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六星书房 1109年的鞭炮声
查看: 3545|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109年的鞭炮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12-6-16 11:1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1109年的鞭炮声
  文益思

  1
  1109年,宋徽宗大观三年,一个秋季的早晨。
  在美丽的感恩平原上,昌化江在静静流淌着,此刻,没有风,也没有云,天蓝的像一湾清水。
  一群喜鹊不知从树林中的哪个角落里飞了过来,它们呼啦鸣叫着在天空中转圈盘旋着,然后在河边的树上停落了下来,吹快地鸣叫着。喜鹊把树枝压得摇摇晃晃,它们也跟着摇晃着,似乎要掉了下来,却又是那么牢固地立在树枝上。
  我站在昌化江边,眺望着远方的昌化岭。
  一想到自己明天就要离开家乡,前往广东韶州任太守。一种依依惜别的深情就时刻荡漾在我心中。是啊,此次一别,不知何时方能再见昌化江,不知何时再能见到那一块神奇的象石。
  我从赤坎村的家里漫步来到这昌化江边,只不过是几百米的距离,此时,村子里不时地传来了喜庆的鞭炮声,这鞭炮声时断时续,声声入耳……
  这是一种“开琼甲第”的鞭炮声。
  这是一种“珠联海甸,笔破天荒”的鞭炮声。
  这是一种“光前裕后”、“继往开来”的鞭炮声。
  我知道,这1109年的鞭炮声,必将载入海南史册,其影响也将是永恒的。

  2
  站在昌化江边,我放任着自己的思绪飞扬,想起了恩师苏东坡,是啊,如果没有老师的指点,我也就没有今天的成绩啊……
  1097年,我的老师,礼部尚书、大文学家苏东坡被贬来琼,谪居儋州。我知道这个消息以后,马上背上行李步行几百里到儋州从学于苏东坡。
  在载酒堂的课堂上,我们28位学生认真聆听着老师的教诲。
  在高高的讲台上,老师声情并茂地说:“自隋唐科考至今,海南的教育还是相当的落后,这种情况造成了海南岛至今仍然没有一个人考中过举人,至于进士更是空白的。因此,我要求你们这批学生,一定要改变历史。你们这一批人,一定要出举人,出进士,这是你们为自己争光,也是为海南岛的父老乡亲争光。这也是老师的心愿啊。”
  老师的一席话,让我们每一个学生都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是啊,我们的身上,担付着海南教育的明天。
  也就是在载酒堂里,我和同窗姜唐佐、王霄等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有一天,老师苏东坡和黎子云在荷塘边垂钓时,发现一对燕子飞来,苏东坡便随口说道“春暖燕知归”,并让黎子云对下联。黎子云一时没有想出,正好我手拿诗书走过来。
  黎子云一见到我就说:“符确,你来对一下老师的对联,老师出的上联是春暖燕知归。”
  我想了想说:“就对‘道明人觉晓’吧”。
  老师一听,非常满意,连声说道:“符确,你是我学生中的一个可造之才,我相信,你将来必有出息,你的才华不在姜唐佐之下。依我看,姜唐佐是举人的料,你就是进士的料。”
  一听老师此言,我说:“谢谢老师的夸奖。”

  其实,在我的这些同学中,我最佩服的同窗也就是姜唐佐了。
  我曾经亲眼看到,老师苏东坡很欣赏姜唐佐的才华,曾在他的课册上写道:“云兴天际,欻若车盖……惊雷出火,乔木霏碎。殷地爇空,万夫皆废。悬溜绠坠,日中见沫。移晷而收,野无完块。”并称赞姜唐佐“文气雄伟磊落,倏忽变化”,认准姜唐佐日后必成大器。后来,苏东坡辞别姜唐佐时,送给姜唐佐两句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并说日后他登科,再为他续成诗篇。由此可见,姜唐佐在老师心中的地位有多高啊。
  但我没有想到,老师对我的评价竟然比姜唐佐更高。

