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昆德拉,我很遗憾现在才开始读这个早就听说了的作家。(也许很年轻时读过,我印象中家里曾有个什么杂书都有的书柜,上面排列着家庭所有成员各自喜欢的书,年幼的我通吃,不求甚解。结果看了也等于白看.)
一本《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让我沉迷了两天。最近一直都在寻找类似予人智慧思考的文字,于是当我在书店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开篇的几句刚一跳入眼帘,我立即决定购买。(其实它是一本老旧的书,但是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正规书,书店也是老书折扣店,生怕别人会抢似的我紧紧抱着。)那几句是这样的:
永恒轮回之说从反面肯定了生命一旦永远消逝,便不再回复,似影子一般,了无分量,未灭先忘,即使它是残酷,美丽,或是绚烂的,这份残酷,美丽和绚烂也都没有任何意义。我们对它不必太在意……..
呵呵,这讲的不就是佛家的:凡所有相,皆为虚妄。看来东西方文化不过表达方式不同而已,人类的思考都有相通之处。只不过昆德拉的作品更是着眼于现实生活,从最微小的细节最隐秘的内心世界来阐释他的宇宙观。
他的小说不同于我们平常所见的小说那样着重描述事件的过程,在那个过程里去让读者体会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而是以第一人称却又置身事外的旁观者的身份直接叙述,随时随地进行刨析,仿佛一个拿着手术刀的医生冷静地切割着他笔下人物经脉里的每一缕灵魂。对他写作特色的评论估计已经有很多了,我也就不多说,学着我友长安一样,将最能触动我的句子做个笔记,一字字亲自打出来。这些话不是我说的,却是在说我的话。
关于政治:
在一切入侵,占领之下,掩盖着另一种更为本质,更为普遍的恶;这种恶的表现,便是结队游行的人们挥舞手臂,异口同声地呼喊着同样的口号。(我的理解是:媚俗的盲从与被挑动的热烈才是最可怕的恶。想想那些曾发生在我们国家里的各种激烈运动吧。)
罪恶的制度并非由罪人建立,而恰恰由那些确信已经找到了通往天堂的唯一道路的积极分子所建立。他们大无谓地捍卫这条道路,并因此而夺去了许多人的生命。但若干时间以后,事情变得无比清晰明了,原来天堂并不存在,而那些积极分子也就成了杀人凶手。
关于宗教:
《创世纪》的开篇写道,上帝造人是为了让人统治鸟,鱼,牲畜。当然,《创世纪》是人写的,而不是一匹马写的。因此,并不能完全断定上帝是真的希望人类统治其他生物。更有可能是人类发明了上帝,以便使其篡夺来的牛马的支配权合乎神圣法则。
关于经验:
我把缺乏经验看作是人类生存处境的性质之一。人生下来就这么一次,人永远无法带着前世生活的经验重新开始另一种生活。人走出儿童时代时,不知青年时代是什么样子,结婚时不知结了婚是什么样子,甚至步入老年时,也还不知道往哪里走:老人是对老年一无所知的孩子。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大地是缺乏经验的世界
关于爱情:
他猛然惊诧地发现其实自己并非不幸。她的人在不在根本不像他所以为的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她在他生命当中留下的那道灿烂而神奇的印迹,无人可以夺走。
她倒是觉得人类夫妻的这种创造,本来就是让男女之爱从根本上就不及人与狗之间可能产生的爱……这是一种无私的爱,因为特蕾莎对卡列宁(狗名)无所求,她甚至不要求爱。从不提令夫妇头疼的问题:他爱我吗?他曾经更爱别人吗?他爱我是否比我爱他更深?正是这些将爱情扼杀了。如果我们没有能力爱,也许正是因为我们总渴望得到别人的爱,而不是无条件地投入其怀中并且只要他这个人存在!并且从不想去改变他!(此段稍有改动)
太多了,此书的每个细节每句话,意象繁复,隐喻贴切高明,我只能简单罗列几个自己极其认同,感触一致的来。随着男女主人公走进那个飞舞着蝴蝶的房间,我那犹如聆听人生牧歌似的阅读终于也结束了。我准备喘口气之后,继续进入米兰·昆德拉的下一乐章。
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相反,完全没有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轻,会高高地飞起,离别大地亦即离别真实的生活。他将变得似真非真,运动自由而毫无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