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三味书屋 资料汇编-----〖对联基础 〗
查看: 16259|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料汇编-----〖对联基础 〗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12-10-11 21:3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一、对联概论

中国楹联,源远流长,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对楹联的分类,也有多种多样的看法。有人从平仄关系上将楹联分为平仄协调的楹联和不拘平仄的楹联;有人从字数上将楹联分为短联和长联;也有人从内容上分为写景联、庆贺联、赠答联、奇巧联……等。这里的分类主要是从楹联的功用上划分的,但这也只是相对而言,有些对联其实是兼有多种作用的,按功用划分也就难免有交*之处。
所谓“春联”,又叫“春贴”,是为庆贺新春佳节而作的楹联,是对联重要的一种形式,也是最常见的对联。春节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新旧交替之际,人们总喜欢在门上贴一副对联,借以烘托喜庆气氛。这种楹联,多是寄情抒怀,希望一年吉祥如意,含有迎新春、颂盛世之意。在我国,无论塞北、江南,乡村、城市,机关、军营,都有贴春联的习惯。各行各业有不同的喜庆联语,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都洋溢着春的气息、时代的气息和喜悦的气氛。比如:
一元复始;
万像更新。

祖国有天皆丽日;
神州无处不春风。

化雨润尧天,溯年年秋实累累,要结仙桃先播种;
东风吹大地,喜树树新机勃勃,但看杨柳便知春。

大地回春,青山绿水,祖国千般美;
日暖神州,人寿年丰,幸福万年长。

上上下下,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添一岁;
家家户户,说说笑笑,欢欢喜喜,均过新年。

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同的时代赋予了春联不同的内容和风貌。历史上留下了许多好的春联,但随着岁月的沉淀,有的显得陈旧了一些,如:

爆竹一声除旧;
桃符万户更新。

有人将其稍加改动,则显得清新不少:

爆竹二三声,人间易岁;
梅花四五点,天下皆春。

春联用语一般轻松欢快,喜气洋溢,切情切景,大红色彩配上吉祥话语,为春节平添了欢乐气氛。在古时,人们撰贴春联主要是突出其喜庆气氛,多用一些吉祥词句,而不过分追求其内容。新中国成立以后,时代赋予大地以新的生机,春联也相应有了新的变化,人们在突出其喜庆气氛的同时,注意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在以歌颂祖国、自由、劳动、团结等为主题的春联大量涌现,给人以全新的感觉。如:

翻身不忘本;
饮水当思源。

劳动门第春光好;
勤俭人家喜气多。

喜鹊登梅唱祖国千秋富贵;
春风化雨催改革万象更新。

写春联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春联的内容要求写吉利喜庆的话,避免用不吉利的字、词以及同音、谐音;

第二,春联要注意用词恰如其分,不要过于浮夸、喧染;

第三,避免用一些现成的套话、空话、大话,要注意内容的创新,体现出时代精神;

第四,行业春联要注意写出自身特点。
所谓节日联,是针对各种节日,以示庆祝、纪念,使节日倍增欢乐、热烈、隆重气氛而撰写的联语。这种节日联语,可以说是春联的扩大和演化。目前,它已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楹联形式。比如:

桃李满天下;
教化遍中华。(校庆联)

万家元宵夜;
一街太平歌。(元宵节联)

人逢喜事尤其乐;
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节联)

脉脉深情似春晖育桃李;
耿耿丹心如烛光照春秋。(教师节联)

军爱民意如山重;
民拥军情似海深。(“八一”节联)

节日楹联既富节日气氛,又切合撰联对象,具有极强的针对性。我国的传统节日众多,除春节外,还有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政治性节日和国际性节日有元旦、“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党的生日、“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等,每个节日都有其自身的意义,所以在撰写节日联时要针对每个不同的节日特点,写出与其相关的喜庆联语,切不可张冠李戴或意象混乱,以免贻笑大方。

请看这副元宵节联:

灯月灿华筵,留得元宵余景,问当场谁惜千金一刻;
笙歌沸羽曲,果然大地长春,能胜赏再来五夜三更。

灯月灿烂,笙歌起伏,此情此景,作者突摩托车异想,向人们提出了一个世人极易忽视的问题:“问谁惜千金一刻”,意在告诫人们时间的可贵,此点睛之笔,余味无穷。“能胜赏再来五夜三更”,道出了人们对良宵的无限向往。联语意境含蓄,感情真挚,读后令人在冥冥之中倏然得以艺术的净化,以激发人们对人间良辰美景的无限依恋和追忆。

请看一中秋节联:

共赏圆月,不忘骨肉父老;
喜迎中秋,怀念台湾同胞。

“情”是文学作品的灵魂,对联与诗歌同道,要写出深情,方为上乘,此联做到了这一点。同是写中秋,作者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由此想到“天涯共此时”的台湾同胞。一种渴望团圆、统一祖国的真挚之情跃然纸上。联句在对仗方面虽不甚工,然“不以辞害义”,可为宽对之例。

有一副国庆节联:

四海扬波,万朵金菊迎盛典;
八风送爽,一天丽日耀长安。

国庆之际,正是金菊盛开之时,作者抓住这一物象,以抒发人们喜迎国庆的喜悦心情。对工严谨、联语明丽,全联充满节日的喜庆色彩。下联“长安”意喻“长治久安”,表达了人们对祖国的深情祝愿。
婚嫁联又称“喜联”,是嫁娶的专用联语,或见于大门、洞房门,或见于妆台旁、花轿上……其主要内容是表示对新婚夫妇的赞美、夸奖、祝愿以及婚嫁的喜庆场面等。比如:

