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三味书屋 李斯的启示
查看: 10289|回复: 3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斯的启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12-5-23 21:5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本帖最后由 天晴 于 2012-5-24 21:14 编辑

  李斯的故事还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吗?当然!
  
  李斯在稷下从师荀子一呆就是九年,然后到秦国实现抱负三十八年,直到他死。享年七十六。
  
  原则可以坚守一辈子,比如李斯的仓鼠论,实现自己目标的行动却可以分阶段进行,比如李斯齐国的九年和秦国的三十九年。但分阶段也需要坚守。
  
  对,我说的就是坚守,在读书上也可以叫做一段时间精读。也就是胡适之和郭沫若所说的“我书桌上永远不放第二本书”。
  
  选择一流书以后就要精读。
  
  记得我学马斯洛的时候,对他“自我实现”人的特质描述我百看不厌(他是在总结了古今外国一千多接近“自我实现”的人的基础上提出这些特质的),我觉得其中一些特质我已经做到了,另一些特质我能够做到,更主要每次看它都会心情舒畅,对自己的抑郁治疗充满希望,所以第一个星期我是天天看,然后缩减到三天、一星期、一个月看一遍,直到后来我几乎能够背诵下来。我在艺文发过这些东西,那都是我根据记忆来写的。我是把这些描述当做我的行为目标来看待的,每天都向着这些目标前进,好在马斯洛还对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提出试探性的意见,一共六条,他坚持是试探性是因为他认为还没有经受过实践的考验而且还可能有更多的方法。
  
  那本《生活心理学》和《成熟的魅力》几乎叫我翻烂,书上随处可以见到我的心得笔录。正是在这个时候,我养成了精读的习惯。
  
  记得我刚刚涉足中国历史的时候,苦于记不住各个朝代的年份,我在一个破笔记本的一小角落密密麻麻地写上了这些年代。笔记本换了好几茬,这一本始终不丢弃。夏、商、周和明、清比较好记,中间那几个朝代说什么也记不住。我不着急,想起来就翻开看看。大家可能不信,我足足用了两年半的时间才囫囵吞枣般的把这些该死的东西记住。一旦记住,好处立现,因为有了这些参照,一些人物的生卒年代和欧洲历史年代随之也变得好记起来,看欧洲历史时间总能和中国的历史联系起来。这就是记忆当中的系统作用原理。成系统的东西,很难打破。
  
  后来看余秋雨的书,历史、地理、哲学、美学、文学我都不懂,而这方面的知识又多到惊人。我的应对是,每一篇文章我至少读四遍,第一遍快读,试图掌握结构,第二遍细读领会细节部分,第三遍精读、涂红重点,第四遍仔细研究涂红的重点需要记住的东西。有很多精彩的段落,是你在细抠当中发现的,那么,就涂红它。这有点像孔子学琴:孔子跟师襄学琴,很快就学会了一首曲子。师襄说,你可以学习其他的技巧了。孔子说:“不行我还要掌握它的规律。”过了几天,师襄说:“这一回你掌握了它的规律,可以学习其他的曲子了。”孔子又说:“虽然我把握了它的规律,但我还没有领悟曲子表达的志向,我还要继续练习。”过了一段时间,他已领会了作曲者的志向,但他想知道作曲的这个人是谁。他就跟着乐师不断地弹啊弹,忽而庄严肃穆,忽而怡然自得,突然他高兴地说:“我抓住他了,这个人身材修长,皮肤黝黑,目光深邃,有如君临天下的圣王。就是这个人,我抓住他了,除了周文王没有其他人了!”师襄赞叹:“这个曲子正是《文王操》。”
  
  当然,精读时参考资料一点也不能少,那就是百度、地图和相关书籍,几年下来,我国各省的地图、地形图和旅游图我都有,全国的水利、水系、山脉、方言、铁路、高速等我也弄全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我兴趣的转移,好多国家的地图和地形图也进了我的文件夹。有时候为了阅读参考资料,会花去我一个半月的时间,比如看诸子百家我参考的《东周列传》和后来的《明朝那些事》。我不死抠历史,死抠了也记不住,看看故事更加惬意。
  
