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久不曾认真读篇文章了,也与心情有关,更跟环境有关,或许时间紧是最好的借口。虽然每天中午在单位午休的时候,要多多少少看一点书,总是断断续续落不成文字,或许因为小说或典故太长了,而顾此失彼。今晚看到水瓶的“淡淡菊花香”,让我觉得很不错,甚至很冲动地想写点文字,经过作者同意,落以下文字算读后感吧。
好的文章未必全篇都是华丽的语言,像骈体文一样,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有力,那不是在读文,而是在受戒,受罪。文章中心思想是积极向上的就值得我们去推崇,毕竟我们从一篇文章中要领会作者写作时的心情很难。如果能语句连贯,层次分明,甚至自然到就如同跟你聊天一样,我认为这绝对是篇好文字。
前人总结得好,好的文章讲究凤头猪肚豹尾。而“淡淡菊花香”正让人于淡淡中体会到了浓浓的深情,文章短小,意义深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何止是对阿婆的思念?能写文怀念一邻居而如此情深,对待自己的父母言行一定不会有二。百行孝为先,对待有孝心的人,我一直是怀着敬佩的眼光来尊重他们的,因为我没有做到,我很嫉妒他们。
文章开篇简短有力,“又是一年菊花开”,起步点题。继而联想到文章的主人公---老院里的北京阿婆,由物及人,自然引入,华丽而不铺张。
接着将阿婆的最大特点点出“喜欢养花”,一些花名俺知道却不识得,仅仅独爱菊花,或许因为她是花中四君子的缘故吧!一句“一年四季花开不断”,又说出了阿婆对花的喜爱不是一时的爱好,而是一贯如此。而且满院皆是,这说明阿婆养花爱花几乎成了癖好。人无癖,不可交。就因为有了癖好,一直喜欢一物或保持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生活状态,所以才可能更持久的保持友谊。
跟着作者笔锋一转,“我们也是喜欢花的人”,以花为媒,说出了与阿婆走近的原因。就因为有了共同的爱好,才容易有共同的话题,也才能够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缘分起于与阿婆住到了对门,远亲不如近邻,互相交流心得,传授技艺,更容易由花而开始其他的交往。花是有灵性的植物,你对她好她才会越开越艳。俺也养花,大都因为没有耐性,照顾不周,眼看着一盆一盆地凋零。记得为一盆开过花的仙人掌而想到过黛玉葬花,于是为她歌了一曲而作罢,毕竟没有到痴的地步。
人和人的交往,常常在于表象,特别是第一的印象。一旦形成,在很久的时间里都不会轻易改变。甚至,有的时候我们在意的是你身边所谓亲近的人对他的介绍,或许阿婆给作者的第一印象也是个孤僻的人,不容易近亲。然而,因为有了花为媒介,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使得年老的阿婆对“我”的喜欢“爱屋及乌”,逢人就夸,这完全是人之常情。从而使得作者对阿婆的印象更加深刻,中肯的评价,更能打动人心。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生老病死都是自然现象,没有谁见过常青的树,即便几千年也有凋谢的时候。至于人,更容易衰老。只是有了一个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比如画画,练毛笔字,打太极拳等等,让人不为世俗所困,心无杂念自然寿命就长久了些。阿婆病重的时候,作为有过共同爱好的作者,曾经去看望过阿婆。并接受了阿婆的美好赞誉和祝福,而作者心里难道没有在向上苍祈祷阿婆早日恢复健康?
“阿婆走了,花坛里的花渐渐都枯萎了,院子里再也没有原先那么多色彩了。”阿婆的离去,正如花开花谢一样自然,没有世俗的喧嚣,只有静静地归去。一曲葬花吟,足以让阿婆含笑九泉!
文章结尾也很简练。因为对阿婆有了很深的印象,加上有共同的爱好,一看到花开,闻到花香,睹物思人,又回忆起了阿婆。这不正说明了作者是个有情有义的人吗?
“我多想回到过去,采一把山花,隔着帘子叫“阿婆,阿婆,我采了些花回来,分你几朵……”这声声的朴素呼唤,不仅震撼了我的心,难道还要攒去我一掬相思泪吗?
通篇文字几乎没有煽情的文字,而情感跃然纸上,源于文字的朴实和出于真情;一千余字的小品文字,段落清晰,层次分明,既能如层层剥笋,鞭辟入里,又能出入自由,收放自如,充分说明作者驾驭文字的功底不俗,起码于淡淡菊花中,流露出了沁人心脾的清香。
我姑且感叹到此,作者莫怪我轻狂,坛友莫挑我草率。就是可惜了我那近十根烟呀!
原文:淡淡菊花香 作者:水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