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周文王 于 2025-2-16 10:19 编辑
想象与虚构,历史叙事与现代叙事下的神权之争
闲散之人有个帖子,“姜子牙同志的编制问题”,借电影哪吒,以现代体制戏说姜子牙不封自己的典故,事出小说封神演义。不主流在帖子里大谈神权,说的也有道理,说是封神榜是为了事业牺牲的同志们的名单,有论功行赏,追述先烈的意味。但是神权是个现代概念,中国传统历史叙事里没这个,结果不主流的讨论,给人一种在小说和历史,以及现代之间横跳的感觉,他把若干分属不同年代、不同领域的概念叠加在一起,混合着说了,逻辑有点儿不通。这个帖子就是来拆解一下他所谓的神权的。
中国的现代性构建的非常之晚,可能也就最近三四十年的工夫。当然,神权是个现代概念,在当代却是主流,这里略过不提。
但是中国传统历史里,确实没有神权这个叙事,夏商周,以及更早,从原始部落而来的,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神权有实质却无叙事,即当时的历史中,中国人还处于自发的状态,根本没有自觉。
真正的自觉,要到佛教传入,本土道教应激而生之后,才真正的构建了现代意义上的神学叙事,但就当时而言,神权也没有出现,因为中国是儒家为主,所有的朝代,都是儒家为价值主导,神权根本没有进入并占据政治意义上的庙堂,也即有宗教,而无宗教国家,也无宗教朝代。
所以,不主流讲的神权与王权之争,早在商周易代之际,根本就不存在。不仅那时候不存在,整个二十四里,以致民国,都不存在这个问题,现象都没有,哪里来的理论。
中国传统历史叙事,从史记开始,是允许想象的,比如鸿门宴,细节就有想象的成分,但是却不允许虚构。虚构的那是小说,比如三国演义就是虚构,三国志就是历史,封神演义,就是虚构,翦商就是历史。
不知道不主流看过翦商没有,不主流的讨论里有牺牲献祭的部分,是合理的,但是他的观点刚好和翦商里的对立,两者是相反的。翦商里,周为革命,商为保守。
为什么翦商的观点更合理一些,至少个人倾向如此,这倒不是先入为主。
其实商周易代,和后世的朝代更替很像,都是中央王朝内忧外患,秩序崩解,边族趁势崛起,取而代之,入主中原,继承大统,重建秩序。具体到商周,谁先进,谁落后,当然是晚近的先进,先前的落后,孔子要复兴周礼,他怎么不复兴商礼呢?
中国历史叙事里没有神权的根本原因是,没有这个现象。不过当代与历史刚好相反,这个需要各自体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