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淡淡一片云 于 2010-6-1 14:42 编辑
赵树理的小说《锻炼锻炼》是“问题小说”,小说具有双重的主题。一方面,作者认为王聚海对待工作采取的“和稀泥”的工作方式是不恰当的,同时,对待农民中出现“小腿疼”、“吃不饱”这样的落后典型而又找不到更妥当的办法去治理感到困惑。这样的小说,写于1958年,我们可以看出赵树理当时内心的重重矛盾。
赵树理是真正具有农民气质的作家,“赵树理对于他的拟想读者与描写对象——普通的中国农民达到了烂熟于心的地步”(《现代文学三十年》),他的作品向民间文学汲取营养,实现了他的大众化、通俗化的文学主张,从这个角度上说,他是真正贴近土地的优秀作家。他不像一些永远无法贴近农村生活的人写出的有关农村的作品,给人一种隔的感觉。他的整个创作都融入了农村生活。
当生产和整风的任务紧密结合起来的时候,在农村中土生土长的赵树理却感到了困惑。一向善于像评书艺人一样讲故事的赵树理,在讲到“吃不饱”为了偷吃一点面条而欺瞒丈夫张信的情节时也是轻松不起来,造成这种不理智行为的根本原因是物质上的严重匮乏,然而作者在1958年却不能这样直说,他只好写“吃不饱”这样做的原因是她只把张信当作一个“过渡时期”的丈夫。
对待这种好吃懒做的行为,王聚海采取“按性格用人”、“和事不表理”的做法,而杨小四则采取写大字报、开批判会的粗暴工作方法,对于前者,赵树理的文字中有一点调侃,而对于后来,作者在文中没有明确表态。我觉得这篇“问题小说”重在提出问题,却不是像他以往那样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样复杂的历史背景下写出的矛盾重重的作品,当今的大学生很难理解。当然,来自农村的学生会好一些。现在看来,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显然不利于生产力的解放,所以,农村的生产遭受挫折。赵树理在继续他的探索,直到他在“文革”中含冤去世。
那样一天动不动就开会,整风,是不能让土地自己生出粮食的。农村需要真正爱土地会侍弄土地的能人,但是,在那样的极左年代里,这样的能人,还有多大的活动能量?这也许才是产生“小腿疼”、“吃不饱”这样的落后典型的深层原因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