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王小安 于 2009-12-18 23:53 编辑
1、
知道姨去世时,我正跟朋友坐在餐厅吃饭。母亲电话说,“你姨早上无常了,”周围没几个人,但我还是没有听清,“妈,你说什么?”
我拿着电话的右手有些僵硬,“你姨生病好多年,这也算是解脱了,”母亲幽幽地说,明天下午2点在北下街清真寺出殡,你来吗?
姨是母亲三叔家的女儿,与我们姐弟并非近亲,但同在一座城市中生活,偶尔从母亲那里听到些亲戚们的消息,其中就有关于六十多岁的姨,身体一直不好在住院等等。
她有三个孩子,两个姑娘一个儿子。我与她家姑娘年龄相仿,恍惚能记起潜藏在记忆深处,小时过年母亲带我们去串亲戚,见面玩耍的情景。
随着各自年龄及生活的变化,已有许多年没再见过,即使过年,互相走动的也是近亲,和她们也都不再交集。
在电话中,对母亲说,“明天我去。”
2、
自有生以来,参加过两场穆斯林葬礼,5岁时姥姥无常;少年时大表哥无常。许多往事都已湮灭在岁月之河,但关于姥姥的那场葬礼,闭上眼睛,一副模糊但痕迹深刻的画面,就会飘荡在眼前,挥之不去。
听比我大7岁的姐姐讲,“在姥姥下葬时,还没任何感觉,但一回到家,就止不住的大声痛哭,问大人,我姥姥哪去了?”可是同样哀恸的母亲,也想知道她母亲去哪里了。谁能告诉她?
我没问姐姐,那时我是否已经懂得悲伤,但记得总被母亲深夜哀哀的哭声惊醒。我只记得我那时的茫然。
那副画面中的我,好奇地跑进放置姥姥“埋体”(即亡人遗体)的屋里,大人把盖在姥姥脸上的白布掀开,她紧闭双眼,面容安详。我有些害怕,慌忙跑出。远远躲在一边,看着那间屋子发呆。
大表哥无常时,我已十几岁。看着他的埋体从清真寺抬出,阿訇诵读古兰经声中,他的妻女跟在后面哭号,她们头上缠绕的白色孝布,刺痛了我的眼。
几天后,我做梦:大表哥敲我家门,“姨,姨,是我。”跟母亲讲起这梦,她叹息,“他才42岁,日子刚好过些,搬了新家,还没享几天福,就这么走了……”
我们都要这么走的。
3、
与母亲匆匆赶到清真寺时,姨的埋体已经洗过,即用清水为亡人净身洗礼,亦称“浴礼”,俗称“洗埋体”。
亲戚递给我白布,将头发包起,缠绕打结,白色布条系在腰上。
来到殡仪室,姨已经躺在特制的“塔布”(即埋体匣)内,置放在殡礼处。洗埋体的小房间立着两张空空的长条凳,她就是从这里搬出,地下堆着几团洗埋体用的新白布和棉花。
在礼拜的大殿里,一群人头顶白色孝帽,腰缠白色布条,远远地注视着那个“塔布”,寂静无声。
时辰已到,几个阿訇过来,要为亡人念古兰经送别。他们身穿清一色蓝色长袍,头戴白帽,面对“塔布”而立。在场者跟随伊马姆念“赛那”。
仪式做完,开始“转香”,点燃卫生香,围绕净匣(埋体匣) 转三遍,以示焚香去腐,调节空气。“转经”时,由教长或阿訇组成若干人,站成椭圆形圈,边转《古兰经》,边转边念“杜阿”(祈祷),每个人到阿訇面前讲古兰经从一个阿訇手中接下,转送到另个阿訇手中。这是后辈法学家根据《古兰经》有关经文精神,对亡人生前因故未能斋戒、朝觐等所采取的一种罚赎方式。
随着阿訇念“阿米娜”,殡礼仪式完毕。将“塔布”从清真寺抬出,自寺周围绕行一周,向街邻亲友报丧。送至去往坟地的汽车上。
街坊目送这群人背影远去。他们在想什么?