荷开并蒂;
芍结双花。

箫管并举;
凤凰来仪。

镜里彩鸾留倩影;
钗头艾虎助新妆。

男女双佳好似鸳鸯鸟;
婚姻两愿喜结连理枝。

友以瑟友以琴梅花香度桃花暖;
麟之趾麟之定仙人信付玉人来。

结婚,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喜庆祝福是婚嫁仪式的内核。结婚以悬联的形式誌禧,是我国人民的传统习俗。一副热烈、吉庆、幽默的婚嫁联会给婚礼增加无限情趣。以上都是旧时常见的婚联,现在许多人在撰写婚联时则喜欢推陈出新,除了对吉祥之辞增添新的含量,有人还将新郎、新娘的年龄、姓名、职业、恋爱过程等融入或嵌入联句之中。这是婚嫁联的一个创举,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比如下面一联:

眼镜大夫,采中西,治顽疾,药到病除,交称华佗扁鹊;(医生)
斯文小姐,呕心血,育桃李,餐忘寝废,堪誉蜡烛春蚕。(教师)

全联以新郎、新娘的职业为主线,新郎是医术高超,堪称当代华佗扁鹊的眼镜大夫,新娘是道德高尚,堪比蜡烛春蚕的人民教师,真的是“门当户对”。

再请看下联:

爱情如几何曲线;
幸福似小数循环。

这是一位数学教师的结婚贺联。这位教师正逢十年浩劫,因出身问题而受到牵连,婚事一直拖到平反昭雪之后,历经磨难的一对恋人终于如愿以偿。联语形象以运用了数学名词反映了恋人的坎坷经历,并祝福他们的幸福生活。韵味浓郁,耐人寻味。

写婚嫁联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提倡宣传婚姻法,倡导婚姻自主,反对包办婚姻。要宣传节俭办婚事、优生、优育等新时尚。

第二,内容除祝福贺喜外,要多勉励新婚夫妇,互敬互让,互帮互学,共同进步,为社会作贡献。

第三,注意用词文雅、大方,切忌用庸俗、低级趣味的戏谑之辞,否则不但大煞风景,还会闹出笑话。

第四,写婚嫁联要注意结合时令、姓名、职业等来写,能给人以贴切、新颖、亲切的感觉。
为庆贺父母、长辈或亲朋好友的生日而撰写的对联叫寿诞联。寿诞联应在“寿”字上做文章,尽力去表达欢愉之情,应选热烈、积极、具有活力的字句入联,主要以歌功颂德、评价业绩、祈祝康健等方面入笔,有的寿联还切入时令、年岁或身份等。

现在所见的较早的一副寿联应是北宋孙奕《履斋示儿篇》中所载,黄耕庚夫人3月14日生,吴叔经作联贺道:

天边将满一轮月;
世上还钟百岁人。

联语诗味犹浓,且立意精巧,笔致含蓄、自然,比喻得法,韵味无穷。

写寿联多借助比喻手法,并多以长寿之物以咏之,如:

汉柏秦松精神;
商彝夏鼎气概。

下联是将寿者的岁数切入联内,加以发挥。请看:

数百岁之桑弧,过去五十,再来五十;
问大年于海屋,春华八千,秋实八千。

联中“桑弧”即用桑木做的弓,这里寓指男子当立志四方,“大年”指长寿,“海屋”为古人祝寿之吉辞。此联笑傲人生,大度浪漫,用典贴切,想象丰富,乃寿诞联中之佳品。

也有的将寿者的职业、身份切入联内的,请看紫金山天文台献给著名天文学家张钰哲先生的一副寿联:

测黄道、赤道、白道,深得此道,赞钰老步人间正道;
探行星、彗星、恒星,戴月披星,愿哲翁成百岁寿星。

张钰哲原为紫金山天文台台长,从事天文工作六十多年,为天文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联语巧嵌“道”、“星”这两延伸性极强又与天文相关的字,层层展开,把张老的职业、品格、姓名、精神等融会贯通,以烘托赞颂、祝愿之辞,联语比喻得体、一语双关、文精意深、构思奇妙、立意深刻、令人折服。

也有自作寿联者,请看郑板桥自寿六十岁联:

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叶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
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

作者以豁达的笔触,写出自己六十生日的出世心境,我们不妨将其看作是他辞官后的养生之道。

作寿联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根据寿者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构思遣词,不要面面俱到,而忽视了主要方面。

第二,联语要与寿者的身份、年龄、职业、功绩等相当,用典要恰当。

第三,联语不要使用那些陈腐言辞;

第四,寿联用语要分清性别,不可混用,而致使意象面目皆非。
致挽联,简称挽联,有的地方叫丧联,系由挽词演变而来,是一种人们用于对先人、死者表示缅怀、寄托哀思的对联。这种对联往往能把肃穆的场面渲染的更加庄严,白纸配黑字,透过联语,唤起人们对死者的追念和尊敬之情。对联的内容主要在“挽”字上下功夫,以表示人们对死者的景仰之情。

请看下联:

一哭尔琢,二哭尔琢,尔琢今已矣!留却重任谁承受?
生为阶级,死为阶级,阶级后如何?得到胜利始方休!

这是毛泽东在王尔琢追悼大会上所作,对联运用“词语同位”法,上下联分别以“尔琢”、“阶级”在相同位置上重复三次,以“一哭”、“二哭”、“生为”、“死为”层层递进,令人悲恸之情油然而生。再看毛泽东的一副挽母联:

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
长生新学佛,不能往世,一掬笑容何处寻。

1919年10月,毛母逝世,毛泽东把对母亲的无限深情凝于笔端,描绘了母亲病中呼儿的感人场景和儿未能尽欢的愧疚之情,对母亲信佛而不能长生的惋惜,追忆了母子间的深情,充分表达了母爱之深沉和哀思之无穷。

请看两副挽名人联:

偏偏在战的热望中,鲁迅死了!中华民族要大哭,无产阶级要痛哭,前进作家更是要狂哭!
偏偏在降的阴影里,鲁迅死了!帝国主义会暗笑,专制恶魔会狠笑,落后文人也许会惨笑!

