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时事 六星杂谈 【八小时以外】期刊征文启事
查看: 13863|回复: 9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八小时以外】期刊征文启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10-2-18 22:1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本帖最后由 知音 于 2010-2-22 20:10 编辑


同学们、同学们,静一静啦!
春节过完了,过得非常海皮圆满、酒肉撑得肚儿圆,红包落进袋儿圆了!
那么接下来要迎来的是我们中华民族更加庄重的传统节日,是什么呢?知道的请举手。
不对,不是三八妇女节,男女老少咸宜的,更庄重更深情的,对了,有位同学答出来了,就是----清明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六星杂谈不寂寞
配合杂志搞征文

看了这首诗,知道要干什么了吗?还不知道啊,且听详解:

四月份是清明节,《八小时以外》杂志正在策划一个清明系列,决定在我们杂谈搞一个清明节征文作为稿件,被刊登的文稿,除荣誉之外,还有大大的稿费哦!

具体要求:
1 文体: 散文杂文小说为主。
2 字数:每篇文字不超过1200
3 内容:人文风俗,伦理逸闻,怀念缅怀,三方面,另外务请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理。
4 文字:要求生动活泼幽默深情悲伤,诸多要素必具其一或其二三等。网络语言能免则免
5 形式:所有征文都以跟帖的形式帖在本贴之下。
6 日期:从现在开始到201035号中午12点结束
7 奖项:不设置奖项,被杂志选中刊登,有稿费。

俊男才女们,见证奇迹的时刻到啦,收起你对春晚的眷恋,都行动起来,开始写征文吧!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10-2-18 22:19 |只看该作者

清明杂说(1):由来

清明杂说(1):由来
文/坏菜

  清明,原为天地清明之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因为一般在农历三月,所以又称为三月节,伴随有插柳的习俗,又称插柳节。因为在这一天,大家都出去郊游,因此还称为踏青节。因为有纪念介子推的典故,又称为禁烟节。旧俗以清明、七月半、十月朝为“鬼节”,所以清明又是鬼节之一。这个节气在阳历一般为四月四、五或六日。
    清明节起源于周代,古代又叫寒食节。相传春秋时代,晋公子重耳流亡途中,快饿死的时候,其随从介子推割下了自己腿上的肉,烤熟后让他吃,救了重耳一命。重耳成了晋文公后,却忘了封赏介子推。后来经人提醒,重耳才心中大愧,感觉非常的对不起老介,便马上派人去请;但此时,介子推早已背负着老母躲进了绵山。

    重耳为了逼他出来受赏,以了却自己的愧疚,就放火烧山,企图逼他出来,没想到老介性格倔强,宁死也不露面,就这样与其母亲一道抱着一棵大柳树被烧死。重耳见状伤心万分,为了纪念这位忠心耿耿的老臣,他下令以后每逢这一天全国都不准生火做饭,只吃冷食来以示纪念,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清明”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的《淮南子·天文训篇》:“春风后十五日,到指乙,为清明。”有意思的是,这个时候的这个节气主要是修田畴的农事活动,与现在的风俗没有关系。《荆楚岁时记》上又说,清明这一天会有疾风暴雨,为了安全其见,实行“禁烟”,不烧火做饭。在汉代有规定,清明节的前三天为寒食节,到了唐宋时代,又变为清明节的前一天。就是从唐宋交接之时起,这两个节日开始混为一谈了,并且将寒食扫墓混淆为清明扫墓。
    在唐代清明节是欢乐的一天,与悲伤没有一点联系,另文在说这个问题。清人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中说:“清明即寒食,又曰禁烟节。古人最重之,今人不为节。但儿童戴柳,祭扫坟茔而已”又析津志》记载:“辽俗最重清明,上自内苑,下至士庶,俱立秋千架,日以嬉戏为乐。自前明以来,此风久革,不复有半仙之戏矣。”
    这个烧纸祭祀,从它一出现就是作为恶俗(“坏礼”)来记载的,五代史上说,“五代礼坏,寒食野祭而焚纸钱。”这里简单在介绍一些“墓祭”与“野祭”。据《吴越春秋》上记载:“夏少康,封禹庶子于越,春秋祠墓于会稽。”可见,墓祭起始于王公贵族,至少从夏代就已经开始了,到了汉魏又被推而广之,上面说了“野祭”起于五代。
    古代清明节有三大体育活动,分别是蹴球、荡秋千、放风筝,其他还有极具地域特色的赛龙舟,还有拔河等活动,另文详述。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0-2-18 22:2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马樱花 于 2010-2-19 20:13 编辑

  清明杂说(2):谚语
文/坏菜

我在读古代的文史资料时,有意识地积累了大量的古歌谣谚,因为从这里面往往会发现最真实、最纯朴、最鲜亮的东西,一些民间的风俗世情往往会因此而保留下来。现在撷取一些与清明有关的,介绍如下。
        1,清明不拆絮,到老没成器。

