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316|回复: 3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庄子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22-8-6 12: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原来读《庄子》好读《集解》《集释》《集注》,沉迹之迹也。今天重读,不依不傍,有疑迹则问寸心,无疑迹则畅遥情。本心直觉,感通庄子,忘其迹焉。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22-8-6 12:01 |只看该作者

庄子迹





《天下》


"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 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 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 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 将为天下裂。"


1°  这段话,「称神明之容」句前,疑有错简,当断句如后乃畅:

「虽然,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 之全,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


2°  「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

句中「纯」字,义即「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 之全」句中之「全」也。

在《庄子》集中,又称「混沌」也者。「混沌」,「纯」,「全」,这是古语成语,再如:

《文子•精誠》:"精神曉靈,「屯閔」脩達。"「屯閔」=「纯」

《梁其鐘》:"梁其曰:丕顯皇祖考,穆穆異異,克慎厥德,農臣先王,㝵屯亡敃。"「屯亡敃」=「纯」。

《淮南子•覽冥訓》:"通於太和者,昏若純,醉而甘臥,以遊其中,而不知其所由至也。"「昏若純」=「纯」。

理会德这个古语口头禅,方知古典精神所在。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22-8-6 12:02 |只看该作者




《列御寇》

"仲尼方且饰羽而画,从事华 辞。以支为旨,忍性以视民,而不知不信。受乎心,宰乎神,夫何足以上民。"

1° 这段话当读为:"仲尼方且饰羽而画,从事华 辞。以支为旨,忍性以视民,而不知受乎心,不信宰乎神,夫何足以上民。"

2° "以支为旨"当训作"以枝为指"。枝者,"胼枝"也,不是真正的"手指"。此处当是坏简,枝,坏作 "支",而"指"成"旨"耶?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22-8-6 12:05 |只看该作者






《说剑》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其处也。」

其中:

1°  服毙,即「伏蔽」也,相当于老子所谓「国之利器不可示于人」也。前人训「自杀」,望文生义,与文本不合。

2°  三环。想象赵文王以桌上杯盘当军事沙盘,反复推演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才有庄子劝说"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2-8-6 12:09 |只看该作者




奏矣。"

《渔父》

孔子愀然曰:"请问何谓真?"
客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其于人理也,事亲则慈孝,事君则忠贞,饮酒则欢乐,处丧则悲哀。忠贞以功为主,饮酒以乐为主,处丧以哀为主,事亲以适为主。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惜哉,子之蚤湛于伪而晚闻大道也。"

儒家之诚有二支脉,一曰道问学,一曰尊德性。尊德性之诚,即庄子之贵真也。庄子贬孔子而扬颜回也。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2-8-6 12:11 |只看该作者






《盗跖》

本篇难读,在喜剧里说理。孔子听说盗跖的名,于是以财富和爵位利诱此盗,以礼规劝此贼,孰料盗跖虽为盗,却好道,好长生之道。

"天与地无穷,人死者有时。操有时之具,而托于无穷之间,忽然无异骐骥之驰过隙也。不能说其志意,养其寿命者,皆非通道者也。"

读来忍俊不禁,孔子一生论仁,却难以悉知人。第二幕剧是孔子的学生子张与另一个法家人士满苟得对话。子张注重德行,满苟得注重利欲,认为欲望是天性:

子张:"盍不为行?无行则不信,不信则不任,不任则不利。故观之名,计之利,而义真是也。若弃名利,反之于心,则夫士之为行,不可一日不为乎。"

满苟得曰:"无耻者富,多信者显。夫名利之大者,几在无耻而信。故观之名,计之利,而信真是也。若弃名利,反之于心,则夫士之为行,抱其天乎。"

第三幕剧完成于无足与知和两个人之间。无足以为要满足人的天性,要么富,要么贵。知和反对,故曰:

"无为小人,反殉而天;无为君子,从天之理。

"若枉若直,相而天极。面观四方,与时消息。若是若非,执而圆机。独成而意,与道徘徊。无转而行,无成而义,将失而所为。无赴而富,无殉而成,将弃而天。"

最后知和总结曰:

