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
"谞易技系"。这四个字单独记出来。
1° "以道观言而天下之君正;以道观分而君臣之义明;以道观能而天下之官治;以道泛观而万物之应备。故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道也;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艺者,技也。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
"以道观言","言"="名"
"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这一段话综合儒法墨三家之长。实乃不可多得的思想。初看不类道家,细思却见精微,详见2°。
2° "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
孔门讲君子中人小人,道家分上士中士下士。"古之畜天下者",即"上治人者"。
治人之道,畜天下者,"无欲","无为"也。定百姓者,事也,有为也,无欲也。老子曰:"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
有欲和无欲的区划标准线在于"实其腹,强其骨",保障生活和生产所需的基本营养,从治人者的立场算作"无欲",从治于人者的观点则是"事也",技兼于事也,有为也。
天下百姓无欲而有为,于是"不争"。
道家实现天下"不争"的政治主张是,天下百姓都能保障基本生活所需,而"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无欲而有为,用凯恩斯经济学解释,就是充分就业,积蓄为零。
佛教讲素食,旨意也在"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肉类稀少难得,百姓不争吃肉,自然纷争就少。佛经里的居士都住大庄园,家产万贯,能不吃肉么?他们即使吃素,恐怕也是吃燕窝,灵芝与鱼子酱之类,鸡蛋鸟蛋鹅蛋是素食,燕窝鱼子酱自然是素食。
佛教,归根到底也是刹帝利种姓的道,上与婆罗门争宗教裁判权,下治百姓。等到刹帝利获取婆罗门宗法解释权,然后佛教亡而复归印度教。如斯而已。
3° "夫王德之人,素逝而耻通于事,立之本原而知通于神,故其德广。"
此句正确读法当如:"夫王德之人,素逝而耻,通于事立之本原而知通于神,故其德广。"
"素逝",与后文"明白入素,无为复朴,体性抱神"之义相反。
所以后文续其旨意曰:"其心之出,有物采之。故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存形穷生,立德明道,非王德者邪?"道德通于物,通于事,通于天地。若"耻通于事",何以为道,何以为德?啮缺乘人受天而不敢事天下,封人不畏三患多事而接天,可证。
4° "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
神全,形全,德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