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说我的。
宝钗家是商人。商人发财以后,最想当官,自己当不了官就会想着当读书人,也就是儒,最次也得做个儒商。薛家发家,其实就是从宝钗父亲这一代起来的。薛蟠不争气,宝钗就寄托了父亲的理想,一心一意作个读书人的门面。
宝钗从小读儒家书,所以她反而最儒家,张口闭口就是朱熹的道学口吻。反而黛玉和宝玉,却不喜欢谈儒家,不喜欢上贾代儒的私塾。宝玉以为,四书之外无书,皆不需读。对于四书,宝玉的读法是"尊德性",完全不同于宝钗的"道问学"。宝钗那一路,是走科举制,是要功名的。宝玉这一路,表面上看是明朝以来的儒家心学,骨子里却半是道家半释家。这个钗玉的根本差异。宝黛天天贫嘴使性,那是打机锋。宝钗与宝玉彬彬有礼,骨子里是道不同,底色不同。
归根到底还是家风不同。宝钗的言行举止,按照儒家文化看,不是装,不是伪。然而,宝钗读儒家圣贤书读偏枯,只读"道问学"这一路,而政老爷宝玉当然还有黛玉他们都是读"尊德性"偏道家这一路;再就是宝钗读书是纸上得来终觉浅,一个女孩子家最受影响的还是家风,润物细无声的是父兄的商人套路。宝钗的做事,最不显山不露水的是商人,非常投机取巧。
金瓶梅里的西门大官人,发财后也要捐个官,家里也要摆设得很儒雅,但是一眼望去都是赝品。读书人的底色是不能急就的。宝钗不醇。 读书读到意气平处,人人平等。即使端着架子,板着个脸,底色还是人人平等。看政老爷,到了宝玉面前就唬起脸,真到外面做官,宁愿自己倒贴钱也不会坏了自己的底色。宝钗不装,走的也是读书人的路,惜乎不醇,器狭。
宝钗,小器哉。
读出宝钗的小器,始入红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