    这个谚语出自清人王有光的《吴下谚语》卷二。它的意思是说,到了清明,春这个季节已经过了一半,夏天在逐渐地来到,棉被、裤需要拆洗了,让太阳晒掉里面一个冬天的阴气。春天是个很让人困顿的季节,很容易使人养成娇惰的性情,这些对于一个人来说“都是晏安鸩毒”,不振作起来是成不了大器的,到老也没什么出息。
          2,清明不带柳,来生变黄狗。
    出自清人潘荣升《帝京岁时纪胜》。到了清明的这一天,人人都会佩戴新折的柳条出门踏青、扫墓。妇女们会把这些柳条插在头发上,而男人们又总是把柳戴在衣襟上或用柳圈戴在头上,唐玄宗曾经说过这一天戴柳“可免虿毒”。这个谚语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当时没有一个人不配戴柳条的,因为不配戴,来生是要变成黄狗的,很戏谑地说明了这个事实。
          3,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这条谚语与上一条意思相近,但有点儿雅了,像是经过了文人的改造,所以在一些著作中流传更广,出于明代田汝成的《熙朝乐事》,清明这一天,谁要是不戴柳的话,小孩子也会变成老头了。如在清人顾铁卿的《清嘉录》卷三,“三月,插杨柳”条目下,这条言语被增加了一个字,成了“清明不戴杨柳,红颜成皓首”。
          4,清明前挂金钱,清明后挂铜钱。
    出自清人李光庭的《乡言解颐》,李光庭这样解释,他说,清明前后半月,吴俗都有“标插坟墓”的习俗,用纸钱配挂在上面,称为“寓钱”。它既不是金的也不是铜的,为什么却称为金钱、铜钱呢,这主要是用来表达哀思者的孝心。挂在清明之前,说明孝思深厚是最可珍贵的,其钱虽不是真的金钱却胜似金钱;挂在清明之后,说明孝薄而不值得提倡,这钱不是金的而是铜的了。
明代的徐光启在其《农政全书》里引用了有关清明的三点谚语:
         5,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这条在卷十一“农事,占候”条目下。徐光启说道,二月最怕夜雨,如果晚上是晴的,即使雨多,也没有什么妨碍,如果有十个夜晚以上下雨,乡下人都会叫苦连天了。初四下雨,叫做春水。初八前后,一定有风雨。因此他引用了这条谚语,意在说明天气的自然规律,天气是逐渐暖和起来了。这条谚语还出现在清人梁章钜的《农候杂占》、明人徐应秋的《玉芝堂谈荟》里。
         6,清明晒得杨柳枯,十只粪缸九只浮。
         7,清明无雨少黄梅。
    这条谚语,在梁章钜的《农候杂占》里给改动了一个字,“少”换成了“旱”。是说如果清明的前一天寒食的时候下雨的话,那么“必多梅雨”,这是农民们熟悉的一个气象谚语。
         8,清明谷雨,寒死老鼠;小满立夏,寒死老郎爸。
    出自梁章钜的《农候杂占》,他注为“闽谚”,由这条谚语可以看到,在农历四月份之前大都是很寒冷的,所谓“春寒”,此之谓也。
         9,清明嫁九娘,一去不还乡。
    出自清人翟灏的《通俗编》卷三“时序”条下。他在里面引用了田汝成《游览志余》里的一个说明,说是把这条谚语写好后,贴在堂屋前面的柱子上,到了夏天就不会有“青虫扑灯之忧”。呵呵,一个美好而幽默的想法罢了。
         10,清明螺,抵只鹅。
    出自清人范寅《越谚》卷上。很好理解,是说螺蛳是随着季节而长大的,到了清明是最肥的时候。并不是说真的与鹅一般大,只是个比喻而已。要做一下说明的是,这里的“螺”,不是田螺,是螺蛳。
    好了,还有许多有关清明的谚语,比如:“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清明早,立夏迟,谷雨种棉正当时”等,都很有意思,留待以后再说吧。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0-2-18 22:2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马樱花 于 2010-2-21 13:52 编辑

清明的事
文/太高


大奎是我的邻居,也是我小学四年级的同班同学。

我当时对大奎非常敬佩,因为他对待很多事情总有很多办法。


那年清明节的早晨,我和大奎照样一起走在上学的路上。

大奎突然跟我说,他今天可以偷着不去上学,我说明天老师会熊死你的。然后大奎神秘的对我说,不会的,因为我有“办法”。

第二天上课的时候,我才知道跟大奎一样有“办法”的同学还有另外的三位,他们异口同声的旷课理由是去跟长辈扫墓。

我们班主任张老师让他们站出来排成一排,挨个问给谁扫的墓。

大奎是第一个战战兢兢的说给爷爷,然后是下一个同学紧张的先说了给爷爷,后说了给奶奶。弄得张老师厉声喝道,到底是爷爷还是奶奶。后来这位同学肯定了一下是爷爷奶奶都给扫了。接着下一个同学居然吓得说了给爸爸,引起了一阵哄堂大笑,一位同学立马举报,他爸爸是卖包子的,今天早上还见过。

我清楚的记得,当时大奎擦了一下鼻尖的汗,可能是他为自己说爷爷的可信性而感到庆幸。

那天张老师虽然很生气但很通情达理,他手扶讲台庄重的给我们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你们几个人既然说是去扫墓,那么就为此写一篇日记,明天交上来。

第二天张老师当堂宣读了他们的日记,日记里每个人都悲痛欲绝的叙述了扫墓的过程,大奎更是声情并茂的加上了披麻戴孝的情景。张老师读完连说了三个“好”字,我记得。

接下来的结果是我们班主任张老师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把每个人的日记送到每个家长的手里。

当天晚上,月亮很亮,风很轻,隔壁的大奎家传来清脆的打屁股的声音以及大奎杀猪般的嚎叫,夹杂着大奎爷爷沙哑的骂声:使劲打,谁也别拦着,你个小王八羔子……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0-2-18 22:2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马樱花 于 2010-2-19 21:23 编辑

清明祭
  文/闲散之人

   在我的印象中,已经有很多的清明节没有这样的天气了,当真的风和日丽。气温已经升高到了20度。一天的艳阳,照的周身暖融融的。我没赶在清明这天去祭奠父母,一则这个日子人多拥挤不方便,二则也不能为这件俗事请假。我在周日去给父母扫墓。说实话,所谓的扫墓也不象过去那样去老坟添土,焚香,烧纸。如今长眠在公墓的双亲,背靠青山,翠柏郁郁,面向碧水,碧水澄碧。我在大多数的时候,就是一束鲜花,一柱清香。站在那里,默默地看着那一株香燃烧,放任着自己的思绪,仿佛双亲就在眼前。我很少烧纸,因为我觉得在那种烟熏火燎之中,人的心境会变得烦躁。纸灰带着星星点点的火花,在空中飞舞着,空气中散布着呛人的味道。
  
   至于摆上贡品,我更是从来没做过。
  
   连绵起伏的公墓,不知道埋有多少逝去的人。每一块墓碑都在诉说着一种人生的艰辛和无奈。所有的生者对亡人的悼念都是一种形式上的东西,是做给活人看的把戏。就算你摆上再丰盛的东西,也是一种自我安慰而已。
  
   生命是一种形式,也是一种内容。这种形式和内容在大多数的时候,是不因一个人的生命终结而马上结束的。在我们的血管里,延续了父精母血,延续了他们的基因,也延续了他们的人格品行、思想。
  
   周日的那天,去公墓的路上,我看到一个人捧着一栋纸别墅,据说其中还扎有纸保安、保姆,卖烧纸的也不失时机的将冥币弄到了十几个亿,或许这在我们看来有几分滑稽,但是,说起来大约也算是一种虔诚吧?
  