这是北平风沙文艺社挽鲁迅联,该联一反传统作联常规,打破力避同字相对的戒律,以突出主题,表明了鲜明的爱憎及沉痛的心情。

经学驾唐宋而上;
其人在儒侠之间。

这是一副挽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对联,联中对章太炎一生做了概括性的评价,上联赞学问,下联颂人品,字精意穷,大气磅礴,笔墨传神。

过去农村用挽联较少,近年来,广大农村在移风易俗方面有了新的改观,村上死了人,写一副挽联已是常事,这表现了农民文化素质不断提高。请看下联:

白手起家经甘苦;
黄泉寄梦问稼穑。

一看便知,这是追悼一老农的挽联,此联语言朴实,真切感人,不见悲哀之辞,却发悲哀之声。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12-10-11 21:34 |只看该作者
为人写挽联要注意:

第一,称颂死者功绩要实事求是,不要随意拔高;

第二,不宜用华丽辞藻或空话、套话,以免以辞掩意。

第三,注意挽者与死者的关系,用词要得当,感情要凝重。
在哀挽联中,自清代起又出现了自挽联。自挽联多属文人游戏之作,或叹身世之悲凉,或叹世态之苦寒,或情痴今世,或神往来生,不一而足,多突出一个“戏”字。从此可见作者旷达、风趣、从容不迫,表现了其人视死如归的乐观心态。

把死看作是一次远游,这样的人是不多的。晚清文人杨绍基在临终前写过这样一副自挽联:

枉读十年书,叹今朝黄土埋文,当日悔抽人似茧;
休灰千里志,待再世青云得路,那时豪吐气如虹。

上联叹人生短促,读书枉费。下联笔锋一转,寄予再世,其中饱含酸甜苦辣之情。个中之味,读者从字里行间定会咀嚼一二。

请看下联:

我愧无能,册载功夫,可谓谣焉,终难活贫者病根,富家钱癖;
人死何知,五尺棺木,亦云足矣,更毋须经忏损产,苫块伤身。

联语带一腔正气,为不能治好世间贫富之病而成为憾事。下联嘱其家人丧世从简,莫劳命伤财,颇有进步思想,仁者之心,跃然纸上。

再看下联:

倘此日骑鲸西去,七尺躯萎残荒草,满腔血洒向空林,为谁来歌骚歌曲,鼓琵琶井畔,挂宝剑枝头,凭吊枯木秋魂魄,情激千秋,纵令黄土埋予,应呼雄鬼;
喜今朝化鹤东还,一瓣香祝完本性,三身月显出金身,愿以此为樵为渔,访鹿友山中,订鸥盟水上,销磨锦绣热心肠,逍遥半世,只怕苍天厄我,又作劳人。

这副楹联的作者左宗棠,是清代名臣、名将,一生战功赫赫。在其27岁之时,因重病不起,乃作此联自挽,从联语可以看出,左宗棠自年轻之时就满怀壮志、一身豁达。
墓祠联,属于哀挽类的范畴,用以缅怀古人,启迪后人,弘扬正义,鞭挞邪恶。

杭州西湖,有一岳庙,庙中有一联:

王业偏安,叹息北征将士;
精忠报国,伤心南渡君臣。

此联以咏史之笔触,鲜明地表达了人们的爱憎,游人可从此联中获得启发,从中激发人们对民族英雄的敬仰之情。

湖南省岳阳市周瑜墓有楹联曰:

顾曲有闲情,不碍破曹真事业;
饮醇原雅量,偏嫌生亮并英雄。

此联以叙事见长。上联是说周瑜不但有熟通音律的才华,更有卓绝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以佐孙权破曹。当时吴国流传“曲有误,周郎顾”的民谣。下联是说周瑜过于好胜,心地狭窄,最后被诸葛亮三气而死。这里以饮醇酒而喻处世,说明有雅量方能成大事的道理。

请看浙江绍兴风雨亭联:

江户矢丹忱,感君首赞同盟会;
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

此联是孙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时为民主革命时期爱国女杰秋瑾而作。联语感情真挚,同志之情溢于言表。可谓此联中之佼佼者。

安徽安庆市徐锡麟烈士纪念楼联,写得尤为动人:

登百尺楼,看大好河山,天若有情,应识四方思猛士;
留一抔土,以争光日月,人谁不死?独将千古让先生。

徐锡麟为民主革命烈士,在谋刺敌人时被捕、遇害,此联气势雄浑,一气呵成,大有与江水争流之势。
对联出现之初,以春联、题赠、应答等形式为主。自宋以后,人们开始将联句题于建筑物上的楹柱上,由此“楹联”一名始出。因其经久性较强,对联的内容亦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因而传世之作颇多。

风景联多用于名山大川、园林别墅等地,这种对联与名胜联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管采用何种手法,均不涉及人物、历史、典故等,只是在写景上做其文章。

请看杭州西湖平湖秋月处有这样一副联:

万顷湖平长似镜;
四时月好最宜秋。

此联采用了嵌字手法,联句中在不同处散嵌“平湖秋月”四字,因联句未见景外之物,只是在写景上延伸开来,以“镜”饰“湖”,以“秋”状“好”,给人以美好意境,空灵可爱,是一副很不错的风景联。

有人为秦岭题联曰:

障南阻北;
拔地分天。

此联仅用八个字,便把一个巍峨连绵三千里的秦岭活脱脱展现在人们面前,真乃惜墨如今,恰到好处。“拔地分天”一句,令人触目惊心,拍案称奇。一个“分”字格外传神,远胜力劈华山之势。

湖南长沙岳麓爱晚亭有一联,写得朴实别致,联曰:

晚景自堪嗟落日,余晖凭添枫叶三分色;
春光无限好生花,妙笔难写江天一色秋。

此亭原称“红叶亭”,又称“爱枫亭”,这副联概括了爱晚亭周围枫叶艳红的美景。上句以实处入题,下句以虚处落笔,一实一虚,便把江南胜景描绘的一览无余。

新疆天池,也称瑶池,风景十分优美,据传说是王母娘娘的住地,有人为此撰写长联如下:

飞鸿映天光,秋妍冬灿,屋脊冰场舞翩跹。锦雉低翔,银峰奇幻,天山竟美诗情艳,何须筑王母九苑;
巧艇掀池浪,春媚夏葱,花丛野筵唱珑玲。金鳞荡漾,林涛歌喧,池水微寒浴兴欢,胜过那西湖三潭。

联语详细地写出了天池四季的美丽风光,像一篇优美的散文诗,而且,以上联的“天光”、“天山”对下联的“池浪”、“池水”,形成嵌字格式,透出“天池”二字,作者用心,可见一斑。
所谓名胜古迹联,是指为某一名胜古迹撰写、镌刻的楹联。名胜联,多用于亭台楼榭、殿阁寺庙、名山大川等古迹处。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风景名胜甲天下。古今名人来到这些名山大川、古迹胜地,往往因触景生情而兴致大发,欣然而命笔。这些楹联,或镌刻于亭台楼阁,或分贴于寺庙祠墓……以抒发兴致和情怀,他们留下的那些立意深远的楹联佳作,不但为山水增色,美化了环境,又是游人吊古凭史的场所,既陶冶了人们的情操,又得到了大自然的享受,所以世世代代为人所称道传颂。名胜联就创作手法而言,可分为写景、咏史、叙事、抒情、议论等。比如:

狂到世人皆欲杀;
醉来天子不能呼。

这是安徽当涂采石矶太白楼联。李白的一生,值得称赞的地方很多,但楹联的作者撷取典型的事例,利用短短的七字联,像漫画一样,略勾勒几笔,便将大诗人描绘到神情毕现的程度,全联句短意长,对仗工整,遣词高妙,实为大手笔之作。

再看下联:

新松恨不高千尺;
恶竹应须斩万竿。

这是陈毅同志为杜甫草堂所撰楹联,乃集杜甫诗句而成。他还独具匠心地加上一段跋语:“此杜诗佳句,最富现实意义,余以千古诗人,诗人千古赞之。”可谓别出心裁,富有新意。

黄鹤楼有一佳联更令人叫绝:

何时黄鹤重来,且自把金樽,看洲渚千年芳草;
今日白云尚在,问谁吹玉笛,落江城五月梅花。

此联化鲁班筑黄鹤楼、吕祖吹箫跨鹤的民间传说,兼叙事、抒情、议论、写景于一炉,形象地描绘了黄鹤楼美丽、壮观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请看下联:

心在汉宝,原无分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

这是清代在河南南阳做知府的湖北襄阳人顾嘉蘅所写,因诸葛亮名高天下,两省便争诸葛亮故居之处所,顾嘉蘅不敢开罪当地豪绅,又怕承当出卖桑梓之名,便撰此妙联,既赞诸葛亮,又抹平两省争执,可谓公允。但这场争论并没有因此而平息,1990年发行《三国》邮票第二组“隆中对”小型张时,因湖北、河南两省争夺“隆中对”的首发式地点,并组成代表团进京申诉,以至设计受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和北京师范大学魏晋南北朝研究所曾专门组织“诸葛亮躬耕地”学术讨论会,诸葛亮躬耕地在湖北襄阳的说法得到大多数的的赞同,同时史学家们也认为,就像文武赤壁一样,襄阳南阳的诸葛胜迹也是完全可以并存的。顾嘉蘅的题联,真不愧为名联绝作。
官署联多指旧社会悬于朝府县衙等各级官府门庭的楹联,这类对联多有施政演说的味道。因官员的处世态度不同,所撰楹联内容也迥然不同。有装点门面的,有沽名钓誉的,也有警世言志的。

明代大哲学家王阳明每赴新任,都要以两块高脚牌做为行队前导,两块木牌上写就一副引人注目的对联:

求通民情;
愿闻己过。

联语简明、精到,很好地表现了他的官风和政愿,似乎告诉人们,与民通情,其官必正。

下联是福建福安县衙的一副对联:

什么叫好官?能免士民咒骂足矣;
有何称善政?只求狱讼公平难哉。

人们知道,在旧社会,几乎无官不贪。“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便是旧官衙的真实写照。但也不乏清官廉吏,这位作者则要做“免士民咒骂”的“好官”,行“狱讼公正”的“善政”,实在难能可贵。如真落到实处,当是此地百姓的造化。此联采用自问自答的疑问句式,用“只”、“能”提出了为官的最低标准,同时也道出了为官的最高标准,使人品出为官清廉的难处。

下联是山东金乡县令王玉池自撰的县衙大门联:

眼前百姓即儿孙,莫言百姓可欺,当留下儿孙地步;
堂上一官称父母,漫说一官易做,还尽些父母恩情。

联句写得很富人情味,读之令人心动。据传,王县令在任期间,赈济灾民,断案公允,生活清廉,博得县人爱戴,在旧社会能做到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

也有不少贪官好沽名钓誉,为自己脸上贴金。分明是*子,还要立牌坊。有一个贪官在自己大堂上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得半文天诛地灭;
听一情男盗女***。

