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时事 关天茶舍 读书笔记《世说新语》(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书笔记《世说新语》(二) [复制链接]

181
发表于 2023-7-30 12:20 |只看该作者
子曰 发表于 2023-7-30 09:24
这两则都是言不由衷的尴尬,就像酒桌上冷场,不得不说点啥,说好了就把气氛盘活了。


《世说新语》第二篇就叫“言语”,指会说话,善于言谈应对。
魏晋时代,清谈之风大行,这不仅要求言谈寓意深刻,见解精辟,而且要求言辞筒洁得当,声调要有抑扬顿挫,举止必须挥洒自如。受此风影响,士大夫在待人接物中特别注重言辞风度的修养,悉心磨炼语言技巧,使自己具有高超的言谈本领以保持自己身份。

使用道具 举报

182
发表于 2023-7-30 12:21 |只看该作者
笑流沙 发表于 2023-7-30 07:58
看了一下,一个个的小故事,也不难懂

醉老师辛苦了!


沙师弟早。

使用道具 举报

183
发表于 2023-7-30 12:30 |只看该作者

  二十一、
  
  【原文】
  
  诸葛靓在吴,于朝堂大会。孙皓问:“卿字仲思,为何所思?”对曰:“在家思孝,事君思忠,朋友思信,如斯而已。”

  
  【注释】
  
  诸葛靓:诸葛靓(jìng)字仲思,山东琅琊(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吴国大臣 ,曹魏司空诸葛诞的儿子。
  
  孙皓:字元宗,吴大帝孙权的孙子,三国·吴的第四位也是最后一位皇帝,264年二十三岁即位。初期广施仁政,抚恤百姓,裁冗减费,气象一新,世皆以为孙皓是个贤德圣明的君主,不料孙皓意得志满,骄奢暴虐,大兴土木,江南士子皆侧目。279年西晋伐吴,280年晋军兵临城下,孙皓望旗而降,吴亡,封归命侯。284年去世,年42岁。
  
  【简译】
  
  诸葛靓在东吴时,一次朝堂大会上,吴帝孙皓问他:“你的字是仲思,都思些什么呢?”诸葛靓回答说:“在家里思尽孝,侍奉君主思尽忠,和朋友交往思诚实。也就是这些罢了!”
  
  【解读】
  
  1、《世说新语》第二章言语,主要记录魏晋名士的言辞。魏晋时期盛行“清谈”,因而士大夫的口才都是极好的,精辟深刻,蕴意丰富,意境高远。
  
  2、魏晋时期士族门阀势力兴起, 琅琊诸葛氏是名门大族,人才济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诸葛氏南下避难,登上历史舞台,最有意思的是诸葛氏的“分散投资”,“火线三兄弟”分别效力于魏蜀吴三国:老大诸葛瑾入东吴,官至太傅;亲兄弟诸葛亮入蜀为丞相,他们的堂弟诸葛诞加入曹魏,是三国著名武将,官至征东大将军。《世说新语》后文还有很多关于诸葛氏的篇章,遇到一篇解读一篇,不好一次性说尽。
  
  诸葛靓是诸葛诞的小儿子。司马氏掌控曹魏政权后,大肆屠杀忠臣名士,诸葛诞为求自保,起兵对抗司马氏,把儿子诸葛靓送到东吴为质,得到东吴的军事支持,最后仍然兵败被杀。于是诸葛靓就留在东吴,任右将军、大司马。280年晋灭吴,诸葛靓随后主投降,解甲归田,终身不仕晋朝。

使用道具 举报

184
发表于 2023-7-30 12:35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醉笑陪君三万场 发表于 2023-7-30 12:30
  二十一、
  
  【原文】

我很佩服写《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据说是个公务员,业余写作

使用道具 举报

185
发表于 2023-7-30 12:50 |只看该作者

  二十二、
  
  【原文】
  
  蔡洪赴洛,洛中人问曰:“幕府初开,群公辟命,求英奇于仄陋,采贤俊于岩穴。君吴楚之士,亡国之余,有何异才,而应斯举?”蔡答曰:“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圣贤所出,何必常处。昔武王伐纣,迁顽民于洛邑,得无诸君是其苗裔乎?”

