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清如许 于 2011-8-27 21:20 编辑
山的宁静自守历来被看作仁者的象征,所以有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山阿不言,有风声起于林末,空谷回旋,也是一个响绝。倘有木兰栖余露,翳白云之馀阴,更有瑶花琪草,蕙心纨质,竞相芬芳,此山清幽而自若,宁不仁乎?以其“于小不遗,故万物备,广广乎其无不容也”已得仁义,以山为仁者,不为过。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尚“仁”,孟子尚“义”。用庄子的话来批驳,“仁”是有悖于自然的产物,是强行穿过“牛鼻”,以桎梏禁锢人的本性的教条思想。庄子强调“不以人灭天”,万事还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好。因天地有常道,人终究渺小,不人为泯灭自然的天性,最终才能与自然和谐,这当然也包括人性。说到底,孔子和庄子同样关注“人”,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境界,这毕竟是人活在世间所面临的“人道”。孔子以“仁”为“人”确立了向善的方向,是人格提升必由的手段,也为世人修身立命确立了航标,积极意义是有的。庄子以“莫失莫忘的天性”为“人”留守了真性,巩固了本初的东西,同样大益于人性的良善,思想的洁净,虽然消极但利于操守修持。
儒家与道家彼此相斥,又彼此相通,可谓殊途同宗。
山的形象恰好具备了“仁”的特质,亦具备了“本真”。
它雄奇伟岸,但“于小不遗”。花花草草参天古木参差错杂熙来和往处处融洽,它接纳多元的事物多元的性格,崚嶒的、高亢的、骇俗的,卑微的~~~~无所不容。世事潮涨潮落荣枯变更,它形容不变庄严不变,哪怕陆地崛起和沉陷,哪怕容颜红了又老去,哪怕岁月斧斫多少疤痕,它有澹然的性格博爱的胸襟沉潜的宁静。这是一种迷人的气质,且儒且雅,谦和下位,内涵深刻不仅仅在于广博,在于伟岸,更在于灵魂的高度。
这是仁者的象征,即使真性情被仁和包裹,却不曾失去。
本真的东西是纯粹的,来自于天性。深情是本性的,痴迷是本性的,率真、直爽、发乎于情,见落花黯然伤神,见沉鱼孤芳自赏,这些自然的流露都是真性情,不伪饰有所耽溺,亦有情可解。至于“花看半开,酒醉微醺”,则是达人的“晚岁因循”,那种含蓄,仍然是一个美。而山呢,春来绿意浮冉、清泉叮咚是他的真性情,夏来美荫虫鸣、涛声阵阵是他的真性情,秋来枣酸梨酢、桃榹李薁是他的真性情,冬来雪满山阿、青松独翠是他的真性情~~~~~一切的有声有色,都是他的给予和快乐,即便头白霜雪,真情不减。
真性之于山,气象万千多姿多彩,于人,涵泳温良饱满真切。无论山与人,都与土地同一地平线,易于贴近土壤春种秋藏。《可兰经》里有句名言:若你呼唤那山 / 而山不来 / 你便向它走去~~~~~~故而,无论山远还是山近,都值得我们去呼唤,去向往!
你一直高高的身躯低低的姿态 无法看到自己 偶尔陷在季候的风里 听海面传来远古的呼唤 那些冰期 那些物换星移
你的地貌苔原 是人们眼中最美的风景 富丽恢奇 沉敛宁静 唯我记得你岩浆的热烈如火 和一只朝生暮死向往烈焰的蝴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