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一张桌子两杯茶 于 2012-5-7 12:02 编辑
在网络发达的今天,网络上的语言工具可用来校正自己文字中的错误,也或可用来检查自己文字中的某些可疑之处。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以提高自己的文字质量,是一种可取的方法。但是,这里面也有一定的风险。因为网络上的文字工具中,如网络新华字典、百度词典、百度百科、维基百科、汉语词霸、汉典等等、等等,太多了!多得根本数不过来,而且要命的是良莠不分!你想,谁会在网络上去除草呢?能除得干净吗?网络上的杂草只会日渐茂盛,甚至疯长。容易知道,那些网络词典都是不主张自己的版权的,因此,使用者就莫指望那儿的东西全部都靠得住。一分钱一分货,那才是真道理!所以,使用网络上的文字工具,要十二分的留心。 我举一个例子,在百度百科上,有一个词条:精采。该词条下还给出了“精采”一词的出处,其来自《晋书•慕容超载记》:“精采秀发,容止可观。”这当然是无需去置疑的。在给出的语例中,有一个例句来自《红楼梦》第七十六回:“贾母因见月至中天,比先越发精彩可爱,因说:‘如此好月,不可不闻笛。’”但句中所引非“精采”,而是“精彩”。其实,曹雪芹的这个词儿没有写错!曹公所处的年月,“精采”和“精彩”是不分的,因为“采”是“彩”的本字,“彩”是“采”的假借字,“采”字的字形结构是“爪”在“木”上,本义是采摘。后人假借“采”义造了一个“彩”字,以表文采、色彩等。但是,在“精采”的词条后,给出的是关于“精彩”的例句,则多少有点驴头不对马嘴的感觉?当然,还没有到“牛头不对马嘴”的程度,毕竟驴和马还有那点扯不清的干系。(呵呵,我曾经也用过“牛头不对马嘴”,其也有出处。) 曹公“精采”和“精彩”不分,无可厚非!那么今人对这两个字该如何把握呢?其实,唯一的尚方宝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于2001年12月发布的《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这是国家级的文字大法。在“异形词整理表中”,“精彩”作为了推荐词形,摇身一变成了正娶,从偏房请进了正房,而曾经的原配“精采”,则黯然落幕,如今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竟然不见了其踪影儿!是“精采”老矣,还是喜新厌旧?或都有点。 继续说一个百度百科上的词条:门栓。这是一个很接近口语化的词儿,其只给出了简单的释义。但该词条下给出了来自西戎作品《女婿》中的一个例句:“锁柱没有敢马上拉开门栓,回头给青枝使眼色,征求她开门不开。“现在的问题是:“门栓”是否确实是一个“词儿”?我生出这般的疑问,当然非空穴来风。 这个词儿引起我的注意,缘于网友烟云的一篇字《一个人,一座坟》。文中说:“两扇对开的立式木门,晚上用门栓插上……”当我的眼睛死死盯在“门栓”上时,也是缘于一种语感。呵呵,我的心一点也不虚,因为我欲撬开烟云的“门栓”并非有何不轨的想法,而恰恰相反,我是想帮烟云换一个更保险的“门闩”,门的背后横一根木棍如何? 关于栓、闩和拴,也算是三个易混淆的汉字。其中的“拴”,由其提手旁即可知道,这是一个独立的动词,其句型为“把----拴在----上”或“把----拴在一起”,适用的语言环境比较单调。比如:把马拴在一棵树上;把性命和质量拴在一起。 “栓”和“闩”的意义也很单纯,如门闩、消防栓、枪栓和血栓。体会这儿的用法,“闩”和“栓”的区别在“栓”可含有“机关”的意思,可供开关。而“闩”简单点说,就是比较结实的木棍或铁棍之类的东西,将其插在门内,使得门不能从外面推开。但其实问题并非那么简单,门后面横的那一根木棍,算否一个简易的“机关”呢?应该算。这样事情就复杂了,“门栓”的说法看来并非无缘无由,“门栓”和“门闩”如何取舍?有点无所适从了。这样的情形在汉语中绝非少数,如马虎和马糊、糊涂和胡涂,精彩和精采,门栓和门闩,到底哪个更马虎,哪个更糊涂,哪个更精彩?哪个“门闩”更管用? 遇上这样的场合,也或会让写字的人处于两难之中。好在国家负责主宰文字的机构还算体恤写字者的苦衷,前面说及到2001年国家公布的《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其后2003年国家又公布了《第二批异形词整理表》,其给出了异形词的规范字形,并作为文字规范予以推荐使用。前述的精彩和精采、马虎和马糊、糊涂和胡涂,即是三对异形词,前者为规范词形,言下之意后者为淘汰的对象。但我实在不晓得这世上究竟有几个人知道“异形词”整理表!