  过一段时间,我还会回头再看。看看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就会知道复习的重要性了,可惜于野和灵风都没有提起看书的复习。
  
  这样下来以后,当你喝茶和散步的时候,很多内容就会悄然爬出,令你咀嚼回味良久,有时候这些内容和其它方面的知识产生了联系,你会感到好好受,你感到,你没有生活在当下,你是生活在你的头脑的幸福当中。这样,一次次的冲击,你成熟了。
  
  我的体验是:你的脑袋越向外,你的身心就会感到越舒服、愉悦。当你全神贯注的关注身外事情的时候,你的美好心情无与伦比,难怪凤凰卫视的美女主持沈星会说:最好看的男人姿态,是他们全神贯注的工作的时候。
  
  我当然反对不加选择的精读,好多书只能泛读,但是,如果不对好的作品进行精读,你等于没有进行选择。
  
  罗素说过:一直向着自己目标前进的人,那么整个世界都会为他让路。
  
  罗素说的,不是选择以后的坚守吗?
2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12-5-25 12:24 |只看该作者
说句题外话:李斯那厮是玩大了,咎由自取、自作自受。操弄权谋者终究为权谋所害,他也算是个极致的典型了,代价是将不可一世的大秦帝国给赔了,也算是一场豪赌!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2-5-24 11:59 |只看该作者
虽然我对余秋雨不以为然,但看天晴兄能从中得到这么大的受益,也是余秋雨的莫大功劳了。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2-5-24 11:59 |只看该作者
也就是胡适之和郭沫若所说的“我书桌上永远不放第二本书”。
==============================

要说胡适,我信,要说是郭无耻说的,我不信。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2-5-24 15:07 |只看该作者
我一直很羡慕赞叹春秋战国时代,风起云涌,名家辈出,我曾说过:现在几乎所有的思想理论,都可以在诸子百家的著作中找到蓝本,几乎都不出百家争鸣的窠臼。

是什么造就了这些对后世影响如此深远的大师呢?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2-5-24 16:24 |只看该作者
李斯的一生,以悲剧收场,早年热衷功名利禄,结果死于腰斩之下。

李斯临刑前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2-5-24 17:59 |只看该作者
明朝那些事.,..,当年明月的

天睛,我那年疯了一样看的这部书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2-5-24 21:20 |只看该作者
冷笑 发表于 2012-5-24 11:59
虽然我对余秋雨不以为然,但看天晴兄能从中得到这么大的受益,也是余秋雨的莫大功劳了。

你呀你,有点情绪化。一点不喜欢就波及到全部。

不过就我对老余的了解,他要是见到你还会喜欢你。不藏着噎着,有话直说,用点小聪明搞活论坛,还是挺敬业的。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2-5-24 21:30 |只看该作者
一代文氓 发表于 2012-5-24 15:07
我一直很羡慕赞叹春秋战国时代,风起云涌,名家辈出,我曾说过:现在几乎所有的思想理论,都可以在诸子百家 ...

是什么造就了这些对后世影响如此深远的大师呢?
==========================================
这问题问的好,那是轴心时代,不单中国,那个时代亚里士多德、阿基米德、释迦摩尼等纷纷出场,全世界开山立派的大师相继出现,一直到现在我们都不能被突破他们,后世一有问题就回去寻求滋养,这,真的就很难解释。

冥冥中确有神力呀。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2-5-24 21:34 |只看该作者
冷笑 发表于 2012-5-24 16:24
李斯的一生,以悲剧收场,早年热衷功名利禄,结果死于腰斩之下。

李斯临刑前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 ...

李斯临终之言,表示他有所悟吗?他信老子了吗?