"惨怛之疾,恬愉之安,不监于体;怵惕之恐,欣欣之喜,不监于心。知为为而不知所以为。知者之为,故动以百姓,不违其度,是以足而不争,无以为故不求。不足故求之,争四处而不自以为贪;有余故辞之,弃天下而不自以为廉。廉贪之实,非以迫外也,反监之度。"

本篇里,

1° "穷美究势……侠人之勇力而以为威强"句中,侠=挟,形近致误。

2° "无为小人,反殉而天;无为君子,从天之理。"   而=尔。前人有解释为转折词的,误。

3° "今子修文武之道,掌天下之辩,以教后世,缝衣浅带,矫言伪行,以迷惑天下之主。"

"缝衣浅带"历代有各种解释,皆未确。窃以为,"浅"=短。犹如

《詩·大雅》曰"鞹鞃淺幭",淺,虎皮淺毛也。
《周禮·春官》曰:"巾車鹿淺",以夏鹿皮爲覆笭,夏時鹿毛新生爲淺毛,故凡獸之淺毛者,皆曰淺。
"缝衣浅带",衣服宽博而衣带短浅,穿在身上既不合身也很不舒服,用以比喻"矫言伪行",言行相悖。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2-8-6 12:12 |只看该作者







《让王》

《天下》之姊妹篇也。《让王》论其事,《天下》议其学。《让王》以"让天下"道《天下》。"让王"有多义,举其大者三:

一曰以仁让天下:"大王亶父居豳,狄人攻之。为吾臣与为狄人臣奚以异。且吾闻之:不以所用养害所养。因杖筴而去之。民相连而从之。遂成国于岐山之下。"

一曰以道让天下:"王子搜非恶为君也,恶为君之患也。若王子搜者,可谓不以国伤生矣!此固越人之所欲得为君也。唯无以天下为者可以托天下也。"

一曰以利让天下:"韩魏相与争侵地,子华子见昭僖侯,昭僖侯有忧色。"(昭侯=魏昭王,僖侯=韩僖王)

摘几句:

1° 中山公子牟谓瞻子曰:"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奈何?"瞻子曰:"重生。重生则利轻。"

关于"生",《孟子》也有议论:"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 "予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求道也。相当于说:

"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由此观之,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也。"


3° "原宪华冠縰履,杖藜而应门。"

"縰"=纚。古时用来束发的布麻。"华冠縰履",意思是原宪极贫,把头巾撕花了用来绑自己的##。古人此处解释多迂曲不确。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2-8-6 12:13 |只看该作者







《寓言》

内篇《齐物论》的姊妹篇。另参《人间世》《大宗师》


1°  "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寓言十九,藉外论之 。"

《礼记·玉藻》:"左史记动,右史记言。"

《汉书·艺文志》:"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所谓寓言,即寓道于事。所谓重言,即寄道于人。所谓卮言,即百姓之言也,"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百姓日用而不知,天视自民视。

2° "万物皆种也,以不同 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此句可参照《齐物论》:

"何谓和之以天倪?曰:是不是,然不然。是若果是也,则是之异乎不是也亦无辩;然若果然也,则然之异乎不然也亦无辩。"

"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3° "生有为,死也,劝公以其私,死也有自也,而生阳也,无自也。"

此句难以索解,疑简有错舛,窃臆断之曰:

"生有为其私,死也劝以公;死也有自也,而生阳也无自也。"


4°  " 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 无物不可。非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孰得其久。  "

《齐物论》:"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穷年也。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

《天下篇》"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2-8-6 12:15 |只看该作者






《外物》

外物:身外之物,心外之物


1°  "外物不可必……有甚忧两陷而无所逃。"

"不可必",参《列御寇》:"圣人以必不必,众人以不必必之。"

"两陷",参本篇"相引以名,相结以隐。与其誉尧而非桀,不如两忘而闭其所誉。"

2°  "螴 蜳不得成,心若县于天地之间,慰暋沈屯,利害相摩。"

"慰暋沈屯"四字,读庄者亦众矣,皆无能解之也。今敢进一说:"慰暋沈屯"=混沌,古之成语尔。慰=蔚,郁郁葱葱貌。

3°  "虽有至知,万人谋之。鱼不畏网而畏鹈鹕。去小知而大 知明,去善而自善矣。婴儿生,无硕师而能言,与能言者处也。"