  
  【注释】
  
  蔡洪:蔡洪字书开,三国时期吴郡(今苏州)人,晋灭吴后,以秀才身份由吴入晋,元康年间任松滋令。 《晋书·列传》第六十二章:元康初,松滋令吴郡蔡洪字叔开,有才名,作《孤奋论》,与《释时》意同, 读之者莫不叹息焉。
  
  松滋:地名,今安徽宿松县,汉初设松滋侯国,隋改为宿松县至今;现在还有一个“松滋”市在湖北,原来叫高城县。古时属荆州,汉高祖时设高成县,东晋后,安徽松滋人南渡多居高成,遂改名松滋。
  
  元康:晋惠帝司马衷年号。晋武帝司马炎二子,立为太子,司马炎死后司马衷继位,在位16年先后用了十个年号。永熙(1年)、永平(1年)、元康(9年)、永康(2年)、永宁(2年)、太安(2年)、永安(1年)、建武(1年)、永兴(3年)、光熙(1年)。其中元康最长用了九年, 其间皇后贾南风掌权,也是惠帝最安定的时期。元康九年,八王之乱爆发。
  
  司马衷是历史上有名的白痴皇帝,“何不食肉糜”的原创。
  
  《晋书·惠帝纪》:帝尝在华林园,闻虾蟆声,谓左右曰:“此鸣者为官乎,私乎?”或对曰:“在官地为官,在私地为私。”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其蒙蔽皆此类也。
  
  辟命:辟(bì) 征召。
  
  仄陋:狭小简陋 ,指出身卑微。
  
  岩穴:山洞,古代隐士多住在山里,所以以岩穴指代隐士。
  
  孟津之河:孟津在河南洛阳以东,是黄河一个著名的渡口,孟津之河应该指黄河。黄河流域盛产夜明珠, 不然“孟津”与“夜光之珠”有何关联?
  
  亡国之余:亡国的遗民。
  
  夜光之珠:夜明珠,亦称随侯珠。
  
  盈握之玉:一只手握不下的玉璧。
  
  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 远古时期,中原华夏部落对周边其他部落的称呼:东边的称夷:西边的叫戎,南方的叫蛮,北方的称狄。
  
  这几句用喻,说明人才不必一定出自大国胜地和名门望族。
  
  得无:莫非,难道,是不是。文言中表示猜度语气的副词,常与“乎、耶”构成表推测的疑问句。范仲淹《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简译】
  
  蔡洪去到洛阳,洛阳当地的人问他说:“官署刚刚成立,百官都在招募下属,在狭窄简陋的地方寻找英俊奇特的人才,在山野隐士中征寻俊杰之士。你是吴楚之地的读书人,又是亡国者的后代,有什么特殊才能来参加这次征召呢?”蔡洪回答:“夜明珠不一定出产在黄河里;一手握不下的壁玉也不一定非要采自昆仑山中。大禹生在东夷,文王生在西羌。圣贤之士的诞生地,不必是一个固定的地方。从前武王讨伐纣王,把商朝愚顽的百姓迁到了洛阳,莫非各位就是那些刁顽之民的后代吗?”
  
  【解读】
  
  古代官员升降任免,有很多用词,粗略介绍几类,读文言文时免生歧义。
  
  1、举荐出道:举、荐、征、召、辟、察、策。
  
  察:考察后予以保举( 汉魏时期的察举制度,又称举孝廉)。李密《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策:策书:帝王授勋、任免官员的文书,引申为策封、策免。《木兰辞》: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2、授予升迁:起、拜、授、除、迁、提、拔、擢、进、晋、升、封、陟等,特别是“除”很容易误以为撤销。
  
  除:是“除授”的简称,指免去旧职任命新职,通常是提升。李密《陈情表》: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陈情表》入选部编版高中语文第五册,是高考必背篇目。高考古诗文占30分左右,虽然并不直接考教科书上的原文,但背几篇古诗文可以解决很多文言常识问题。
  
  陟zhì :本义登高,引申为升迁。诸葛亮《(前)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罢免贬谪:贬、谪、左迁、罢、黜、废、免、褫、夺、出
  