但是李斯的一生诠释了萨特的理论,对后世会有一点影响的。这才最重要。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2-5-24 21:42 |只看该作者
杜若 发表于 2012-5-24 17:59
明朝那些事.,..,当年明月的

天睛,我那年疯了一样看的这部书

我也和你一样。那里出现的人物真多。

我很喜欢看那里的王守仁、胡宗宪、于谦、朱棣......,太多的人格摆到了我们面前。文笔通俗易懂。

我认为,那本书的成功还有一点康熙的功劳呢呢,康熙要求秉史笔写《明史》,并亲自关照,所以当年明月才有这样丰富的资料可依。

当年我还希望他用这种笔调写的《宋朝那些事》呢,现在知道,资料不够丰富,他写不出来。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2-5-25 11:23 |只看该作者
李斯的才华和对历史的贡献堪称空前。

人品差了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2-5-25 11:33 |只看该作者
一代文氓 发表于 2012-5-24 15:07
我一直很羡慕赞叹春秋战国时代,风起云涌,名家辈出,我曾说过:现在几乎所有的思想理论,都可以在诸子百家 ...

时代。

周王室以周致严密的礼法掌控天下,到了春秋时期,周王室日趋衰微,政治权威动摇,诸侯并起,学术下移,思想文化摆脱了周王朝理性化的桎梏,得到了空前的解放。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2-5-25 10:45 |只看该作者
天晴 发表于 2012-5-24 21:42
我也和你一样。那里出现的人物真多。

我很喜欢看那里的王守仁、胡宗宪、于谦、朱棣......,太多的人格 ...

是啊,每个人物都那样生动

可以说明朝那些事改变了我的某些价值观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2-5-26 16:30 |只看该作者
醉笑陪君三千场 发表于 2012-5-26 16:08
我比较熟悉的有两个,一个是李斯的《谏逐客书》: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这小篆,真美啊!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2-5-25 20:53 |只看该作者
天晴 发表于 2012-5-24 21:30
是什么造就了这些对后世影响如此深远的大师呢?
==========================================
这问题问 ...

为什么世界在那个时期形成了轴心时代?

到底是什么机缘呢?

难道是圣人约好了在那个时候对人类思想进行启蒙?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2-5-25 20:53 |只看该作者
归隐宋朝 发表于 2012-5-25 12:24
说句题外话:李斯那厮是玩大了,咎由自取、自作自受。操弄权谋者终究为权谋所害,他也算是个极致的典型了, ...

{:soso_e183:}{:soso_e181:}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2-5-25 22:00 |只看该作者
天晴 发表于 2012-5-24 21:42
我也和你一样。那里出现的人物真多。

我很喜欢看那里的王守仁、胡宗宪、于谦、朱棣......,太多的人格 ...

玄烨这个好大喜功的麻子,会真心修明史?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2-5-25 22:02 |只看该作者
醉笑陪君三千场 发表于 2012-5-25 11:23
李斯的才华和对历史的贡献堪称空前。

人品差了点。

文人无行,古今皆同。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2-5-26 16:43 |只看该作者
天晴 发表于 2012-5-26 16:30
这小篆,真美啊!

汉字之美。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12-5-26 16:08 |只看该作者
天晴 发表于 2012-5-26 15:49
是啊,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这对中华后世都是不小的贡献。

我比较熟悉的有两个,一个是李斯的《谏逐客书》: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呵呵,写的纵横纵横捭阖,真功夫。

还有李斯的字。


附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12-5-26 15:5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天晴 于 2012-5-26 15:59 编辑
一代文氓 发表于 2012-5-25 22:00
玄烨这个好大喜功的麻子,会真心修明史?


    我真不想搏你,但我知道,石齐平、余秋雨都喜欢他。我贴上余秋雨《一个王朝的背影》中关于康熙的一段吧,你可以不喜欢余秋雨,但是还是就事论事吧:

  他一生的艰难都是自找的。他的父辈本来已经给他打下了一个很完整的华夏江山,他八岁即位,十四岁亲政,年轻轻一个孩子,坐享其成就是了,能在如此辽阔的疆土、如此兴盛的运势前做些什么呢?他稚气未脱的眼睛,竟然疑惑地盯上了两个庞然大物,一个是朝廷中最有权势的辅政大臣鳌拜,一个自恃当初做汉奸领清兵入关有功、拥兵自重于南方的吴三桂。平心而论,对于这样与自己的祖辈、父辈都有密切关系的重要政治势力,即便是德高望重的一代雄主也未免下得了决心去动手,但康熙却向他们、也向自己挑战了,十六岁上干脆利落地除了鳌拜集团,二十岁开始向吴三桂开战,花八年时间的征战取得彻底胜利。他等于把到手的江山重新打理了一遍,使自己从一个继承者变成了创业者。他成熟了,眼前几乎已经找不到什么对手,但他还是经常骑着马,在中国北方山林草泽间徘徊,这是他祖辈崛起的所在,他在寻找着自己的生命和事业的依托点。
  