这段话可参考《则阳》篇"丘里之言":

少知问于大公调曰:“何谓丘里之言?”大公调曰:“丘里者,合 十姓百名而为风俗也,合异以为同,散同以为异。今指马之百体而不 得马,而马系于前者,立其百体而谓之马也。是以自外入者,有主而不执;由中出者,有正而不距。"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2-8-6 12:16 |只看该作者





《则阳》


  "圣人达绸缪,周尽一体矣,而不知其然,性也。复命摇作而以天为 师,人则从而命之也。忧乎知,而所行恒无几时,其有止也,若之何 。生而美者,人与之鉴,不告则不知其美于人也。若知之,若不知之 ,若闻之,若不闻之,其可喜也终无已,人之好之亦无已,性也。圣 人之爱人也,人与之名,不告则不知其爱人也。若知之,若不知之, 若闻之,若不闻之,其爱人也终无已,人之安之亦无已,性也。……夫师天而 不得师天,与物皆殉。其以为事也,若之何。"

这一段话通行标点本一是都有句读错误,一句错而通篇不通;二是有错字,一字错而纲领偏失。先重新标点如:

 1° "圣人达绸缪,周尽一体矣,而不知其然,性也。

复命摇作而以天为 师,人则从而命之也,忧乎。

知而所行,恒无几时,其有止也,若之何 。

生而美者,人与之鉴,不告则不知其美于人也。若知之,若不知之 ,若闻之,若不闻之,其可喜也终无己,人之好之亦无己,性也。

圣 人之爱人也,人与之名,不告则不知其爱人也。若知之,若不知之, 若闻之,若不闻之,其爱人也终无己,人之安之亦无己,性也。

夫师天而不得师,天与物皆殉其以为事也,若之何。"


2°  "其可喜也终无已,人之好之亦无已,性也……其爱人也终无已,人之安之亦无已,性也。"

四处"已"字,都形近致误。应该改作"己"。读古籍者众,即使名家大家也不易发现此类错误,因为大部分场合写作"已"也能讲得通,但是若要讲得准,符合文本原意,则还是要改回"己"字也:

"其可喜也终无己,人之好之亦无己,性也……其爱人也终无己,人之安之亦无己,性也。"

再举一个此类例子,《荀子·劝学》

"学不可以已",其实吧本来也是

"学不可以己"。


3°  "万物有乎生而莫见其根,有乎出而莫见其门。人皆尊其知之所知,而莫知恃其知之所不知而后知,可不谓大疑乎。已乎,已乎,且无所逃此所谓然与然乎。"

「且无所逃此所谓然与然乎」,当改作「且无所逃此所谓然乎然与」。「然乎然欤?」正是「大疑」也。


4°  "与世偕行而不替,所行之备而不洫"

之=至。庄子常有这个用字法。
洫,训 "断"。


5°  「汤得其司御门尹登恒为之傅之,从师而不囿,得其随成。为之司其名之名赢法得其两见。仲尼之尽虑,为之傅之。容成氏曰: "除日无岁,无内无外。"」

此句难以索解,疑乱简。细按之,断句如后,庶几近之

「汤得门尹登恒为其司御,为之傅之,从师而不囿,得其随成;仲尼为之司其名,名之尽虑。赢法得其两见。容成氏曰: "除日无岁,无内无外。"」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22-8-6 12:16 |只看该作者




《徐无鬼》

此篇文章笔意不畅,每段皆有叙事之质而稍逊飞动之姿,似庄子未完稿。本文中各段主旨皆集中见于杂篇各章,因又疑是杂篇的素材。


1° 徐无鬼曰:"尝语君吾相狗也,下之质执饱而止,是狸德也;中之质若视日;上之质若亡其一。"

这段话很多都完全解释反了。正确的解释是:下等狗抢食吃;中等狗晒太阳犯迷糊;上等狗掉了魂儿。

"亡其一",就是"失去精神头儿"的意思,有解释成"忘身"是错误的。参照《达生》里驯鸡,呆若木鸡成全德:

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2°  "其成美恶器也。君虽为仁义,几且伪哉。形固造形,成固有伐,变固外战。"

"其成美恶器也",传统注家标点为"其成美,恶器也"。错误。正确标点为:

"其成,美恶,器也。"

意思是说:凡有成果,或美或恶,都不过是器具耳。不论造什么器型,都会有削减,有人工改变。在改善过程中,一个人的心思会纠结不已,不同的人也论战不已。

3°  "予又奚事焉"

庄子经常说"事","其以为事也",意思就是:

"势物之徒乐变。遭时有所用,不能无为也。此皆顺比于岁,不物于易者也。驰其形性,潜之万物,终身不反,悲夫。"

4°  "尽有天,循有照,冥有枢,始有彼。则其解之也似不解之者,其知之也似不知之也,不知而后知之。"

重新断句如:

"尽有天循,有照冥,有枢始,有彼则。其解之也似不解之者,其知之也似不知之也,不知而后知之。"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22-8-6 12:17 |只看该作者






《庚桑楚》

此篇颇少"寓言"之风。老子之言以后数段,次序紊乱。

1°  南荣趎曰:"目之与形,吾不知其异也,而盲者不能自见;耳之与形,吾不知其异也,而聋者不能自闻;心之与形,吾不知其异也,而狂者不能自得。形之与形亦辟矣,而物或间之邪?欲相求而不能相得。"

参照《徐无鬼》:"形固造形,成固有伐,变固外战。"


2°  "行不知所之,居不知所为,与物委蛇,而同其波。"

参照下文:"备物 将以形,藏不虞以生心,敬中以达彼。若是而万恶至者,皆天也,而 非人也。不见其诚己而发,每发而不当;业入而不舍,每更为失 。为不善乎显明之中者,人得而诛之;为不善乎幽暗之中者,鬼得而 诛之。"


3° "是其于辩也,将妄凿垣墙而殖蓬蒿也,简发而栉,数米而炊,窃窃乎又何足以济世哉。"

参照:"相与交食乎地而交乐乎天,不以人物利害相撄,不相与为怪,不相与为谋,不相与为事,翛然而往,侗然而来。"



"有生黬也,披然曰「移是」。尝言「移是」,非所言也。虽然,不可知者也。腊者之有膍胲,可散而不可散也;观室者周于寝庙,又适其偃焉。为是举「移是」。请尝言「移是」:是以生为本,以知为师,因以乘是非。果有名实,因以己为质,使人以为己节,因以死偿节。若然者,以用为知,以不用为愚;以彻为名,以穷为辱。「移是」,今之人也,是蜩与学鸠同于同也。


「移是」只是个日常用语,「弄走」。挪走厕所,挪走不好看的雀斑等等。然后以此取譬,譬喻  "生与知","知"之于"生",就像脸上的雀斑,而人们只知道弄走雀斑,却不知 弃知;在"己与人"之间,人们往往随众,失去自性,以死殉人,而不是保生;在"用与不用"上,也颠倒是非……「移是」这个日常口语,很好地说明"今之人"的状态,蜩与鸠同乎同耳,稍有差异则欲除之,不知与物委蛇,而同其波。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22-8-6 12:18 |只看该作者







《知北游》

由内而外者也。《大宗师》姊妹篇。《大宗师》论道难入心,《知北游》论道不及言。


1° "今彼神明至精,与彼百化。物已死生方圆,莫知其根也。扁然而万物,自古以固存。"

细按之,疑当断如是:"今彼神明至精,与彼百化物已,死生方圆,莫知其根也。扁然而万物,自古以固存。"

"扁然"=遍然=徧然。


2° "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

详《则阳》篇。大公调曰:“鸡鸣狗吠,是人之所 知。虽有大知,不能以言读其所自化,又不能以意其所将为。斯而析 之,精至于无伦,大至于不可围。或之使,莫之为,未免于物而终以 为过。或使则实,莫为则虚。有名有实,是物之居;无名无实,在物之虚。可言可意,言而愈疏。未生不可忌,已死不可阻。死生非远也 ,理不可睹。或之使,莫之为,疑之所假。吾观之本,其往无穷;吾 求之末,其来无止。无穷无止,言之无也,与物同理。或使莫为,言 之本也。与物终始。道不可有,有不可无。道之为名,所假而行。或使莫为,在物一曲,夫胡为于大方。言而足,则终日言而尽道;言而 不足,则终日言而尽物。道,物之极,言默不足以载。非言非默,议有所极。”