   清明时节雨,路上行人魂。有人说这是一首思乡之作,或许也未必没有道理。
  
   不管我在这个世界上受到了怎样的坎坷和不如意,当我面对二老的墓碑的时候,我要说的唯一的一句话就是:感谢!感谢他们把我带到了这个世界,或许这个世界充满了不公平,充满了艰辛,充满了风雨。但是,我能来到这个世界,能在他们的庇护之下,健康的走过童年,走过小学、中学、大学,走进工厂,走进社会,娶妻生子,开始一个新的生命的轮回,我没有理由不感谢。
  
   母亲去世的时候,身上有五种疾病,每一种都是致命的。高血压、冠心病、肺气肿、连续的高烧不退。去世的母亲体重只有七十斤。那天,我拒绝了医院的担架车,双手抱着母亲的遗体,把她送进了太平间。老人家一生育有八个子女,活下来五个,这五个孩子在她的呵护下生长,走向成人。她熬干了她生命的全部,带着一身的疾病,告别这个她依然留恋放不下的世界,我知道她是放心不下她的亲人,她的儿女。
  
   人是亲情的动物。所谓亲情就是血浓于水,割舍不掉的情愫。我大哥在一九九六年因脑溢血猝然离开我们,期间家父已经卧病在床数年,脑萎缩,人已经很糊涂了。但是,对于我大哥他一再追问我们,我们无奈只能编造了一个大哥出国去莫斯科的谎言来糊弄他,为了让谎言更真实,我们甚至伪造大哥的笔迹给他写信,给他寄钱。父亲一直不说,2000年父亲去世了,临去世前,他已经人很糊涂了,但是,有一天突然很清晰的问我:“你大哥是不是已经不在了,你们瞒了我这么多年,我和他只能在阴间见面了。”一句话问得我泪流满面,老爹您不糊涂啊。
  
   我曾经有一次和儿子谈起生死的事情,我对他说,将来我死了你有一个义务,那就是把我送到火葬场,把所有的手续办好,目送我进入火化炉,你的任务就完成了,不要骨灰,也不要墓地,你只要想到,父亲的生命没有结束,按照物质不灭的定律,只不过是幻化成另一种物质形态而已。想我的时候,你会觉得这个世界我无处不在。你也不要忘了,树高千尺也有根,这就足亦。
  
   我在父母的慕地上摆上了两盆鲜花,点燃了一束清香,看着那袅袅的青烟在飞舞,依稀间我似乎看见二老朝我微笑着,那笑容是那样的熟悉,那样的亲切。
  
   不管你信不信,我相信人有灵魂,有一个美丽的天堂专门为那些善良的人们敞开大门。
  
   无雨的清明,我们不流泪,留下自己无尽的怀念就是最好的祭奠。

收藏 分享 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0-2-18 22:2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马樱花 于 2010-2-20 21:11 编辑

清明杂说(3):《清明》所指,唐耶?宋耶?
文/坏菜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提到清明,在中国,无论妇孺老幼,不知道这首《清明》诗的很少见,它的知名度非常高。在中国,你可以不知道上帝,但不会不知道《清明》。
    之所以这样说不是笔者的主观臆测,也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一个现实的基础存在。大约上个世纪的九四年,在香港进行过一次“你最喜爱的十首唐诗”的民意调查,这首署名杜牧的七绝《清明》名列榜首。很多家庭在孩子儿提的时代就教会了他(她)朗读这首诗。在一些文化场合,或者茶亭酒肆、街巷荒村里也会不时地听到这首诗。这首诗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它以一种文化的形式镶进了这个民族的肌体里。

    这首诗的一般解释是这样的:清明这一天,遇到了纷纷细雨,诗人刚好在旅途之中,不能按照传统的风俗和家人一起踏青扫墓了,所以心里有些不痛快,便只好去询问牧童,想找个酒店,喝几杯暖和暖和,也借此舒解一下自己的不爽。牧童给他指出了那个远方有酒店的地方:杏花村。
    这首诗早就有人怀疑不是杜牧所作,是南宋末年宋人所误收,后人误收进了《千家诗》,才把这顶帽子放到了杜牧的头上,这个话题下面再说。还是回过头来,好好地看看这首诗。
    这首诗里哪个地方告诉你诗人因不能扫墓而“欲断魂”的,没有,只不过是后来人根据清明这个意境自己推测出来的,诗之所以会“断魂”,就是因为不能回家扫墓,因为清明节就是上坟扫墓的日子呀。
    要想真正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回到杜牧的那个时代,看看那时的清明节,人们在做什么,什么季节那时的人才会去扫墓。
    唐代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前面说过了,这个季节因为纪念忠臣介子推,所以国家规定,这一天全国的人家都不开火,要吃冷食。过了这一天才可以开火做饭,而吃上热食的这一天就是清明节了,所以这两个节日往往是连起来过的。
    扫墓,又叫墓祭、祭扫、上坟。古代“墓而不坟”,即打墓坑而不筑坟丘,到了秦始皇就开始起了墓丘。在这一天,死者的子孙要去逝者的长辈坟前,修整坟茔,拔去长在坟头上的乱草,给坟头加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
    在唐代,给亲人扫墓是在寒食,而不是清明,这是无容置疑的,因为有严格的法律规定。唐玄宗开元二十年下诏:“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世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用拜扫礼,于茔南门外祭奠撤馔讫,泣辞,食馀于他所,不得作乐,仍编入礼典,永为常式。”(《唐会要》卷23)这规定的非常清楚,寒食节这一天是上坟的,“不得作乐”!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了解了这一点就会明白,为什么唐人在清明节这一天都很快乐,是他们出门踏青、举办各种活动的快乐节日。
    唐代寒食最主要的习俗就是拜扫墓茔,唐代诗人也证明了这一点。“除非寒食节,子孙塚旁泣。”(初唐王梵志《身入破皮袋》)、“莺啼远树多从柳,人哭荒坟亦有花。”(中唐卢纶《寒食》)、素娥哭新冢,樵柯鸣柔桑。”(晚唐于濆《寒食》)。可以看出这个风俗在帝王的法律约束下,一直延续了整个唐代。没有人会在第二天清明节去扫墓,因为那样将会被当时的人认为不孝,而不孝在封建社会里可不是个小问题,会受到官府的制裁的。
    已经有学者(今人如陈寅恪、缪越等)研究后指出了这首清明诗非杜牧所写,原因如下。杜牧的《樊川文集》20卷为它的外甥裴延翰编辑,收录了小杜的诗文450多篇,这个集子是最权威的,没有这首诗。到了北宋又有有心人广泛的收集小杜遗诗,其成果是编成了《樊川外集》、《樊川别集》。这两个本子,因为鉴别很有问题,混入了一些其他人的诗作,早就有人指出来了,这里面也没有这首诗。南宋的时候,又有人给他搞出了个《续别集》,后来证明是书坊为了多赚钱托名编造的,还是没有这首诗。我查遍了我的藏书《万首唐人绝句》(上、下),是南宋洪迈给皇帝“御览”编撰的 ,仍然没有这首诗。它最早出现于南宋末年诗人谢枋得编选的《千家诗》,因为《千家诗》流传很广,在民间很普及,所以这首可疑之作便永远戴在了小杜的脑袋上。但后来的诗选家因为不知道老谢是如何肯定就是小杜所做的,加上老谢把这顶帽子戴在小杜头上时也没有说明原因,所以多不采用。比如清康熙本《全唐诗》、嘉庆年间小杜诗的研究专家冯集梧都没有采用。
    还有的从《唐韵》的角度证实了这首诗非唐人所作,这里就不在赘述了。
    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的一个事实,如果这首诗真的像后来诗家所解释的那样是在说清明扫墓的事,那么它绝非小杜所作;如果它真的是小杜所作,那它所要表达的意思,绝不会与清明扫墓有关,是后人强加给了它不该有的误解。
    无论如何,这首《清明》诗是一首好诗,人们就是在误读中一步步的建立起了新的释读构架,而这新的释读构架一直延续到了今天。人们对他的作者真正是谁,并不关心,真正关心的是它所带给人们的那种思考、那种价值观。
    那么,唐代的清明为什么是个快乐的节日呢?留待下文再说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0-2-18 22:23 |只看该作者

