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六星书房 初会白狼山
查看: 6442|回复: 3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会白狼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12-6-8 19:5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本帖最后由 七色槿 于 2012-6-8 20:07 编辑

                            初会白狼山

                          一
      建昌的白狼山,究竟是怎样的一座山,具有怎样的一副姿态呢?多少年来,这个问题时常在思考的深处泛起。
      七十年代初期,我是河北一个小山村的下乡知青,有一次生产队派人到建昌去买两头毛驴,那个跟在驴尾巴后面一路走回来的老汉是个很会讲古的人,田间地头上,他给大伙儿讲了不少建昌、白狼山的古话。他说这里当年是杨六郎大摆牤牛阵的地方,真不该叫建昌,该叫牤牛营子;他说在远古的建安年间,曹操带着曹植、谋士郭嘉、大将张辽等将士,经过这里插向乌桓国的都会柳城,两军在白狼山相遇交锋。曹操抓住敌方站脚未稳、骑兵正在列阵之际,命令张辽率部冲击过去。那是一场速战速决的厮杀,乌桓的元帅在战阵中被杀,曹操大胜。白狼山,就是从这个故事进入了我的记忆。
      关内的第一个城市秦皇岛和关外的建昌县,中间只隔着山海关,出关,入关,也有过几次,但都是为了别的事情,像这样专门来看山、看水、看人,还是第一次。这几天我们见识了画廊谷古拙的美,见识了六股河这位养在深闺的千百年美女,她的阴柔,她自尊自信的风采让我们赞叹。这里的山坡植被茂密,土地上的庄稼茁壮旺盛,漫山遍野都是一派浑厚、大气、充满了勃勃生机,明显不同于南方的小桥细水、轻柔细腻。感触最深的还是这里的人,听当地人介绍,这里几乎全是闯关东人的移民后代,其中祖籍是山东的要占八成,这是多么大的比例呀!
      这里的人豁达豪爽,宽厚包容。来这儿的第一天,我们从葫芦岛搭乘两辆私家的中巴车到建昌,因为人员没有到齐,让人家足足等了三个多小时。一个养车搞运输的人,拉客人赚钱是他的目的,对这白白耽误的大半天时间,车主没有计较,这实在出乎我的意外;到这里以后吃过两次农家饭了,那些新鲜的蔬菜蘑菇小鸡、小豆腐、山野菜大饺子、还有离着老远就香气扑鼻的玉米土豆,都是大盆大盘地端上来,其量大、新鲜、好吃,在别处是没见到过的;参观画廊谷那天,我们有人对长在向日葵顶端的盘感到新奇,主人不由分说就揪下几个送给我们;接触到的当地人,无论是乡镇干部,还是景点上的姑娘小伙子,个个都热情,说话实在……我想这些风土人情上的特征,一方面是来自关东大地的濡染,另一方面也是来自于多民族的融合,来自于移民所带来的中原文化的影响,这样多元碰撞,才有了建昌人淳朴、热情、宽厚的民风。
      前几天我曾写过一篇关于长城的散文,其中有过这样的思考:异族的铁蹄曾不止一次踏过长城,又无一例外地被中原文化所同化,长城固然没能阻挡异族的入侵,却阻挡了异质文化的侵入,没有哪一种外来文化能够降服它。 来到建昌这几天,我对上诉思考产生了怀疑,关内和关外,一个以中原文化为底蕴,一个以关东风情为滋养,哪个是根源哪个是支脉没有实际意义,主流和支脉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差异,可说是各有千秋,但是各地不同的民俗风情,却在滋润着普通百姓的生活,演绎着历史的进程。
      初来乍到,我们领受了建昌人宽厚温暖的情意,更对建昌人依附而居的白狼山产生了强烈的憧憬;品咂着白狼山的名字,望文生义,推想着它的来历,编织出几种版本的童话;还有,我亲密接触过的小山村所在的燕山余脉,和建昌这里的的大青山余脉,究竟有多大的不同呢?几方面的原因,我盼望着一睹这座名山的风采。

