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啊哩哩啊 于 2021-1-21 15:03 编辑
一、诗之声
我以为,诗是语言的艺术,其实最早是源于口语,文字是后面才有的。《毛诗序》里就有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所以,诗首先在言,其次才是在字。我以为,这种分辨其实蛮重要的,因为言里不仅有语音形式的概念表达,还有语气、音量高低、语音轻重。而在诗歌里,语气、语音、语调绝不是无关轻重的东西,而是与文字一样重要,甚至,有时是比文字表达具有更丰富的内涵。诗无达诂,不仅是字的释义有诸多可能,也是诗有多种读法的结果。
所以,拿到一首诗,我首先要读。读出来,才能发觉诗里的滋味。诗言志,这个志,繁体是写作誌,从言从心,是从心底流出的言,而这个言,则饱含着人的意、情、欲。真正心底的意欲一旦以言发出来,那就一定是如水般流淌出来的,所以,真正的好诗,应该是无障碍的表达,没有阻滞,没有犹豫,没有吞吞吐吐,那么,反应在朗读的感觉上,就是流畅,顺口,至于言下之意,字里之义或可犹抱琵琶半遮面般,那不是言的问题,是语言意义探寻的境域。
诗歌语言应该是有音乐性的,读起来应是有乐感的。人的心声,其实就是有节奏的律动,因此,音乐会引起人心底的共鸣。音乐和诗歌,会让人陶醉,就是那种音乐性迷人的结果。好的诗歌,会让人循着字面或声音符号,构建出一个质感丰富的意义的世界,这个世界情景交融,那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意境。待到那时候,字和音符都不重要了,凸显的是这个意义世界的整体,这就是所谓的得意忘言。
从诗的发展史上可以看出,宗教和神话是诗生发的温床,诗歌的节奏感,是诗带有神性的特征,因为那种节奏感,能打动人心,能引发意识深层那些被日常生活忽略的东西,那些东西并非是具体的可描述的,而是不可言说的,诸如情感、意志、欲望等形而上的东西。音韵可以唤起记忆,将多种形象融化进情和意之中,使人在思之深处,在语言不能到达之处领悟世界和自身。
而一旦诗的呈现失去语言的乐感,则就成为了字符的游戏,是字面释义搭建起的迷宫,少了内心自然流露的情感,换句话说,内心本真的表达逊色了,字符遮蔽或歪曲了本真。
江小蝶同学的这首诗,读起来多少还是有些阻滞,第二行和第三行的词句节奏以及之间的转换就有些不自然,第八行,第九第十行之间转换,最后一行,读起来多少有点不顺畅的感觉。在这些节点上,朗读者会明显感觉到作者思绪的停顿,似乎在在寻找合适的表达,不那么自然顺滑。而诗句一旦露出修饰的痕迹,则就不免会让人把观感从情感的触碰引向对字符的探究,本该是得意忘言,反而成了得言忘意,意趣顿时就减少了许多。当然,作者对诗句总体的节奏把握还是平衡的,123行,456行,78行,9 10行,11 12行,这个节奏清晰可见,从开头的快板到后面的慢板,犹如以独上西楼思悄然开始,以灯火阑珊收尾,感觉到情绪从愤懑到意兴萧然,洁身自好的背后,有些无奈。
二、诗之隐喻
三、诗之意象
四、诗之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