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四手 于 2025-7-14 22:29 编辑
读得有点慢~~
也不写感想,只发一些书中的细节。
1
祖父齐鹏大,军校毕业,就职于张作霖部队,一直做到旅长。
父亲是他独子,留学德国归来,满脑子救国救民的新思想,参加郭松龄反对张作霖内战的行动,从天津挥兵出山海关到兵败,只有一个月时间,当时祖父驻守保定,并不知情。
当时大家以为张作霖会因为父亲的事杀掉祖父,谁知张作霖说:父一辈子一辈,儿子混蛋,不杀父亲。
草莽出身的张大帅,也有草莽英雄的豪壮与义气,以及胸襟气度。
后来在皇姑屯车站被日军炸死,也是应有的军阀传奇。
2
祖母十八岁嫁到齐家。
祖父从军,长年在外,四十岁有二十岁的侍妾陪在身边,祖母带着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呆在老家。小妾因病去世,祖母一起养着小妾的孩子。
父亲齐世英十三岁即离家出走,去沈阳,天津,日本,德国读书,只有暑假回来,留学回国参加革命,从此亡命天涯,一生母子分离直到她去世。
母亲十九岁嫁给父亲,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那时候父亲在日本念书,暑假回家娶了媳妇,就远走他乡。十年间,母亲没有离开过齐家大院,做所有媳妇该做额家务事,没有朋友没有社交,每年能回两次二十里路外的娘家已经感天恩浩荡。十年间,父亲只回家过四五次,有一年,母亲怀孕想吃樱桃,有一天小贩来到村子,二十一岁的父亲跑到村口去买,用长袍大大襟兜着樱桃回来,母亲回忆这个温情的时候,记挂了一生~~~我读得热泪盈眶。
父亲从来不好意思写情书,所以没有写过给妻子,十九岁出走后,在广大的世界里,钟情于书籍,思想,社团,活动,革命,他的天空高远,而母亲带着三个小孩留守家乡,安静忍耐孤独孝顺温柔。
然后小弟弟因为脑膜炎去世,母亲哭泣自责,却不敢在人前,怕天天哭哭啼啼的媳妇不吉利,一个人躲在后院空地上一人高的牧草里,苍茫的天空下有她的哀切幽咽。
坟地周围开满了粉红色的芍药花,它那大片的,有些透明,看似脆弱的花瓣,有一种代表着蔓延的永不凋谢的美与哀伤。~~
后来带着两个孩子去和父亲团聚,心中恓惶,畏惧,父亲已经离家多年,见到十九岁因父母之命嫁的男子,脚步迟疑,牵着我的手像榆树叶那么颤抖,满心的羞怯。
3
我到南京上小学。
那一年初春雪融化,穿过三条巷,地上全是泥泞。不小心陷到泥里,哥哥怕迟到,一阵打骂。
父亲的车驶过,把她的鞋从泥地里拔出来床上,然后开车走了。
说:家属不能坐公务车,公私分明。
4
郭松龄将军是新军领袖,仪表堂堂。夫人韩淑秀,燕京大学毕业,伉俪情深。
父亲做了他们筹办的同泽中学的校长。
郭建军不愿意内战,想集中兵力一致抗日,通知张作霖停战。
张不理睬,于是开拔前往攻打。在巨流河处,因为风雪严寒,供给不够,被张作霖里应外合被迫投降。
郭将军率领卫队贰佰余人离开,骑马可脱险。
但是郭夫人和文人饶汉祥等人不能骑马,郭将军不忍心独自逃生。于是被捉,就地枪决。
夫妻二人一起同赴刑场。
想起刘备,想起刘邦~~无毒不丈夫。
想起项羽~~想起郭将军,书生义气,心怀慈悲,如何不丈夫~~5
5
郭松龄将军被杀时42岁,韩淑秀36岁.韩夫人去世前说:夫为国死,吾为夫死,吾夫妇可以无憾矣。尸首在沈阳小河沿广场暴尸三日,才准许家人收殓。无人敢去祭拜,圣诞之日,天降大雪,覆盖在上面,成了最洁净和平的棺椁。
参加郭军倒戈的人本来难逃一死,张作霖经人劝,未做惩罚,叛军恢复原职,从此更加忠心。
而父亲齐世英作为叛军骨干,被悬赏捉拿。因为他是张家公派出国的留学生,竟然不效忠张家。乱军中,他带着五个人步行至日本领事馆暂时避难。
日本驻扎沈阳总领事吉田茂对他们进行了政治庇护。
巨流河一战,让父亲憾恨不已。无法渡过的巨流河,无法阻止的军阀内战,历史没有改写,父亲和郭松龄将军的愿望终成泡影。
6
九一八之后,父亲在国民党负责中央与东北地下抗日工作联系。母亲负责接待来自家乡的革命志士的家人和学生。
有一次有位盖伯母和母亲在屋子里哭,妈妈让我带盖家两个小男孩到院子里玩,小孩子说:不知道位什么我爸爸的头挂在城门楼上。
7
全家住在租界,父亲常常该姓。姓过王,徐,还姓过张,因为父亲改姓,妈妈必须不断地被称作王太太,徐太太,张太太,而我不断的改名字,转学,我上学前经常问妈妈:妈,我今天姓什么?在动荡局势下开始建立的父母感情,让母亲觉得特别幸福,一起共患难,全心全意接受和奉献,这种幸福感也带给家和孩子安全感。院子的空地上长了一株高大的槐树,是我一生的最爱。那里有童年的家的印象。
8 1928年到1937年,近代史上成为黄金十年.那时候,以南京为首都的中国一直在推动新建设,当时感觉中国充满了希望。---我们的历史书上没有这一段。
9 我从小体弱多病,两次肺炎,生命垂危。被送进西山疗养院。一个人在那里住了一年。当时觉得肺炎会传染,人死了,会在房间里撒石灰。 六十多岁的祖母每个周六坐二十多里路的轿子来看我,我每次哭,但她不能带我走。有一次她也哭,眼泪在皱纹里横着流,她终于明白:涕泪横流这个词语。她到多病的老年,还在为孙女操心,令我一生常常怀念。
10 父亲创立国立中山中学,招收初一到高三的流亡学生,这是中国第一所国立中学。中山中学从北平迁到南京之后,所有中山中学的学生都是没家的孩子,差不多每个人都有凄楚的故事。 爸爸让哥哥去找一位姓张的学生,他的父亲在满洲国成立之初是沈阳警察局局长,因为接济且放走不少地下抗日同志,被日本人在广场上浇油漆烧死。在日本人的追杀下,一家八口四散逃亡,他和一弟弟妹妹连夜淘到一所教会办的中学。信奉了基督教。再后来又到处流浪,直到考入中山中学。中山中学搬迁后,和母亲终于失联。 他叫张大非,很少和人说话,脸上忧郁又温和。 我永远记得那个夜晚,他用一个十八岁男子的自尊忍住嚎啕,叙述家破人亡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