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我在一个论坛读了一个牛人“同人于野”的“用强力研读书”的帖子后,很受启发,有点心得,但也有一些分歧,兴之所至,不由写下来,遂记了下来,求教于各位方家。 此文中划线的是原文,没画线的字则是我的体会随感点滴。
“强力研读”不追求读书的广度,而追求深度。除此之外,它跟科学训练法有三个共同特点: 第二,用的时间很少。据说在那种专门培养天才的最好的音乐学校里,孩子们每天真正练琴的时间绝对不超过2个小时。因为没人能长时间坚持那样的强度,而没有强度的训练还不如不练。我真正读书的时间相当有限,平均大概每天少于一小时;只有在最有必要的情况下我才会写读书笔记,可能每周也不到一小时。 每天只读一小时不到的书,是不是也太少了?当然余秋雨说过读书也占用我们有限生命的很多时间,应该腾出来陪家人在一起,但每天读一小时感觉也太少了,难道强度之大无法继续再读了吗?
第三,不追求读得快。很多读书方法教人怎么用最快的速度读完一本书,其实那些有必要快速读完的书根本不配让我们读。追求把一本书快速读完,就好像追求把一只曲子快速…… 追求快读和讲究慢读,其实目的是一样的,都是讲究质量效率。毛主席“多快好省”四个字很精要。
强力研读的目的是要掌握其一套思维方式。…… 是的,思路很重要,或者说是方式、方法很重要。
对我而言,强力研读等于做读书笔记。我如果读四本书,其中只有一本会被做笔记,因为做笔记很费时间(比如《卧底经济学》,我就是想做但是没有时间做笔记)。好书实在太多了。下面我介绍一下应该怎么做读书笔记。 完全赞同,读书笔记做起来相当费时,如过于依赖它,反而耗费精力结果还得不偿失。但如楼主所说完全以强力研读取代笔记,我不懂这强力研读怎么个强力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好歹记录个纲要也好吧?
写读书笔记本来并没有什么规则,但过去几年内我实践总结的结果,发现还是有一些经验可以作为普遍的规律。 1. 强力研读,一本书应该被读两遍,而且只读两遍。好书读一遍不可能掌握精要,反过来说如果一遍就够了,那这本书也不值得强力研读。我们说的思想类书籍,不是什么学术名著,所以再好也没必要读三遍。两遍正好。而且最有效率的办法是读完一遍马上再读一遍。 2. 第一遍是正常通读,只要放松地欣赏作者的精妙思想和有趣故事即可。不要追求读的快,值得时不时停下来思考一下的书才是好书。 学习了。很有道理。我以为第一遍求全书轮廓,如画一个人的外形轮廓,第二遍如人的骨骼图,楼主说的第二遍就如掌握人的骨骼脉络一样,掌握全书的思路走向。当然我以为还有第三遍,这个需花费大量精力。我讲究速览,上来如将一个复杂的句子找出“主谓宾”一样,如一幅画快速归纳为黑白灰三大色块一样,然后再逐步深入。
3. 在读第二遍的同时写下读书笔记,然后这本书就可以还给图书馆永不再借。读书笔记的一个重大作用是给自己日后以最快速度重温这本书提供方便,直接看笔记就可以。还有别的好书等着我们去读呢,所以笔记最好要写到可以取代原书的程度。 不能同意,强力读后书就“永不再借”?假如需要资料难道就靠强力研读后在脑子中的记忆?
5. 我习惯完全按照原书的章节给读书笔记划分章节,甚至保留各章的标题。在每一章的开头,写下这一章作者到底想说什么,各章穿起来就形成了系统 — 不过这种内容提要并不重要。 这习惯很好啊,怎么不重要了?
6. 重要的是一定要确能看出来作者的逻辑脉络!除非你写,否则你甚至可能根本看不到这个脉络。善于写书的作者往往会在书中收录大量引人入胜的小故事。…… 很对!居高临下,俯瞰全书的脉络,这样才能掌握关键。陆兴华的抓纲阅读和这差不多。书本如同木偶,读书笔记如同傀儡线,我们控制这几根线,就掌握了全书的精要所在。
9. 因为读书笔记是为了把书扔掉,要注意给将来使用搜索引擎留下线索。也就是说要把关键字,人名地名组织名等记好。万一将来想进一步了解,可以直接上网搜索背景资料。 如果做下的读书笔记真的能取代书本,那么这读书笔记肯定不属于精简类型,肯定内容很多,我以为笔记只有索引功能,假如写论文或有深度的书评,完全不依赖书本靠笔记搞定,恕我浅陋,窃以为不容易做到。
10. 强力研读是一种主动式的读书。要在笔记中写下自己对此书的评论,好像跟作者对话一样。我现在的统一做法是把自己的评论全部放在方括号【】中,到时候哪些是书里的,哪些是自己的一目了然。 没错,我认为笔记分两部分,一部分是书的内容,一部分是自己的随感点滴,而且我以为后者内容越多越好,阅读时多即兴阐发,记录下来,即使未必正确。
11. 要随时注意发现书中思想跟其他书的联系,共同点或者不同点。一个真正善于主动读书的人对这种联系是非常,非常敏感的。要敏锐地记载下这些联系,关键词是敏锐!如果你不够敏锐,说明你不够主动。 很对,一本书读通比较费力,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两三本相关联的书放在一起比较着读,互相参照,更能触类旁通。我称之这种方法为“围猎”。
综上所述,楼主此篇文字使我获益很多,但觉得对于强力研读方法,具体如何强力,交代的似乎不够。在短短的一个小时之内,时间很短,又要读得慢,精神将集中到如何的强度,我读了还不太清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