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莫零 于 2016-1-16 13:40 编辑
故乡的年俗
文/莫零
我长到十九岁才真正在故乡过了春节,故乡在我的心目中是不属于我的,它属于我的父亲母亲。人对从小成长过的地方会亲昵得多,所以我终究还是回归到了安徽。
而父亲对他的故土爱得深沉,就算身在异乡,也要恪守着故乡的年俗习惯。于是,这些习惯潜移默化给了我。
南通是个滩涂形成的陆地,这里的土地曾经很贫瘠,几乎种不出庄稼。这是个移民的城市,很多是元代战事时跋涉过来又难以回归的北方游牧民族。所以这里每到年关将近,家家户户会蒸馒头做糕。这不是简单的蒸馒头做糕,这是个浩大的工程,家家户户要蒸上几十斤面馒头,几十斤年糕。
馒头有装馅的,有纯馒头,这里管包子馒头统称为馒头。馅大多数是咸菜加点肉,经放。馒头会做成长长的一条,做完了晾凉了用刀切成片晒干,这就是最具南通代表性的馒头干。晒干的馒头干能存放到入夏,吃之前用水泡软,架到稀饭锅上面蒸软,有一股粮食的干香。我考证过馒头干的由来,一说是北方人传过来的,但更普遍的说法是以前条件艰苦,年节才有些余粮,制成馒头干更容易储存,若有外出的人,携带干粮更加方便。
这里的年糕也是糯米做的,但不是常见的扁圆形状,是长条形,一块能砸死一个人。压得特别紧实,储存在水缸里,这样不容易开裂。切年糕可是个体力活,这么紧实的年糕,就算是泡软了,切起来还是费劲儿,所以切年糕通常都是爸爸们的事情。大家都爱吃糖炒年糕,年糕蒸熟切片,锅里红糖炒化开,把年糕下下去,炒到嗞嗞冒泡,甜香味儿扑面而来,一端上桌子,无论大人孩子,顷刻一扫而空——当然是趁热吃味道更好。
到了除夕这一天,可就热闹了。南通的移民太多,风俗差异大,街上卖年货的就像开了大杂侩,什么都有得卖。我们家是江北人,我只晓得江北人的规矩,江北人除夕这一天,中午十二点之前要进行“烧历事”仪式,我不晓得是不是这三个字,“烧历事”是一种祭菩萨的活动,南通人多数信佛。
要把八仙桌转一个边放到堂屋中央,菩萨跟凡人不能共用一个桌子,但穷人家讲究不了这些,就换个边摆,妹妹常常跟我窃窃私语说这是在唬弄菩萨。桌子上摆上烛台,香炉,再摆上一碗豆腐,一碗白干,一碗鱼,一碗肉,一只酒杯,都要是生的,因为菩萨不食人间烟火。然后点烛上香叩首,再烧点纸钱,折好的金银元宝。妹妹从小被妈妈培训了一手折元宝的绝活,能折出好几种不同的花样。
“烧历事”仪式完成后才能吃午饭,午饭后贴门对儿。年夜饭之前是祭祖仪式,要把家中去世的亲人们照片摆出来,跟中午一样摆上香烛,这时四样供菜是要烧熟了的。桌上要摆两碗米饭,两只酒杯,两把筷子,左边多,右边少。左边是历代旁亲,右边是三代之内的宗亲,烧纸时也要烧两堆。
年夜饭桌子上有几样是必须要有的菜,一碗长生致富汤必不可少,还非常讲究,要放豆腐(致富),青菜(长葆青春),粉丝(长寿),荠菜(聚财)。要有一碗笋烧肉,这里的方言中,笋与“醒”同音,吃笋意味着来年会头脑清醒,诸事顺遂。还要有一碗水芹炒香干,芹与“勤”同音,希望大家不要偷懒,要勤勉持家。为什么非要用水芹呢?也是有说法的,南通人把香芹叫做药芹,他们认为大过年的怎么能吃药芹呢?多不吉利?淳朴又可爱的南通人民,真是想象力丰富啊!其他的菜,大同小异,鱼是肯定要有的,还必须要鲢鱼,连年有鱼。
南通人吃团圆饭是要过了除夕的十二点的,吃得越早越吉利,所以大家很愿意守着电视机把春晚看完了,吃完团圆饭再去休息。南通人吃团圆饭是要放入红豆,汤圆同煮的,红红火火,团团圆圆。这一顿饭还要煮得多一些,每个人的饭上要加一勺红糖,让你尝尝甜头,还不能全吃完,要剩下一点,这一顿就代表一年,你剩一点就代表你的日子过的有盈余,这是好兆头。我和妹妹无比热爱这个可以冠冕堂皇剩饭的机会,匆匆扒上两口就把碗一推说:我顿下了。对了,不能说我剩下了,得说我顿下了,哈哈!
等初一一过,就开始串亲戚了,这里有认干爹干妈的习俗,新出生的婴儿,让人算过生辰八字,跟属相相合的人认干亲,保佑孩子健康成长。大多数是亲戚间互相认,例如我的干爹就是我三姨夫。没结婚前的每年春节,必须有一天要去干爹家吃饭,饭是从团圆饭锅里盛出来的,一直要放到你去吃,不然就等正月十五过了才能倒掉。我很庆幸过年是冬天,要是夏天,岂不要吃坏了肚子?
城市里的年俗越来越淡,基本上已经省略成一顿年夜饭了。我虽不大爱回南通去,对于南通人遵守的年俗还是颇为敬畏的,忽然想起老爸的一句话来,他说:等我死了,你们敬我也就是每年过年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