清明杂说(4):南与北

本帖最后由 马樱花 于 2010-2-22 21:23 编辑

清明杂说(4):南与北
文/坏菜


中国地域广阔,南与北的气候差异、风土人情各不相同,因此,诗人对各自眼中清明的描写也五彩纷呈,现在找出两个例子以作对比。
    来鹄(?-
883),晚唐诗人,豫章(今江西南昌附近)人,《全唐诗》卷642收其诗29首。《唐才子传》又说他叫“来鹏”,说他在“大中、咸通间,才名籍甚。”但因为其孤傲的个性,颇为当世所不容,举进士不第。大家都知道他诗写得好,一些达官贵人也知道,但却非常嫉妒他。后来虽然得到韦岫尚书的力荐,并且想把他纳为女婿,却终于因为他的一首诗被韦岫“认为不详”而彻底泡汤。唐僖宗中和年间客死“维扬逆旅”(今江苏扬州,逆旅指客舍),非常的悲惨。最后客舍的老板觉得他是个好人,就把他安葬了。

    他有一首《清明日与友人游玉粒塘庄》的诗,很有情趣,全诗如下:
    几宿春山逐陆郎,清明时节好烟光。归穿细荇船头滑,醉踏残花齿香。
    风急岭云翻迴野,雨余田水落方塘。不看吟罢东回首,满耳蛙声正夕阳。
    诗人描绘的是一派江南气象,柳丝如烟,风光无限,有些醉意的诗人回去的时候,站在有些滑的船头,看着小船穿行在荇菜丛中,而他的木屐上残留的踏青时的杏花残存还花香不散。这时候,天气突然变了,风从山岭上翻卷下来,雨也随着落下注入了水田池塘。更加有趣的是最后一句,当诗人回首东望的时候,看到满耳的蛙声在夕阳的柔照下,呱呱而来。这是一幅多么诗情画意的状态呀,尤其是蛙声,这样的季节非江南不可有,仅此一句,其地域性就标识出来了。
    我在中原,这个季节正是倒春寒的时候,很冷,这几天温度一直在310度之间徘徊,俗语春寒料峭,这种寒是透骨的,也因此对人的伤害最大。所以所谓“春捂秋冻”,是很有道理的。这样一个季节,能够听到蛙声,真是一种幸福。不知道现在的江南是否还有这种风景,那毕竟是来鹄眼里的唐朝清明。能够听到蛙声,应该是很温暖的季节了,这样的季节去郊外踏青,是多么的富有情趣呀!
    当南方蛙鸣清明的时候,北方会是个什么状态,又会有怎样的情趣?元人方回告诉了你另外一种风景,那个同样是江南却与北方沟通起来的画面,一个客自北方来的清明。
    方回(12271305),字万里,元代诗人,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清人顾嗣立《元诗选》选其《桐江集》123首,这段时间读元诗,他的诗中还是有一些佳句的,以后可以记录出来,做个赏析。据他自己说:“予在桐江休官闲居,万事废忘,独于读书作诗,未之或辍。”可见他把读书写诗当作养生了,心态应该不错。但他的诗话《瀛奎律髓》主观臆测太多,后人评价不高。
    他有一首清明诗叫做《清明大雪三日》:
    半月雕梁燕子归,怯寒著尽旧棉衣。何人醉眼西湖路,错认杨花作雪飞。
    这又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如果他不说明“西湖”,这完全是一派北国风光,看客肯定会认为这就是北方的清明。而事实是这首诗是作者任宋的严州(今属浙江建德市)知府、或者元的建德路(与严州辖地同)总管、抑或被罢官后游荡于杭州时所写的。这样的景象在南方是很罕见的,清明的时候本该下雨的江南,却连着三天大雪封门,天之造化硬是把它回归了北方。
    这也是一个醉意朦胧的诗人,踉跄于一个杨花乱落、大雪纷飞的西湖路上,这样一个清明天地一色、湖山一色,本该踏青游历的壮观场面不见了,只有大雪,这位来自北方的客人,在毫无顾忌的赤裸。清明,被一种色彩包裹了;而这种色彩恰恰与人们对逝去亲人的哀思相衬,这是整个苍天都来参与这场对逝者的追念了。
    今天刚看到冬雪在我的帖子里留言,她那里正在下雪,而她所在的位置正是国土的北方,那里的景色,不知是否与这首诗暗合。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0-2-18 22:23 |只看该作者

清明杂说(5):唐清明(上)

