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说的是什么呢?平畴是原野的意思,那么这句话就好理解了。这样一幅诗中有画的美景是谁的手笔呢?作者就是陶渊明。当代哲学家李泽厚在论述现代人心灵的归属时提出了人与自然相互交融,回归自然,这一句,就是他文章《人的自然化》的引子。就是这句诗,第三次激发了我想写一点叫我无限敬仰的陶渊明、和有关他的一些感悟的激情。
第一次想写陶渊明,那是看了余秋雨的《重山间的田园》。这篇中,余氏先谈及曹操和诸葛亮在文化人格方面的不同,一个浑茂大气、一个鞠躬尽瘁,然后引出200年后的那些清谈、喝酒、吃药、打铁的“魏晋名士”过来比较,这一比,曹操和诸葛亮的共性反倒出现了,都是乱世之中的奇才。时间再拉的远一点,镜头再长一点,再退后100年,引出另一个异类,那么就会发现,连曹操、诸葛亮与魏晋名士之间也有共同之处了。例如,他们都名重一时,他们都意气高扬,他们都喜欢扎堆……而我们要引出的异类正相反,鄙弃功名,追求无为,固守孤独。
这个异类,就是陶渊明!
这种层层累进,逐步比较推出主人公的写法让我顿开茅塞,百脉皆开。我想,以后我也可以这样写一点文章了。
在分析了这样三种人格形成的历史原因和当代人对他们的一些误解之后,余氏理所当然地要质感的推出陶渊明的一些作品作更深一层的感性分析。
你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其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这首诗的名句,一般认为是最能表现陶渊明风格的佳句,被历代传诵。奇怪的是,对于这首诗,我竟和王安石一样,最喜欢的是头两句。王安石认为这两句“奇绝不可及”,“由诗人以来,无此句也”。世人常受伤害,人生总有烦恼,对待这些伤害和烦恼,陶渊明告诉我们在纷扰的“车马喧”世界中保持一种深刻的平静、获得定力的诀窍,那就是,“心远”。
我是喜欢庄老哲学的,这样的“心远”是老庄的平常的哲思,但是,通过陶渊明如此悠悠、平实而又随意的语气唱出,给我的感觉是醍醐灌顶、百脉顿开、警醒而震撼。哲理入境,玄言具象,概念模糊……诗意表达的哲理竟会如此美妙,我的心灵好像被一种大平静而又大深邃的天使柔柔地抚慰了一遍,那感觉不可名状却妙不可言,正像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再往下看,我的心越来越平静。说完《桃花源记》的文学特点以后余秋雨说:
“历来绝大多数中国文人,对此岸理想和彼岸理想都不认真。陶渊明对他们而言,只是失意之后的一种临时精神填补。一有机会,他们又会双目炯炯地远眺三国群雄式的铁血谋略,然后再一次次跃上马背。
过一些年头,他们中一些败落者又会踉踉跄跄地回来,顺便向路人吟几句“归去来兮”。”
“我想,这些情景不会使陶渊明难过。他知道这是人性使然,天地使然,大化使然。他不会把自己身后的名声和功用,放在心上。
他不在乎历史,但拥有他,却是历史的骄傲。静静的他,使乱世获得了文化定力。
当然,一个文人结束不了乱世。但是,中国历史已经领受过田园和桃花源的信息,连乱,也蕴涵了自嘲。
自嘲,这是文化给予历史的最神秘的力量。”
合上书,我看了看表,已经是半夜两点三十分!
我觉得,我十分清醒、快意,一时还难以入睡,我的感觉告诉我:我看到了世界上最好的书!
|
-
2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