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诗歌前两句,紧扣 “曹侍御过象县见寄” 的题意(即曹侍御途经象县时作诗寄给作者);后两句,则契合 “酬” 的主旨(即作者作诗回应)。句中 “碧玉流”,指的是流经柳州与象县的柳江。
作者将曹侍御称作 “骚人”,还以 “碧玉流”“木兰舟” 这般清丽的景致来衬托他。如此优美清幽的环境,“骚人” 本可一边赶路,一边观赏山水,愉悦心境、陶冶性情;可他此时却在 “碧玉流” 上停下 “木兰舟”,远远地惦念起被贬柳州、“万死投荒” 的友人。因无法登门拜访,只能遥望 “碧玉流” 慨叹,唯有写下诗作代替书信,以此传递深厚情谊。
“春风无限潇湘意” 一句,确实能让读者感受到其中 “无限情意”,但这份情意具体所指,却显得朦胧迷离,难以清晰言说。这正是部分优美小诗常见的艺术特质,也是 “神韵” 派诗人追求的至高境界。不过,这并非 “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若仔细品味全诗,其核心意涵仍能梳理清楚。首先,“潇湘” 一带是屈原行吟之地,而作者此前已将曹侍御称作 “骚人”,将 “潇湘” 与 “骚人” 关联,“无限意” 便有了依托。更关键的是,结尾 “欲采苹花” 一句,借鉴了南朝柳恽《江南曲》的诗意。《江南曲》全文为:“汀洲采白苹,日暖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故人何不返?春花复应晚。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 由此可知,“春风无限潇湘意” 的核心,便是对故人的思念之情。而上述两点意涵,又如同水乳般交融在一起,密不可分。
“春风无限潇湘意” 作为绝句的第三句,妙处更在于似承接又似转折,既承接上文又开启下文。具体而言,这句诗主要抒发作者对 “骚人”(曹侍御)的思念之情,却也暗含 “骚人” 在寄来的诗中所流露的、对作者的惦念之意。春风和煦之时,潇湘两岸草木繁茂、苹花绽放,若朋友们能在此刻相见,本该是极为美好的事,可现实却无法如愿。满心的相思因无法相见而更显浓烈,于是便生出采撷苹花赠予故人的念头。可无奈的是,别说相见没有自由,即便想采苹花相赠,这份心愿也难以顺遂。
这首诗语言简洁凝练,描绘的景致如画卷般鲜明。诗人以 “碧玉” 修饰 “流”(柳江),用词格外新颖,不仅精准勾勒出柳江的色泽与质感,更让那水波不兴、平如明镜的江面仿佛直接呈现在读者眼前。这样的描写与后文 “遥驻”“春风” 等词句搭配得十分和谐,自有一种艺术层面的协调美感。
从全诗来看,尤其是结尾一句,其突出特点是比兴手法并用、虚景与实景相互映衬,能够引发读者诸多联想。若结合作者被贬的缘由、经历,以及被贬后仍遭诋毁打压、稍有不慎便获罪的处境,不难看出这首诗还蕴含着言外之意,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