  他每次都要经过长城,长城多年失修,已经破败。对着这堵受到历代帝王切切关心的城墙,他想了很多。他的祖辈是破长城进来的,没有吴三桂也绝对进得了,那么长城究竟有什么用呢?堂堂一个朝廷,难道就靠这些砖块去保卫?但是如果没有长城,我们的防线又在哪里呢?他思考的结果,可以从1691年他的一份上谕中看出个大概。那年五月,古北口总兵官蔡元向朝廷提出,他所管辖的那一带长城“倾塌甚多,请行修筑”,康熙竟然完全不同意,他的上谕是:
  
  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能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得民心。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如古北、喜峰口一带,朕皆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且长城延袤数千里,养兵几何方能分守?
  
  说得实在是很有道理。我对埋在我们民族心底的“长城情结”一直不敢恭维,读了康熙这段话,简直是找到了一个远年知音。由于康熙这样说,清代成了中国古代基本上不修长城的一个朝代,对此我也觉得不无痛快。当然,我们今天从保护文物的意义上修理长城是完全另外一回事了,只要不把长城永远作为中华文明的最高象征就好。
  
  康熙希望能筑起一座无形的长城。“修得安民”云云说得过于堂皇而蹈空,实际上他有硬的一手和软的一手。硬的一手是在长城外设立“木兰围场”,每年秋天,由皇帝亲自率领王公大臣、各级官兵一万余人去进行大规模的“围猎”,实际上是一种声势浩大的军事演习,这既可以使王公大臣们保持住勇猛、强悍的人生风范,又可顺便对北方边境起一个威慑作用。“木兰围场”既然设在长城之外的边远地带,离北京就很有一点距离,如此众多的朝廷要员前去秋猎,当然要建造一些大大小小的行宫,而热河行宫,就是其中最大的一座;软的一手是与北方边疆的各少数民族建立起一种常来常往的友好关系,他们的首领不必长途进京也有与清廷彼此交谊的机会和场所,而且还为他们准备下各自的宗教场所,这也就需要有热河行宫和它周围的寺庙群了。总之,软硬两手最后都汇集到这一座行宫、这一个山庄里来了,说是避暑,说是休息,意义却又远远不止于此。把复杂的政治目的和军事意义转化为一片幽静闲适的园林,一圈香火缭绕的寺庙,这不能不说是康熙的大本事。然而,眼前又是道地道地的园林和寺庙,道地道地的休息和祈祷,军事和政治,消解得那样烟水葱茏、慈眉善目,如果不是那些石碑提醒,我们甚至连可以疑惑的痕迹都找不到。
  
  避暑山庄是康熙的“长城”,与蜿蜒千里的秦始皇长城相比,哪个更高明些呢?
  
  康熙几乎每年立秋之后都要到“木兰围场”参加一次为期二十天的秋猎,一生参加了四十八次。每次围猎,情景都极为壮观。先由康熙选定逐年轮换的狩猎区域(逐年轮换是为了生态保护),然后就搭建一百七十多座大帐篷为“内城”,二百五十多座大帐篷为“外城”,城外再设警卫。第二天拂晓,八旗官兵在皇帝的统一督导下集结围拢,在上万官兵齐声吶喊下,康熙首先一马当先,引弓射猎,每有所中便引来一片欢呼,然后扈从大臣和各级将士也紧随康熙射猎。康熙身强力壮,骑术高明,围猎时智勇双全,弓箭上的功夫更让王公大臣由衷惊服,因而他本人的猎获就很多。晚上,营地上篝火处处,肉香飘荡,人笑马嘶,而康熙还必须回帐篷里批阅每天疾驰送来的奏章文书。康熙一生身先士足打过许多著名的仗,但在晚年,他最得意的还是自己打猎的成绩,因为这纯粹是他个人生命力的验证。1719年康熙自“木兰围场”行猎后返回避暑山庄时曾兴致勃勃地告谕御前侍卫:
  