  谪:[zhé]把高级官吏降职并调到边远地方做官。
  
  褫: [chǐ],本义:扒衣服, 引申为革除官职、爵位、封号:褫夺。旧时生员等犯罪,必先由学官褫夺衣冠,革除功名之后,才能动刑拷问。
  
  就像今日之“仁大正鞋”,违法者要先免去身份资格再追究法律责任。
  
  左迁:降职,古人以右为上。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使用道具 举报

186
发表于 2023-7-30 12:52 |只看该作者
笑流沙 发表于 2023-7-30 12:35
我很佩服写《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据说是个公务员,业余写作


《明朝那些事》我没认真看过,曾经在网民中非常流行。


使用道具 举报

187
发表于 2023-7-31 16:24 |只看该作者

  二十三、
  
  【原文】诸名士共至洛水戏,还,乐令问王夷甫曰:“今日戏,乐乎?”王曰:“裴仆射善谈名理,混混有雅致;张茂先论《史》《汉》,靡靡可听;我与王安丰说延陵、子房,亦超超玄著。”
  

  【注释】
  
  乐令:乐广字彦辅,河南南阳人,西晋名士,善清谈,与王衍同为西晋清谈领袖。曾任尚书令,故称乐令。
  
  王夷甫:王衍字夷甫,山东琅琊(今山东临沂)人,“琅琊王氏”子弟,西晋末年重臣,著名清谈家。历官黄门侍郎、中领军、尚书令、尚书仆射等职。后又升任司空、司徒。永嘉五年(311)东海王司马越去世,王衍扶灵柩回东海时,被石勒抓住,因推脱自身在西晋衰亡中的责任并劝石勒称帝,被其令手下推倒墙壁砸死。
  
  裴仆射:裴頠(wěi)字逸民,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出身“河东裴氏”一族,中书令裴楷的堂侄,历任侍中、尚书左仆射。
  
  张茂先:张华。
  
  王安丰:王戎,竹林七贤之一,封安丰侯。
  
  名理:“玄学”理念之一,魏晋及其后清谈家辨析事物名和理的是非同异,考核名实,辨别、分析事物是非、道理之学,是魏晋清谈的主要内容。
  
  混混:滚滚,形容说话滔滔不绝。
  
  靡靡:娓娓,动听的样子。
  
  超超玄著:指议论超尘拔俗,奥妙透彻。
  
  延陵:指季子,延陵是地名,在今江苏武进县,这里以地代人。春秋时吴王寿梦的少子季札封在这里,称为延陵季子。有贤名,吴王欲立之,辞不受。
  
  子房:张良,字子房。战国时期韩国人,秦灭韩,张良以全部家产求刺客刺秦王。后帮助刘邦击败项羽,封为留侯。
  
  醉笑按:以上所及人、事,都是当日清谈的内容。
  
  【翻译】
  
  名士们一起去洛水边游玩,回来后,尚书令乐广问王衍:“今天的游玩,快乐吗?”王衍说:“裴仆射擅长谈名理,言辞滔滔,情致高雅;张华谈论《史记》《汉书》,娓娓动听;我和王戎一起议论季子、张良,也是奥妙又透彻,超尘脱俗。
  
  【解读】
  
  成语“杯弓蛇影”的出处:《晋书·列传十三》载乐广故事: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沈疴顿愈。
  
  河东裴氏: 中古时期一个以河东郡为郡望的裴姓士族,裴氏家族发轫于东汉,是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久负盛名的名门望族。
  
  河东郡,秦置三十六郡之一, 在今山西省夏县、临汾、万荣、永济、闻喜一带地区。
  
  魏晋之世,河东裴氏与琅琊王氏同盛于一时,人称“八裴八王”,到了唐朝,裴氏家族有17人出任宰相,史称“无裴不唐”。
  
  裴氏家族公侯一门,冠裳不绝,名声显赫,光耀史册。其家族人物之盛,德业文章之隆,在中国历史上实属罕见。如“儒林丈人”裴秀、“玉人”裴楷、“言谈之林薮”裴頠、“史学三裴”裴松之、裴骃、裴子野、“三河领袖”裴骏、“独立使君”裴侠、“直臣”裴矩、“儒将之雄”裴行俭、“四大尚书”裴伷先、裴敦复、裴漼、裴宽、“力赞中兴”裴冕、“社稷良臣、股肱贤相”裴度。

