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听彝堂 于 2009-11-9 10:04 编辑
【老虢客话(11)】缙云记游
我闲逛到龙港,随意北上,一路走来,经温州、青田、丽水,就到了缙云。
缙云真是个好地方。客车绕着山路行驶,不经意的转过大山,豁然就映入眼帘一座县城,心中随之一喜。本想去河阳古居一看,已经傍晚,又下了小雨,只好匆匆忙忙找个旅馆住下。翌日,我便到仙都风景区看“黄帝祠宇”了。
缙云,什么是缙云?浙江丽水缙云怎么出现了黄帝祠宇?言之凿凿,大名鼎鼎,原来与黄帝传说有关。黄帝的陵墓在陕西省黄陵县的桥山之上,说起与缙云的关系来真是麻烦而有趣。
黄帝的出生地,《国语•晋书》记载:“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帝王世纪》载:“黄帝,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宝,见大电绕北斗枢星,照郊野,感附宝,孕二十四月,生黄帝于寿丘。长于姬水,有圣德。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以为名,又以为号。”就是说:黄帝的父亲是少典,母亲叫附宝。但是,黄帝与父亲没有血缘关系,是母亲感受天象孕育的。他生在寿丘,长在姬水,居于轩辕。那么,这个地方今天在哪里呢?闲话少叙,考证的结论是在甘肃省天水市东南马跑泉东边潘集镇小陇山一带。
回来说缙云。训诂一下,梳理一下:
先说“缙”。许慎《说文解字》:“帛,赤色也。”颜师古《说文解字注》:“缙,字本作晋,插笏于大带与革带之间耳。”这个解释看似合理。晋,是古人所佩的饰带,且是红色的。因为是纺织品,加个绞丝旁,读音不变。符合造字规律。
再说“云”。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即是说,云,是黄帝任命的官名。
然后说“缙云”。
(1)缙云是官名。《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史记集解》解释:“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也。春官为青云,夏官为缙云,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黑云,中官为黄云”。 这是说,黄帝下设的官职称为“云”,而且明确了“缙云”是黄帝的夏官。
(2)缙云是地名。《史记集解》:“缙云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当黄帝时任缙云之官也”。这是说,缙云这个地方的氏族是姓姜,炎帝的后代,因为在黄帝时到这里当官而落户于此的。
(3)缙云是人名。《史记•五帝本纪》:“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谓之饕餮。天下恶之,比之三凶”。 《史记正义》:“黄帝,有熊国君,乃少典国君次子,号曰有熊氏,又曰缙云氏,又曰帝鸿氏,亦曰帝轩氏。”这是说,缙云氏有个后代非常贪吃,大家都叫他饕餮。而且黄帝自己也称缙云氏。
上面的矛盾不知如何产生,但是,如何解决呢?
中华民族的起源,有二说。一个是“一元论”,即由一个地方起源,发展至其他地方;一个是“多元论”,即起源于不同地方,发展为多元一体。
先说“一元论”的。
说,《史记•五帝本纪》载:“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慝,天下谓之浑沌。少白皋氏有不才子,毁信恶忠,崇饰恶言,天下谓之檮杌。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天下谓之蟜杌。此三族氏忧之。至于尧,尧未能去。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谓之饕餮。天下恶之,比之三凶。舜宾于四门,乃流四凶族,迁于四裔,以御魑魅。于是四门辟,言勿凶人也”。
