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在用手绢吗? 夏康达
手绢,也叫手帕。我们家乡话,叫绢头。我们那里喜欢在词尾缀一个“头”,如小娃娃叫小毛头、纸张叫纸头、出个鬼主意叫出花头。现今,出租车不知道为什么要叫“叉头”,好像上海人自己也说不清。
那么,我们就说绢头吧。今年“3·15”中央电视台曝光的两件事,让大家很恶心,或许自己都吃过或用过——“健美猪”与劣质“餐巾纸”。揭露了用肮脏之极的废纸再生的“餐巾纸”之后,主持人说,我们最好还是用手绢(大意)。我很有同感,所以问你还在用手绢吗?
我调查一下办公室的同事,只有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先生和我还在用手绢,年轻人早已没有这个习惯。老同事用的是上世纪末饭店赠送的印上店名的布餐巾,我还有一块正规的白手绢,但也硕果仅存,维持不了几年,再要保持这个传统,不知道到哪里去买。
绢头勤换勤洗,是我们小时候的一个好习惯。到我们的的儿辈进幼儿园时,时兴“反穿衣”,胸前别一条手绢,显得朴素、整洁;现在他们应该有四五十岁了。没有想到,手绢会边缘化到“一帕难求”的地步。在我幼年那个年代,手绢曾何等风光。实用固不必说,还是一种很雅致的礼品。很有创意的是一种手绢花篮,把五颜六色的女式手绢扎成花篮,送到婚礼上很受欢迎。喜事办好,这些手绢都可以用,可谓美观大方,经济实惠。不过要像现在那样讲排场,还是不如高档鲜花。
手绢落伍,餐巾纸盛行,缘于现代以来的“一次性”浪潮。与吃有关的,还有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餐盒、一次性餐具、一次性桌布等。事实已经证明,一次性筷子既浪费木材,卫生也无保证。打包用的餐盒,与餐巾纸有同样问题,真(优)假(劣)难辨。我在媒体上经常看到编辑或专家指导大家怎样识别假冒伪劣,如果市场上只有一两种假货,我们认真学一学,还能掌握。现在假冒伪劣商品涉及的专业知识面那么广,能学得过来吗?比如去饭店吃饭,你先要鉴别一次性筷子是否合格产品,再要弄清餐巾纸是否是再生纸,如果是包装好的餐具,你怎么肯定它的消毒是可信的。再后面麻烦就更多了。你看见的鱼是活的,但下锅时有没有换成一条死的?你要一盘瘦肉,可别是“健美猪”啊。馒头那么白,加了增白剂吗?素菜里有无农药残留?用不用“地沟油”?吃不完的打包,是个好习惯,但那个餐盒,你得翻过来看看有没有正规工厂的标识。这只是吃的一小部分,还有其他部分与别的商品,包括“苏丹红”、“三聚氰胺”、“三聚磷酸钠”这些闻所未闻的化学品,都要懂一点,那么,你即使有幸到北大、清华这样的知名学府连拿几个文凭,恐怕还不能“所向披靡”。唉,“假作真时真亦假”,不是说没有真的,问题是怎么相信你是真的啊! (此文写到这里,感到按这个思路写下去,媒体恐怕不便发表,我也不愿意给编辑惹麻烦。虽然我说的问题真的存在。只能半途而废,另起炉灶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