                             二

      今天,久居城市被各种烦恼和紧张挤压着的我们,暂时放下重负,将疲惫的身心交付给白狼山,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去放牧自己的心灵,观赏这座山的魅力和神奇。
      早饭后,大巴车载着我们出发了,此时晨雾还没有散净,不远处的白狼山,它的主峰还隐没在灰蒙蒙的雾霭里。车沿着水泥路往前走,距离山门不远,我们看见近旁的几个山包显得很神奇,山上几乎没有绿色,光秃秃的岩石裸露着,显示出各种令人遐思的造型,大家扒着车窗七嘴八舌地议论着、猜测着,说这个像蘑菇,那个像美女对镜梳妆,开车的师傅就停下来让大家下车拍照。这里已经是白狼山的山脚下,那座郁郁葱葱的高山近在咫尺,晨雾已经散去,空气清新凉爽。我们已经有好久没有感受到这样惬意的自然气息了,人人情不自禁地做起了深呼吸,贪婪的吸收着大自然的气息。还没有进山门,大家的心情就已经心旷神怡了。
      再上车往前走,进山门不多远,就看见左首有一座寺庙,恍惚看见匾额上像是写的“慈圣寺”,寺门关着,也没有佛香气味和朝拜的人众,大概是一座没有修缮完成的寺庙吧?车子没有停,一直开了过去。古人早就说过: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 看来白狼山也得供奉一个什么什么仙了。
      沿着上山的路,车子在绿荫中行驶,两旁是望不到边的苍茫的老绿,道路并不宽,并排错不下两辆车,随着山势弯弯曲曲的,隔上一段路,在路肩处扩展出一个错车位。再往前走,有一个比较大的停车场,我们的车停了下来,大家下车,由这儿到山顶的路,我们要自己用脚丈量。
      往山顶而去的水泥路蜿蜒曲折,坡度不小,大概是为防止往下走滑倒,修成了搓板状。在搓板路上往上走,我们兴致勃勃地观察路两旁的景致,这里树种不少,有杨树,家槐,榆树,楸子树,松树等等,树龄老幼不等,成年的大树都是努力向天空伸展,巨大的树荫把这条路完全遮蔽在阴影里,小树也是伸展着枝叶紧步其后,再下面还有更小的树和灌木、野草,冷眼看来就是一片浓重的深绿,密密实实的看不见地皮。
      这和我熟悉的家乡的山有很大的不同,家乡的山,相比起来显得贫瘠、凄凉,山上的植被稀稀落落,看着眼前蓬蓬勃勃的景象,我暗暗希望我的家乡快加把劲吧,坚持封山育林,把山也养育得像眼前一样有生机。
搓板路在浓荫里穿行,前面似乎没有尽头,有时前面看着是一道树木组成的墙,以为快要走到头了,及至走到跟前小路一转,还是在浓荫里前行。
      路的左侧传来清越的流水叮咚声,停住脚步看过去,只看到树,草,还有凸立的山石,但那叮叮咚咚的流水声是那样清晰诱人,我和刘东晓老师离开小路循着声音找过去,手拉扯着树枝稳住倾倒的身体,脚下是经年的枯枝腐叶,战战兢兢地往下走,经过几步四肢着地的攀爬,就像在梦里一般,一下子置身于一个凉气沁人的所在:一条溪流从上面高处湍急地流下来,有岩石阻挡的地方就迂回一下,蓄积起力量跌落下来,落在岩石上发出叮咚声,溅起一片白色的水花。溪水清澈没有杂质,手伸进水里凉得冰手。溪流周围的石头上、树根上满是斑斑的苔痕。两旁的古树参天,傲然地向天而立,枝叶间只留下小小的一线天。四周静寂,只有哗哗的流水声,仿佛做梦一样的,一时间竟有些迷糊了,想不起此时身在何处,只有蹲下身去,接上一瓶冷冽的溪水,把冰凉的瓶子捧在手中的时候,才真切地感觉到内心丰盈的喜悦,是那种最单纯的喜悦,简单纯粹得不含有一丝杂念。