这副对联看上去是一副绝妙的清廉衙联,别无挑剔。实则不然,此县衙贿赂者、说情者络绎不绝,县令全部“笑纳“。有亲近人提醒他:“你难道忘了大堂上那副对联?”县令说:“我没有忘啊,因为我得的不是半文,听的也不止一情啊。”此联关键问题在“得半文”、“听一情”二句上。其句用了偷换概念,“半文”、“一情”谓之极少数,它给人们的概念是,极少数的钱,再小的情都不受理,再多的钱再大的情就更不会受理了。谁知他却踢开了同一律,来个“急转弯”,从另一处落笔,用语狡猾。这是说,除了半文钱,得多少钱也不会天诛地灭了。下联亦同理。此联具有浓郁的讽刺意味,多被后人当做笑话传于世
宅第联,也称厅堂联,常用于大门、内门、后门、中堂等处,它属装饰联的一种,以装饰环境、烘托气氛,联语多以祈祝祥瑞、借物抒情、规范品德、激励功业、闲情逸致等内容为多。因宅第联用的时间较长,所以写作这类联时不宜趋时,要具有概括性和说理性,同时,应体现出主人的性格特点。

如这副宅第联:

好山入座清如洗;
嘉树当窗翠欲流。

联语清新宜人,且对仗十分工整,令人想起“槛外远山排闼绕”之名句,意境优美,多发联想。

请看郑板桥写的一副宅第联:

一庭春雨瓢儿菜;
满架秋风扁豆花。

本联立意奇巧,构思怪异,作者将常见的两种意象凝入一句之中,使读者不禁生发奇思妙想,一幅活生生的农家风物倏然跃入纸上,给人以美的感受。

邓元白自题宅第联更显得豁达、洒脱:

茅屋八九间,钓雨耕烟,须知富不如贫,贵不如*;
竹书千万字,灌花酿酒,可知安自宜乐,闲自宜清。

说联句文辞奇妙,不如说作者思想超凡,无深远的心境,很难写出如此好句。

我们看下面这副宅第联:

无狂放气,无道学气,无名士风流气,方称儒者;
有诵读声,有纺织声,有小儿啼哭声,才算人家。

上联以“无”、“气”形成复辞句,形成排比,点出儒者的礼仪之风;下联以“有”、“声”的复辞句形成排比,描绘了想象中的农家景象。此联是说儒家修身养性,持家为人的具体模式,手法出奇制胜,用字俗中见雅,堪称联中佳品。
在楹联家族中,行业联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三教九流,五行八作,无不见到它们的身影。但就楹联发展来看,酒馆、茶馆、旅店、饭店、理发店、戏台等行业的楹联无疑是其中的代表者。以下只介绍其中的几种,其它行业可以举一反三,从中体会。首先介绍酒馆联。

中国的酒文化闻名中外,酒与中国古文化有着不解之缘。“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千百年来,不知醉倒了多少文人墨客,酒馆联也从中国酒文化中受到熏陶,像一瓮浓郁的美酒,陶醉着一代代炎黄子孙。

有一家酒馆联这样写道:

酌来竹叶凝杯绿;
饮罢桃花上脸来。

此联对仗工巧,以“竹叶”对“桃花”,竹叶酒、桃花腮,如此形象、新奇,可见作者用词之独到,见情见智,明丽隽永,把酒赏联,倍添酒之醇香。

福州广聚楼联以奇趣见长:

美酒可消愁,入座应无愁里客;
好山真似画,倚栏都是画中人。

据说,此联是一位名叫区菊泉的人所撰。作者立意精湛,出手不凡。上联之意为:人说“借酒浇愁愁更愁”,但在这里却别有风味,何也?酒美之故也。下楼则盛赞楼美,到此地如同人在画中游,真是“似人间,不似人间”。

下面一副联与上一联相比,则豁达、通俗的多,给人一种亲切之感: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
劳力苦,劳心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

这是成都的一家酒楼联,联语自然天成似脱口而出,近乎白话,细心品味,人间苦乐情状,可谓淋漓尽致矣。

兰州五泉山酒仙殿的酒店联这样写道:

酒当吃醉时,笑也真,说也真,露出真机,便带几分仙气;
仙到修成后,天可乐,地可乐,得来乐趣,岂止一个酒狂。

这副联写得淋漓洒脱,不遮不掩,将酒醉后的真情坦露无余,言外之意是在说:人间真情是在酒醉之后。也许,饮酒与成仙有关,但人能修成仙就不是像醉酒那么容易了。此联还采用镶嵌法两嵌“酒仙”二字,更是锦上添花。
顾名思义,药店联是宣传药物性能、医道医德方面的对联。药店联形式各异,有的以药名成趣,有的则直书胸臆,有的转类,有的嵌字,有的谐音,有的拟声,手法不同,各具千秋,不一而足。

请看一药店联:

神州到处有亲人,不论生地熟地;
春风来时尽著花,但闻藿香木香。

此联立意高妙,不同一般。上联巧用“生地、熟地”二味中药,自然贴切,言及祖国处处有亲人;下联言外之意,药店百草飘香,有妙手回春之方,药到病除。联语亲切可爱,顺理成章。

过去有个医师叫程道周,他在自家的药店题了一副对联:

但愿人皆健;
何妨我独贫。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2-10-11 21:35 |只看该作者
文如其人,从联语中人们会体会到:程先生一定是一位心地善良、慷慨为人的好医生,简直就是个活菩萨。与另一联“但愿世间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生尘”有异曲同工之妙,顿时便缩短了药家与顾客的感情和距离。

有一家药店这样写道:

药有人参酒,人勤历业举;
店售和血丹,和睦万事兴。

此联巧在联中嵌有“药店人和”。“人和”为三才之一,古人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该店主注重和气生财之道,此联见地不凡,堪称妙对。

近年,有人在药店联中这样写道:

湘子吹箫,齐歌四化;
天女散花,同贺三春。

此联采用借代法,巧妙地将“神曲”、“降香”二味药名以“湘子吹箫”、“天女散花”代之,增添了对联的文学品味,联语上下段句衔接自然,内容浪漫、欢畅,绘出了一幅歌舞升平、盛世无疆的画面,富有时代感,是一副很难得的佳对。

与药店联相关的,有一类药名联,以药名成对,意在造成一种奇趣和意境。因中草药种类繁多,药名五彩斑斓,且多含双关语意,故近代多有佳作流传于世。

请看下联:

栀子牵牛犁熟地;
灵芝背母入常山。

全联用六种药名成对,“背母”即“贝母”,“常山”既是药名又是县名,联中只缀入“犁”、“入”二字,做为谓语把他们组成两个拟人化的生动句子,“栀子”、“灵芝”做了拟人化处理,在对仗方面“牵牛”与“背母”是动宾词组相对,“熟地“与“常山”是偏正词组相对,结构工整,平仄无差。

药联多用拟人手法,但要内容贯通,无斧凿之痕,并非易事,在这方面,下面一副药联实属难得。请看:

白头翁,持大戟,跨海马,与木贼、草寇战百合,旋复回朝,不愧将军、国老;
红娘子,插金簪,戴银花,比牡丹、芍药胜五倍,从容出阁,宛如云母、天仙。

此联上下联分别嵌入九味中药名,这么多的药名组成联语,却毫无堆砌、杂乱之感,反而自然、贴切,相得益彰,不闻草药味,倒像是分别描述一位历经沙场的老将军和一位待字闺中的少女的不同形象,老将战功赫赫,威风八面,少女雍容娴雅,貌若天仙。此外,做为串连中药的几个动词“持”、“跨”、“插”、“戴”、“胜”用得准确生动,为联语增色不少。全联构思奇特,独具匠心,对仗基本工整,历来被人们所称道。
理发店联,在行业联中别具一格,不乏许多名联佳作。好的理发店联多立意独到,寓意无穷,或一语双关,或出奇制胜,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请看一家理发店联:

操天下头等大事;
做人间顶上功夫。

此联巧用双关语,将常用口语“头等大事”、“顶上功夫”巧入联中,使人有出奇不意之感。作者把一个普通的行当魔术般地升华到最高层位置,不能不说煞费了苦心。

下联也写得很巧:

提起刀人人没法;
拉下水个个低头。

此为旧日理发店联,联语采用了谐音双关法,上联在“法”字上大作文章,粗读“没法”,即没有办法,这里却指没有头发的意思,说的是理发的过程,下联虽无谐音字,依然一语双关,“拉下水”会被人误解为受人贿赂、动摇思想之意,这里则是说洗头,品味此联,一定会对我国汉字的妙用叹服不已。

文如其人,太平天国首领石达开对理发行业赋予了另一种境界: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
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

传说石达开部下有一将领叫李文彩,原是剃头师傅,太平天国将领冯云山为他的理发店拟撰一联:“磨砺以须,天下有头皆可剃;及锋而试,世间妙手等闲看。”石达开后来改成上联,联语中似乎在向顾客夸耀自己的手艺,实则是隐含着一个反抗者横刀立马的勃勃雄心,锋芒毕露,气度凛然。在幽默的字里行间闪动着刀光剑影,内容十分切合人物身份。

下联与此相比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请看:

握一双拳,打尽冲冠英雄,谁敢还手;
持三寸铁,削平肮脏世界,无不低头。

近来,有人为一家美容店撰写一联,则显得风和日丽,联曰:

十美容颜,五分造化,五分妆成;
两倾品貌,一半生成,一半饰成。

此联用先合后分手法,在后面的分述部分,两个段句各具特色,出句言及装饰美。文理自然,相辅相成,可视为一副很好的广告联。
所谓戏台联,即是戏台两旁的联语。这些联语,或是宣传戏剧特点与作用,或是指导观众看戏,或反映剧场欢快气氛,或借题发挥寄寓新意,或强调戏剧的现实意义,多缊含戏理和人生哲理,集文学与戏曲艺术为一体,闪烁着特有的光彩。比如:

演离合悲欢,当代岂无前代事;
观抑扬褒贬,谇中常有剧中人。

此联居今鉴古,借己证人,以戏情洞察人物,其中之哲理妙在不言中,可称戏台联中的佼佼者。

请看下联:

铁板铜弦,高唱大江东去;
琼楼玉宇,细听水调歌头。

这副联则是写表演风格和观众审美感的联语,它巧妙地讲出戏曲舞台的诗情画意和戏曲表演或雄健豪放或秀隽清雅的不同风格。

戏台联,往往在述说戏剧中让人豁然领悟主题之外的道理。请看下联:

满场都是闲人,袖手旁观,听戏不如做戏苦;
凡事终须结局,从头演起,上台容易下台难。

此联妙在对句上,一句“上台容易下台难”,不知诸君会有何等感想。

下联则是写我国戏曲表演艺术特色的:

你一枪,我一刀,虽杀未恼;
轿上来,马上去,非走不行。

联语幽默,展示了戏曲演员虚实结合的表演形式,揭示了舞台上时空自由的美学原理。

下边一联写得甚妙:

做戏何如看戏乐;
下场更比上场难。

这是旧社会某戏院联,上联是说唱戏人不如看戏人,看戏的人多是豪门富绅,逍遥自在,唱戏人则是下九流,被人歧视凌辱。下联说上场难,下更难,是说难在艺术上,更是说难在现实生活中,是说人间的“失落”与“落魄”之境况,一语双关,言浅意深,令人拍案。联之高妙,就在于此。
会馆,是旧中国都市中同乡或同业的封建性组织,但由其而派生出来的一些会馆文化,却凝聚和包藏了中国古文化之精华。其中以会馆联和戏台联较为明显。请看济南浙闽会馆联:

同是南人,四座高风倾北海;
来游东国,两乡旧语话西湖。

中国是一文化古国,几千年来,人们生活在浓郁的古文化氛围中,喜怒哀乐无不被古文化包围的五彩斑斓,就是异地的游子,仍不忘用文化这一妙方去慰藉自己,抒发胸襟,言语之中读者会品味出作者思乡、爱国的游子之心,赤子之心。一个“东国”,一个“北海”,一个“西湖”,一个“南人”,以鲜明的对比,给人们展示了一个古老而凝重的空间,让人们浮想联翩。

保定浙绍会馆戏台联写得别有情致:

别馆接莲池,谱来杨柳双声,古乐府翻新乐府;
故乡忆梅市,听到鹧鸪一串,燕王台作越王台。

联语以“别馆”对“故乡”,“莲池”对“梅市”,“杨柳”对“鹧鸪”,“乐府”对“王台”,“新乐府”对“越王台”,北国风物对南国风光。可以说,对仗只是一种手段,作者只是通过对仗这一形式借以抒发游子久别故乡的眷恋之情。让人读之百感交集,肝肠欲断。一种不可名状的心情会在字里行间油然而生。好一个“燕王台作越王台”,多么高妙的联想,那是只有游子才能体会的情感。

会馆联多是通过故乡和异地的鲜明对映,或歌古国之风貌,或赞人文之景观,或畅宏图之高远,或忆乡邦之情感,给人以凝重、深沉的遐思。

北京四川会馆联这样写道:

此地可停骖,剪烛西窗,偶话故乡风景,剑阁雄,峨眉秀,巴山曲,锦水涛涟,不尽名山大川都来眼底;
入京思献策,扬鞭北道,难忘先哲典型,相如赋,东坡文,太白诗,升庵科等,行见佳人才子又到长安。

上联以家乡的自然景观入联,向人们自豪地展示了故乡之美。下联以家乡名人入题,像是在夸耀天府之国人杰地灵。会馆联在楹联殿堂中占有一席之地,它同名胜联一样被人们所喜爱。读一读会馆联会使你感受到中华民族血浓于水的火热情怀。
治学联多为文人所作,犹如座右铭,或悬于壁室,或题于书页,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治学心境和立学态度。

陆游晚年壮志消残、宏业未酬,但读书之嗜好依然如初,他写过一副治学联,表达了他的治学思想:

万卷古今消永昼;
一窗昏晓送流年。

相比之下,林语堂的治学联显得积极上进,有一股叱咤风云的豪气:

两脚踏中西文化;
一心评宇宙文章。

联语立意深邃、气势恢宏,道出了作者博大的出世立身志向。

纪晓岚是清代大文学家,他身居要职,游离朝野之间,性情不为宦海所困,一生甘于诗书为伴,他曾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浮沉宦海为鸥鸟;
生死书丛似蠹虫。

此联把自己一生追求学问、敷衍官场的两面性格披露的淋漓尽致。两者相比,其书痴形象的刻画更显得执著、沉重。

林则徐一向治学严谨,他写的治学联更显得与众不同:

家少楼台无地起;
案余灯火有天知。

上联写幼时家境之清贫,下联写治学的刻苦精神,发人深省。

自古以来,治学联倍受文人、墨客们的喜爱,并出现了许多质高的治学名联: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才知源海文始为;
腹有诗书气自华。

书到用时方恨少;
事非经过不知难。

这些治学名联经过历史的沉淀和弘扬,已成为妇孺皆知的治学准则。再看下联:

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睡;
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这是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求学时改写学者胡居仁原联的一副对联,旨在勉励自己在学业方面要持之以恒,逐渐积累,并对忽冷忽热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提出警戒,这是对待学习的科学态度和方法。毛泽东之所以成为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与他的治学精神不无关系。
中国人识礼仪,懂自勉,重修身,以自勉为修身之妙方。古往今来,一些文人达官,写出了许多自勉佳联,为后人受用无穷。然自勉联含义不仅在于自勉,更益于勉人。

下联是一副妇孺皆知的自勉联: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联句以“宝剑”对“梅花”,一金一木,一刚一柔,形成对句,宝剑的锋刃是由人的磨砺而出,梅花的幽香是忍受了自然的严寒而生,作者言及两种平常之事理,道出了人生事业之艰辛。以物喻人,风格独特,极富哲理,感人至深,为联中之佳构。

明代诗人、画家陈献章写过一副自勉联:

事能知足心常惬;
人到无求品自高。

作者从事物的两个方面着笔,上联言事宜知足,下联言人贵无求,两者应是立身处世之准则,看似易举,却属难事。联语花开两朵,却写得浑然一体,自然天成。贵在作者将联中“知足”、“无求”使其内核巧妙铺开,贴切,又近于情理,为其方显其作品之高雅。

下面这副自勉联写得更是妙趣横生:

欲知世味须尝胆;
不识人情只看花。

一眼可以看出,这是对旧社会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现象的写照,上联用语泼辣,以“胆”味喻世味,也许这是作者的真实体会吧。下联写自己苦于世道无情,只有深宅紧闭赏花解闷,联语虽揭示了旧社会办丑态,但其逃避现实、不理世事的态度不免有些消极的成份。联句语意工美,一“须”一“只”,生机盎然,起到画龙点睛之功。