《大宗师》:"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 也。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且有真人而后有真 知。"

本篇: "至言去言,至为去为。齐知之所知则浅矣。"


3°  "不形之形,形之不形,是人之所同知也,非将至之所务也,此众人之所同论也。彼至则不论,论则不至;明见无值,辩不若默;道不可闻,闻不若塞:此之谓大得。"

众人之所同论同知者,"形"也。圣人所知者,不形也。

值,意思是下文所谓"道不当名",所见皆形,不遇不形也。


4°   "今已为物也,欲复归根,不亦难乎。"

朴散为器也。


5°  "物物者非物,物出不得先物也,犹其有物也。犹其有物也,无已。圣人之爱人也终无已者,亦乃取于是者也。"

"圣人之爱人也终无已者",已=己。形近至误。


6°   "媒媒晦晦,无心而不可与谋。"

媒媒晦晦=昧昧晦晦。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22-8-6 12:19 |只看该作者






《田子方》

依于道,游于物。笔意比杂篇婉转。

1°   "缘而葆真,清而容物。物无道,正容以悟之, 使人之意也消。"

"物无道"=无物无道。漏一"无"字,义不通。详《知北游》: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无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

2°  尝为汝议乎 其将: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 和而物生焉,或为之纪而莫见其形。消息满虚,一晦一明,日改月化 ,日有所为而莫见其功。

"尝为汝议乎其将至,阴肃肃,阳赫赫。"  "将至"是一个词组,不能分开。《知北游》里有两句话

颜回曰:"回尝闻诸夫子曰:‘无有所将,无有所迎。’……"

"不形之形,形之不形,是人之所同知也,非将至之所务也,此众人之所同论也。"


3°  "日出东方而入于西极,万物莫不比方。"

比方=比傍=依靠。


4°  "行小变而不失其大常也,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贵在于我而不失于变……物不能离焉。"

孔子曰:假至言以修心。孔孟与老真庄,区别之一即是  言。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22-8-6 12:20 |只看该作者






《山木》

1° "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 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 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

"形莫若缘,情莫若率。缘则不离,率则不 劳。不离不劳,则不求文以待形。不求文以待形,固不待物。"

"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



2° "吾学先王之道,修先君之业: 吾敬鬼尊贤,亲而行之,无须臾离居,然不免于患,吾是以忧。"

疑有错简,正之:"吾敬鬼尊贤,行而亲之,居无须臾离。"庶几近之。

3°  "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物物而不物于物,胡可得而累邪。"

"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故未免乎累。似之而非也。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物物而不物于物,胡可得而累邪。"


4°  "孰能去功与名而还与众人。道流而不明居,得行而不名处。纯纯常常……是故无责于人,人亦无责焉。"

"道流而不明居",明,当作"功"。功与名相对成文。


5°   "衣裘褐,食杼栗,入兽不乱群,入鸟不乱行。鸟兽不恶,而况人乎。"

杼=芧。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22-8-6 12:21 |只看该作者





《达生》

内则适道,外则适物


1°   "悲夫,世之人以 为养形足以存生,而养形果不足以存生,则世奚足为哉。虽不足为而不可不为者,其为不免矣。夫欲免为形者,莫如弃世。"

读为:
"悲夫,世之人以 为养形足以存生,而养形果不足以存生,则世奚足为哉。虽不足为(世)而不可不为(世)者,为其不免(形)矣。夫欲免为形者,莫如弃世。"


2° "夫欲免为形者,莫如弃世。弃世则无累, 无累则正平,正平则与彼更生,更生则几矣。"

读为

"夫欲免为形者,莫如弃世。弃世则无累(形), 无累(形)则(彼)正平,正平则与彼更生,更生则几矣。"

与:yù。"与彼更生"意思是后文的"精而又 精,反以相天。"

3°  "彼将处乎不淫之度,而藏乎无端之纪,游乎万物之所终始。"

"不淫",不沉不沦不陷,意思是"无限"。


4° "桓公田于泽,管仲御,见鬼焉。公反,诶诒为病,数日不出。"

