发生在武则天再次入宫不久,猜测应该给武则天后来成为女皇提供了心理上的支持。
徐敬业之后,武则天杀唐朝宗室,屠高宗遗臣。一步步为自己成为女皇铺平道路。公元690年,武则天正式改国号为周,自称圣神皇帝,成为了君临天下的女皇。
武则天的女皇岁月很是为人诟病,具体罪状可能表现在:
一、牝鸡司晨。牝鸡是母鸡。这个成语出自《尚书》。据说商纣王宠幸袒己,周武王灭商后感慨说,如果家里是母鸡在打鸣,这个家就要衰落了。在古代男权主义制度下,武则天取代男子的主宰地位,成了后世攻击她的最大罪状。
二、屠杀唐朝宗室,屠灭贞观与永徽遗臣。这个在前文介绍过,武则天大约把唐太宗的后人杀的只余下了自己的儿子这一系,另外长孙无忌,褚遂良,上官仪,裴炎,这些贞观以及永徽年间的重臣、名相悉数被杀。
三、重用奸臣,武则天所重用的李义府,许敬宗等人,均是公认的奸臣。
四、任用酷吏,大兴告密之风。武则天先后任用的索元礼、周兴、来俊臣都是历史上著名的酷吏,也是以告密以家的。索元礼是酷吏与诬陷行动的先行者与奠基人,不过最出名的是周兴与来俊臣。他俩出名是因为那个著名的“请君入瓮”的成语。而来俊臣不但最为残忍,也最有理论基础,他组织人编制了《罗织经》,专门教人如何捏造政据。著名的狄公就曾被来俊臣诬陷入狱,几乎死于狱中。
来俊臣死后,一些曾屈服在他淫威下的大臣向武则天请罪,武则天责备他们说:你们这么惧怕来俊臣,不怕我杀你们吗?这些大臣回答说,如果我犯了王法,陛下不过杀了我一人,但如果我们得罪了来俊臣,恐怕就是灭族之祸。于是武则天默然,并免除了他们的罪责——由此可知来俊臣等酷吏所带来的威害。
五、男宠无数。薛怀义,张易之,张宗昌等人都是武则天的面首。这放在今天,大概属于生活作风问题。不过,清代史学家赵翼曾有一段评论:人主富有四海,妃嫔动千百,后既为女王,而所宠幸不过数人,固亦未足深怪,故后初不以为讳,而且不必讳也。”在所谓的“封建思想”鼎盛的清代,可谓公正。
不过,用今天的眼光看,这些问题与罪状有的属于各人修养层面,有些发生在上层之中,换言之多属于统治阶级的内部争斗。并未对社会生产力与百姓生活产生多大影响。而且,武则天属了上述的那些罪状外,她肯定是一个头脑非常清楚,而且知人善任,并开创了政治新局面的“好皇帝”。
首先,她为了巩固自己统治,打击宗室以及遗老的作法肯定是无可厚非。另外,这个作法客观上打击了魏晋南北朝以来影响朝局深远的门阀治度。武则天兴科学,唯才是举,让一大批出生于寒门但有才华的人登上了政治舞台。这恐怕也是武则天杀了那么多宗室大臣而对朝政并无太大影响的根源。
其次,武则天知道发展经济,维护社会稳定。她统治期间,人口几乎比高宗时期增加了一倍。在古代农业社会情况下,人口的增长意味着社会安定与经济水平的提高。
再次,知人善任。武则天时名相狄仁杰、李昭德、娄师德,魏元宗等人均出自寒门。另外,武则天懂得在统治稳定的情况下,迅速矫正自己即位前期所使用的残酷制度,使朝政趋于稳定。
那武则天是怎么样一个皇帝呢?
如果她不是女人的话,那么她肯定不会有这样多的争议与话题。但因为是女人,所以还是需要说一说。
武则天从当上皇后开始到去世。对朝政影响近半个世纪。在她之前是贞观之治,在她之后是号称古典中国鼎盛时期的开元盛世。武则天承前启后,对盛世的形成肯定是有功劳的。
她作为一个女人,在男权主义盛行的中国古代,要成就大事,所用的非常手段是可以理解的。同样,她对统治阶级上层的改造,客观上也促成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另一个走向:门阀制度的没落与唯才是举的局面,另外,也不能不说武则天对盛唐时兼容并包的胸怀有着深远影响。唐朝的民风甚至有着今天仍然不及的开放。这不能不说与武则天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武则天从入宫到去世,在漫长六十多年的宫庭与权利斗争中逐步站在权力的最高峰,于己是伟大的,于国则是有功的。她是一个“好皇帝”,但未必是一个好人,更不是一个“好女人”。
但政治,与人好坏是无关的。
最后,则是狄仁杰了。
说狄仁杰是因为很多人一直认为狄仁杰和武则天是有些“暧昧”关系的。
这种“暧昧”可能不限于或者不仅仅限于男女私情。武则天的狠与绝决,恐怕不需要找证据来说明,但她却会对狄仁杰言听计从。她称狄仁杰为“国老”而不名,她不让狄仁杰对自己下拜,说是每当看见狄仁杰跪拜,自己就会觉得肉痛。而狄仁杰每次会在朝堂上当面顶撞武则天,奇怪是武则天每次都会委屈自己的意愿听从狄仁杰。很象是“受气”的小媳妇。
狄仁杰是“神探”的证据,大约来自于他本传的记载,他曾任大理寺丞,号称一年内断狱一万七千多人,居然没有喊冤的。另外,后人附会有一部《狄公案》。但真正的狄仁杰肯与“神探”稍有不同,公正的说说他应该是一个公正的法官而不是出色的捕快。
狄仁杰的长相不得而知,但肯定是一个刚正但不缺乏智慧的人。他的智慧表现在他对付武则天很有一套。狄仁杰所最大的贡献是他说让武则天放弃了把唐朝天下改姓武的可能,并举了张柬之等名臣,为后来李唐的复国打下了基础。
所以,他在历史上的评价很高。桃李满天下的典故就是出自他。不过,我觉得他应该与武则天没什么暧昧关系,因为从双方人品与智慧来说都不可能,那么最重要的可能就是,这种情况下,或者在狄仁杰面前的武则天,才是真正的武则天。
他恐怕才是武则天的影子或是寄托。
公元705年,女皇崩。遗诏令去帝号,仍然自称为高宗皇帝的皇后,并赦免了她当政时所迫害过的皇后与重臣子孙。武则天的称号是这一年获得的。
考虑到当时的情况,武则天的遗诏很有可能是张柬之等人代写的。是不是她本人意愿,不得而知。但牵扯到最后一个问题,就是武则天墓前的无字碑。
我曾看到的文献里说,这块碑上是有字的,只是由于是黄金的字,所以被后人偷去了。另外,不同的说法是,这块碑上的字应该是由中宗书写的,但由于中宗的去世以及朝局混乱,所以,一直为能成文。但这种说法有些牵强。
最后公认的说法是,武则天想把千秋功过留给后人评说。
但这种可能性更小,不过,我们还是宁愿相信这是她的意愿。
因为,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正统的女皇,武则天的功过,怕是后人也无法评述清楚。
那,还是让它无字吧。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