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寒竹雪 于 2016-5-18 10:12 编辑
于我对奇石的欣赏来说,欣赏它的美,还不如说,我更加在乎的是它的丑。
前些天,小赵老弟让我去看奇石,可是,因为我有不能去的原因,终归,放弃了这次再好不过的机会。
还好,后来呢,看到了小赵观赏后发来的图片,让我一览了奇石的怪异形象,观摩一下,你能看到奇石,有些是翠绿欲滴,有些呢,寓意深远,有些亮丽妩媚,有的生机盎然,有的以色彩斑斓让你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感性的却又让人透过形象观察到了某种理性的力量,这是一种对崇高的判断,这种判断近似乎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里说的那样:“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这种理念的感性的显现,就是抽象和形象的完美统一了。
十九世纪末西方美学开始了对丑的审美研究。
比如说,索尔格从理论上就涉及到了丑的独立性,他认为,丑以积极的方式取代了美。豪克这样说过,美是神性的,原始的观念,但是,“如果艺术不想单单片面的方式表现理念,它就不能抛开丑”。
西方人,在对丑的研究上,往往都是通过理性判断来说明,他们不像我们的学士们,很直接的用形象来说明丑的本质。
苏轼在米芾对太湖的奇石提出了“瘦、皱、漏、透”的基础上增添一个“丑”字。他说“石文而丑”。更有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直接自愈丑石,他在画中题到:“板桥此石,丑石也,丑而雄,丑而秀。”
如果说古典美是日神的话,那么,丑的美就是酒神。。。
当我们面对那些奇异的石头时,我们感受到的是自然的恩赐,大美无疆。
在那些轻重相间,浓淡相生,刚柔相济,速缓相调的奇石面前,我们是否能感受到静雅慎独和惊飙戾天的力量呢?
。。。。。因为我没有去观看奇石,所以,基本上没有什么感受,因此,只能是泛泛的写点这样不成文的东西。
看此类的书籍,是因了在很早以前看过罗丹的一副雕塑,好像是“欧米哀尔”吧。
那时候,我还年轻,我想,为什么丑能给人一种美的感受呢?找了不少的书看了看,可是,一经到了现实中,我感觉,不一定所有的丑都能给人美的审视的。对有些丑陋的行径,丝毫没给人一点点美的感受。
这又是为什么呢?唉,始终不得其解。。。算了,也不再想了,反正,看到那些不齿的东西,吐口吐沫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