本帖最后由 马樱花 于 2010-2-22 21:19 编辑

清明杂说(5):唐清明(上)
文/坏菜

唐代清明节在寒食节的后一天,正是经过了人们对亲人的哀思之后,当时整个帝国的气氛都是压抑的,从健康的角度来说,需要一次情绪的大释放,而这时清明节好像就是为此而准备的,清明节成了唐代事实上的狂欢节。
    本文试图从唐代诗人的眼里寻找出那些快乐的因子,以其好事者进行更深入地梳理。
    “著处繁华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渡头翠柳艳明媚,争道朱蹄娇啮膝。”(《清明》)在诗人杜甫的眼里,这不是一个狂欢节吗?这一天极尽繁华,成千上万的人都走出了家门,渡头的绿柳在阳光明媚下格外娇人,马蹄争道,人声鼎沸,好一付热闹的节日气派。
    “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出犯繁华露,归穿弱柳风。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出笼。拓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清明日》)在温庭筠的眼里,这一天又是多么的热闹、多么的让人陶醉:人们拿着绘有美女的折扇,穿行在春天的花红柳绿中,触染着繁华的芬芳,拂柳而行;但见矫健的骏马不断地躲避着车幔,而刚从遮蔽中放出笼的斗鸡,面对日此热闹的场面也显得惊骇万分。哪个调皮的孩子射出了一枚弹丸呢,不知道那只黄鹂远远的隔着一座宫殿吗。
    “日带青虹上,花随早蝶来”(《清明早赴王门率成》)、“衍漾乘和风,清明送芬月”、“群心行未乐,唯恐流芳歇”(《清明日龙门泛游》),这是诗人李峤眼中的清明,一副春光无限、春心荡漾的欢乐图。“今日清明宴,佳境惜芳菲。摇杨花杂下,娇啭莺乱飞。绿渚传歌榜,虹桥度舞圻。”(《清明日诏宴宁王山池》)这是诗人张说笔下的清明,杨花杂下、娇啭莺飞、绿渚传歌、虹桥度舞,这是王庭之乐。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百花如旧月,万景出青烟。青草无空地,江流合远天。长安何处是,遥指夕阳边。”(《清明后登城远眺》)这是诗人刘长卿眼里的清明,是一副春光明媚图、一张诗情画意卷。“翠烟和柳嫩,红焰出花新”(《清明赐公卿新火》)这是诗人史延的清明。“谁知赏佳节,别意忽相和。暮色汀州遍,春情杨柳多”(《同颜使君清明日游因送萧仇香》),这是诗僧皎然的清明。
    “春城闲望爱晴天,何处风光不眼前。寒食花开千树雪,清明日出万家烟。”(《清明日登城望寄大夫使君》)王表眼里的清明更是风光无限了,因为经过了一天的禁食,刚到清明节,人们终于可以生火做饭吃上热食了,因此这个时候万家炊烟冲天而起,与自然的景色交相辉映,那是一个多么让人神往的一天。“清明千万家,处处是年华。榆柳芳辰火,梧桐今始华。登祠结云骑,游陌拥香车”(《清明日后土祠送田彻》)这是诗人杨巨源的清明,也是车水马龙、景色宜人。“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独向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夜看花”(《清明夜》)这是白居易眼里的另一个清明,在这个夜晚,狂欢了一天的主人有些疲倦了,在回廊里走向房间,但实在是太疲劳了,就坐在那里观赏着周围的花朵休息,这时候远方娱乐的笙管之声还在隐隐地传来。以一个人的静,来衬托这一天的热闹,这是一个独特的视角。
    “郡内开新火,高斋雨气清。惜花邀客赏,劝酒促歌声”(《同锦州胡郎中清明日对雨西京宴》)张籍的清明更多了份惬意,对雨而宴、对酒赏花、高歌而饮,要的是那种情趣、那种淡然。“冷酒一杯相劝频,异乡相遇转相亲。落花风里数声笛,秀草烟中无限人”(《鄂渚清明日与乡友登头陀山寺》)这也是一个人的清明,一个无法回家只能在异乡独自度过的清明,诗人来鹄恰巧碰到了一个朋友,于是这两个人、两个清明合在了一起,在荒原、在酒杯的晃动下,感情的认同得到了加强。“落花风里数声笛,秀草烟中无限人”一个多么凄美的意境!
    “早是伤春梦雨天,可堪风草更芊芊。内官新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紫陌乱撕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长安清明》)到了晚唐,清明诗就越来越有了一种悲情之气,这与末代王朝的衰落暗合。韦庄的这首诗蕴含着一种不自信,一种对未来前途莫名的忧虑,尽管风景依旧,但已经是风雨欲来了。
    如果给我一个选择,我愿意活在唐朝,去那里过一个狂欢的清明节。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0-2-18 22:2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马樱花 于 2010-2-22 22:56 编辑

怀念父亲
文/
小雨芊芊


明天,是父亲的忌日。这么快,父亲离开我已经二年。
    潜意识里,我一直觉得父亲是出差了,正走在归途。旅途中的父亲很累,他会倚着车窗打盹,有很响的香甜鼾声,让周围人都不忍打扰。在父亲离去的日子里,我不厌其烦地自编自导着这个永不落幕的场景。