  朕自幼至今已用鸟枪弓矢获虎一百五十三只,熊十二只,豹二十五只,猞二十只,麋鹿十四只,狼九十六只,野猪一百三十三口,哨获之鹿已数百,其余围场内随便射获诸兽不胜记矣。朕于一日内射兔三百一十八只,若庸常人世亦不能及此一日之数也。
  
  这笔流水帐,他说得很得意,我们读得也很高兴。身体的强健和精神的强健往往是连在一起的,须知中国历史上多的是有气无力病恹恹的皇帝,他们即便再“内秀”,也何以面对如此庞大的国家。
  
  由于强健,他有足够的精力处理挺复杂的西藏事务和蒙古事务,解决治理黄河、淮河和疏通漕支等大问题,而且大多很有成效,功泽后世。由于强健,他还愿意勤奋地学习,结果不仅武功一流,“内秀”也十分了得,成为中国历代皇帝中特别有学问、也特别重视学问的一位,这一点一直很使我震动,而且我可以肯定,当时也把一大群冷眼旁观的汉族知识分子震动了。
  
  谁能想得到呢,这位清朝帝王竟然比明代历朝皇帝更热爱和精通汉族传统文化!
  
  大凡经、史、子、集、诗、书、音律,他都下过一番功夫,其中对朱熹哲学钻研最深。他亲自批点《资治通鉴纲目大全》,与一批著名的理学家进行水平不低的学术探讨,并命他们编纂了《朱子大全》、《理性精义》等著作。他下令访求遗散在民间的善本珍籍加以整理,并且大规模地组织人力编辑出版了卷帙浩繁的《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字典》、《佩文韵府》、《大清会典》,文化气魄铺地盖天,直到今天,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文化还离不开这些极其重要的工具书。他派人通过对全国土地的实际测量,编成了全国地图《皇舆全览图》。在他倡导的文化气氛下,涌现了一大批在整个中国文化史上都可以称得上第一流大师的人文科学家,在这一点上,几乎很少有朝代能与康熙朝相比肩。
  
  以上讲的还只是我们所说的“国学”,可能更让现代读者惊异的是他的“西学”。
  
  因为即使到了现代,在我们印象中,国学和西学虽然可以沟通但在同一个人身上深潜两边的毕竟不多,尤其对一些官员来说更是如此。然而早在三百年前,康熙皇帝竟然在北京故宫和承德避暑山庄认真研究了欧几里得几何学,经常演算习题,又学习了法国数学家巴蒂的《实用和理论几何学》,并比较它与欧几里得几何学的差别。
  
  他的老师是当时来中国的一批西方传教士,但后来他的演算比传教士还快,他亲自审校译成汉文和满文的西方数学著作,而且一有机会就向大臣们讲授西方数学。以数学为基础,康熙又进而学习了西方的天文、历法、物理、医学、化学,与中国原有的这方面知识比较,取长补短。在自然科学问题上,中国官僚和外国传教士经常发生矛盾,康熙不袒护中国官僚,也不主观臆断而是靠自己发愤学习,真正弄通西方学说,几乎每次都作出了公正的裁断。他任命一名外国人担任钦天监监副,并命令礼部挑选一批学生去钦天监学习自然科学,学好了就选拔为博士官。西方的自然科学著作《验气图说》、《仪像志》、《赤道南北星图》、《穷理学》、《坤舆图说》等等被一一翻译过来,有的已经译成汉文的西方自然科学著作如《几何原理》前六卷他又命人译成满文。
  
  这一切,居然与他所醉心的“国学”互不排斥,居然与他一天射猎三百十八只野兔互不排斥,居然与他一连串重大的政治行为、军事行为、经济行为互不排斥!
  