  3
  老师北归以后,同学们也就各自回家了,我也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赤坎村,勤奋读书,准备科考。
  众所周知,我朝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
  宋初科举,仅有两级考试制度。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的人才担任官职,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
  但阴差阳错的是,我却因为生病错过了两次科考。要知道,科考是三年才举行一次的啊!
  在这六年的时间里,我经常收到了同窗姜唐佐的来信:
  姜唐佐在信中说:
  老师北归不久,他果然考中了举人,成为海南历史上第一个举人。
  崇宁二年(1103),他在河南汝阳遇见苏辙,方知老师苏东坡已去世。老师送给他的那两句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也让苏辙给补足了。
  苏辙为胞兄补足那两句赠诗曰:“生长茅间有异芳,风流稷下古诸姜。适从琼管鱼龙窟,秀出羊城翰墨场。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锦衣今(一作他)日千人看,始信东坡眼力长”。
  姜唐佐在信中还说:恩师在世时,就曾经说过,你的水平在我之上,所以,我也对你提出一个要求,你应该“开琼甲第”,成为我们海南的第一个进士,不负老师生前对你的厚爱!
  读完了姜唐佐的信,我这才知道,老师竟然在北归途中逝世,一想到师生从此离别,心中更加悲痛。
  而一想到老师和同窗对自己的器重,自己更应该责无旁贷,是啊,自隋唐以来,我们海南岛还没有出现过一个进士啊!我应该改变这一历史。

  4

  为了心中的梦想,我更加地沉静好学。
  有一次,我在家中的油灯下苦读。妻子把糯米糕端到我的桌子前,让我边吃边学。当妻子回来取碗时,却发现糯米糕吃完了,糖浆却没有少。再看我的嘴边,全是黑黑的墨汁,原来我低着头看书,把墨汁当作糖浆吃了。
  一看到我嘴边黑黑的墨汁,妻子笑了:“你啊,真是学成一个傻瓜了。”
  我这才发现,原来我把墨汁当成糖浆吃了。
  我告诉妻子:我的科考目标就是考上进士,填补我们海南岛的这一个空白。
  1107年,大观元年,朝廷在昌化郡设立镇州。一想到州试就在家门口举行,我真是喜出望外,我知道,按照朝廷的政令,我如果能够考中镇州解元(第一名),那么,我就可以直接免考省试,而是直接前往京都东京参加殿试了。
  1108年,大观二年,我从容地走进了解州州试的考场,沉着冷静,从容答题。
  当我走出考场时,我看见妻子抱着儿子,在外边等待着我。一见到我,妻子就问我考得怎么样,我甜美地笑了。
  果然,当州试放榜时,我考中镇州解元(第一名),实现了自己梦想的第一步。

  5

  1109年春天的一个早晨,亲朋好友都来到了赤坎村。他们都是怀着一种崇拜的心情来为我送行的。因为我将前往京城东京,参加本年度的殿试考试。
  父亲拍着我的肩膀说:“儿子,我相信你一定会成功的,你一定会成为我们海南岛的第一个进士。”
  在众人的目光中,我辞别了父老乡亲。妻子伴我一路北上,她的目标是送我上船。
  妻子说:“符确,从我们赤坎村到东京,一共有多远啊?”
  我说:“大约五六千里路吧!”
  妻子说:“你记住,在东京的花花世界里,你可不能花了心,考完试以后,你就回家,免得父母担忧。”
  我点了点头。

  在琼州海峡的渡口处,我和妻子话别以后,登上了渡船,望着妻子越来越远的身影,我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我们之间的爱情:
  我的家乡赤坎村,有一块神奇的石头,其形态就像是一头大象,故名曰“象石”;这块象石鬼斧神工一样,屹立在另一块大石头的上面,气势相当的磅礴。更为神奇的是,此石一经敲击,就发出“咚咚”的响声,其声悠悠扬扬,经久不绝,故又叫“咚石”。
  传说这块石头它能给勇敢者以智慧、也能给勤奋者以收获、它能给懦弱者以坚强、也能给善良者以欢乐。当然,更为传奇的是,传说这块石头还能够给青年男女带来如意的爱情。
  我就是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认识了我的妻子。
  那一天,她趁着象石没人时,来到了象石的旁边,拿起一块石头轻轻地敲打着象石祈祷着心愿。那悠扬的声音惊动了坐在昌化江边读书的我,于是,我也来到了象石的旁边,只见一个秀外慧中的女孩子正在敲打着象石,一见到我突然出现,女孩子羞红了脸,看了我一眼以后就匆忙离去。
  女孩回眸一笑的眼神让我知道了这人世间真的有一见钟情的爱情!
  几天以后,我的媒人就到女孩家去上门提亲,并得到了我想要的结果。
  在一个清风凉爽的夜晚,我们相约来到了相识的地方:象石的旁边。我们两人坐在象石旁边的一块大石头上,一起谈天说地,谈到兴奋时,我情不自禁地想去拉她的手。
  没想到她却闪到了一边,羞红着脸说:“我以前曾经和一位小伙子相过亲,但就因为他对我动手动脚的德行我很讨厌,后来,这门快要成的亲事也就拉倒了。如今,虽然父母已经同意了我俩的事情,但你也不能对我动手动脚,到了结婚那一天,我就是你的了,你想怎么碰就怎么碰。但现在你不能碰我。”
  一听完她的话,我更加相信了自己的眼光。
  果然,婚后,成了我妻子的她,成了昌化江一带少有的好媳妇。

