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临窗独饮 于 2023-5-18 19:07 编辑
【原文】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供]之。三嗅而作。
这是因雉而起的一个公案。雉,山鸡,色彩斑斓,善走而不能久飞,通常在树丛隐蔽处筑窝,生性胆怯,无论蹲巢或外出觅食,都会不时机警地观望四周,如有动静,迅速逃窜,若遇突来声音刺激时,惊飞失措。
这里“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描绘的就是这么一个情景。色,山色。斯,相当于“然”。举,兴起。集(雧),群鸟在木上。合起来,山野美景生机勃勃,山鸡滑翔复又栖集于林。
孔子置身其中,心情大好,说,“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山梁上的母山鸡,正是好时节啊好时节。言下之意,正是产蛋孵化的好时节。谁料子路会错了意,以为说是吃母山鸡的好时节,想方设法抓了一只,炖好,上供给孔子享用。
这一下孔子哭笑不得了。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可见他是怎么样的人,此时面对这正处于产蛋孵化期的母山鸡,他可能会吃吗?何况前面刚刚强调过,“不时不食”,不合时令的坚决不吃。违背时令,即为违礼,孔子会做吗?但眼看弟子如此诚心上供,不吃,又拂了他一番孝敬之心。怎么办?智慧如孔子,自然有他的办法。不吃肉也不喝汤,而是做了一个动作,“三嗅而作。”
作,起身。关键是“嗅”。我们知道,鬼神享用祭品用“嗅”,现在子路既然来“供”,有如上供鬼神祭品,孔子就幽默地对之以“嗅”。更有趣的还是他的动作细节“三嗅”——嗅了又嗅,好像在向子路表示,“嗯嗯,我享用得很好!”然后站起身来,似乎又在告诉子路,“我享用过了,该走了,谢谢你的祭品!”
二千多年前的这出有如哑剧的公案,是否让我们读来会心一笑?不得不说,如何愉悦地遵礼,不负如来不负卿,孔子给我们上了生动一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