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中国欣 于 2010-4-25 01:39 编辑
生于60年代末,大背景打上了时代烙印:“文革十年”、伟大领袖毛泽东、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相继逝世举国同悲、粉碎“四人帮”、唐山大地震等巨变,给幼小的心灵蒙上了诸多传奇色彩;小的来说:跳房子、跳皮筋、过家家、玩水、弹球、弹弓、唯一有点文化气息的是看小人儿书,童年单一并快乐着......影响最深的是童年的露天电影院,给童年插上了一个梦幻的翅膀。
那时放映的电影题材上受限制,比如苦难史和战争题材的较多。外国片朝鲜当时拍摄的《卖花姑娘》、《金姬银姬的命运》、阿尔巴尼亚的《初春》、南斯拉夫的《桥》;品种不多轮回地放,一些精彩对白和歌曲几乎全部会唱。如《桥》插曲“啊朋友再见,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如果我在,战斗中牺牲,你一定把我来埋葬。”如《列宁在1918》(原苏联)“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这句经典台词一直让我困难时用于自勉。国产电影样板戏如《杜鹃山》、《红灯记》播放频率更高,其它如歌剧《洪湖赤卫队》、舞剧《红色娘子军》、豫剧《朝阳沟》、吕剧《卷席筒》、《李二嫂改嫁》、我最喜欢的是黄梅戏《七仙女》、《牛郎织女》、越剧如《追鱼》、《红楼梦》、《碧玉簪》、《梁山伯与祝英台》。每次看完,我穿着姐姐的条绒大棉袄,对着我家穿衣镜,探出手边学唱边模仿兰花指。早期的黑白、彩色电影如《渡江侦察机》、《家》、《一江春水向东流》、《舞台姐妹》、《早春二月》、《青春之歌》、《第二次握手》,只要哪天放电影,吃完饭一抹嘴,拿了几个木板凳去占地儿,很多小伙伴聚拢一起边玩边等夕阳西下,看放映员不知从哪赶来忙活着搭幕布。等天慢慢黑下来,美美看完一部电影,脑子里充满了幸福的幻想。尤其是那部《家》,特别喜欢三少爷和四凤,于是牵连出丹凤眼明星王丹凤,于是开始给人家写信,也许是刚刚学习写信格式的原因,写后偷偷放到大队墙上挂着的简易信箱,一颗心便放下来盼,盼回信,等啊等、盼啊盼,虽从未得到回信,但希望却始终没变。
周末时常小尾巴般跟随哥姐们去队里干农活,辽阔的田野一望无际,就听得一个小人坐在田埂上、遥望着蓝天:“西沙,西沙, 祖国的宝岛,我可爱的家乡......”(电影《南海风云》),情绪饱满、声音洪亮、完全投入。待得梦醒,但见生产队员们停下手中活儿,个个注视的目光,便无语低下头,脸上泛起丝丝红润。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女孩,那是我。
电影魅力无限,小小村庄孕育着想飞的鸟儿。虽然即使上了高中,她还没有坐过火车,没有出过远门。但这不影响她乘着梦的翅膀飞翔。她考上了大学,自做主张报考了某大学新闻专业,成了某电视台的代培生,顺利地走进了她喜欢的工作领域,懵懂中选择了她喜欢的文艺类节目制作。也许是一封未果的信,坚定了她的梦想。
最初的工作很辛苦,从《走向金话筒》到《欢乐星期四》、她带着摄像和主持人、带上笨重的机器——追星,晨曦去深夜归、一天不吃东西。那时的明星没架子,一般是去家中采访。明星还很客气地备些水果。每次采访能深度了解一个人,之后且变做朋友。90年代开始干脆邀请明星到天津,在《欢乐星期四》搞起了月末大点播,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搞个小场子,明星和追星族一起零距离。很多感人的故事也曾经在这个极度热爱的工作被拥有珍藏。一封封贴着满满心愿的花信封,一次次被梦想激励救起的孩子:脑瘫患者、尿毒症晚期患者、他们的眼泪和坚毅的目光,当他们重新坚强面对自己多厄的命运、当一个孩子跟我说:我离开这个世界时,我想把我的身体捐献出来供医学研究、我不由对自己工作的神圣感产生敬意。同时感觉不管弱者和强者,他们给与我的是那么多。
以后我开始独立创办了一些文艺节目《明星打工族》、《绝对音乐》、《Mstar新星道》,从追星到造星,梦想未停、脚步不止。我也在工作中得到了百分百的满足。
前几日 单位建台50周年,一个年轻电视工作者做回顾片,他找到我说,《欢乐星期四》是伴着我的童年度过的,给我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回忆,我一定要重新回顾一下童年的梦。我的脸上露出了一丝自豪的微笑。
如今回首,只想感恩。感恩童年,从一个拿块玉米饼在寒冷北风中跳房子的女孩,成长为一个电视人;从一个一上车就呕吐脸绿(因为从小极度晕车)一天不能进餐无数次坚持追梦如今坐啥都安然无恙的追星族,到现在被同事尊称为老师的中年人。我,感恩生活,感谢困难,它是我的朋友,磨砺我的意志让我成长并成熟;感谢每一个从我身边经过的人,让我感受温暖和祥和。回首童年,我只想大声说:生命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珍惜自己 珍爱每一个生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