这是说,四个氏族有不好的后代,尧没有办法,舜有办法,采用的是流放的措施。流放到哪里去了呢?流放四方,即是所谓东夷、南蛮、西戎、北狄。这个意思是说,边远地区的人是哪里来的呢?那里原来没有人,是因为流放到那里去的“不才子”才有了人烟。浙江地处东海之滨,就将饕餮流放到这里了。饕餮是缙云氏后裔,地名就叫缙云了。
当然,这里有个问题,按前面《史记正义》,帝鸿氏与缙云氏都是黄帝的别称。但在《史记•五帝本纪》,分明是分别表述了。
再说“多元论”的。
上古时代民族组织是各个自发的原始部落,因为华夏民族日益强大,扩张与依附就成为融合壮大的必然。史书里这样的记载很多,如《太平御览》:“黄帝之初,养性爱民,不好战伐。而四帝各以方色称号,交共谋之,边城日惊,介胄不释”。黄帝:“于是遂师营垒,以灭四帝。”《墨子•贵义》:“帝以甲乙杀青龙于东方;以丙丁杀赤龙于南方;以庚辛杀白龙于西方;以壬癸杀黑龙于北方。”山东临沂银雀山出土的《孙子兵法•黄帝伐赤帝》有:“东伐青帝至于襄平”,可见老虢故乡襄平的历史悠久。当然,历史上最著名的战役,是涿鹿之战,就是黄帝战蚩尤。所以,征来战去,那么,许多氏族民族就逐渐依附,并以黄帝为始祖了。华夏图腾“龙”的形象即形成在这个过程中。黄帝的图腾是龙,龙的鱼身、禽爪、兽角、牲嘴等等,就是黄帝吞并、接受、融合其他部落后而综合的图腾形象。
现在,由考古学发现不少地方出现旧石器、新石器遗址的情况来看,多元论比较站得住。例如,《中国东北史》说:“太子河上游庙后山人是二三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早期的晚期猿人。”我的老祖宗当然是土生土长的了。
下面解释一下上面的矛盾之处。
浙江丽水这个地方,当时当然不叫缙云,当然产生居住着部落土著人,有河姆渡文化为证。当黄帝氏族强大扩展时期,这个部落就归顺了黄帝部落,认可了黄帝作为始祖。黄帝当然同意,就封了其部落酋长为夏官缙云官职,有了孙子,爷爷就称自己也是缙云氏了。同时,缙云作为地名即起源于此。在什么时间呢?因为缙云部落居晋水上游,属炎帝族范围,可能原来依附于炎帝,而黄帝征服炎帝之后,就并入了黄帝部落的。或者,饕餮一族,说是黄帝的对手缺德的炎帝的家族也好。由于历史观念是“一元论”的,所以,黄帝部落对除了自以为中心而外的东南西北就有所鄙视,妖魔化未开化的地方为夷狄戎蛮。但因为已经归顺为一体,就谎说他们是不肖子弟太恶,流放去四方边疆的。又因为已经统一于黄帝氏族,因而,黄帝形象就在各个部落神话起来了,关于黄帝的传说也就在缙云本地滋生蔓延起来。本来这里风景漂亮,后来又产生了道教,什么炼丹、升天、长寿等等乱七八糟的玩意,而黄帝是中华文明的首创者,传说他发明了文字、音乐、历书、宫室、舟车等等,所以,黄帝当然活四万八千岁,有《黄帝内经》著作等存世。而且,黄帝爱好旅游,消灭炎帝、蚩尤后,曾经“巡视四方”,当然要到浙江丽水缙云来看看,相当于现在中央领导视察了。后来,山水诗人谢灵运《游名山记》云:“缙云山旁有孤石,……中岩上有峰,高数十丈,或如莲花,或如羊角,古老云,黄帝炼丹于此”。又云“永嘉有缙云堂,意者谓鼎湖攀龙须者坠落,化而为草”。就是说黄帝炼丹成功,就在此驭龙而升天了。老百姓也妄想着跟随升天,但仅抓住了龙的胡须,于是,掉下来了。因此,此地有种草就叫龙须草。真是太能糟蹋祸害老百姓了!而所谓“黄帝往炼石于缙云堂,于地炼丹时,有非红非紫之云见,是曰缙云,因名缙云山。”则纯属牵强附会,望文生义了。
缙云地方确实好。黄帝祠宇在仙都风景区里,建筑宏伟,风光异样。一山如笋直立云霄,下面一湖,即鼎湖。门前吃饭的村庄叫笋川村。“黄帝祠宇”四字匾,乃小篆书法家大诗人李白的族叔李阳冰手迹。联曰:黄钟大吕丰碑祠雄南北,帝业宏图华夏宇冠古今。又联:拓土开疆大海于斯常叹小,经天纬地高山至此不称尊。又联:何必问津一峰直指升天处,谁能忘祖千秋永垂立德功。我喜欢的联是:黄土黄山黄海黄河自然皆黄种,帝祠帝宇帝乡帝水天下尽帝家。还有许多,恕不赘言。谨用白居易的《缙云山鼎湖诗》作此了结:
黄帝旌旗去不回,片云孤石皆崔嵬。
有时风激鼎湖浪,化作晴天雨点来。
呕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