  6

  经过了漫长的旅途,我终于到达了东京(今河南开封)。
  东京真美啊,你看那高耸入云的铁塔、你看那庄严肃静的相国寺、你看那威名远扬的天波杨府、你看那雄伟的开封府、你看那富丽堂皇的皇宫……
  尤其是汴河一带,灯红酒绿、金碧辉煌啊!我们的京城,真不愧是一座国际大都市啊!
  但所有的这一切,都不为我所动,我投入到殿试考前的准备工作中。
  在殿试的考场上,我又一次地从容答题,又一次的得心应手!当我走出考场时,我抬头看了看京城的晚霞,啊,京都的晚霞真美,就像是母亲脸上的温情、就象是儿子脸上灿烂的笑脸、我知道,我成功了!我完成了恩师苏东坡的心愿!
  又一次漫长的旅途后,我从东京回到了我那遥远的家乡——海南岛西部地区的赤坎村。
  迎接我的是亲朋好友如花的笑靥,还有乡亲们深切的期盼目光!

  7

  昌化郡的信使团是敲着锣打着鼓走进赤坎村的,这种阵势是赤坎村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也是海南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符确考中进士了。”
  “符确成了我们海南岛的第一个进士。”
  “这是一个开琼甲第的壮举,也是一种“珠联海甸,笔破天荒”的壮举!”
  “符确破了天荒,是我们整个海南的光荣!”
  几乎与此同时,鞭炮声骤然响起,赤坎村的每一户人家都为我鸣炮祝贺!
  这村庄的鞭炮声与昌化郡信使团的鞭炮声混成一团,在1109年的岁月里,久久地回荡在赤坎村的上空,回荡在感恩平原的天地之间,回荡在美丽的昌化江边。

  8

  父亲不知何时走到了我的身边:“儿子,你明天就要前往韶州担任太守了。今天,我让你母亲为你也为全村人都做了几十桌好菜,全部都是我们昌化江中自产的海鲜,你好好品尝一下,一去到韶州,就吃不上家乡的饭菜了。”
  “父亲,要不然你跟母亲和我们一起去韶州吧!”
  “那不行,这里还有你那么多的兄弟姐妹呢,再说了,父亲也已经离不开这片土地了。父亲想跟你说的是,你去韶州担任太守,一定要为政清廉,秉公办事,成为一个人民拥戴、政绩突出的朝廷官员。要记住,你是海南的第一个进士,应该说是一个青史留名的人,所以,你要对得起自己的这份荣誉!”
  我情不自禁地点了点头!

  在为我欢送的宴会上,我举起酒杯,和家乡的父老乡亲一一碰杯:“父老乡亲们,谢谢你们来参加这个宴会,我想跟大家说的其实就只有一内容:明天,我将去韶州担任太守,我一定为政清廉,秉公办事,成为一个人民拥戴、政绩突出的朝廷官员。等我致仕以后,我还会回到这里,回到家乡的土地上,开办学堂,教育我们的子孙后代,我一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我们的感恩平原,为我们的昌化江地区,培养出更多的举人和进士。”
  我的话语未落,就响起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9

  昌化江边,赤坎村通往官道的大路上,又一次地尘土飞扬了起来。
  家乡的每一个家庭,所有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他们都自发地来到这里,为我送行。
  望着父老乡亲们的一张张笑脸,我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我告诉自己,我一定还要回来,兴办学堂,传播文化,我要感恩这片土地,用自己的知识回报这片土地。
  我和妻子儿子坐上了昌化郡为我一家备好的马车,缓缓前行!
  我和父老乡亲们都挥动着自己的右手,与对方告别。
  这时,鞭炮声又再一次地响了起来,回荡在赤坎村的上空,回荡在感恩大地的天地之间!
  我知道,这1109年的鞭炮声,它还将永远响亮在我的人生前行的道路上,它还将响亮在明天的海南大地上!

