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暮雪 于 2012-12-27 07:17 编辑
我这个人有两个特点,一是虚荣,二是装B,所以,今天在酒没有喝好的时候,闲极无事,忽然想到令箭称我为“六星第一评论”,奶奶的,什么概念。所以,我迫不及待地又来装一回大尾巴狼,把狐氏点评再上道菜。当然,请各位获奖选手都进来学习一下,请记住四个字:谦虚谨慎。再加四个字:有则改之。
《香姨》
第一名自然是重点打击对象,否则显示不出我老狐狸的能耐。《香姨》这篇散文几乎详尽了香姨的一生。作者把一切悲剧都落到了香姨的身上,这一点有点像余华的《活着》。名著都是悲剧么,咱这第一名当然也得是悲剧。忘记了,还有点苏力的《姑姑》的风范。
这一批评委基本都属于温和派,喜欢看煽情的文字,看自然的东西,骨子里希望温暖。当然,除了那个不让人待见的一针见血。
闲话少说,书归正传。
其实这篇两千多字的散文,容量与跨度却足够大。但这样的散文,作者用了白描的手法,每个重要的桥段几乎用了同样的桥段,而且非重要桥段,也几乎用了差不多的字数。所以说,在构架上技巧似嫌不足。
这篇散文还有个缺点也许是罗嗦一些,作者不想写,却没办法丢掉的一些东西,叙述得过于罗嗦。譬如说:“大孙子叫喜良。。。。”这一段,十几个字几乎就能搞定,而且不伤文意。上一段几乎只要写“香姨一时老了很多,话也少了,而且总是走神。”
第三是表现手法有些普通。让读者感到痛不够痛,喜不够喜,阅读起来山水少了些,一直走在马道上。
我很可惜,这篇文章,用万字的篇幅,写成小说,会很好。
当然,这篇文章肯定有很多地方可圈可点:一,行文流畅,文字温暖不生涩;二,不空泛,内容充实;三,文字技巧虽然不够出奇,但很娴熟,所谓熟能生巧;四,语感不错;五,题材好,细节好,一个农村的悲情故事,无论老中青,都似曾相识,所谓细节让人共鸣。
《芸姐的腰鼓队》
这篇小说文字上并不能取胜,相反我以为作者的文字能力还需要加强。比如说“她想,如果没有这些蛀虫,天空会晴朗得多。她恨死了这些贪污的挖企业墙角的。”仿佛是红色电影里的对白,特别得不真实。
细节上也不是很突出,比如:“她说,你这批货严重的质价不相当,不能入库。”,我想一个库房保管最多说质量不过关,不能入库,至于“质价”应该不是她的事情。又如:同帐面比对差了三把扫把,厂长说,帐物不符,没有爱厂如家精神,没有责任心!让她下了岗。为了三把扫把就下岗的事情,仿佛不够真实,我觉得还要曲折一点好。
但小小说总体写得还不错。细节上的失误往往不能掩盖总体构架的胜出,所谓瑕不掩瑜。这篇小说最令人称道的地方是,主角下了岗,并不是发奋图强,做了老板,然后也学会打击报复。这样的桥段,太让人不齿。主角仅仅是做了个腰鼓队长,也学会了和厂长一样,最终效果便出来了,让人会心一笑,从容地反映了社会,反映了一个人的劣根性。
最后,我觉得这篇小说的暗示还是成功的。它在行文中不断埋下伏笔,不断暗示,最终水到渠成。
《火车上的男人》
请允许我直言,这不是一篇好散文。
其一、这种流水帐式的记录,是最让人头痛的东西,一点结构都没有;
其二、文字罗嗦,异常罗嗦,6000字的篇幅,挤压后可以不超过2000字;
其三、散文散到家了,连神都散了,看完后,我很茫然,不知道作者到底要表达什么?“人性的冷漠与温暖?”,我以为如果截一两个片段来写,则更好。
如果要说可取之处,我想作者文字的功底不错,一些句子还是比较动人心弦。
我不得不说,一个老写手,在这篇文字中犯下了低级错误。
《凤凰散记》
