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到辖区的第一块界碑附近巡逻,边防五连刘连长都要带领战士们在花岗岩材质、水泥基座的界碑面前停留下来,列队敬礼,精心擦拭,次次如此,从无例外。
刘连长还是连队文书时,老连长第一次带他巡逻到这里,含泪给他讲过两个与界碑有关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发生晚清:满清政府腐败无能,边防有边无防,但仍有一小队清军坚守着这片土地。有一段时间,边境那边的守军和流寇经常越境烧杀抢夺,还多次往我方纵深挪动那块木质界碑,企图改变国境走向。发现这个问题后,那支只有二十四人、给养严重匮缺的清军采取死看死守的办法,与敌人发生多次小规模冲突。一天深夜,敌人包围了清军驻地,一场苦战之后,除了一名在附近郎中家治病的士兵,其余勇士全部战死。第二天,那名士兵动员附近的上百名壮丁与敌人对峙,硬是把界碑挪回了原来的位置。敌人恼怒成羞,又打死了不少乡民……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那时,这个边防连还叫边防站,界碑还没定型,也没有水泥基座,埋在松软的林地里。一次,一名排长带五名战士奉命到边防站辖区第一块界碑附近巡逻,突遇暴雨和山洪,眼看着一股来势凶猛的洪水就要把界碑冲倒,排长大喊一声:“保护界碑!”不用分工,两名战士第一时间冲在界碑跟前,迎着洪水方向齐刷刷地跪下,用胸膛阻击着洪水对界碑的冲涮;两名战士跪在界碑后身,用双肩和双手顶住界碑,不让它再挪动半分;排长带领另一名战士用双手、用树枝、用一切可以用的东西,竭尽全力改变着山洪的方向……一个小时后,暴雨停了,山洪小了,界碑巍然挺立,六名边防官兵却累得倒在地上,半天动弹不了。
刘连长记住了这两个故事,也爱上了有些寂寞的边防生活。
后来,在执行一次抓捕任务中,老连长壮烈殉国;过了几年,刘文书成了刘连长。
若干年后,在这块老界碑的位置上,立起了花岗岩材质、水泥基座的界碑,山林里还专门起了导洪槽。从此,边防五连的官兵再也不用担心山洪的对界碑冲涮了。
刘连长当连长的第一天,边防五连来了六名特殊的客人:当年那六名拼命保护界碑的老兵,全都六十出头。刘连长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应老兵们的强烈要求,领他们去看第一块界碑。
让刘连长极为震撼的一幕发生了:六名老兵先是向界碑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之后齐齐刷刷地跪在界碑跟前,双手颤抖着,抚摸着界碑,泪流满面。老排长还掏出一块手帕,用手擦拭着界碑上的灰尘…
送走六名老兵,刘连长部署巡逻任务时,十分严肃地向全连官兵提出一条要求:再巡逻时,一定要观察一下界碑的位置,一定要用心擦拭一遍界碑。
刚开始,战士们都不理解:界碑就在好里,花岗岩石,水泥基座,谁还能把它挪动不成?再说界碑就是一块石头,擦它干什么?
于是,刘连长给全连讲了那两个与界碑有关的故事,只讲了一次。
于是,这两个故事便在边防五连流传下来,老兵讲给新兵听,新兵变成老兵后,再讲给他们的兵听。
再后来,刘连长成了营长、团长、军分区司令员。不管在什么岗位上,只要回到老连队,当年的刘连长都要到两个地方走走看看:一个是老连长的坟茔,另一个就是边防五连辖区的第一块界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