  2011、6、20


1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12-6-16 19:20 |只看该作者
  用第一人称来写海南历史上的第一位进士,角度新颖,文字的历史感也好,问好文老师!{:soso_e160:}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2-6-17 11:16 |只看该作者
无论是手法还是文字,堪称一流!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2-6-20 14:58 |只看该作者
这等表达第一次看到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2-6-20 15:01 |只看该作者
    转载关于老师的文字
来生嫁给苏轼    /梁衡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在这样卷帙浩繁的历史长卷中,文人有如宇宙的尘埃,你明明知道他们是存在的,可你想捕捉他们时,他们却又从你的身边倏忽而逝。只有才子,才能倾一生之能量在浩瀚历史中燃烧瞬间,留下一道耀眼的星光;而大才子是可以比恒星的,始终光照天宇,明亮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然而,在这些才子乃至大才子中,人品、才气堪与苏轼比肩者真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都说女人最容易被文字所打动,五千年来,真正用文字打动我心弦的惟有苏轼一人而已。才子佳人的婚姻,历来是婚姻的至高境界,那么,我要认真地,虔诚地,刻苦地……修炼今生,也许上帝受了感动,可怜我的一片苦心,让我转世投胎为一个才貌双全的美人,满足我千年等一回的愿望——嫁给苏轼。虽然他曾经有过三任妻子(姬妾尚不算在内),虽然他的妻子的寿命都不长,然而,我仍然愿意把生命浓缩成一束烛光,辉映在他的指间心上。哪怕只有十一年(他的女人总是跟十一这个数字紧密相关)。哪怕为此,历尽千年的情劫。



     纵览古今,如苏轼般真性情者实乃凤毛麟角,这一点,从他对待妻子的情谊上可见一斑。第一任妻子王弗与苏轼生活了十一年后病逝,苏轼在她埋骨的山头亲手栽下了三万株松苗。三万株啊,要种多长时间,点点滴滴的泥水中,包含了多少情和爱!他是把自己那一缕相思化成了三万株万古常青的松树,经寒历暑,沐雨栉风,岁岁年年,生生世世,守侯在爱妻身旁。又是十年后,苏轼为王弗写下了那首令所有读懂了的人摧心扼腕、痛断肝肠的《江城子·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生时十年相伴,死后十年相思,王弗何幸,得如此优秀的男人“不思量,自难忘”,“年年肠断”!作为女人,得其中一个十年就已足矣,二十年乃至一生的魂牵梦绕,王弗地下有灵,也该笑得如鲜花般灿烂吧。何况此时的苏轼已于六年前娶了小苏轼十一岁的王弗的堂妹王闰之了。苏轼并没有因有了新欢就忘了旧情。

      再说王闰之。作为进士之女,嫁一个年轻貌美前途无量的书生应该不成问题;作为王弗的堂妹,她是应该了解甚至见过苏轼这个姐夫的。能以十一岁的年龄差距去做填房,除了崇拜和敬佩,大概就是感动于苏轼对妻子的深情厚谊了。不幸的是,二十五年后,王闰之又病逝了。这个陪着她宦海浮沉在黄州惠州儋州的穷达多变中绝无怨尤的贤德妻子、视前妻子如己出的贤德母亲的去世,使苏轼的情感再受重创。苏轼曾誓言生则同室,死则同穴,王闰之死后百日,苏轼请他的朋友、大画家李公麟(龙眠)画了十张罗汉像,在请和尚给她诵经超度往来生乐土时,将此十张足以传世的佛像献给了妻子的亡魂,并终于在十一年后由苏辙将停放在京西一座寺庙里的灵柩与苏轼埋在了一起,真正实现了生则同室,死则同穴的誓言。