    遭遇无助的时候,我会想到父亲。那天上班,电动车车胎爆了,我被搁浅在路上。打电话给老公救援,他有事,不耐烦地说很忙,让我自己想办法。放下电话,我眼前马上就浮现出父亲的影子。我知道假若是他,不会不管不问的。可是,父亲呢?他在何处?
    后来我一直对自己的行为不能释然。对老公的怠慢早已不放心上,自己的事情就该自己独自承担。我反思的是自己,为什么总在需要父亲的时候才会想起他,为什么我要求父亲的总是付出,我又拿什么回报过父亲?
    我不能释然的是,在父亲最需要我的时候,我又在忙碌什么?是的,我在紧张工作。那段日子,因为上面检查工作,要准备档案材料,单位人手紧张,我不敢也不便冒然请假。
    只能在周末背着大包小包去看父亲。那时,老人家被一次次的化疗折磨得苦不堪言,病情继续恶化着,他腹部疼痛,不能吃饭,甚至喝一口水,都会大吐特吐。可他却安慰我:雪儿,忙你的吧,爸爸没事。这是药物反应,过这几日就会好的。我还能行。并强打精神起来坐到院子里,来证明自己的没事和能行。这样,我的忙就顺理成章和心安理得了。粗心的我甚至没有捕捉到父亲眼里偶尔含着的一丝脆弱和挽留。在傍晚,在父亲的目光中,一步三回头,还是走了。
    父亲病重的那一周我终于回来,日夜守护在他身边。在疼痛的间隙,父亲很安详。头上新长出的白发,像夏天的雪,一根根倔强地刺出我的泪。我实在不忍看到父亲被疼痛折磨的样子。看着疼得抽搐的父亲,成把地吃药的父亲,不能替他分担苦,不能为他纾解痛,甚至不知怎么安慰他,手足无措,心如刀绞。只能搬着小凳子坐在父亲身边,手抚着他的胳膊,流泪。父亲的大手揽着我的头说:人都会走这个道儿。现在你们都能行了,爸爸也能放心地走了。两行浑浊的泪从他的眼角溢出,淹没我的视线。
    两年前的这个中午,两点一刻,我眼睁睁地看着父亲永远地闭上眼睛。那一刻,我扑倒在父亲身上,嚎啕大哭,我恨自己为什么没有撇下工作,来陪伴父亲,走这一段艰难的历程。即便不能为他减轻病痛,也是他精神的莫大慰藉啊。可是,一切为晚。
    记得刚毕业的时候,曾经和一位同事聊天,她谈到自母亲去世后,晚上每每想起,泪湿枕巾。出于礼貌我安慰她几句,没有流露出内里的诸多不可思议。其时我想,人生无常,人固有一死,长年累月真有那么多的泪珠子可流?现在我才知道,所谓的理解同情和感同身受永远保持着一份自欺欺人的噱头,没在那个处境,身临其境永远是一个词。
    至今,每每听别人提到父亲的话题,或者看到和父亲相似的背影,都让我心生痛楚,刻意回避。两年了,我为父亲写下一篇篇的文字。我希望这些文字能寄存我的怀念和痛楚。愿这纠结倾吐到文字里,就不是纠缠了。
    可是后来明白我错了,刻在血脉里的伤不能苍白地站立笔端,静等岁月风干。永夜的疮痂,总在风起云涌时疼痛叫嚣,咬噬心扉。
    父亲,我只能,一辈子记忆你的呼吸,永久怀念,永生疼痛。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0-2-18 22:49 |只看该作者
2楼也叫征文么?难道不是百度来的清明节知识?技术含量基本没有吧?要不俺也百度来清明的诗词拢吧拢吧成一篇?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0-2-18 23:38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2楼也叫征文么?难道不是百度来的清明节知识?技术含量基本没有吧?要不俺也百度来清明的诗词拢吧拢吧成一篇?
--------------------------------------------------------------------------------------------------------
清明节本身就要介绍一些知识啊,这些知识你不去摘取资料,难道还要自己编?开玩笑吧!百度?呵呵,那你就百度试试。这是去年写的9篇之一,今年再写几篇吧。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0-2-19 00:12 |只看该作者
去综合吧,哈哈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0-2-19 00:17 |只看该作者
清明雨中的回望

文/悠然雨思



三月,琼枝如画,春意盎然,放眼江南烟雨蒙蒙。清明雨,点点滴滴的愁怅,星星碎碎的步履,在透过窗棂的视线里,清晰着老屋庭院前茉莉欣喜地冒芽,缥缈着一个小女孩牵着外公在小街上悠悠踱步的背影,细碎着虎丘山脚下农人们忙着春播的身影。

我是在外公家度过童年的。舅舅家和我差不多大的小孩都是男孩,所以外公更宠我一些。记忆中,凡是我想要的,总能得到满足,几个小哥哥们和我闹架,不管对错,被骂的都是他们。外公会象女人那样帮我梳理头发。夏初,外公常用煮烂紫棘叶子的水给我洗头,用刨花水当护发素抹在头发上,淡淡的药香,厚实的手,温暖了我远离父母伤痛的心;炎热的夏日,我们给蚊子叮了挠痒,皮肤溃烂,外公用捣碎的荷叶泥给我们涂抹溃烂处,荷泥清凉,沁入骨髓,那溃烂的皮肤没几天就完好如初,外公很得意地对我们说,这是他自己发明的土方。外公对我的爱弥补了我不幸的童年早早失去的父爱。

除夕,外公会带我们到虎丘山脚下去采青。他说,新年伊始,采些野荠菜、青菜、萝卜、树枝之类的新绿回来一起过年,是对老天的感恩,让老天和我们一起享用绿色。并让我们对新绿祈告心愿,让苍绿帮我们实现愿望。因了外公的引导,我们在采青时就对新的一年有了美好的憧憬,对新生活充满希望。

外公是个很有学问的老式知识分子。在冬日阳光照耀下的庭园中,我们围在他膝盖旁,听他绘声绘色地讲红楼,说三国;在夏日荷塘边,我们聚精会神地听他念唐诗,吟宋词,虽然我们都听不懂,但是在他的潜移默化下,我很早就粗浅地读了唐诗、宋词和诗经。

三月,二十多年前的三月的雨天,一个撕心裂肺的雨天。外公象往常一样来我家小住。没想到的是继父提前从苏州回来,我妈就要我对外公说,要他马上回舅舅家去,态度坚决。外公有点惊诧,他一直不清楚,他和我继父间有何过结。

外公带着一脸的无奈和惆怅,撑起把伞走了。我望着他在春雨中蹒跚的背影,鼻子阵阵发酸。就在那天,他滑到在一艘摆渡轮船上,再也没起来。那年他70岁还不到,除了有点高血压,身体很健朗。就这样外公孤单地走在春风里,倒在春雨中。我一直后悔和责怪自己,我怎么就不送他回去,其实那点路也不算很远。那么多年过去了,我依然无法释怀。

三月,清明雨中,雨落在石板上泛出淡淡的烟雾,天地被这若有似无的烟雨连接在一起。
我站在外公的墓前,墓地被几棵柏树围绕着,坟草凄凄,我默默地清理着墓旁的杂草树枝,一阵微风掠过,如外公的手抚摸我的头发,亦如外公牵着我的手在虎丘山脚下踱步。燃着的火苗烧起了岁月,烧起了这个季节,烧起了我心中愧疚的情感。

三月,雨中,墓地旁。我将一束黄百合抛向天空,我真心地希望给活着的人一个幸福的港湾,一个永远停.靠的岸。在风雨中,为他撑起一方晴空;在寂寞中,给他带来一些欢乐;在彷徨中,给他一个精神的指引;在生命中,给他一个永恒的归宿。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0-2-19 06:2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东莱子 于 2010-2-19 06:32 编辑

