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冷笑 于 2011-3-15 22:48 编辑
犹记年少观影时
说起我的观影的历史,得追溯到很小的时候,咿呀学语或是蹒跚学步?母亲抱着我走六七里远的乡间土路去仅存的知青点看电影,总是先看几段《新闻简报》,内容不外乎是老毛的最高指示,万寿无疆之类,然后就是那几部样板戏电影《沙家浜》、《红灯记》、《杜鹃山》、《智取威虎山》等等所谓的红色经典。记得有一次放映的竟然是《落花生》,并不是根据许地山的名作改编的电影,而就是关于花生的种植。在那个一切都要政治挂帅娱乐极度匮乏的年代,即便如此,也让观者趋之若鹜。
多年以后,我仍惊讶于自己那么小就有如此超强的记忆力?同时又在质疑自己:这些难道不是听了母亲的讲述你自己的附会的吗?
我们小时候最喜欢最敬佩最爱戴的人是老黄。
老黄是村子里的名人,几乎所有的人都对他很客气,因为他有一门令人羡慕的绝技:放电影。不管是谁,看见老黄就会问:啥时演电影啊?如果某天老黄说:今天晚上,大家都会兴奋的奔走相告,见人就传播这重大新闻,家家都要早早做饭,我们孩子则要早早占地去。
那时候,谁留在家里看家是很多家庭的激烈争论的焦点。在我们家,责无旁贷的就是父亲看家,以至于父亲经常玩笑的抱怨说:为了你们啊,我一部电影也没看过。
因为看家闹出的笑话是:村里有个人,自告奋勇的留在家里看家,待其他人走了以后,他把所有屋子里的电灯都亮着,自己也去看电影了。结果这出空城计在摆过几次之后,家里仅存的粮食被偷走了。不是所有的贼都是司马懿。
在我们孩提时代,看电影是件很奢侈很兴奋的事,成年后似乎任何一件事也代替不了小时候看电影带给我们的快乐。看电影的时候,伙伴中总有人会带着一块塑料布,铺在地上坐着看,坐累了躺着看,躺着躺着就睡着了,夜露沾衣也不觉得凉。每每散场后被叫醒,才要懊悔怎么又没看到结尾呢?
那时候我们的是非观念很强烈,看片子总是要区分好人与坏人。那时候的片子也很简单,好人坏人都写在脸上。鬼子国军总是愚蠢之极,我军总是机智智勇敢。多年后我才开始思考:既然鬼子那么幼稚且愚蠢,为什么能侵略了整个中国甚至亚洲?为什么抗战要打那么久?
。”
看过了很多的露天电影之后,第一次在电影院里看电影时,我九岁,在河南大姨家。大学刚毕业的表哥正在谈女朋友。那时的我还不知道什么叫“当电灯泡”,吵着闹着也跟着去了。所谓电影院,原不过是老毛时代的残破的礼堂。那是我第一次吃到五香瓜子,奶油的味道至今记忆犹新。此后再吃各种牌子的瓜子也没有那个味道纯正。那个时代的人都很傻,还不会造假。那天的放的片子不是电影,而是山东电视台拍摄的电视剧《武松》,被制成的拙劣的录像片子,色彩花花绿绿,声音也很古怪,动不动就快进,虽然如此,所有的人仍然看的津津有味。此后几天又看了《火烧红莲寺》和几部不知道名字的录像片,回家后在不知道录像为何物的伙伴中炫耀了好久。
当我们能独自去看电影的时候,文革早已结束,整治不再挂帅,文艺的束缚已经不那么大了,因此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些文革期间所谓的毒草影片:《天仙配》、《早春二月》、《林海雪原》、《野火春风斗古城》、《冰山上的来客》、《七十二家房客》《一江春水向东流》《马路天使》《夜半歌声》……也看到了很多经典的译制片,诸如《王子复仇记》、《蝴蝶梦》、《爱德华大夫》《罗马假日》《佐罗》……
不管怎么说,大陆的电影总是免不了要和政治环境挂钩。
和朝鲜好了,就放映朝鲜的电影,当时就有有才人把朝鲜的电影名字编成了所谓的串烧:“我是个《卖花姑娘》,住在《鲜花盛开的村庄》,是一位战斗在《看不见的战线》上的《无名英雄》,在《摘苹果的时候》,遇到了《火车司机的儿子》……”
和印度好了,我们就看了无数次的《流浪者》、《大篷车》;
