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略“晓风残月”
常常记起柳永的一首好词——《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首词中,历来为人所传颂的,也是我最欣赏的就是——“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一名句妙在何处?许多朝代,许多文人墨客都发过感慨,甚至推测作者当时的写作意图与背景。然而,我认为许多感叹者站在自己思考的角度去猜摩,不免有些偏颇。要领会这一妙句之“眼”在哪里,这要从整首词来理解,绝不能只抓某一对应句子。只有把语言背景渲染到了呼之欲出的程度之上,佳句才露出闪耀灿烂光辉的真面目。
“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个特定的环境,特定的空间与时令,给人的是什么样的感觉?很显然,是醒酒的感觉。要醒酒,先得喝酒,为什么喝酒,而且要“醉”(虽然没有“醉”字字眼,但不醉何来的“醒”?)呢?是因为“伤”心,所以有“多情自古伤离别”的句子作对应。“伤”也不是空穴来风,它是前面的用词情感与格调铺就了的。
词一开头就是一个“寒”字,紧接着又出现一个“凄”且“切”,“寒蝉凄切”,四个字有三个是有情感色彩的。接下来,长亭晚来的骤雨刚刚停下,在都门帐里饮酒,饮起来就没有情绪了。莫名其妙的愁绪就显露出来了。刚想起与朋友相处的美好往事,思绪闪到留恋的地方,却又是“兰舟催发”!朋友要离别,相互拉着手,四眼相对,滚出来的不是道别话语,而是伤心的眼泪,而且那种心中的酸楚,一切尽在不言中。这要比说出来更难受!想起这一去就是“千里烟波”,“暮霭沉沉”,哪里还有什么心绪喝酒呢?但是,这“去”,是不可阻挡的,“去”,对于朋友来说,是前程的必然选择,虽然不可预料,虽然“暮霭沉沉”,但“楚天”还是“阔”的!
说到了这个份上,自然就有了“多情自古伤离别”的当然伤感了。何况在时令上又正是这“冷落的清秋节”呢?!这酒自然会醉上一宿,只能是在“杨柳岸”,感受“晓风”,看到“残月”,捕捉到了黎明的曙光时才能醒酒了!
虽然在朋友离去之时,只能是托酒寄情、以酒聚情、借酒抒情,但柳永也没有忘记朋友这一去,不知道会相隔多久才能再相见,可以想象朋友会遇到许多“良辰好景”,但因为没有朋友在身边,“纵有千种风情”也不知道朋友与谁去倾诉啊!——这种“凄冷伤心,借酒道情”的复杂心情,在全词中处处体现着,没有一个多余的字词。这就是此词不愧为佳作令历代文人折服之所在! ——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词人想象的特定时间场景,但作者为何想到了这样一个时令场景呢?我认为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晚上的酒别,醉一夜的酒是肯定的了,要醒酒自然是在另天早上了,清早被晓风一吹,头脑就会清醒许多;二是作者可能对“杨柳岸”有特定的场景感触。其实,“杨柳岸”并非难见之场景,在江南,这种风景可以说是随处可见。我的家乡在洞庭湖畔,修筑的防洪大堤上,人工栽种的杨柳多着呢。可我就是找不到词人的那种感受,为什么?我常常这样问自己。原因我也知道,是因为我没有体验过词人的那种伤心离别的情感。再者,也是因为我也没有好好地领略过“晓风残月”的韵味。
清秋时节,我特地选了个晴朗有月的清早,到我们附近的“杨柳岸”去感受那一种风情。
那天清早,还真是有微微的晓风吹拂,启明星还没有完全收掩光泽,一轮残月还挂在中天,淡淡的银光让我有一种从迷朦中清醒过来的清新感觉;晨风的抚摸,使我蔚然而感受到了一种大自然的关爱,虽然有点清凉,却又顿增许多亲切;更有那杨柳,在微风的轻拂下,一丝丝的微响,将天籁之音传递于我,格外动听,好象要向我述说大自然中的许多奥妙。
我站在杨柳岸边,呼吸着清晨的新鲜空气,心中产生了一种想要与世隔绝的意念,没有了城市的喧嚣,没有了夏日的热燥,没有了工作上的烦恼,没有了与人交往的费尽心机,只有一种无尘埃无杂质的纯与静。这种宁静与清纯,就象我找到了世间唯一的一块净土,找到了一处真空。清醒我头脑的不仅是残月与微风,更有一种由大自然各种元素有机组合的、其它任何美丽风景不可比拟的环境,让我独自享受。
此时,我深深感受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一种诗的境界,一种画的视觉,一种时间的停顿,一种绝尘的享受,一种想要描绘美感的欲望!这种风味别具一格,无以形容与表达。
这场景牵动着我的心情隐隐激越,萌动着要写诗撰文的冲动。这使我也更加对《雨霖铃》这首千古绝唱的佳作有进一步体会。
杨柳岸、晓风残月,牵动我对世间美好事物的寻觅与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