     除了这两个妻子外,还有一个由侍妾扶正的王朝云。这个十二岁进门的丫头,几十年来侍奉在苏轼左右,在他最得意时,也在他最倒霉时。特别是在苏轼最后的海南流放的岁月里,在那些侍妾“树倒猢狲散”的时候,朝云的生死相依,更应该源于刻骨铭心的敬爱,这个比朝云大二十六岁的“白须消散”的“病翁”,能打动朝云的除了才气,应该就是深情了。朝云没有看错,三个妻子中,苏轼给朝云写的诗词最多,苏轼称之为“天女维摩”,以知己看待。大概是上天也嫉妒苏轼如此得女人的爱恋吧,三十三岁的朝云在扶正了十一年后又病逝,苏轼将她埋在惠州城西的丰湖边上,俯瞰二人一起开辟的放生池,一湖净水,有如朝云的一片丹心,竟然令苏轼不忍重游。朝云死后,苏轼就一直鳏居,再未婚娶。他给朝云的楹联是: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每逢暮雨倍思卿”,在苏轼此后的日子里有多少夜雨孤灯,朝云就这样款款地走在暮年苏轼的深情里,直到永远。苏轼的所有真情都是实实在在地落到实处的,不像屈原,对美人空怀一腔爱恋,无一落到具体人身上,还得让后人来来去去地猜。(我一想到把个又老又丑的楚怀王比成美人,就怀疑屈原的审美水平。)

     每一想到苏轼对这三个女人的情和爱,我眼里心上总是有些潮湿,思绪软软地蔓延开来,弥漫成一片旷古的遐思遐思中我又想到了苏辙。

    苏轼的真性情还彰显于对弟弟苏辙的兄弟之情上。千百年来家喻户晓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前面的小序上,写明了是“怀子由”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无眠的思念,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殷殷关切之祷告,无不流溢着手足深情,在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后,一个阴错阳差的误会使苏轼误以为皇帝要杀他,在心惊胆战中他首先想到的是弟弟,给苏辙留下了两首诀别诗,愿与子由“世世为兄弟”;自海南返乡途中,苏轼病重,念念不忘的是:归来之后始终不见子由。兄弟情深,以至于此,有兄如此,夫复何求?

     这样一个重情重谊的男人,这样一个兄长和丈夫,普天之下,能有几人?怎不令无情的“豪杰”仰倒,怎不令游戏爱情的男人汗颜!应该说柳永和杜牧都是很有女人缘的,可到头来,不也是“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既是青楼,又是薄幸,更没见史书有过他们对妻子耿耿相思的记载。所以,千年的搜寻中,我要嫁给苏轼,嫁给一个有情有意的兄长,嫁给一个全心全意爱妻子的男人。

   苏轼的率真也可以理解为正直。在新旧两党各自为了自己的利益拼杀得如火如荼时,苏轼没有为了一己之私随风而倒,王安石的新法中有推行榷盐——食盐官卖的法规,盐价高得百姓买不起:“岂是闻《韶》不知味?尔来三月食无盐”,基于对芸芸众生的关爱,苏轼不完全赞成这个新法;当司马光要全部废除新法时,他又坚持说新法中有利于国富民强的部分,应有所保留,官场中挣扎了大半辈子了的苏轼,始终没有学会左右逢源,八面玲珑,并且一有不快意的事,便“如蝇在食,吐之方快”,此等坦荡胸怀,玻璃人生,才可以说是真正读过圣贤书的文人,才可谓书生本色。难怪他入狱后,无论政见上相容还是相悖者,都多方营救(这其中包括王安石和司马光),不是人格魅力,何能如此?一个征服了同性的男人,才是男人中的帝王,嫁给这样的男人,你就是王后,走到哪里,你都可以把骄傲写在脸上,把胸脯挺得高高,把腰枝扭得乱颤,把脚步走得铿锵;走到哪里,你都可以笑得日月生辉,山河添色。这样的男人,谁不想嫁呢?嫁给他,我不会像王弗,在他因诗获醉时,痛烧他的诗稿,我会做朝云,为他收拾行囊,伴他一路远行。