                                 三

      搓板路走到尽头,山势更加陡峭,接下来要走的是人工修筑的台阶,一阶连着一阶,陡直得像是挂在那里,下端连接着凡尘,上端通向天界。登上这一千多个台阶,就可以到达山顶。应该说,台阶的宽度满够,可是两旁的灌木枝条和随意爬上来的藤类有时还有侵占一部分,所以看起来比实际要窄些。
      我们拾阶而上,走不多远就要停下来歇口气,或坐或站在石头台阶上,转头望望周围的群山,峰峦叠锦,气势恢宏,远处有两座山头没有植被,那裸露着的嶙峋的山石,更彰显出山的性格。
      登过四百多个台阶的时候有一个宽一些的平台,有一条相对平坦一些的小路绕着下山而去,有几个体弱的文友就决定不往上爬了,走这条小路下山去。
      我们几个心有不甘的人继续往上爬,每个人都是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停下来歇着的时间几乎超过往上爬的时间。前行的速度放慢了,就更有兴致看风景,在这个山上,能采摘的东西还真是不少,有蘑菇、榛子、棠梨、山楸子、酸枣……虽然很累,大家兴致不减,看见了总要摘上几个,还要拍照,嘻嘻哈哈的笑声不断。就这样边走边歇边玩,一路领略着白狼山的壮美韵致,我们终于登上了山顶。我们在山顶照了合影,记录下这次愉快的经历。
      担心山下的人等得着急,没多停留我们就下山了,还是沿着台阶下来,比上山时候轻松多了,头顶上是蓝蓝的天映衬着,几朵白云飘在相当于我们腰间的高度,远山与近峰都在我们脚下,这让人有一种山高人为峰的模糊意念。朱安华老师亮开了歌喉,艺术家的苍越、高亢、富有磁性的歌声叩响了白狼山的天空,也叩响了我们每个人的心扉,一同感受到文友的真实情谊,心与心之间不设防的贴近。这种人世间最珍贵的美好,有白狼山的山水共作证明。
      下山比上山要快得多,不多时我们就走完了所有的石阶,回到搓板路上。我这才感到两个腿肚子不像是我的了,似痛非痛,硬梆梆的像是要抽筋,有个小伙子教给我:倒退着走,退着走腿肚子不吃力。我试试,这一招还真行,感觉腿肚子又是我的了,就这样倒退着回到大巴车那里。
      半路上绕小道回来的黄同君老师拍到了好东西,他让我看,那是彼此贴近着的两棵树,下面有各自的根,中间部分联合在一起,上面的树冠彼此凝视着伸向天际。面对这样的大自然奇观,我立刻想起舒婷的《致橡树》:
      ……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
      我很懊恼,失去了一睹这两棵奇树的机会,可是又想想,假如去看了这两棵树,又会失去登上山顶的乐趣,可叹世事没有两全其美。