母亲,儿子想对您说……(散文)

东莱子/文

  
  你说:你总不让俺走……
  二姐抚摸、揉搓着你的腹部,那儿有一个很硬的疙瘩。
  儿子感受到了你那难以忍受的痛苦。不过,你总是忍着,偶尔会轻轻地呻唤一声,从来不曾有过一次尖锐的呼叫。你仍然害怕,任何一次尖叫都会撕裂儿子的心。
  儿子知道母亲的伟大与忍耐。我从来没有看见你哭过,甚至是默默地抹过一次眼泪。你把所有的痛苦都顽强地吞咽到自己的肚子里去了,留给儿子的永远是那平静慈爱的目光。你一生唯一一次出门远行,是去那遥远的小兴安岭去看自己病世的大女儿。那颗最懂你的心的女儿的离去,在她那刚刚培上新土的坟前,你没有流泪……
  但是,儿子知道,你确实哭过,在父亲的坟前。我童年的朋友、堂哥见过。
  我不知道,父亲那长满荒草的坟头,曾被你那汹涌的泪水洇湿过多少次?
  你不曾对儿子说过。儿子也不曾对你说。彼此都默默地守候着你那心灵的脆弱与柔软,还有你那海一样的宽阔的内心深处,包容着多少痛苦与委屈……
  你说:俺真的要走了……
  你让二姐给你穿上自己的寿衣。寿衣是你自己做的,早就做好了。你从来不想麻烦任何人,哪怕是自己的女儿。我不知道,你在为自己缝寿衣的时候,那长长的丝线里,拉扯着的是你的痛苦还是忧伤?
我哭了:你不能走。你会好的。一定会好的。
  儿子愿意用自己的一切来置换你的生命。母亲,你几乎是儿子生命的全部意义。尽管,我已经有了妻子、家庭,还有两个我必须担当责任的女儿。对于儿子,你一旦离去,儿子心灵的天空就会永远地坍塌了,连太阳、月亮都会失去先前的色彩与光亮……
  父亲去世后,在那么漫长一段时光,我们的家里只有你、年近90的奶奶,还有我,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是你支撑着这个家。每天,你总是5点钟起来,直到晚上8点多才能坐上炕头,先把儿子的被窝坐热了,再蜷缩到自己那一团冰冷里。
  我初中毕业的时候,对你说,我不想再考学、读书了。你和大姐商量着,不知该怎么办。这个消息,也惊动远在东北的大姐夫、大哥、二姐、三哥:“老四一定要读书!”我不知道,你是盼望着我考上去,还是不希望我一考就中。你对大姐说,愈是盼着他别考上,他愈是考上。怎么弄?儿子知道,母亲的抱怨里,也有骄傲……
你说:你奶奶催我走呢。
  我问,奶奶说什么了。你说,你奶奶说,天马上就下雨了,你还不走?我问,奶奶在哪儿?你用眼睛瞥了瞥,你奶奶就在那儿,倚在门框上。你说,你奶奶的房子大……
  你躺在灵床上。我握着你的手。你的手竟然会如此的柔软。母亲一生中的手都是皴裂的、干燥的。只有在即将离去的时候,手才恢复年青时的样子。儿子知道,你最担心就是自己死后没有一个可以容身的家。父亲先前曾有过一个妻子,不过很快就去世了。你觉得,父亲是去找自己先前的妻子去了。那儿,没有你的地方。你不止一次对我说过,老四,你一定给俺一个棺材。我说,妈,您一辈子养育了七个儿女,我们会给你打一个铁的。你当然明白,村里已经开始火化了。就是你在躺上灵床的时候,你当然清楚,你的儿子女儿人并没有给准备你一生唯一的对儿子提出的要求……
我握着你的手,你也紧紧地握着儿子的手,说了整整一下午的话,甚至超过一生你对我说的话,你觉得自己终于要走了,对儿子说了一点点压抑了一生的话,只是说了一点点,一点点。我知道,你还有许许多多的委屈,你不愿意说……我不知道,你到了另一个世界,会对谁说?
  你说:我呀,不知为什么走得这么难……
  当你重新同意回到炕上的时候,无论如何也不同意脱下寿衣。
你懂得儿子的那一份沉重的不愿意舍弃。为了儿子,你顽强地活着。尽管剧烈的痛苦,让你不时发出轻轻的呻吟……
我一直守候在你的身边,整整半个月,除了我去集市上买奶粉、葡萄糖、鱼或排骨的时候。
  你说:老四,你走吧。你还有班。
  母亲比我刚回家的时候,确实好些了。因为,只要有我在,你就执拗不过自己的老生儿子,必须喝鱼汤、排骨汤、奶、葡萄糖。
  临走时,我叮嘱你:一定要喝汤。儿子很快就会回来的。那时,我觉得工作什么,一切都无所谓了。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比母亲的生命更重要的呢?
  母亲看着我:走吧……
  我回到河北的第三天,又收到了一封新的电报:母亲病危。
  我又再一次挤上那又慢又挤的火车。我的胃口在疼。
  我见到你的时候,你笑了:你是不是又瘦了?
  先前,我每次回家,这总是你对我说的第一句话。其实,我的体重从大学时代到今天,几乎都没有什么变化。你把自己攒的鸡蛋,等着我回来煮给我吃。你当然不知道,儿子的心里是多么酸楚。当你把煮熟的鸡蛋扔到炕上的时候……还有,你知道,我小时候,喜欢吃烤玉米。春节回来的时候,你从做柴火的玉米秸里找苞米,在灶火里烤熟,像我小时候一样。向炕上一扔……
  我终于大学毕业了。第一个春节回家的时候,我给你买了一件小羊皮衣和一台红灯小收音机。你看到儿子的东西时说:
  “俺穿了羊皮袄,还不把俺烧死。你爷爷、奶奶没穿过。你爹喜欢了一辈子,也没穿上。”
  其实,你根本就没怎么穿,只是在过春节的时候穿几天。
  你在的时候,我几乎每年回两次家。坐在炕头,母子相对的日子,是多么难忘呀。
  你说,老四一回来,能把炕头坐个坑。
  是的,母亲。就是在你的炕头,在那个任何人都不会发现的坑里,储存着我的灵魂。
  我依然昼夜守候着你。母亲真的不愿意舍弃儿子那份不肯舍弃。顽强地喝汤。劝你把小半碗喝下去,这是你任何一个子女所做不到的,只有我,你的小儿子。
  你又在死亡边缘挣扎了二十天。儿子从你那慈爱的目光里,知道你是多么地不愿意舍弃。
  你说:你走吧。自己要好好的过日子。
  我当然不知道,这是你的临终嘱托。
  我走后,你再也没有喝一口汤。而且,直到离去,也不允许给我再发电报。
  我不知道,我的哥哥姐姐,为什么要那么听母亲的最后一次话?
  我多么渴望握着你的手作一次最终的告别。或者,你索性把儿子一起带走,在另一个世界里,儿子仍然会把你的炕头坐上一个坑。
  我知道,没有了你的炕头上的坑,我的灵魂注定要在这个痛苦的世界上四处流浪、漂泊了。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0-2-19 06:34 |只看该作者
清明时节雨纷纷.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0-2-19 14:10 |只看该作者
踏青也该是一部分吧?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0-2-19 16:08 |只看该作者
偷青算不算?俺们家乡清明节有偷青的习惯,如果算,俺也整一篇。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0-2-19 18:10 |只看该作者
:o写完就发这儿么?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0-2-19 18:15 |只看该作者
:o写完就发这儿么?
竹林吹箫 发表于 2010-2-19 18:10


