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冷笑 于 2012-6-26 15:21 编辑
我在一个回帖里说到苏大胡子,博学的师姐不耻下问的在QQ里问我,由此展开这个聊天记录.....
一、苏轼和大宋王朝
日期:2012/6/26 师姐:苏大胡子是苏东坡 ?
冷笑:来了,是啊
冷笑:忘了出自何处,但肯定历史上就有这么称呼的 师姐:嗯嗯,苏大胡子是四川人呢,但是功在杭州,徐州,呵呵,特别是功在西湖,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西湖美景
冷笑:白堤苏堤
冷笑:眉山的名人
师姐:也可能有,历史上谁说得清呢,万一另一个太守也做这事,呵呵
冷笑:看来四川都是人才
师姐:要是真有个苏小妹多好,哈哈
冷笑:才女命薄
冷笑:比如李清照 师姐:李清照的孤独,不仅仅是命运,是红颜薄命,还是不被理解,她身上也有决绝的气质
师姐:我只是从苏东坡的人格里看到了他身上有北方人的豪情
冷笑:可能也是被我们东北人影响的 ,哈哈
冷笑:说起历史文化名人,似乎没有比苏大胡子更可爱更名气大的
师姐:我想说的是,人到了一定的修为和境界都会很孤独,但苏东坡有一个特别惜物乐观的天性,他总能从生活细小乐趣里找到打快乐,这种达观造成了他的超脱,
冷笑:最起码东坡肘子东坡肉流传百世了
冷笑:嗯,流放琼州,不是一般人能呆住的
冷笑:所谓的日啖荔枝三百颗,自我解嘲罢了
师姐:那就是当一个人懂得她想要什么的时候,她会固执甚至傻气
师姐:对,每一次放逐,甚至牢狱之灾,甚至小人作践,他都能看开,他不妥协,但不以小人心胸报复打击,他是一个完美的人格,有很高的审美和很高的精神追求
冷笑:佛学对苏轼影响很大,虽然他学的不深入
师姐:他的朋友,三教九流都有,
师姐:恩,他还研究道教养生,他种树,
师姐:第一个妻子去世,他种了很多某松树,
冷笑:他的朋友佛印是禅宗的,禅宗的达观对人很有好处
师姐:嗯嗯
冷笑: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苏轼应该是很会安慰自己: 师姐:他研究酿酒,研究制作墨,他研究医药,研究丹药,还研究画,研究佛经
师姐:他一生对很多东西都极有兴趣,对美好的事物都热爱
师姐:嗯嗯,他深情又不多情,仗义又不拘泥,豪气又细腻
冷笑:苏轼幸运啊,三个女人都这么好
师姐:他一生的贵人是四个宋朝的后宫*女人
冷笑:四个啊
冷笑:我记成三个了 师姐:苏东坡是深受四个皇后的眷顾 冷笑:咱俩说的三和四,不是一回事
冷笑:我说的是苏轼的妻子
冷笑:你说的是贵人
冷笑:呵呵
师姐:恩,是的,我说的是贵人,呵呵 师姐:不然他早死了,那么多奸臣当道
师姐:苏东坡只有三个妻子,都姓王
师姐:前两个是亲戚,四川人,后一个是王朝云,江南人,遇到时12岁,买来做丫头但最聪明,后陪着苏在惠州,痢疾死了,三十多岁,但那时候苏东坡已经信了道教,禁欲,所以王朝云天天信佛,死后被葬在禅堂旁
师姐:儒教到了明代才是集大成,所以明代的将领或者皇帝,没有一个是软骨头,投降的,直到末年,崇祯末年
师姐:宋代皇帝大多懦弱,但后宫太后或者皇后很不错 冷笑:因为赵匡胤是陈桥兵变黄袍加身①,他怕历史重演,所以就重文轻武了
冷笑:就怕篡位,才有杯酒释兵权。②
师姐:也许他遇到的没有四个皇后,但宋代四个皇后都是在皇子弱的时候顶了半边天,安顿了国家,平衡了矛盾 冷笑:有宋一朝,立国就不稳定
冷笑:内忧外患,所以积弱也是可以理解的 师姐:恩,但大家都是说宋朝是藏富于民,朝廷弱 师姐:宋朝是有很多名臣的 冷笑:宋朝缺少战马
冷笑:当时大辽国控制马屁进口
冷笑:和西夏的矛盾也很深 冷笑:马匹 打成马屁了,呵呵 师姐:苏东坡败在他的文字上,每一次牢狱之灾都是因为别人去解读他的文字,然后入狱,但也是太后读了,相信他,然后放他生路 冷笑:也多亏赵匡胤立碑不杀文人 师姐:嗯嗯嗯,是这样的 冷笑:赵匡胤;立碑,不可杀文人 冷笑:有这个典故的 ③ 师姐:苏东坡本来是状元,知道不,后来成了第二名,是因为当时欧阳修读到他的文章,以为是他的熟人写的,想着要避嫌,就把他弄成了第二名,结果开榜后,发现不是,是一个小青年,就是苏东坡 师姐:苏东坡写的得状元,也是因为他主张仁慈,主张仁政, 冷笑:出人头地 这一成语就是由此而来的 ④ 师姐:如果是他爹,就不行了,他喜欢原则,喜欢抱怨, 师姐:所以这就是两种气质的人的不同表达方式 冷笑:欧阳修对苏轼有知遇之恩。 师姐:他们都是极好的人,一种人觉得应该宽以待人,一种人觉得不能伪善 冷笑:我看婆婆应该写写苏轼 师姐:而我们要做的是如何辨别真心和伪善
①黄袍加身:五代后周赵匡胤在陈桥驿这个地方兵变,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帝,史称宋太祖。
②杯酒释兵权: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避免别的将领也“黄袍加身”,篡夺自己的政权,所以赵匡胤通过一次酒宴,在酒宴中发表意见,以威胁利诱的方式,要求高阶军官们交出兵权。
③不杀士大夫碑 :出自 叶梦得的《避暑漫抄》。“艺祖受命之三年,密镌一碑,立于太庙寝殿之夹室,谓之誓碑,用销金黄幔蔽之,门钥封闭甚严。因勑有司,自后时享(四时八节的祭祀)及新太子即位,谒庙礼毕,奏请恭读誓词。独一小黄门不识字者从,余皆远立。上至碑前,再拜跪瞻默诵讫,复再拜出。群臣近侍,皆不知所誓何事。自后列圣相承,皆踵故事。靖康之变,门皆洞开,人得纵观。碑高七八尺,阔四尺余,誓词三行,一云:‘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内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一云:‘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一云:‘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后建炎间,曹勋自金回,太上寄语,祖上誓碑在太庙,恐今天子不及知云。”
④出人头地: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