使用道具 举报

188
发表于 2023-8-1 12:40 |只看该作者

二十四
  
  【原文】王武子、孙子荆、各言其土地人物之美。王云:“其地坦而平,其水淡而清,其人廉且贞。”孙云:“其山嶵巍以嵯峨,其水㳌渫而扬波,其人磊呵而英多。”
  
  【注释】
  
  王武子:王济,字武子,西晋外戚,太原郡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出身“太原王氏”,曹魏司空王昶的孙子、西晋司徒王浑的二子,晋文帝司马昭的女婿。王济出身名门,才华横溢,风姿英爽,气盖一时。精“玄学”善清谈,文词俊茂,与和峤、裴楷齐名于当世。历任中书郎、太仆,侍中,死后赠骠骑将军。
  
  孙子荆:孙楚字子荆。太原郡中都(今山西省平遥县)人,西晋大臣、文学家,出身于官宦世家,“才藻卓绝,爽迈不群”。仕至冯翊太守。
  
  㠑(zuì)巍:山险峻的样子。
  
  嵯峨(cuó é):形容山势高峻。
  
  㳌渫(jiá dié):水波重叠的样子。
  
  磊砢:形容人才卓越众多。
  
  英多:杰出众多。
  
  醉笑按:以上几句描写人和物多用两个形容词,而词义相近。
  
  【翻译】王济和孙楚各自称颂自己故乡土地、人物的美好之处。王济说:“我们那里的土地宽而平,水流满而清,人才清廉又公正。”孙楚说:“我们那里的山高峻又巍峨,水浩荡而扬波,人才杰出又众多。”
  
  【解读】
  
  太原王氏: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著名大族,魏晋时期十分显赫,东晋末年王愉一脉被刘裕灭门, 太原王氏从此在南朝沉沦。
  
  孙子荆见识不凡,恃才傲物,唯友善王济。《世说新语》中还有几条孙子荆与王济的故事。
  
  王浑:魏晋有两个王浑,一个是“太原王氏”,王济的父亲;另一个是“琅琊王氏”,王戎的父亲。

使用道具 举报

189
发表于 2023-8-2 11:41 |只看该作者
醉老师绝非虚传~这知识这文化~嗯横~谁不服也来笔记笔记世说世说~

使用道具 举报

190
发表于 2023-8-2 11:49 |只看该作者
桃花雪 发表于 2023-8-2 11:41
醉老师绝非虚传~这知识这文化~嗯横~谁不服也来笔记笔记世说世说~


使用道具 举报

191
发表于 2023-8-2 11:52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太吓人了(全都是读不懂的)

使用道具 举报

192
发表于 2023-8-2 12:01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虽然我认真的都很多遍,但还是不太懂!

使用道具 举报

193
发表于 2023-8-2 19:20 |只看该作者

  二十五、
  
  【原文】
  
  乐令女适大将军成都王颖。王兄长沙王执权于洛,遂构兵相图。长沙王亲近小人,远外君子;凡在朝者,人怀危惧。乐令既允朝望,加有昏亲,群小谗于长沙。长沙尝问乐令,乐令神色自若,徐答曰:“岂以五男易一女?”由是释然,无复疑虑。

  
  【注释】
  
  成都王颖:司马颖,晋武帝司马炎第十六子,封成都王,后进位大将军。在八王之乱中,司马炎第六子长沙王司马义于公元301 年入京都,拜抚军大将军。公元303 年8 月,司马颖等以司马义专权,起兵讨伐。
  