和南斯拉夫好了,我们就看了无数次的《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和日本建交了,我们就看了好几部日本电影,《人证》、《远山的呼唤》、一再删减到无毒无害的《望乡》,据说当时只有政治觉悟很高的当官的人才可以看到完整版,才可以一睹阿崎婆青年时代做失足妇女的风貌,还有风靡一时的《追捕》,风衣墨镜的高仓健迷倒了无数的良家少女和少妇。
曾经偶尔也会放映越南和阿尔巴尼亚的电影,当时高人的总结是:中国电影新闻简报,越南电影飞机大炮,朝鲜电影又哭又笑,阿尔巴尼亚电影搂搂抱抱……随着中国和这几个国家关系的冷暖厚薄,一些国家的电影在大陆已然绝迹。
那时,大街小巷都在传唱《拉兹之歌》、《啊,朋友再见》、《草帽歌》,那些电影的台词大家都耳熟能详,对答如流,已经融入到生活中,每每说出都是会心一笑:
“看在党国的份上,拉兄弟一把吧。”
“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我代表党,代表人民宣判你的死刑。”
“别看今天闹得欢,小心日后拉清单”
“跳啊!昭昌不是跳下去了吗?唐塔也跳下去了,所以请你也跳下去吧”
“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莫哈莫哈,正晌午说话谁也没有家。脸红什么?精神焕发!怎么又黄了?防冷涂的蜡!”
大陆的电影放映史,也是我国朝三暮四朝秦暮楚香三臭四敌友不分的外交史。
回忆儿时的电影,就不能不说到这一部开创了新武侠片先河,轰动整个大陆,万人空巷一票难求的电影————《少林寺》
1982年,《少林寺》上映的时候,因为拷贝紧张,每个村子轮流放映,过期不候。轮到我们村子放映的时候,刚演到铁腿张被王仁则打死,放映机竟然坏了,大家骂声连连,失望之极,
老黄连忙紧急维修,因为今夜不放,明天胶片就得送走了。不知道何时能修好,大家等待了很久才悻悻而归。睡到后半夜两点,忽然广播大作,通知放映机机修好了,继续放映《少林寺》,我们赶紧穿衣起来,急急跑到村政府大院如愿以偿一饱眼福,终于看到了传说中的电影《少林寺》。我想,再也不会有哪一部电影会让人如此废寝忘食三更半夜追着去看了。
一部《少林寺》,造成经久不息的武术热,很多的孩子起早贪黑的练功,打沙包,将铅块捆在脚上跑步,甚至离家出走去嵩山拜师学艺,企图练成绝世高手。此后一系列的跟风之作,诸如《少林小子》,《少林寺俗家弟子》、《武林志》、《武当》、怎么折腾也难以望其项背。
就算在今日来看,《少林寺》也绝对是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此后武侠片一直是香港电影不可或缺的类型,一再大卖特卖,《少林寺》功不可没。《少林寺》也成就了今日叱咤影坛的一代功夫巨星李连杰。
此后,香港的电视剧就逐渐引进大陆,从《霍元甲》、《上海滩》到《射雕英雄传》,每一部都成为70后心目中不可抹杀的经典。露天电影的风光逐渐消退,就算老谋子拍摄的据说很暴露的《红高粱》也没能让全村的人倾巢出动。大家对露天电影的兴趣大减,没谁愿意继续在夜色里在寒风中翘首企盼看一部电影了,都习惯于在温暖的家中猫在被窝里看电视剧。少数几个条件不错的家庭,也有了录放机,互相传借着各种录像带。我们也有幸跟着看到了很多香港的录像片,知道了众多香港男女明星,以致于我们那几个好久都在讨论:都说香港九龙,除了李小龙、梁小龙、成龙,还有那几条龙都是谁呢?
杂七杂八说了一堆,以一个观影轶事结束吧:
香港影片总是写着领衔主演XXX,一位朋友问我,香港电影总说是领衔主演,领衔主演,这个“领衔”演了那么多片子,我怎么不知道他是谁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