诶诒为病。诶诒,象声词。唉声叹气的声音。

5° "臣将为 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斋以静心。斋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斋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斋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当是时也, 无公朝。其巧专而外骨消,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见鐻, 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

疑有错简。读为:

"斋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然后加手焉。当是时也, 公无朝其巧,专而外滑消,至矣,然后成见鐻, 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


6°  "不内变,不外从, 事会之适也;始乎适而未尝不适者,忘适之适也。"

重新点断:
"不内变,不外从事,会之适也。始乎适而未尝不适者,忘适之适也。"

"始乎适",心适于道也
"未尝不适者",适于事物也
"忘适之适也",内外合一也

7° "吾生于陵而安于陵,故也;长于水而安于水,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 命也。"

互文。不应分而析之,当合而悟之。

故:习惯。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22-8-6 12:22 |只看该作者





《至乐》


初,判断"此篇非庄子笔",以其文中称"庄子",《山木》等篇也称"庄子"。后,细按之,则文本大得庄子意焉,非庄子本人不能得此精神。


1°  "「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夫若是者, 以为命有所成而形有所适也,夫不可损益。"

"命有所成而形有所适也",这句话有几个内证:

亦《达生》所谓:"养形必先之以物,物有余而形不养者有之矣。有生必先无离形,形不离而生亡者有之矣。"  「物有余」,富也。「生亡者」,贵者「疏矣」。

不适的情况则如《至乐》开首:"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 用,其为形也亦外矣;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性,命与形隔阂。


2°  "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生者,尘垢也。死生为昼夜。"

"生者,假借也",生=性=命。

"假之而生生者",第二个"生"同上,第一个"生"即本字。"假之而生生者",形也。


3°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 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 ,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 行也。"

庄子这段生死观,视死如归。

孔子论生死曰:"未知生,焉知死",曰"慎终追远"。

二者根本不同,在于:庄子以为生=死,孔子以为生>死。


4°  惠子曰:"与人居 ,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与人居",即同居。庄子结婚,不讲儒家的婚礼仪式,同居而已。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22-8-6 12:22 |只看该作者







《秋水》






1° "无一而行,与道参差。"


传统注释疑误。正确的语序是:"行而无一,与道参差"。意思类同后面几句:


《山木》:"形莫若缘,情莫若率。缘则不离,率则不 劳。"


《庚桑楚》"行不知所之,居不知所为,与物委蛇,而同其波。"


《秋水》"知道者必达于理,达 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




2°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 中。"


"虽千万人吾往矣"里的"往",传统注释的意思与此句相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22-8-6 12:23 |只看该作者






《缮性》

文风绝不类庄子笔。文本极短,却彰明儒道之争,有同有异。可与《天下》对照合观。

1°  "缮性于俗,学求复其初;滑欲于俗,思以求致其明;谓之蔽蒙之民。"

此乃与儒家抗礼:

《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大学》"自诚明,自明诚"


2°  "知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

"知生而无以知为也,谓之以知养恬。"庄子讲外物,讲应物;儒家讲备物,讲成物。道家"以知养恬",儒家"以知养诚"。


3°  "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则反一无迹;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深根宁极而待:此存身之道也。"

《论语》:"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


4°  "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之谓也,谓其无以益其乐而已矣。"

对这个"志"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今庄子益乐。


5° "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

《孟子·公孙丑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22-8-6 12:24 |只看该作者





《刻意》

参观《天下》《缮性》《渔父》

1°  "圣人贵精。"

意思同本篇:"故素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能体纯素, 谓之真人。"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22-8-6 12:25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这么专业。

吃饭,遥碰一杯。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22-8-6 12:32 |只看该作者
杨逍逍 发表于 2022-8-6 12:25
这么专业。

吃饭,遥碰一杯。




早先发在 城南旧事里的。今天大雨不出门,整理发这儿一份儿,酬和醉笑读世说。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22-8-7 07:17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22-8-7 07:18 |只看该作者




今天发个新的吧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22-8-7 07:19 |只看该作者






《天运》

此篇题目是天道,内容在人道,社会治理之道也,曰:"帝王顺之则治,逆之则凶。"主旨是写老子之道与孔子之术的不同。



1° "其有机缄而不得已乎?"

