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凌云享耳 于 2011-5-5 14:31 编辑
著名慈善达人陈光标又被媒体推至舆论的风尖浪口,但这次却不是因为他一贯夸张的“现金秀”,而是连续不断地有记者质疑他做慈善的动机、资金的来源,以及捐款数目的真实性。但我注意到,绝大多数网民并没有听信媒体,而是选择支持陈光标,并表现出对媒体记者极大的愤怒和鄙视,其中不乏过去也曾看不惯陈光标的人,这次也予以了同情。有一位网友说,陈光标做善事喜欢招摇,就怕没人知道,现在看来他是对的,否则,这次真要被这无常而诡异的社会给坑了。 陈光标的善举有目共睹。我不知道这次媒体在质疑陈光标的时候,他们自己的动机又是什么?如果按他们分析陈光标的逻辑看,我猜想也应该有二个,表面也是为了中国的慈善事业,背后却是为了扩大报纸的知名度进而多赚钱。难道不是吗? 几年前,上海整治“群租”现象。我觉得是一件好事情,还写了一篇自以为很理性的文章。结果遭到很多网友严厉的批评,其中有相对善意的网友提醒我,“食肉毋食马肝,未为不知味也;言学者毋言汤武受命,不为愚。”这话很受用,我到现在还记得。今天把它送给那些质疑陈光标的记者们。什么意思呢?就是讲话写文章要注意场合,全面考察当下的现实情况,为了一个更大的利益,一个更高的道德目标,一个更好的秩序,该讲的,要讲,不该讲的,就不要讲。不讲,没人当你是哑巴。 而当下中国慈善事业的现状是,具有官方性质的各种慈善机构,由于种种原因,比如动用公款大吃大喝,口碑极差,而陈光标虽有争议,却广受尊重。在老百姓看来,类似陈光标式的人物不是太多,而是太少,理应得到宽容和支持。作为媒体,与其质疑陈光标,还不如多花点精力去调查那些慈善机构,这才是正事,才是重点——无论是为了中国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还是为了重建中国社会的信义风气。 而且,现在看来陈光标似乎也没什么大问题。我们中国人做慈善有自己的特点,要说动机,其实普遍很简单,一为子孙积德,二为光宗耀祖。我们还真不能简单使用西方的现代的慈善理论来予以批评,因为我们的慈善就是建立在这样的传统基础上的。大部分国人是无法理解,钱是自己捐的,“德”却要记在别人或者一个机构的名下,算什么名堂呢?全国各地到处都有“逸夫”图书馆,不就是为了记住邵逸夫先生的名字吗?我们甚至还有这样的传统,有钱了,捐款造房子,设立奖学金,用他父亲或者爷爷的名字,甚或恩人的名字。至于做好事后,一高兴,说点大话,也是可以理解的。你不说,不显摆,怎么光宗耀祖?再者,这又不是什么违法的事。陈光标希望自己的高调能带动、刺激更多的富人参与到慈善事业中去,已经是很进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