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与九华山、峨嵋山、五台山齐名为我国佛教四大名山,它位于杭州湾以东约一百海里的莲花洋中,处舟山群岛中部,距上海149海里。从上海去普陀山,过去多半选择海上乘船。自从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通车后,选择陆路前往的人越来越多。跨海大桥使得整个行程减少120公里,差不多要省一个半个小时。正是如此,我们也选择了这一路径。可惜当时直达朱家尖的跨海大桥尚未修建,不然路途会省去更多的时间。
一年一度的公司旅游,安排在2008年上半年的最后几日。集团的大多数人员选择了游览四大佛教胜地之一的普陀山。 三辆豪华大巴编队鱼贯而行,沿着沈海高速公路,驶向杭州湾,开始了我们的普陀山三日游行程。
杭州湾跨海大桥,真不愧为世纪工程!与南汇洋山港东海大桥相比,杭州湾跨海大桥似乎没有更多的奇特造型,但它的修建,远比前者来得艰难。电视节目中曾经对这座大桥的建造作过介绍,杭州湾海底涌动的流沙和浅层沼气,足以使建设者们费尽了脑筋。乘车行驶在大桥上很难拍到桥身照片,不然朋友们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到图片,总比仅仅凭文字介绍来得简单、直观。
杭州湾跨海大桥,北起浙江嘉兴海盐,南至浙江的宁波慈溪,全长36公里,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跨海大桥借助西湖苏堤“长桥卧波”的美学理念,兼顾杭州湾水文环境特点,结合行车时司机和乘客的心理因素,确定了大桥总体平面为S形曲线的布置原则。从侧面看,在南北航道的通航孔桥处各呈一拱形,具有起伏跌宕的立面造型。在大桥南航道一侧,还有一个面积达一万多平方米的海中平台,平台与桥面间,以上下匝道相连。在施工期间,该平台将作为海上作业人员生活基地以及海上救援、测量、通信、海事监控平台。大桥建成后,它则是一个海中交通服务的救援平台,同时也将成为旅客休闲观光台。
跨越大桥时,可以看见桥下汹涌的海浪和孤单的航标。没有船只,没有人迹,偶尔有一两只海鸥飞过,才会给人带来一点丁的兴奋。记得我第一次经过时,大桥刚刚开通,桥面上暂时禁止货车通行,车辆便显得格外地稀少。车辆行驶时,车窗外几乎都是快速闪过的栏杆,只能看到远处大海的混浊的波涛,几乎无法全方位地欣赏到大桥的所有风光,但这种宏观上的浏览,已经使这座大桥在心中刻下了抹不去的印记。
临近南岸,海水变得十分平缓,可以看出是到了浅海区。不一会儿,广阔的滩涂就展现在眼前。黝黑的海泥上,残存着养殖者的围栏,渐往岸边,又出现丛丛片片的绿草,使人不禁想起当年长征时的沼泽草地。这种生态环境,本应是水鸟的天堂,不知为何却不见踪影?让人费解!
此时的交通,公路尚未能直达朱家尖,必须搭乘跨海轮渡。从宁波的北伦出口下了沈海高速,还得从地面道路赶往白峰码头,搭乘傍晚前最后一班的轮渡去舟山,然后再从舟山前往朱家尖。
白峰码头的堵车和等船,耗时太多,待真正登船,已近暮色。这是一艘车客兼载的渡轮。从白峰码头到舟山的鸭蛋山码头,航程不到一个小时。我们下车来到渡轮甲板上,眺望着眼前码头景色和远处朦胧中的海岛,油然生出一种对大海的憧憬。
暮色中的港口,发出闪亮的灯光,这让我不由地想起俄罗斯民歌《山楂树》中的那句歌词:“歌声轻轻荡漾在黄昏的水面上,暮色中的工厂也发出闪光……”就这样,我们在靠着船舷边的栏杆上,望着大海,虽然几乎看不到什么,却也不肯离去。
到达鸭蛋山码头后,再行车一个小时,便来到此行的驻地——舟山市朱家尖镇。时值晚上九点钟,没有月亮和星星,我们置身于一个漆黑、陌生的环境里。毕竟海岛不是城市,没有街景的灯光,更没有耀眼的霓虹,只有在黑暗中感受海风,闻听涛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