                            四

      等着开车的时候,我频频回望着山顶,心中感慨颇多。白狼山,你是一位沉默的巨人,你让我保持着一种仰视的姿势。
那竭力向上伸展的树枝,是你飞扬着的秀发;那一块块挺立着的山石,是你坚硬的骨骼;那涓涓流淌的山溪,是你跳动的心脏流动的血脉;那漫山遍野生机无限的绿,是你俊朗的容颜;那奔跑不停的山风,是你飘逸的气韵……
      你美得自然而神奇,我今天看到的,只是你浩大的身躯和帅气的外形,至于你的灵魂,我还没有看到呢。这座巍峨的山,并不是因为密林之中有白狼出没而得名,我听过一个迷奇的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条巨蟒在这里盘踞,它吸取了日月精华,幻化成一个残暴的黑脸大汉,经常残害附近的无辜村民,那时,这座山叫黑山。当时山上还有一位心地善良的白狼,已经在此修炼了多年,幻化成一个善良的姑娘,经常帮助百姓,用自己从山上采集的药为人治病,久而久之,人们尊她为女神,在危急时刻,只要朝着主峰喊几声“白狼女!”她就会立即出现施以援手。
      巨蟒越来越猖獗,人们就求助于白狼女来驱赶它,白狼与巨蟒大战了七天七夜,惊动了天庭,派天兵天将下凡收复了巨蟒,而伤重力竭的白狼也化成了山顶的一块巨石,永远守护者这座山。这座山,也改名为白狼山。
      这些传说有人们美好的愿望在里面,并不十分可信,但是在抗击日寇的那些年月里,东北军的将士们在这一带丛山密林中与日寇周旋,人们确切地记得,有一位负伤的东北军连长,带领几名受伤的战士,从前线撤下来来到这里,用白狼山生长的药材治好了枪伤,后来加入了辽西抗日联军。建昌本土的抗日英雄邓文山、郑桂林也是曾在这山林茂密、峰高沟险的白狼山痛击过鬼子。
      奇峰,怪石,山泉、无疑装扮了白狼山的灵秀气韵,而这些传说和故事,则更会吸引人们去探寻和景仰,去触摸它挺立着的灵魂。
      白狼山,暂时跟你告别了,到了深秋,我会邀上两三好友再来,在北方特有的干燥湛蓝的天空下,慢慢地读你,慢慢地品你。当时序染黄了茅草、染红了霜叶的时候,你将展轴铺排出怎样的一派明丽?


2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12-6-8 20:22 |只看该作者
{:soso_e160:}建昌,离我很近啊

此文读来亲切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2-6-8 20:47 |只看该作者
建昌,现在的衰落,谁知道他曾经的辉煌?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2-6-8 20:48 |只看该作者
欢迎七色槿。{:soso_e163:}{:soso_e160:}{:soso_e183:}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2-6-8 23:27 |只看该作者
你说的那两颗连在一起的树叫连理枝吧?
也不是,根不在一起,身体却长在一起,却是罕见。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2-6-8 23:27 |只看该作者
如果秋天再来,我估计十一以后马上来最好,那时候树叶都在变色。仰视山林,俯瞰山谷别有洞天。我就是十月五号去的燕山(赤峰宁城黑里河藏龙谷)看山,真美。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2-6-8 23:27 |只看该作者
遗憾的是你到达山顶以后没有写下看到的景色。那次我去藏龙谷登到山顶写了一段王安石: “夫夷(平地)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意思是说:平坦而又近的地方,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游览的人便少。但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2-6-8 23:27 |只看该作者
再看七色堇,文风变化不小,利索多了。但是描述上还嫌面面俱到,我认为,挑上几个主题突出重点多说一些更好。

随便说,仅供参考。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2-6-8 23:28 |只看该作者
多发几贴,叫蔷薇也过来,我一定好好看你们的贴。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2-6-8 23:47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天晴 发表于 2012-6-8 23:27
你说的那两颗连在一起的树叫连理枝吧?
也不是,根不在一起,身体却长在一起,却是罕见。

这就叫“连理枝”,也叫“相思树”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2-6-8 23:49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神交已久,七色槿,问个好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2-6-8 23:50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我用手机看的,没看完,有点长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2-6-8 23:52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天晴 发表于 2012-6-8 23:27
再看七色堇,文风变化不小,利索多了。但是描述上还嫌面面俱到,我认为,挑上几个主题突出重点多说一些更好 ...

你们以前就熟悉啊?

