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天晴 于 2012-7-13 10:23 编辑
人在其2岁可以站立起来之前需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从单细胞分裂成一个一个器官,然后开始长鳃,像鱼一样泡在母体羊水中,出生以后还得经历爬行阶段,才能真正直立起来成为一个人。再看看人类的发展史,人也是经历从单细胞、海洋中、陆地爬行到直立这样一个过程,这两个过程何其相似?这种相似,人们叫做重演律。人的过去,会强烈的影响他的现在和将来。有人说,现在我们是冰河时期的身体却过着奢靡的现代食物生活,身体没有准备好应对变化了的环境,慢性病高发就是必然。
当年佛洛依德和荣格师徒俩围绕着人类潜意识的决定因素上意见绝不相同,到今天,人们普遍接受的是荣格的“一切文化都会沉淀为人格(强调历史的作用)”。而佛洛依德(强调性的作用)也有贡献,那就是他发现(而不是发明)了人类的潜意识(也叫无意识)。
余秋雨频频提到美国诗人惠特曼的一句话:所谓诗人,就是把过去、现在和将来融为一体的那种人。余秋雨说:“文学最有魅力的地方就是在一些永远找不到答案的领域里来体验世界的神秘、人生的壮阔,来体验我们和祖先共同的苦恼惊慌、共同的精神连接。”
写到唐朝的诗,余秋雨说:
“站在盛唐的中心地位的,不是帝王,不是贵妃,不是将军,而是诗人。余光中《寻李白》诗云: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这几句,我一直看成是当代中国诗坛的罕见绝唱。”
余光中的这句诗,一下就把过去的李白拉到了现在,而李白和余光中因为自己的诗句,作为文化,又会长久影响未来。
余秋雨给文化的定义包括两点:第一、生活方式的选择;第二、精神价值的取向。其中,精神价值的取向更为重要,它决定我们的未来。
文化连带着历史,有着顽固的滞后性和不易更改性,这也就是西方进入中国(1840),和进入日本(1853)时间差不多,而改革更容易在日本实行的主要原因。
既然文化是精神取向,那它就有了轻重缓急,需要对事件的重要性进行排序。排序的结果有时候令人匪夷所思。
余秋雨说:“集体心理不仅也是一种真实,而且往往比历史真实更重要。这就像,晚霞给人的凄艳感受,修竹给人的风雅印象,长年累月也成了一种真实,甚至比它们在天象学和植物学上的真实更有意义。”
文化作为集体心理,有的时候会把现实“真实”彻底颠覆。所以很有必要在集体心理层面上重新理顺我们的历史、文化侧重。
余秋雨说鲁迅是近代中国文化第一人,就是因为“五四”以来鲁迅是直指中国人“国民性”的唯一人物。遗憾的是鲁迅的《孔乙己》、《阿Q正传》只侧重描写中国国民的现状,以警醒人们的自觉意识,但在深挖历史文化根源上功夫还不到位。这种深挖根源就成了余秋雨的使命(我个人认为)。这样一来他们就把中国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系起来了。
所以,从文化入手,从历史切入,思考中国人将何去何从,实在是大手笔,巨匠品质。
上几篇说的是余秋雨为什么关注历史,下一篇写余秋雨的具体历史观。
欲知后事,下回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