  我并不认为康熙给中国带来了根本性的希望,他的政权也做过不少坏事,如臭名昭著的“文字狱”之类;我想说的只是,在中国历代帝王中,这位少数民族出身的帝王具有超乎寻常的生命力,他的人格比较健全。有时,个人的生命力和人格,会给历史留下重重的印记。与他相比,明代的许多皇帝都活得太不象样了,鲁迅说他们是“无赖儿郎”,确有点像。尤其让人生气的是明代万历皇帝(神宗)朱翊钧,在位四十八年,亲政三十八年,竟有二十五年时间躲在深宫之内不见外人的面,完全不理国事,连内阁首辅也见不到他,不知在干什么。没见他玩过什么,似乎也没有好色的嫌疑,历史学家们只能推断他躺在烟榻上抽了二十多年的鸦片烟!他聚敛的金银如山似海,但当清军起事,朝廷束手无策时问他要钱,他也死不肯拿出来,最后拿出一个无济于事的小零头,竟然都是因窖藏太久变黑发霉、腐蚀得不能见天日的银子!这完全是一个失去任何人格支橕的心理变态者,但他又集权于一身,明朝怎能不垮?他死后还有儿子朱常洛(光宗)、孙子朱由校(熹宗)和朱由检(思宗)先后继位,但明朝已在他的手里败定了,他的儿孙们非常可怜。康熙与他正相反,把生命从深宫里释放出来,在旷野、猎场和各个知识领域挥洒,避暑山庄就是他这种生命方式的一个重要吐纳口站,因此也是当时中国历史的一所“吉宅”。
  
  三
  
  康熙与晚明帝王的对比,避暑山庄与万历深宫的对比,当时的汉族知识分子当然也感受到了,心情比较复杂。
  
  开始大多数汉族知识分子都是抗清复明,甚至在纠纠武夫们纷纷掉头转向之后,一群柔弱的文人还宁死不折。文人中也有一些著名的变节者,但他们往往也承受着深刻的心理矛盾和精神痛苦。我想这便是文化的力量。一切军事争逐都是浮面的,而事情到了要摇撼某个文化生态系统的时候才会真正变得严重起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人种,其最终意义不是军事的、地域的、政治的,而是文化的。当时江南地区好几次重大的抗清事件,都起之于“削发”之争,即汉人历来束发而清人强令削发,甚至到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地步。头发的样式看来事小却关及文化生态,结果,是否“毁我衣冠”的问题成了“夷夏抗争”的最高爆发点。这中间,最能把事情与整个文化系统联系起来的是文化人,最懂得文明和野蛮的差别,并把“鞑虏”与野蛮连在一起的也是文化人。老百姓的头发终于被削掉了,而不少文人还在拼死坚持。著名大学者刘宗周住在杭州,自清兵进杭州后便绝食,二十天后死亡;他的门生,另一位著名大学者黄宗羲投身于武装抗清行列,失败后回余姚家乡事母著述;又一位著名大学者顾炎武比黄宗羲更进一步,武装抗清失败后还走遍全国许多地方图谋复明,最后终老陕西……这些一代宗师如此强硬,他们的门生和崇拜者们当然也多有追随。
  
  但是,事情到康熙那儿却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文人们依然像朱耷笔下的秃鹫,以“天地为之一寒”的冷眼看着朝廷,而朝廷却奇怪地流泻出一种压抑不住的对汉文化的热忱。开始大家以为是一种笼络人心的策略,但从康熙身上看好像不完全是。他在讨伐吴三桂的战争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就迫不及待把下令各级官员以“崇儒重道”为目的,朝廷推荐“学问兼优、文词卓越”的士子,由他亲自主考录用,称作“博学鸿词科”。这次被保荐、征召的共一百四十三人,后来录取了五十人。
  
  其中有傅山、李颙等人被推荐了却宁死不应考。傅山被人推荐后又被强抬进北京,他见到“大清门”三字便滚倒在地,两泪直流,如此行动康熙不仅不怪罪反而免他考试,任命他为“中书舍人”。他回乡后不准别人以“中书舍人”称他,但这个时候说他对康熙本人还有多大仇恨,大概谈不上了。
  