  适:出嫁。
  
  构兵:出兵交战。
  
  允:确实。
  
  朝望:在朝廷中有声望。
  
  “岂以”句:怎么可能为了一个女儿搭上五个儿子?意指如果依附司马颖,五个儿子就会被杀。
  
  【译文】
  
  尚书令乐广的女儿嫁给了大将军成都王司马颖。成都王的哥哥长沙王司马乂正在京都洛阳掌管朝政,成都王于是起兵图谋取代他。长沙王平素亲近小人,疏远君子;凡是在朝居官的,人人感到不安和疑惧。乐广在朝廷中既确有威望,又和成都王有姻亲关系,一些小人就在长沙王跟前说他的坏话。长沙王为这事曾经查问过乐广,乐广神色很自然,从容地回答说:“我难道会用五个儿子去换一个女儿?”长沙王从此一块石头落了地,不再怀疑和顾虑他。
  
  【解读】
  
  司马氏得以取得天下,完全依仗士族门阀贵族官僚的支持,所以司马炎登基称帝建立晋朝后,一方面实行门阀制度,确保名门望族的利益,以获得他们的支持,另一方面又担心士族门阀做大,一旦膨胀,就会危及政权。曹魏以此取代东汉,司马氏又以此取代曹魏。
  
  于是司马炎改郡县制为分封制。郡县制有个缺陷,就是缺少对王室的屏障和保护。秦王朝首创郡县制,也因此很快就被推翻,曹魏也是如此。分封制有个好处,就是一旦发生宫廷政变,分封各地的同宗王国可以发兵勤王,以保护皇室地位,江山不至于落在异姓权臣手上。
  
  西晋立国以后,司马炎陆续分封了二十七个司马师宗亲为王。这些王集封国的军政经济大权于一身,藩镇天下,还可以参与朝廷管理。
  
  这就削弱了朝廷的中央集权,司马炎只看到了宗族封国的力量,忽视了宗姓王国过度膨胀对皇权的潜在威胁。为“八王之乱”埋下了祸根。



      “八王之乱”比较复杂,下次遇到这个话题再解读。

使用道具 举报

194
发表于 2023-8-2 19:21 |只看该作者
蒙衣客 发表于 2023-8-2 11:52
太吓人了(全都是读不懂的)


当个故事看呗。


使用道具 举报

195
发表于 2023-8-4 03:57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醉笑陪君三万场 于 2023-8-4 06:40 编辑
子曰 发表于 2023-8-3 13:13
秦灭亡应该与郡县制没多大关系吧?经历连年战乱,本应休养生息,但秦连着搞了好多大工程,负担太重,民间 ...

这个话题,需要深入探讨。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就发生在秦末,为什么。

之前实行分封制的时候,奴隶制的时候,为什么没人造反?

社会矛盾问题。奴隶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从分封制来说,主要社会关系是主人与子民,“子民”。封邑的主人对自己的子民都是很爱护的,因为那是他的财产。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就产生于战国时期。
那个时代,什么是“国”?人民+土地。

郡县制就不同了。社会关系变了,社会矛盾变了,郡县的管理者,只对上级负责,不用对百姓负责。当官的只要跟上级搞好关系,上级认可你,就可以了。

所以郡县制会迅速产生腐败,当官的拼命压榨百姓,讨好上级。社会矛盾迅速激化,官逼民反。
所以第一次农民起义会发生在统一后的秦王朝,绝不是偶然的。陈胜吴广之后,历朝历代不断地发生农民起义,改朝换代,推动社会发展。

我在《太平天国》里捋过农民起义的历史。

所以分封制对稳定天下是有一定好处的。

再回到秦的郡县制,如果秦始皇分封天下,把他的二十多个儿子和王室家族成员分封到各郡县当诸侯王,那么赵高李斯矫诏杀扶苏,弄权废立,指鹿为马就不能实现,因为天下诸侯不会允许赵高和李斯控制朝廷,甚至,连赵高李斯自己都不会有弄权的想法。
分封之后,由诸侯国保护王室,也就不必急于修驿道修长城,书同文车同轨可以缓行。天下事,事缓则圆,大秦也不至于那么快就亡国。

远的不说,商周分封制度下一千多年,从王朝到诸侯国,几乎没有发生过百姓造反推翻君主的事件,别忘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吞并了那么多诸侯国,跟秦统一六国性质是一样的,但春秋战国很少发生宦官大臣专权的事,这就是体制问题。