是的,就跟帖在这里。
也可以单发主贴,单发主贴后,还是照样要跟帖在这里一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0-2-19 18:16 |只看该作者
踏青也该是一部分吧?
墓歌 发表于 2010-2-19 14:10


一看就不是中国人,踏青时端午节嘛。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10-2-19 22:43 |只看该作者
清明古俗就是踏青啊。没错,很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10-2-19 22:43 |只看该作者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10-2-19 22:44 |只看该作者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10-2-20 11:38 |只看该作者
奶奶/竹林吹箫

奶奶去世时,我正在外地工作,接到父亲的电话,我急急地赶回家。

父亲告诉我,奶奶去世前还喊着我的小名,说不见我一面,死不瞑目。

我泣不成声,抱着奶奶,失声痛哭,慢慢掀开奶奶面前的红布,奶奶正睁着眼睛看着我。母亲在旁边哭泣着说:娘啊,你孙子回来了,你现在可以闭眼了。

我用手轻拂着奶奶的眼睛,好半天就是不闭上。我嘱咐母亲拿一块热毛巾来,敷在奶奶的眼睛上,过了三,五分钟,拿掉毛巾,再用手轻轻地往下揉揉,奶奶的眼睛居然合上了。旁边的亲友见了,莫不称奇,说:怪啊,我们弄了半天,就是不闭眼,还真是见了孙子才放心地去了,这老太太显灵了。

望着眼前的奶奶,想到阴阳两隔,一幕幕的往事,像电影一样,浮现在眼前。

都说奶奶疼爱长孙子,这话不假。听父亲说,姐姐出生时,托人带信让奶奶去照顾母亲,可奶奶听说生了个丫头片子,就推说身体不好,没去。两年后,当我出生时,奶奶听说是个男孩,立马拉着爷爷,迈着三寸金莲的小脚,从老家湖北到江西去照看我,我就是奶奶一手带大的。

四岁时,我随着爷爷,奶奶一起回到湖北老家,和伯父生活在一起。

我从小就不喜欢吃稀饭,宁可饿得流口水。每次吃稀饭前,奶奶就用勺弄些稠点的给我吃。可伯母不高兴,说:从小娇生惯养那还行?长大了没出息。说完,就将我碗里的饭倒进锅里,再添一碗稀的给我。

为了我,奶奶和伯母没少吵架,有时还动了手。由于婆媳不和,我和爷爷,奶奶与伯父分开过,口粮由父亲和伯父分摊。

由于家贫,小时候没棉衣御寒,奶奶就要来大姐的花棉袄给我穿,我嫌太花不肯穿,奶奶就板着脸说:穿在里面怕啥?没人看得见,冻坏了身体可不中!

小时候我又挑食,没好点的菜下饭也不乐意。奶奶就想法子,弄一些南瓜花,合着一个鸡蛋,炒一大盘子,我吃得愤愤香。

有时候,她看见有人用蚊帐布做网到河里罾鱼,她也弄一个,和我一起到河边弄些小鱼小虾,用油炸得枯黄,我一餐能吃两大碗饭。

后来,到县城读高中,每月要回来带一次菜。奶奶就把她平时省下的干鱼片弄熟,用罐头瓶装着,让我带去。吃完后,瓶底还有一层油。

有一回,伯母也让我带菜,她用一个竹筒子装了许多萝卜丝。到学校时,同铺的同学要与我换菜吃,我当然答应。可他只吃一口就不吃了,说没油。我一细看,真的,一点油星子都没
有。那一个月,我吃得嘴巴一点味儿都没有。

回来时,伯母还问我:那菜同学吃了没有?我告诉她:同学嫌没油,只吃一口就没吃。伯母很高兴,说:我就怕别的学生吃,所以我只放两滴油。我听了,只觉得鼻子酸酸的,还是奶奶亲啊。

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奶奶比我还高兴,她迈着那双小脚,到商店里买来鞭炮鸣放,以示庆贺

当我参加工作的时候,本来想好好报答奶奶,不曾想她却离我而去。我知道,奶奶对我的爱,我会铭刻在心,终身不忘,并将这份爱,传承下去,给我的孩子和亲人。

每年的春节和清明节,我都会来到奶奶的坟前,摆上供品,烧些纸钱,以寄托我的哀思。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10-2-20 11:39 |只看该作者
:(写一篇儿,交差。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10-2-20 12:52 |只看该作者
诗歌不行啊!为什么呢?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10-2-20 15:41 |只看该作者
诗歌不行啊!为什么呢?
飘霜红叶 发表于 2010-2-20 12:52


说要以小说散文杂文为主,没说诗歌不行啊:lol

管他行不行,先贴上吧:lol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10-2-20 16:35 |只看该作者
女施主:俺念一遍经,行不?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10-2-20 16:50 |只看该作者
女施主:俺念一遍经,行不?
心中有佛 发表于 2010-2-20 16:35


是自己写的就行,要汉字哦:lol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10-2-20 21:48 |只看该作者
唉~~,清明忙种麦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