不知道“异形词”整理表,也并非让写字的人动弹不得,因为拿不准的地方还可以就教于《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既兼容了最前沿的汉字研究的学术成果,也是历史最悠久的汉字规范的载体,其本质上是国家语言机构的喉舌。故而我所理解的最权威的辞书非《现代汉语词典》莫属。当然,还有另一个原因,印象中,来自“商务印书馆”的东西都是有头有脸的真东西,绝无滥竽充数的感觉,其编篡的每一本辞书都掷地有声!“商务印书馆”是一个货真价实的老招牌,按现在的话讲,那是大陆出版界的一个名副其实的品牌! 回到“栓”和“闩”,这是两个独立的,不能互相取代的汉字。那么,门栓和门闩,在目前的语言环境中,它们不具有异形词的意义,那又该如何认识呢?遇上这类麻烦事,可毫不犹豫地请教《现代汉语词典》。我手头的《现代汉语词典》第三版和第五版,均录入了“门闩”一词,而“门栓”没有独立的词条,仅作为“门闩”名下的一个注脚:也作门栓。一般这种情形,都应理解成“门闩”是推荐词形,而“门栓”则是可以弃之不用的淘汰对象。在当今纸媒中,“门栓”是十之八九要被枪毙的。考虑到《女婿》是西戎上个世纪50年代末的作品,当时的文字环境或没有规范成形,又由于西戎的文字阅历只有小学程度,则栓和闩不分,一点也不奇怪。(说及,西戎的文字浑厚朴实,是那个年代乡土文学的典型代表。)
西戎的《女婿》也罢,烟云的《一个人,一座坟》也罢,其中的“门栓”一词,按说算不上是货真价实的错误,毕竟《现代汉语词典》没有用门闩把“门栓”彻底拒于门外。但是,“门栓”作为被淘汰词形的命运已经摆在那儿了。虽然没有被《现代汉语词典》扫地出门,偶尔可以在角角落落露露脸,但在讲究的语言环境中,“门栓”还是没有机会抛头露面的。
烟云的《一个人,一座坟》一文,我感觉是一篇不乏阅读价值的叙事散文,文字中的写景状物淡定从容,记事抒怀条分缕析,而能掀起我的阅读情绪的重要原因,或还是来自于作品中的那种能撼动人的心灵的真实情感。文字中充满了对长者的无尽思念和深深爱戴,作者的人生情怀被那些布满沧桑的时光所浸润,从而沉淀出了深厚的人生感悟。我相信自己的感觉。但由于我对帖子中的若干语言现象花了一点时间去琢磨,其间让我想到了一个话题:语感,便随后七写八写,不期捣鼓成了此前的一篇字和眼下的这篇字,而没有写出一个像样的关于《一个人,一座坟》的评论来。这于我留下了一些遗憾。在此,我要特别感谢烟云的《一个人,一座坟》一文,因为让我从中找到了写字的一些灵感。 以下录出来自《一个人,一座坟》一文中的若干瑕疵,其中有些瑕疵,确实来自我阅读中由于语感障碍而产生的直觉判断。比如:“我递给老寇一只烟……”、“没有什么正式的评反文件……”、“象是自言自语……”、“给姥爷姥姥上了一柱香……”等等,这些均让我觉出了语感上的某些不适,或说觉得不对劲!特别说及,“一柱香”的说法,在我曾经的文字中也出现过,但是在后来的写作阅读中,我注意到了正确的用法是“一炷香”。还提到一点,用六个圈圈代替省略号似乎是说不过去的。一般,按住shift键,然后敲击“6”,即可以给出省略号“……”了。最后说及,烟云的这篇达5000字的帖子,作为网络文字来说,出现的错漏之处并非到了不可接受的程度。如果一篇千余字的文章有上十处错漏,那是要打屁股的!不过这儿都互免了,因为我也是难免会写错字的!说的是真话,只是往往旁观者清罢。 附: 两扇对开的立式木门,晚上用门栓(门闩是推荐词形)插上 象是(像是)用生锈了的铁条焊就 象是(像是)自言自语 好象(好像)提到他会带来灾祸一样 这些家俱(家具)至少有60多年了 这些母亲眼中熟悉的旧家俱(家具),一定盛载着母亲太多的记忆,就让她老人家多看看吧。。。。。。 经过这些年岁月的冲刷,日渐斑剥(斑剥一词确实有出处,而且在往日的文学作品中,也屡见不鲜。而“斑驳”则来自斑驳陆离。“班”是“斑”的本字,斑驳和班驳是异形词的关系。目前《现代汉语词典》录入“斑驳”作为主词条,而“斑剥”则只在“斑驳”的词条下,作为一个注脚,其意味“斑剥”是被淘汰词形。特别说及,79年版的辞海中也没有收录“斑剥”,这说明“斑剥”一词在当今的语言环境中,已经处在死亡的境地中,其藏身的地方估计只能是故纸堆了。) 用不着评反(平反)昭雪吧。。。。。。 没有什么正式的评反(平反)文件 木门两侧还帖(贴)着春节时贴的红红的对联~~ 我递给老寇一只烟(一支烟) 一但(一旦)说起过去的事情牵扯到姥爷,姥姥马上噤声 姥爷生前忠厚老实,纯朴(淳朴是推荐词形)善良 和他一样纯朴(淳朴)的乡邻们 被发动起来的乡邻们用梭标(梭镖),石块等残忍地杀死 给他带了一块咸罗卜(萝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