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也是一样。120回,好像回回都是在重写,好像一直都在拿捏,一直都在临歧路而哭。红楼梦光是开头,前八十回就明写了好几次。第一回。林黛玉出场。周瑞家的送宫花。一次又一次的开头,一次又一次拉近镜头。这就是说,红楼梦其实吧一直都是未完稿。故事一步一步的朝前发展,然后作者一步三回头,回头修改刚刚写完的前几回。这种循环往复,造成文章自指,自我镜像,自我陷落。
红楼梦里面的人物也是这样的,一方面是要按照故事情节朝前走下去,一方面又得回过头来为自己找一个走下去的充足理由。这种情节叙事造成一种感觉:人物形象一方面好像是随机开放的,不知会走到哪里;一方面又好像命运是注定的,早已规定结局。每个人都在狗咬尾巴,团团转,难自拔。
那么,谈论任何一个人,包括谈宝钗,就遇到一个迷宫。明明是在谈这个人正在做的事情,回头看看发现是她的镜中影子,而且仅仅是多个镜像中的一个,于是迷惑,哪一个才是真的。
走出这个迷宫,就需要一根线。先把线头固定在一个基准点上,然后走下去,每走一步,线就成为记号,标记着走过的路是真实的不必重复,最后才能走出迷宫。
那么问题来了,谈宝钗,线是什么线?线头拴在什么基点上呢?基点选不准,如果把线头拴在风头上,风随心动,一会儿就乱调。
所以说,谈宝钗,先把线头拴准,拴在一个准点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