欢迎来艺文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2-6-11 09:49 |只看该作者
七色槿,再见你的文字很高兴!{:soso_e181:}

顺着你的文字我也游历一次白狼山,可贵的是捎带手赚取了你的所思、所感。

“白狼山,暂时跟你告别了,到了深秋,我会邀上两三好友再来,在北方特有的干燥湛蓝的天空下,慢慢地读你,慢慢地品你。”如此邀约也算是一种极好的情致了。{:soso_e160:}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2-6-9 08:16 |只看该作者
好帖!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2-6-9 10:34 |只看该作者
拜读{:soso_e163:}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2-6-11 08:05 |只看该作者
冷笑 发表于 2012-6-8 20:48
欢迎七色槿。

冷笑,你言辞冷峻,但是版做得真好。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2-6-11 08:07 |只看该作者
天晴 发表于 2012-6-8 23:27
你说的那两颗连在一起的树叫连理枝吧?
也不是,根不在一起,身体却长在一起,却是罕见。

这两棵树,根和树梢是各自的,但是树干长在一起了。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2-6-11 08:03 |只看该作者
杜若 发表于 2012-6-8 20:22
建昌,离我很近啊

此文读来亲切

谢谢杜若,{:soso_e160:}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2-6-10 15:16 |只看该作者
欢迎七色槿!{:soso_e160:}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12-6-10 15:17 |只看该作者
从白狼山这个名字看,里面还会有精彩的传说吧?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12-6-11 09:01 |只看该作者
在城市里呆得太久,就会失去某种灵性,到山水之间才真正能找回快乐。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12-6-11 09:02 |只看该作者
七色槿 发表于 2012-6-11 08:20
回复天晴老师:去年八月去建昌,是一个杂志组织的笔会。我有好几年都很少下楼了,因为化疗时阿霉素造成的心 ...

有很多时候关闭的窗会重新打开,我相信你会生活得更精彩。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12-6-11 08:26 |只看该作者
莫冉 发表于 2012-6-10 15:16
欢迎七色槿!

问莫冉好。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12-6-11 08:24 |只看该作者
回复醉笑:感谢你能来看看小作文,十分喜欢你的文字,我写的东西可比你差多了,希望多指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12-6-11 08:25 |只看该作者
云飞雪落 发表于 2012-6-9 08:16
好帖!

给云飞问好,{:soso_e163:}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12-6-11 08:25 |只看该作者
舞婆娑 发表于 2012-6-9 10:34
拜读

谢谢真扑!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12-6-11 08:20 |只看该作者
回复天晴老师:去年八月去建昌,是一个杂志组织的笔会。我有好几年都很少下楼了,因为化疗时阿霉素造成的心肌损伤不可逆转了,有个异位兴奋点一直兴奋着,我平日的基本心律就是二联律,所以一直把自己当个病人养着。去建昌我是试一试,心想看看别人玩也行啊,没承想我自己也玩疯了,漂流被扣进河里成落汤鸡,爬山我也爬到顶了,我都累稀了,一瘸一拐的,胳膊和鼻子尖都晒脱皮了,但是心脏很支持,尽管心率快了些,但没别的事。所以我就胆子大了,猫了一冬,一开春就一个人背着大包出去流浪了,我在山西的太行山里住了些日子,看看即将消亡的传统山村,刚回来几天。我还会再出去走走的。
打烊了,这个世界的许多门就要对我关闭了,想趁着最后的机会,溜进门里看一看。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12-6-11 11:55 |只看该作者
看了七色姐的文字,看了七色姐的远足,感觉自己是飘着玩飘着写,而姐姐是一字一句都可以追根朔源的!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12-6-11 12:22 |只看该作者
七色槿 发表于 2012-6-11 08:20
回复天晴老师:去年八月去建昌,是一个杂志组织的笔会。我有好几年都很少下楼了,因为化疗时阿霉素造成的心 ...

你真行。背着大包一个人旅行,我也愿意这样啊。

我父母都是心脏病(冠心病和心衰),父亲去世时92(不是因为心脏病),母亲今年84。每年心肌营养一次(住医院滴流),平时坚持用药可以维持生命很久的。出门旅游带上必备的急救药,只要体力行就还能走。祝福你吧。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