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华夏儿女 我看到了世界上最好的书(二)
查看: 2319|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看到了世界上最好的书(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11-6-10 21:4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在众多的古代文人当中,我是如此的喜爱陶渊明,我就找一些他的作品来看,好在他的作品都已过了版权期,上网下载就可以了。我看了他的《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  并序》、《五柳先生传》及《陶渊明简介》。这个能把自己“桃花源梦”做成整个民族的梦的人,给了我们定力又给了我们感动,为了这,我还是要写陶渊明。

    在自传式《五柳先生传》中,陶渊明说自己“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寥寥数语,就说出了我读书时的心境,好一个“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一时刻,天地之间,只剩一个书痴,真正的忘我;他自嘲:“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真真道出了众多嗜酒者的心态。魏晋名士、李白、杜甫、欧阳修、苏东坡都深谙此道,个中滋味只能意会、只能共鸣,不可言传,这是不善饮者不能体会到的心灵美味。

    对于“好读书,不求甚解”我曾经长期不能理解,因为,我知道像陶渊明这样赢得巨大成就的文学家如果“不求甚解”那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但是余秋雨却说:“一钻牛角尖就会把美梦钻破。不求甚解,是一个杰出人物避过文化陷阱的基本策略。”这句话对我来说恰如空谷足音、如雷贯耳。像我这样痴迷的家伙,真应当向余氏和陶氏这些杰出的人物学一点做人的策略。

    2010年初,余秋雨发表了他的新作《问学余秋雨》,这是他为北大学生在凤凰卫视公开开讲了一年的中国文化史课程以后,自己整理讲课内容而录写的一本书。书中他以《一座默默无声的高峰》为题再一次和北大同学一起讨论陶渊明。

    有一个亮点,那是刘璇同学说到的陶渊明《挽歌》中的四句:“亲戚或余(还有一些)悲,他人亦已(已经唱起)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山陵)。”是啊,亲戚可能还有一点悲哀呢,他人已经唱起了歌,生活还在继续,早晚亲戚也会唱起歌过他们的日子,所以啊,死去不过就是与大山同体罢了!这四句过去我没有看过,这次看到又一次久久的驻足。那种灵魂深处被彻底的抚慰的惬意又一次在心中升腾,传遍全身。再想开一点,那些“亲戚”和“他人”不管愿意不愿意,毫无例外地都已经和陶渊明一样“同山阿”了,再过百年,连我们也会“托体同山阿”呀。不管你愿意还是抗拒,结果都是一样,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去平静的接受这个“同山阿”呢?这个“托体同山阿”,是全世界各种各样的死亡定义中,等级最高的一个。

    还有一个亮点就是余秋雨的发言:“好,你们五位都说了,我也加入一份。我本人在人生的一个关键时刻曾经受到过陶渊明的“加持”。那是在十八年前,我为了成为一个独立文化人决定辞去一所高等艺术学院院长职务,却阻碍重重。我说服不了学院里的师生和上级领导,已经到了放弃的边缘。但是就在这时,头顶上似乎出现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里的呼唤:“归去来兮,田园将(荒芜),(为什么)不归?”这呼唤,像一声声催促,又像一声声责问,一声声鞭策,终于使我下了破釜沉舟的决心。因此,最后在学院接受我辞职的欢送大会上,我特地引用了陶渊明的这首诗。他的这首诗,是我实现一次人生大转折的路标。”

    最平常简单的“归去来兮”竟能让余秋雨理解到这样的深度,令人惊叹。看到这些,我认我的泪水像泉涌一般涌出,面对徒弟诧异的目光,我不做解释。中华文化在余秋雨之前还是一片荒芜、错误百出,要么失去自信喃喃自语,要么无限清高四处树敌。在这“田园将芜”的时刻余秋雨归来了,余秋雨对中华文化的“深度探讨”和“大众普及”都是前所未有。在余秋雨的身后,中华文化呈现出一片繁荣,欣欣向荣的景色。他的笔触所到之处,有多少此方改变了面貌,如:山西平遥扩大建设城区规模的时候选择了另辟新地在建新城的决定;安徽的天柱山终于由政府出资重新开发;连最不起眼的南昌的青云谱都竖满了指路路标。其影响之大,不必细说,就更不要谈像我们这样对余秋雨痴迷的读者在他身上学到了多少有用的东西了。

    余秋雨说:“有人说中国文化缺少一种超世的理想结构,我觉得桃花源就是。”这也使我想了很多。乌托邦是国外文化最著名的理想世界,我曾经看到过马斯洛提出的超世的理想结构,那是他设想的一些最杰出的人所组成的世界,他给这个世界取名:由赛琴。但是陶渊明高就高在,他对桃花源着墨不多,留下了巨大的空白,由整个民族去自由的想象,自由的发挥,自由的添加。这一发挥、添加不要紧,每个人都有了自己心中的桃花源,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中国人都梦想一游桃花源。其实,那个桃花源已经是他心中的桃花源了。

    余秋雨对陶渊明做了归纳性的总结:“他吸取了儒家的责任感,但放弃了儒家的虚浮礼仪;他更多地靠近道家,又不追求长生不老;他吸收了佛教的慈悲和看破,却又不陷入轮回迷信……结果,他皈依了一种纯粹的自然哲学:以自然为本,以自然为美,因循自然,欣赏自然,服从自然,投向自然。他本人,也因自然而净化了自我,领悟了生命。”中华文化选择性的的积淀,能够塑造出如此令人神往的人格,令人赞叹。

    我再引述余秋雨这篇文章的一段:

    “中国的超世理想,是由这么干净的文学笔调写出来的,因此不符合西方的学术规范,不被很多学者承认。其实,即使在古代中国,陶渊明也被承认得很晚。陶渊明的作品一直非常寂寞,甚至到了唐代还是这样。唐代已经有人提到他,但那个时代更需要热烈和多情,更需要李白、杜甫、白居易。直到中国历史终于拐入雅致的宋代,大家才开始重新发现陶渊明。最诚挚的发现者是苏东坡,他在《与苏辙书》中说:“吾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过也。”你看,苏东坡认为陶渊明超过了李白和杜甫,这真是石破天惊之见,不由让人一震。苏东坡晚年又说,“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就是说,他不仅佩服他的文字,而且佩服他的气节。从此以后,人们越来越喜爱陶渊明。当然,这和后来的时势变化也有关系。兵荒马乱的时代,人们会更加思念田园和桃花源。”

    放下书,我推开了窗户,平抚一下我那鼓得满满的心,我的心告诉我,我看到了世界上最好的书!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11-6-10 21:50 |只看该作者
余秋雨是位充满魅力的文着,我看看他受谁的影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1-6-10 21:51 |只看该作者
很想让自己也跟着熏下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1-6-10 22:08 |只看该作者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
深以为然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1-6-10 22:09 |只看该作者
这句话对我来说恰如空谷音、如雷贯耳。
——————————————————
貌似“空谷音”吧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1-6-10 22:10 |只看该作者
谢谢天晴推荐好书
我也去买来好好读读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1-6-10 22:12 |只看该作者
在余秋雨的身后,中华文化呈现出一片繁荣,欣欣向荣的景色。他的笔触所到之处,有多少此方改变了面貌,如:山西平遥扩大建设城区规模的时候选择了另辟新地在建新城的决定;安徽的天柱山终于由政府出资重新开发;连最不起眼的南昌的青云谱都竖满了指路路标。其影响之大,不必细说,就更不要谈像我们这样对余秋雨痴迷的读者在他身上学到了多少有用的东西了。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1-6-11 07:39 |只看该作者
天晴老师读书.进来读天晴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