己,已,巳,在唐朝以前还分得清,宋朝以后一塌糊涂。此句当为"不得己",己者,敛也藏也。


2° "兼忘天下 易,使天下兼忘我难。夫德遗尧舜而不为也,利泽施于万世,天下 莫知也。"

"德遗尧舜而不为也",此句有错舛,正确的语序当如:"德,尧舜遗而不为也";与后面相对成文:"利泽,施于万世天下莫知也。"

3°  "至贵,国爵并焉;至富,国财并焉 ;至愿,名誉并焉。是以道不渝。"

并,旧作"摒弃"解,同音假借。愚以为,并者,兼也,犹后文"变 化齐一,不主故常,以物为量"意。爵位人人有份,不***,所以至贵;财富,人人有份,不垄断,所以至富;名誉归于众人,不独占,所以至荣。


4° "然立于四虚之道,倚于槁梧而吟: 目知穷乎所欲见,力屈乎所欲逐,吾既不及,已夫。"

略正之,作:"目穷乎所欲见,力屈乎所欲逐,吾知既不及,已夫。"


5° "乐也者,始于惧,惧故祟;吾又次之以怠,怠故遁 ;卒之于惑,惑故愚;愚故道,道可载而与之俱也。"

惑,乱也,杂也。愚,朴也,素也。


6°  "乌鹊孺,鱼傅沫,细要者化,有弟而兄啼。"

细要者,蜂蝶之属。化,蝶变也,蚕蛹成蛾之谓也。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22-8-7 07:21 |只看该作者




至此,笔记差不多一万字。

一万字里,也就三五百个字是新东西。

常读常新,并不容易。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22-8-7 12:05 |只看该作者
读庄子很受启发,他主张清净无为,也说无为而治,不求名不求利,如果真能活到凡事顺其自然,也算修炼到家了。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22-8-8 13:30 |只看该作者
归晚 发表于 2022-8-7 12:05
读庄子很受启发,他主张清净无为,也说无为而治,不求名不求利,如果真能活到凡事顺其自然,也算修炼到家了 ...




庄子是个很世故的人。

与庄子的世故比,孔子孟子都是愣头青。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22-8-8 13:30 |只看该作者






《天道》


此篇题曰天道,主旨讲天下学术,可与《天下》篇合观:"三军五兵之运,德之末也;赏罚利害,五刑之辟,教之末也;礼法度数,形名比详,治之末也;钟鼓之音,羽旄之容,乐之末也;哭泣衰绖,隆杀之服,哀之末也。此五末者,须精神之运,心术之动,然后从之者也。"


1°  "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

积:其意思略等于"累"。"故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

又可参见《孟子》“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庄子讲究"不积",孟子讲"集义"。二者互为异端,各执己见。


2°  " 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

此句有衍字,当为"圣人之静也,非曰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


3°  "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

孟子说他"四十不动心",并批评告子的不动心论。孟子的不动心,是集义,言,志,气,三合一。人,我,天,三合一。孟子讲诚心。

庄子讲虚心。庄子静心,是忘我,致虚极。

"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休则虚,虚则实,实则伦矣。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实则伦矣",有的版本作"实则备矣"。两种版本都讲得通,意思各有偏重,伦:秩序整然。备:实体完整。二者仅仅是视角不同。

"休则虚,虚则实,实则伦矣。"这是坐忘心法。

"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这是内圣外王心法。即:"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天乐者,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

孟子讲有我,万物皆备于我。庄子讲无我,顺于万物。庄子讲天与我二合一。孟子三合一。


4°   "鼠壤有余蔬而弃妹,不仁也。"

此句错,正确当作:"鼠壤有余蔬而弃,妹不仁也。"


5°  "吾服也恒服,吾非以服有服。"

孟子曰:"以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6° "天下奋棅而不与之偕,审乎无假而不与利迁,极物之真,能守其本,故外天地,遗万物,而神未尝有所困也。通乎道,合乎德,退仁义,宾礼乐,至人之心有所定矣。"

无假=真。本=生=性。

一个人,无须经过人伦社会,直接通达自然之道。这是求真。

反过来,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质,所以两可,求全。这是至德。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22-8-8 14:35 |只看该作者

太专业,深入不简出。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