  李颙也是如此,受到推荐后称病拒考,被人抬到省城后竟以绝食相抗,别人只得作罢。这事发生在康熙十七年,康熙本人二十六岁,没想到二十五年后,五十余岁的康熙西巡时还记得这位强硬的学人,召见他,他没有应召,但心里毕竟已经很过意不去了,派儿子李慎言作代表应召,并送自己的两部著作《四书反身录》和《二曲集》给康熙。这件事带有一定的象征性,表示最有抵触的汉族知识分子也开始与康熙和解了。
  
  与李颙相比,黄宗羲是大人物了,康熙更是礼仪有加,多次请黄宗羲出山未能如愿,便命令当地巡抚到黄宗羲家里,把黄宗羲写的书认真抄来,送入宫内以供自己拜读。这一来,黄宗羲也不能不有所感动,与李颙一样,自己出面终究不便,由儿子代理,黄宗羲让自己的儿子黄百家进入皇家修史局,帮助完成康熙交下的修《明史》的任务。你看,即便是原先与清廷不共戴天黄宗羲、李颙他们,也觉得儿子一辈可以在康熙手下好生过日子了。这不是变节,也不是妥协,而是一种文化生态意义上的开始认同。既然康熙对汉文化认同的那么诚恳,汉族文人为什么就完全不能与他认同呢?政治军事,不过是文化的外表罢了。
  
  黄宗羲不是让儿子参加康熙下令编写的《明史》吗?编《明史》这事给汉族知识界震动不小。康熙任命了大历史学家徐元文、万斯同、张玉书、王鸿绪等负责此事,要他们根据《明实录》如实编定,说“他书或以文章见长,独修史宜直书实事”,他还多次要大家仔细研究明代晚期破败的教训,引以为戒。汉族知识化界要反清复明,而清廷君主竟然亲自领导着汉族的历史学家在冷静研究明代了,这种研究又高于反清复明者的思考水平,那么,对峙也就不能不渐渐化解了。《明史》后来成为整个二十四史中写得较好的一部,这是直到今天还要承认的事实。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12-5-26 15:49 |只看该作者
醉笑陪君三千场 发表于 2012-5-25 11:23
李斯的才华和对历史的贡献堪称空前。

人品差了点。

是啊,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这对中华后世都是不小的贡献。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12-5-26 15:52 |只看该作者
归隐宋朝 发表于 2012-5-25 12:24
说句题外话:李斯那厮是玩大了,咎由自取、自作自受。操弄权谋者终究为权谋所害,他也算是个极致的典型了, ...

呵呵,这个我就不懂了。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12-5-26 18:35 |只看该作者
冷笑 发表于 2012-5-24 11:59
也就是胡适之和郭沫若所说的“我书桌上永远不放第二本书”。
==============================

偏见。
同样一句话,为什么郭说你就不信呢?咱信是话,又不是人。
唉,可怜郭老一手好文,可怜蔡京一手好字啦!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12-5-26 18:40 |只看该作者
一代文氓 发表于 2012-5-24 15:07
我一直很羡慕赞叹春秋战国时代,风起云涌,名家辈出,我曾说过:现在几乎所有的思想理论,都可以在诸子百家 ...

因为空白。
人类从上古走到春秋时期,思想学术上几乎就是空白。
如果你处在那个时代,你能弄出来个什么学说。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12-5-26 18:41 |只看该作者
天晴 发表于 2012-5-24 21:20
你呀你,有点情绪化。一点不喜欢就波及到全部。

不过就我对老余的了解,他要是见到你还会喜欢你。不藏 ...

对,他就喜欢一棒子打死{:soso_e148:}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12-5-26 18:42 |只看该作者
归隐宋朝 发表于 2012-5-25 12:24
说句题外话:李斯那厮是玩大了,咎由自取、自作自受。操弄权谋者终究为权谋所害,他也算是个极致的典型了, ...

身处李斯那个境地,刹不住闸了。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12-5-28 14:04 |只看该作者
天晴大哥是有学问的人!{:soso_e179:}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12-5-28 14:48 |只看该作者
热心 发表于 2012-5-28 14:04
天晴大哥是有学问的人!

想参加聚会呀,找毛毛。

学问,彼此彼此。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