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在哪里?——对女儿月考作文的一次会诊 文/赵化鲁
近日,有关小学生雷人作文的报道成为热点新闻。什么公园捡到一个亿,老奶奶掉了四张五百元大钞,谈挫折就把自己活生生的家人说死……如此情节让人大跌眼镜,啼笑皆非。孩子们的惊人想象究竟是被谁逼出来的?我们当前的作文教学症结何在呢?
上初二的女儿,拿回了语文月考试卷,成绩平平,50分值的作文被扣去了15分。这让我这个舞文弄墨的老爸脸上有点挂不住。女儿辩解,时间不够了,写得有点着急。其实,余下五十分钟,完全可以完成一篇不错的作文的。女儿又说,最近看《儿童文学》《少年文艺 》上了,脑子里没货。如此理由显得牵强。我拿过卷子,细看,想知道15分丢到哪里去了。
女儿作文通篇书写工整,我只发现了几处错别字:分——份,绝——觉,的——地,应该属于笔误。另外,个别标点漏用。卷面看来问题不大,再看内容。本次作文为命题作文:珍藏在心中的感动。这样的作文题目并不新鲜,目之所及,耳之所闻,所谓“感动”的话题,是当下社会的热点。十几岁的孩子,写下一点感动的事情,应该不会太难吧?先看看女儿写了啥吧。独自到超市购物,挑好东西,突然发现兜里一百元钱不知何时掉了;怕挨骂,着急地哭了 ;陌生阿姨慷慨相助,替她付了款。随后,还有一段对话:阿姨让她把助人为乐的品质代代相传,于是女儿信誓旦旦地保证。
文章看完,我第一反应,文章平淡无奇,缺乏亮点。再有,文章所写是真实的吗?据我所知,女儿揣大额钞票独自逛超市的经历不多;再者,丢了钱,着急害怕可能,身边有阿姨慷慨解囊,可信度不大。至于女儿与阿姨的对话,明显不是源于生活,有“作”的痕迹。和女儿交流,她说故事并非亲历,而是从一篇英语课文里挪用的。女儿认为扣分较多,是因为作文纸没用完,老师说过,写不满卷子要扣分。其实,题目要求不少于600字。女儿的作文字数,据700字少不了几个,字数不是问题。那问题的关键在哪呢?
我认为,文章的缺失,首先在于没有真情实感。尽管作文题目明确要求真情实感,可如女儿这样的考生有意或无意地把这一点忽略了。沉重的书包,繁重的课业,激烈的升学竞争,身边堆积如山的各类辅导资料……试问,孩子们还有多少闲情逸致?陷身于题山文海之中,文学想象的翅膀如何飞舞?网上披露了一篇民国时候的小学生作文,咱们先看看当时孩子的假日是如何过的:
某月某日,校中放假。课余在家,殊无聊赖。闻街外有卖花之声,遂知春日已至。披衣出外,不觉步至山下,牧童三五,坐牛背上,吹笛唱歌。再前行,青山绿水,白鸟红花,杨柳垂绿,桃梅堆锦。仰望白云如絮,俯视碧草如毡。见有茅亭,乃入座。未几,炊烟四起,红轮欲坠,乃步行而回。就灯下而记之。 这篇民国时期小学生作文,引得网友围观,大家无不艳羡那时候孩子们的率性自然,轻松自在。作文专家刘加民先生提倡“诚善美作文”,他主张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写作态度(真诚善意不投机取巧)、写作内容(主流健康自我提升)、表达方式(规范生动符合文体规则)三个方面进行作文训练。把写作态度纳入训练内容,是刘先生的高明之处。当前的新课标改革,要求作文要重视体验,表达真情实感。从实践情况来看,效果差强人意。以女儿为例,身边的感动事例何其多也,但一到作文考场,她怎么脑筋就不转了呢?
应试教育大背景下,学生写作文必然受到一定的束缚。教师的作文教学,不得不围绕应试进行。充满鲜活生活气息,抒发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按说会获得高明阅卷老师的青睐。但谁能保证阅卷老师个个都火眼金睛?据笔者多年基础教育的体验,深感伯乐常有,千里马不常有。另一方面,千里马难得,伯乐更是难求啊。笔者曾亲见某语文老师,阅作文卷时,打分高低相间,完全不顾作文内容优劣。问之则曰:凭书写定分。事实上,有个别语文老师,自己写段文字都费劲,让他去评判学生作文,不是有些勉为其难吗?与其说评卷老师懒惰,不宁说他们力有不逮。
女儿的作文,最大的问题是态度。她的阅读量尚可,写作规范意识较强,如果调动知识储备和情感积累,作文水平定然上一个台阶。然而,按照我这半个作家半个教师的引导,女儿的作文可以符合应试标准拿高分吗?说心里话,我真拿捏不准。
2013.3.31晨,豆木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