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锦瑟 于 2013-3-31 21:38 编辑
3月2日那天,我和家人到友人的家乡眉山去玩。趁着这大好的春光,怀着美好的心情,一路乘着越野车前往眉山。
这是通往眉山沿途的风景。油菜花美吧?那两天开到十成艳。一路花香酿出一路的好心情,自然手痒少不了咔咔拍照了,尽管自己于摄影方面是只十足的菜鸟,更没有像样的相机可以对得起眼底美好的春光。但是,咱有一颗崇尚自然的心啊。一只小索尼效果虽不理想但也足以给咱留下一段不错记忆。朋友们就凑合着跟咱一路看看吧。
沿途一路相伴的油菜花十足地让我惊艳啊,大伙看到的只是图片,而我们则是一路拥着芬芳而行的,惬意随心的感觉不得不让我多啰嗦几句。
您一定会想,咋成都的天空是灰蒙蒙的吧呢?对,我也有同感,成都也好,重庆也罢,瓦蓝瓦蓝的天空很是少见。那得在夏秋,即便是夏秋,也赶不上康定、大理或者北京秋天的天空吧,虽然我只是在电视或者风光图片上看到这些地方。地域,或是气候原因?咱说不好。反正俺对成都的天空留下了一个特别反动的印象,那就是—暗无天日。
呵呵,还是油菜花,只因为它太美。其实俺那不上档次的小相机里还有更多金黄的菜花,丝毫不比《金黄的麦浪》那支歌给人带来的美感效果差,只是俺担心大家的视觉疲劳,所以就上这几张吧。
道旁还有这种花,我一直不懂这到底是不是梅花。我很欣赏它的颜色,但是却闻不到它的香味。
这也是俺这块儿早春道旁常见的一种花卉。我也不知道它的名字。就像它也不认识默默无闻的我,也叫不出我的名字。但这一点也不影响我喜欢它的心情。
轻盈,温柔,素淡,典雅,花瓣薄如蝉翼,常给人轻灵飘逸脱俗之感,尤其是在雨后。
这里是眉山城里了。我们是傍晚时分到眉山的。见到了两个早已约好的朋友,去饭店吃了接风饭。然后到了友人家里小坐,然后去了宾馆。
接下来第二天一早去拜访三苏祠。
这就是眉山市东坡区三苏祠附近了,银灰色面包车的尾部正对着通往三苏祠的那条街。
古色古香的建筑,让人有穿越时空想去寻觅当年苏家父子的音容和行踪的欲望。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东坡居士,你的灵魂如今安在哉?这是你的故里,历经千年的你是否会因为自己的形象早已走进国人的课本或在后人对你的褒誉中无暇再回故里?
民以食为天,去访三苏前,还是先吃了早饭再说吧。
看到木有?呵呵,豆花老干饭。俺乡人的食好。不过,同属四川,这眉山的豆花貌似木有咱老家那块儿的口味好。据同行的D少解释说,这眉山的豆花该是石膏弄的,不像卤水所点,所以根本没有传统豆花的香味。我想他的话是否会以偏概全,难不成咱们今晨木有遇到好味道的豆花馆,你就说人眉山所有的豆花都木有好味道?
那碗血花汤也不够得劲,那盘土豆烧牛肉的味道也寡淡得怪怪的,另两张条桌上的家人都如是说。看来这顿早餐确实不尽人意。
好在醉翁之意不在早饭,“三苏祠”啊,Let`s go!
进入三苏祠所在的这条街,只需几分钟步行,就到了达目的地。看见没?这便是正门了。不够气派,不够轩昂,但它却实实在在地散发出一种浓浓的古韵。曾经的存在虽然只是这些我们即将看到的点点滴滴,但是,往事如烟,历经千年后的存在能留下这诸多供后人凭吊的东西也实属不易了。好在三苏的价值以及给后人带来的影响远远不限于这些我们能眼见的东西。
购票后进入正门,所行十来步,能看到此一座类似于屏风的假山。兀立在此的目的我猜想是遮掩小园内部的一些景致吧。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不是讲究一个半明半暗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效果吗?
屏障的左侧上壁丹书“文峰”二字,我望文生义地猜想,这文峰二字,该是后人对三苏的赞誉之词吧,文字的巅峰?
顺着水泥石板铺成的小路,再行数十步,就可以看到一枚小池,这池名称洗砚池,呵呵,看上去还真有点像一只砚台吧。而同行的一位朋友在此却擦洗了一下他的皮鞋上的软泥,估计是看到池水不够清明的原因就胆敢如此,当时我们都笑他。
这是小池的背后,看到没?墙壁上有斑驳的文字记录着关于洗砚池的一些故事,水泥铸成的米字镂空池沿正中有朱砂色“洗砚池”三字依稀可见。可以想见苏家父子当日的勤奋,不知道他们心中笃定“学成文武艺,货卖帝王家”的信条同时,能否预见后来的“乌台诗案”的被陷,和黄州儋州的被贬逐。
楼台水榭,昔日曾回旋朗朗的书声。静静的曲径,往昔该是圣贤鸿儒年少时的足迹。
此树被称为眉州第一树,可惜我不能拍下它的全貌。其实记得旁边不远处还有一株雌雄银杏,我觉得看上去倒真是可爱。那树的根部明明是两株却全然合为一体,中干相拥相依,树冠部位也互相依存,真可谓“枝枝相交盖,叶叶相交通”,可惜的是俺忘记给它来一张。一路走来我差不多把大家弄丢了N次。
此处便是苏家祠堂的正门了。香烟缭绕,淡淡的青烟,一如对往昔淡淡的追忆。
进入祠堂正院,没有那种森森然的感觉,却有足够的宁静。
文忠公苏轼之位,一脸浩然的正气,这表情,这神态,您懂的,无需我多言。
其父苏洵的表情大有不同。
关于其弟苏辙,我只记得那篇《上枢密韩太尉书》,其文关于文章写法的一些观点我还略有一些记忆,他的勤奋和向上的精神令人敬仰。
这是苏家祠堂右侧的蜡像馆里塑造的苏家当日的生活情境吧。书香人家的范儿,
一直以为苏家兄弟有一个特别聪慧的小妹,人称苏小妹的。而且很早就知道苏小妹和其兄长们调侃以及三难新郎的故事,并且蛮同情那新郎秦少游的。到了三苏祠的蜡像馆里却没有看到关于苏小妹的记录。唯见雕像下面的解说里提到苏轼兄弟有一姊,故而是“姐弟猜谜”?“去年一滴相思泪,今日方流到嘴边”,“未出庭前三五步,额头先到华堂前”,“闭门推开窗前月,投石击破水底天”...嘻嘻,看着这蜡像,仿佛先贤当日情景历历眼前。
这幅图名为相夫教子,估计是苏洵和他的夫人以及苏轼苏辙少年兄弟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