4、
来到已经挖好的坟地。这是座宽1米、长约2米、深2米左右的直坑,在直坑的朝向天房方向的一侧,挖一小窑洞(即偏洞)。从“塔布”中将全身包裹着白布的姨的埋体,轻轻抬出来,旁边几个人各自拉着四个角,一块绿色印有清真文的幕布遮光,另几个人把埋体送入坑中。
她在人们眼前,一点点的隐没。我走向坑口,看她被放入侧洞,终于不见。她的儿子跳下去,看母亲是否躺好,“不要哭,不要哭,”站在旁边的人叮嘱。儿子红着眼睛弯下腰,探头看母亲躺在深洞中,深深凝望最后一眼。跳上来时,他的泪珠终于落下来,混在泥土中,濡湿了深埋母亲的那片土地。
站在坑底的人,把装满泥土的编织袋堆在侧洞前,他上来后,周围人拿铁锹把土掩埋坑口,一阵泥土飞扬,深坑变为平地。一座新坟矗立在荒野中。
在亲人肝肠寸断的哭声中,一个曾在这世上留下痕迹的女人,来自于泥土,死后融化于泥土,复归于泥土。
几名阿訇站在新坟前,念“抬克必尔”(真主伟大)四遍和祈祷词,意为亡人祈祷。所有在场的人同时摊开双手,听阿訇诵经举意:“主啊!我为你站葬礼拜,礼拜归于你,回赐归于这个亡人”。
7日后,亲人将来探望这个孤零零的新坟。那里面有他们亲爱的母亲。
5、
姨的坟与姥姥的坟相距非常近,抬眼就能望见彼此。“我们这辈儿的人走的差不多了,活着的人将来也都会来这里,”母亲边寻找姥姥的坟,边说。
几十年过去,姥姥的坟早已不是当初模样。这块土地荆棘遍地生长,地势地貌也变化极大,附近所埋都为穆斯林,坟头相似。
母亲说,开斋节那天,她自己来回几趟,竟然没找到姥姥的坟,只好估摸着位置,给姥姥念了段经文。
这次来,我们在姥姥坟前待了会儿,“姥姥,我来看您了,”我大声告诉姥姥。还想跟她讲,当年那个见人就紧闭着嘴,一副死倔样子的小丫头,现在很喜欢讲话,很喜欢笑微微的打量这个世界。
据母亲讲,当年姥姥搂着我睡觉时,房顶年久失修,一大块砖泥“轰隆”掉下,砸在一老一小身旁几十公分处,“幸得真主保佑,”母亲想起来后怕,若是我们躺的稍偏一点,是否还会有今日的我,是个疑问。
姥姥的碑上刻着她的后代的名字,家族繁衍,血脉相传。生命就在那名字间代代延续。
母亲站在碑前,“妈,你还好吗?”绕在耳边的风声似呜咽。
王小安 2009年11月24日
注:
1.一个人的生命到了最后的时刻,即灵魂离开肉体,走向死亡。对于自然界的这种生命死亡现象,中国穆斯林称之为‘归真’或‘归主’,亦称‘无常’;
2.洗埋体:其顺序先净下,后洗头部,用白布或棉花沾水擦洗口齿、鼻孔,再洗脸和两手至肘,此为“小净”;接着从头至足,先右后左冲洗全身3遍,洗到肉眼看不到污秽为止,此为“大净”。净洗完毕,用净布将水轻轻拭干,并在亡人七窍涂洒香料等,以除异味防虫。然后给亡人穿上开凡(白布尸衣)。“开凡”使用白棉布,共约需12—13.5米。净仪的文化内涵是使亡故者的肉体和灵魂都能干干净净、清清白白地回归真主;
3.深埋土葬。土葬是世界穆斯林统一的葬仪。它和其他民族的土葬有着本质的区别,穆斯林的土葬,其最大特点就是不用棺椁,把遗体直接放入土中,墓穴底部也不铺木板、石板、铁板、水泥等非土质及烧制的陶类制品,实行彻底的土葬。这是源于《古兰经》所阐述的安拉用泥土造化了人的生命,“他用泥土创造你们,然后,你们立刻成为人类,散布各方。”人出于泥土,死后融化于泥土,复归于泥土。然后安拉再从泥土中使之“复活”;
4.厚养薄葬。这是指生前对老人应尽赡养的义务,一旦父母归真,要从俭办丧事。伊斯兰教不主张下葬选择吉日以及借丧事讲排场、摆阔气、挥霍浪费、劳民伤财等。伊斯兰教认为,人死后其灵魂上天堂还是下火狱,享福还是受罪,完全取决于死者生前的所作所为,信主行善者进天堂,成为天堂永久的居民;昧主作恶者入火狱,成为火狱的居民。因此,要求人们生前多做造福于人群的好事,父母在世的时候,要求子女好好赡养,多尽孝心;父母去世后,最好的方式是把父母的积蓄和自己的钱财,拿出一部分直接用于周济穷人或者其他社会公益事业,这是伊斯兰教所提倡的善行。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在穆斯林社会,无论亡故者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入葬时都用统一规格尺寸的“克凡”,埋在同样大小、同样深浅、同一块墓地里;墓穴内禁放任何陪葬品。即使死者是国王或总统也是如此,显示了在安拉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这足以给人诸多的教益和启迪。伊斯兰教不主张穿“孝服”,更反对重孝(即披麻戴孝)。此外,亲人去世后,感到悲痛,泣不成声,这都是人之常情,但严禁捶胸顿足,嚎啕大哭或坐在坟头上哭天喊地,叙说亡人如何离我而去等。这是对‘“归真”意义的违命,是不义之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