有两个例外,一个是齐国,发生了田齐代姜。


田氏取代姜氏,用了三百年的时间。


另一个是晋国,六卿掌权,最后三家分晋。

背景是周王室岌岌可危,失去了对诸侯王的控制能力,否则,一个强大的王朝内部,不会发生诸侯国被篡权、被瓜分的事情。


使用道具 举报

196
发表于 2023-8-4 04:22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醉笑陪君三万场 于 2023-8-4 04:30 编辑

田齐代姜,三家分晋,都是由于王室宗族实力被逐渐削弱蚕食,造成卿相专权。

可能这也是分封制时间长了的一个弊端。

所以刘邦建立汉朝,一开始也实行分封,逐渐撤藩,用郡县制取代之。西汉最后被外戚专权,王莽篡汉,东汉最后被十常侍专权,外戚董卓取代十常侍,天下大乱,最后曹操专权,曹魏取代东汉。

这可能也是郡县制中央集权的一个必然结局。

使用道具 举报

197
发表于 2023-8-4 04:44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秦始皇一死,赵高李斯先杀了秦王室最有实力的长子扶苏,胡亥继位登基后,大肆屠杀手足兄弟,削弱了王室的实力。这是秦亡的根本原因。只不过,历史教科书不会告诉我们这些。

使用道具 举报

198
发表于 2023-8-4 04:59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醉笑陪君三万场 于 2023-8-4 06:59 编辑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指篡政的乱臣), 无辅拂,何以相救哉?’

这就是郡县制的缺陷。


使用道具 举报

199
发表于 2023-8-4 05:30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再说曹魏,曹魏政权只存在了四十六年,为什么那么快就失去天下?

曹丕称帝后,担心皇权不稳,于是沿袭汉制,巩固中央集权。曹丕也封王,十几个兄弟都封了王,公。但这些王都是荣誉称号,封地很小,也只是食邑,既没有参政权利,也没有军队。曹魏皇权传到第三代就落在司马氏手上。

所以,司马炎总结经验教训,改为分封制。

分封制本来不至于这么快就亡国,但司马炎的分封制有严重缺陷,允许诸侯王留在京师参与朝政,并让诸王自己选择长史,这等于失去了对诸王的监管。八王之乱削弱了晋国的实力。适逢北方少数民族崛起,西晋最终被北方匈奴所灭。

使用道具 举报

200
发表于 2023-8-4 05:32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昨晚小酌几杯,夤夜口渴起来喝水,用手机捅的回帖。

使用道具 举报

201
发表于 2023-8-4 05:57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一捅就捅到天亮,做个早餐。吃完再睡觉。

使用道具 举报

202
发表于 2023-8-4 06:14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写这篇,我的感觉,得天下不易,坐天下更难。
郡县制分封制,孰是孰非,在于拿捏分寸。

但这两种制度,都是封建时代的产物,都有弊端,随着社会进步,人类迄今最合理的制度,应该是共和制。

使用道具 举报

203
发表于 2023-8-4 06:59 |只看该作者
有空我系统研究一下这两种制度的利弊。

使用道具 举报

204
发表于 2023-8-4 23:43 |只看该作者
世说新语停更几天,这几天办退休手续,一波三折。心乱。

使用道具 举报

205
发表于 2023-9-23 19:01 |只看该作者
请版主帮忙把这个帖子移动到关天茶舍,谢谢

使用道具 举报

206
发表于 2023-9-23 19:02 |只看该作者
醉笑陪君三万场 发表于 2023-9-23 19:01
请版主帮忙把这个帖子移动到关天茶舍,谢谢

我来了。

使用道具 举报

207
发表于 2023-9-23 19:04 |只看该作者
找不到关天,是六星赛场么?

使用道具 举报

208
发表于 2023-9-23 19:30 |只看该作者
妖精七七 发表于 2023-9-23 19:04
找不到关天,是六星赛场么?

谢谢七七。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发表于 2023-9-23 19:32 |只看该作者
醉笑带着嫁妆来的。

以后陆续更新。

版主帮我把标题改一下:

读书笔记《世说新语》(二)

使用道具 举报

210
发表于 2023-9-23 20:08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醉笑陪君三万场 发表于 2023-9-23 19:32
醉笑带着嫁妆来的。

以后陆续更新。


已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