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虽然在山东电视台《说事啦理》节目播出好长时间了,每当回想起来,我的心还是难以平静。 一个拥有高屋大院的儿子,却在村外的庄稼地里建了个小小的,虽能遮风雨,却不能挡寒暑的简易房,让年迈的老父亲孤身一人住了进去。出嫁的闺女隔三差五的常来看看老爹,顺便捎些蔬菜、肉蛋及日用品,近在咫尺的儿子却形同陌路。儿女双全,却倍感孤独的老人,直到死后两天才被人发现。当记者前去采访时,儿子还振振有词地道出千般理由,仿佛父亲的去世与己无关,仿佛去世的是跟自己毫无关系的人,一脸无害的样子。不知道那位为人子的人是不是知道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一个年轻人看见自己的父亲用力拖着一个大篮子,步履蹒跚地在街上走着。当他走近父亲时才看清楚,篮子里坐着他的老祖父。“爸爸,你这是把爷爷带到哪儿去呀?”年轻人问。“我把他带到山谷去”,父亲答到,“他老朽啦,一点用处都没有了。我准备把他扔到峭壁底下去。”“行,爸爸,你快点去吧!”年轻人又补充了一句:“不过你可别把篮子一起扔掉,将来我还要拿它来装你哩。”不知道那位已为人父的人有没有这样的思想准备:将来被自己的儿子所弃养,也象自己的父亲一般孤独地离开人世。 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和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就流传着许多关于孝心的美谈,“老莱子戏彩娱亲”、“周剡子鹿乳奉亲”、“汉董永卖身葬父”、“晋王祥卧冰求鲤”……”二十四孝”流传百世,新时期更是有许多可亲可敬的人和可歌可泣的事在感动中国.孔子曰:“孝悌,人之本也.”他将“孝”的内容归纳为“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把”孝”字放在了所有价值之上.古人尚且知道事亲尽孝“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孝经·纪孝行章),生于新中国的五零后、六零后、七零后、八零后和九零后的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学会感恩,懂得感恩父母,敬爱而致恭. 细细想来,人都是由父母孕育而生,天上只有一个太阳,人亦只有一双生身父母.十月怀胎之时,父母是孩子的世界,孩子是父母的希望.来到世上以后,孩子是父母的世界,父母是孩子的依靠.无论健康还是疾病,美丽还是丑陋,富足还是贫穷,我们的喜怒哀乐与父母都息息相关.襁褓中带着母亲体温的乳汁,学步时父亲有力的手臂,晨梦里一声声温柔的呼唤,淋雨后一碗热乎乎的姜汤,寒夜里一次次掖了又掖的被角,晚归时巷口灯下的身影,离家时母亲一遍遍的絮叨,远行时父亲的千叮万嘱……父母的爱如一股涓涓的细流,虽无声,却能滋润儿女干涸的心灵,无声的爱,爱得最为深沉.也许,当我们渐渐长大,慢慢遗忘的时候,父母却会将生活中的这些点点滴滴收藏起来,留待以后细细咀嚼,慢慢品味.也许那只是一个个不起眼的瞬间,但若诊视,便可能成为永恒. 多少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了对父母的依赖和索取,总是在有求于父母的时候才回到他们身边,然而子女回报父母的却是少之又少.其实, 亲情也有时效性,因为父母的死亡不可避免.记得香港电台知名主持人梁继璋先生写给儿子的一封信中有这样一句话:“亲人只有一次的缘份,无论这辈子我和你会相处多久,也请好好珍惜共聚的时光,下辈子,无论爱与不爱,都不会再见.”那么,就让我们在有效期内,多爱父母,多想父母,多看父母,多尽孝道,在享受父母爱戴的同时,也让父母尽享天伦之乐.如此,才不会因“子欲养而亲不待”懊悔终生. 孝敬父母,本是做人最基本的品德,也是子女应尽的义务.然而,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被浓重的商业气息所包围,一如被捆绑在一架高速运转的机器上,少了看望父母的想法,少了看望父母的时间,不知不觉中疏远了与父母的那份亲情.也有许多人,记得自己的生日,记得爱人的生日,记得孩子的生日,却记不得父母的生日.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设若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孝敬,又怎能去爱别人?又怎会为社会做出贡献呢?那些不爱父母的人,一旦自己做了父母,也断不会得到儿女的爱. 孝心是美德,它能使不幸的家庭得到慰藉,使幸福的家庭更添快乐,使人类文明得以传递.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儿女对父母的爱,也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将这种感情和谐地结合起来,能使这个世界四季如春,能使未来的日子灿烂如花. 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体会,无法懂得.而当我们有了体会,真正懂得的时候,却又不再年轻.世界上有些东西可以缺少,有些东西却绝不可少,比如孝心.拥有孝心吧,它将把你带入快乐的天堂!
2011年8月30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