    从才子的角度上看,李白无疑是大才子。但李白有点冷血。遍寻李白的文字,很少有涉及情谊的,更不要说男女情爱。李白是不屑于谈情说爱的。李白与杜甫曾有二十多天的同游蒙山,两人曾“醉眠秋共被,携手月同行”,这令杜甫铭刻于心,时时思念,直接寄赠、思念李白的诗,就有十首,《梦李白》《天末怀李白》等诗,写满了梦中的长相忆,而李白似乎只是在当时分别时留下了两首后,再也没有了后来。李白最爱的是他的酒,其次是他的游山玩水,再其次是他的牢骚。苏轼也爱酒,还爱喝醉,醉了便与朋友在“杯盘狼藉”后“相与枕籍乎舟中”大睡到天亮,真是如一张白云般洁净的心,他从不怕什么酒后失态,更不介意别人是否嘲笑,喝得酣畅,醉得坦然;他醉后也赋词:“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觳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赋完后便倒头大睡。有人持此词以告太守:“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不是顺江脱逃了吗?害得有监视他行止职责的黄州太守慌忙寻找,坡翁却在床上鼾声如雷。一个如此悠然于心、忘怀于外的苏轼是以把杯为乐的,他是崇尚“诗酒趁年华”的。他“把酒问青天”,他“酒酣肝胆尚开张”,他“一樽还酹江月”,即使没有酒,“空杯亦常持”,他极少有“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愤懑,有的是“得之心寓之酒”的乐趣和对人生的透彻体悟。可以说,喝酒的态度最能看出一个人的本性,狡猾的人总是推脱,推脱不了就耍赖——不是偷着倒掉,就是以水代酒;奸诈的人常常后发制人,看别人喝醉而幸灾乐祸。我倒不是说每饮辄醉的人就是好人,但很本色地喝酒的人,必然是坦诚率真的可爱之人。苏轼把他自己平摊在天宇之下,扒开自己的胸膛晾晒他如婴儿般的赤胆忠心,千百年来,令人不忍伸手去捧。如此坦诚率真的人,总是可爱和可信任的,朋友信任,妻子更信任。一个与妻子“长相知,不相疑”的丈夫,古往今来,都是女人追求的终极目标。都说女人是为爱活着的,这话我深信不疑,我可以没有华冠丽服,没有香车别墅,但不能没有让我敬佩让我欣赏让我深信的人来释放我满腔的柔情,不能没有我的爱!



     我想嫁给苏轼的理由当然还包括他的潇洒和旷达。苏轼是我知道的唯一一个“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人。在他的一生中,无论得意与失意,他都不愁眉苦脸,他总能从困苦中找到乐趣。贬黄州、没有官奉、只好开荒于团练营的东坡以糊口时,还自称“东坡居士”,大有“审容膝之易安”的乐趣。一次途中遇雨,“同行皆狼狈”,独东坡仗藜徐步,引以为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蓑烟雨任平生”,如此的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谁能作到?“也无风雨也无晴”,如此的举重若轻,大无大有,哪个能行?我知道,屈原做不到,李白也做不到。屈原耿耿于“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仿佛自己是泰山极顶上最高的一棵松树,整个一个孤标傲世,终于成为一个“风必摧之”的林中秀木也就不奇怪了。李白只会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样走投无路的时刻“拔剑四顾心茫然”,在奉诏入京,授待诏翰林时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几乎是得意忘形;还假惺惺地说什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侍奉的倒不是权贵,是皇上,是皇妃!苏轼不是,在几度浮沉的宦海中,他顶多感叹“人生如梦”,便去“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去了,连个牢骚也没有。即使在病中,也是一片笑容:“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消散满霜风。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哪知是酒红”,看,这不是个捂嘴窃笑的老顽童嘛!“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真好像海德格尔是看见苏轼的人生,才触发的诗情。

     苏轼的性情真是太能诱惑女人了,能诱惑女人的还有他的才气。散文上可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比肩;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为豪放派鼻祖,千百年来堪与伯仲的只有辛弃疾;书法是“苏、黄、米、蔡”的“宋四家”之一;绘画以墨竹开南画派文人画之先河;能监修工程——苏堤;能烹饪出“东坡肉”、“东坡汤”等一系列食品;能采药配药、给百姓治病……我甚至找不出作为那个时代的人的苏轼,还有什么是不能的。可以说在其中任何领域能做出这样一个成就的,就堪称大才子,苏轼却钟天地灵秀于一身,揽人间才华于掌股,我遍览古今中外(也许我不够博闻)也未再得一人如此。他是上帝塑造在人间的一个绝版!



      苏轼从宋代丰神秀逸地走来,衣袂飘飘,屐痕蜿蜒。他长须白面,细眼含笑地走在无数敬佩他、欣赏他、爱慕他的才女的香闺里、心窝中。佛说,修五百年方能同舟,修一千年才能共枕。从苏轼乘风归去的公元一一零一年算起,已有九百多年,当我也乘风归去并转世投生时,应该有一千年了吧,在这千年的轮回中,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曾经如我一样地期盼过,但我仍愿意倾尽我的全部虔诚来祈祷:来生让我嫁给苏轼,嫁给这个上帝唯一的骄傲。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2-6-21 06:22 |只看该作者
让人眼前一亮的行文方式。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