我打赌,作者看过沈先生的《边城》,而且仔细看了,有可能写之前还看了。我也经常做这样的描摹,这对我们这些非专业作家来说,很必要。
不得不说,这是我喜欢的一篇小品文。文字精巧,语感极好,没有一点磕袢。这样的文字,适合在闲暇时,在温暖阳光下的躺椅中愉快的阅读。
文字中有情思,且画面感极强,譬如说“酒瓶子一溜拴起来,挂在门廊下,十分讨巧的模样。”这样精巧的句子层出不穷。
如果要说不足,我觉得有两点:一、移步换景中少量的地方出现短暂的断层,过渡尚欠缺;二,如果有个极短的,不虚的细节或事件穿插其中,则更有落实感,文字便更鲜活些。譬如《通谓人家》中的七个棉球或者是女孩如何开脸。这样读者、作者与你说描述的文字就产生了互动感。
《装满水的空杯子》
漂亮,我又看了一遍,确实是个写小说的。首先作者捏了一条线索“找人”,当这条线索有些弱了的时候,在中间又添加了一条“装满水的杯子”,两条线一实一虚,把小说就提起来了。
仔细看,小说的语言是灵活的,语感也不错,特别是对话,很能承重。
结构方面也很不错,开头百字便吸引了人,中间刚要跑偏的时候,迅速便收回,既完成了对主角生活状态的描写,又让小说从容走下去,最后嘎然而止,漂亮地完成水落石出。
细节也非常丰满,一点点罗嗦,为行文准备,无伤大雅。
这个写手的水平确实不错,如果要建议,我想如果其中出现个波折,找到一个似是而非的线索,再让主角扑个空,会不会更好?
当然,这个建议也只是个人观点。
《旅程》
这篇散文,写得细密,但细密之中也有漏网之鱼,比如说二姐的出现就莫名其妙,让我一直猜想这二姐到底是三娅的,还是我的。
细密有细密的好处,就是真实,细节丰满,但细密也有坏处,就是罗嗦。
整篇来看,还是成功的,但由于过细将读者的视角分散了。所以说散文不能面面俱到,可以截取几个点,一两个面,为一个要刻画的中心负责。
第一段,最后一段很成功,将“有时天晴有时雨”的三娅写得很丰满。相比较,中间的段落就有些弱,很难让人过目不忘。
文字很有特点,是个有技巧的写手,最让人难忘的是:“二姐前几年去了福建,一年到头信件寥寥,偶尔附一张相片,里头装着的人做着加减法:一个,两个,三个,两个,一个。人生大事尽在其间了。”自然而精巧。
《晓楼》
这个小说极细腻,所有的描写都很很到位,作者对细节的想象与精准度都可圈可点。一些细微的地方很有张力,比如他对自己不喜欢老王“丸子”的描述,很有功力。
譬如说“猫总是乖顺地卧在枕边,软糯的皮毛贴着他苍瘦的脸,他用手指点了点猫须,眯声卡了下壳,那须含羞草似地缩了缩,再点,又缩了缩,猫半睁了眼,他好像在猫瞳里看到了无限微小的自己,又好像不是,猫闭了眼眯声又起来了。”这样的段落文中有很多地方都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的敏锐而细致的观察力。
对于小说,我也很喜欢写细节,但后来我才发现,题材第一,结构第二,细节第三,文字第四。这也是令箭说我小说在六星得不了前三的原因。
这篇小说也和我一些小说一样,过于注重细节,过于意识流,强调了文字的气场,而忽视了结构。
一个即将死的人、一个社会底层的小民、一个妓女应该可以演绎出更为震撼的事件,但是事件被作者虚化,可能作者对这些非常有感觉,但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构架去串联他们。读完之后,我隐约记得两件事:1、老王的偷窥;2、一场简单的,妓女房门口的战斗。我想这些对表现作者的意图是远远不够的。
|
-
7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