请看清代乾隆进士彭元瑞写的一副自勉联:

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
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上联借用比兴手法,点出了春杏秋桂乃人间动人之物,从而引出下联,正美景良宵,是读书治学的好时光,应倍加珍惜,不可虚度。联语意境撩人,语言清丽,读之心潮澎动,倍受人们喜爱。

下联是张大千所作:

人到万难须放胆;
事当两可要平心。

此联不仅言简字工、精练空灵、立意深远,充满哲理色彩,具有很高的警策启迪作用,且以平俗之辞见高远境界,乃立身立世之大格言。
警世联,其语句不但可为法式,而且言简意赅,古人常以之警戒世人,既是自省,亦是警人。

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在他的压纸铜条上刻了这样一副对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联语先议后叙,匠心独运,巧用“破釜沉舟”、“卧薪尝胆”两个成语典故,抒发自己发愤攻读、著述,成就事业的远大志向。

当代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板凳要坐十年冷;
文章不写半句多。

此联语通俗如话,却寓意深邃,发人深思,告诫人们学习要有刻苦精神,文章要从实处着笔。

革命烈士李甲秾曾经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吃苦是良图,做苦事,用苦心,费苦劲,苦境终成乐境;
偷闲非善策,说闲话,好闲游,做闲事,闲人就是费人。

此联是对人生生活经验的总括,富有生活哲理,上联连用五个“苦”字,最后以“乐”字透出;下联连用五个“闲”字,最后推出一个“废”字,用心独到,说明人世间苦尽甜来、光阴难买的深邃道理。
题赠联属于社会交往的范畴,题赠联的内容又多属自勉、共勉、治学、警世、言志等方面。有时在分类方面也有十分明显的区别。

请看下面这副对联:

一味黑时犹有骨;
十分红处便成灰。

这副题赠联实际上是一副咏炭联,写得极为形象,很像一副谜语联,上联写炭在未烧之前风骨犹存的气节,下联笔锋一转,深刻地刻画出炭焚烧后形骸殆尽的残状。其实作者并不是单纯写炭,而是以炭喻人,作者立意如何,是愤世?是警人?还是自警?已莫衷一是。但我们不管做何种解释,都是不过分的。

下面是龚自珍赠魏源联: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综一代典,成一家言。

联语应用迭字手法,巧用“万”、“一”二字,但更巧在立意。上联是熟语,并不惊人。作者在下联中峰回路转,从“万”的时空悠然回到“一”上,此有石破惊天,气魄崩云之感。似乎是在告诫人们成就事业的捷径,但此捷径何为易事?

清末文人王闿运赠友人王叔文一联,历来被世人称道。对联这样写道:

才大须知难作吏;
心虚何患不能文。

联语直抒胸襟,不遮不掩。或许作者体察世态颇深,或亲身经历之感悟,便道出了有才学者未必能作官,作官者未必就有才的道理。肉食者鄙,自古皆然。只要虚心向学,必能成文,反之便了无成就。联语似一句格言,颇寓哲理。
在浩如烟海的联语中,讽刺对联以它独特的风格和奇异的魅力,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它或嬉笑怒骂或批评规劝,往往使人读后或捧腹大笑,或目瞪口呆,或如鲠在喉,或芒刺在背,心境不同,感受不一。

清代有个叫蒋伯生的人,在外做官时搜刮了许多钱财,回乡后建成一座园子,十分自得。其弟对兄的行径极为反感,便在园子的门口巾上一副对联:

造成东倒西歪屋;
用尽贪赃枉法钱。

历史上有一个叫吴奇才的知县,爱财如命。一年春天,好事者在他门口贴了一副对联,写道:

奇术也无双,牛角攀攀轻四两;
才能君第一,鸡蛋摸摸少三分。

联语用先扬后抑,欲擒故纵的笔法,遣词幽默,用语自然,把知县贪财眼红,揩油手长的丑态揭露的体无完肤。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忧外患,民不聊生。有人却发国难财,捐钱买官,头戴花翎,曾有人作联悬于街头:

头上有情飘翠羽;
胸中无策退红毛。

联语对仗工整,对比强烈,讽刺辛辣。“红毛”指外国侵略者,“翠羽”指清朝官员帽子上用来装饰和区别区级的羽毛,也叫花翎。一般为绿色,“翠羽”对“红毛”,文思出众,美不胜收,可见作者功力。

下联是章太炎嘲讽康有为的对联:

国之将往必有;
老而不死是为。

上下联分别集《左传》、《论语》中句。上联句尾隐去“妖孽”二字,下联句尾隐一“贼”字。联面尾处现出“有为”二字,意指康有为乃国之“妖孽”,是“贼”。康有为实行维新变法,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变法失败后,却逃亡海外,组织“保皇会”反对革命,被世人所唾弃,这也许就是章太炎写此联的初衷吧。此联在技巧上应用了隐切、嵌名,作为集联,能达到如此严整,可见作者功夫之老成。学者究之,必有裨益。

下面是《红楼梦》中的一副妙联:

纵有千年铁门槛;
终须一个土馒头。

此联来自宋代范成大《重九日行营藏之地》一诗:“纵有千年铁门限,终须一个土馒头。”“铁门限”即“铁门槛”,比喻人生寿数之大限;“土馒头”指坟墓。曹雪琴匠心独运,安排贾府经营“铁槛寺”、“馒头庵”,其深意正是来自这副对联。此联是针对那些贪污受贿,利令智昏者而言。读懂此联,是否会对私欲者大有裨益呢?

明经略大臣洪承畴引清兵入关,统领十万大军灭明,至武汉,淮北闫乐梅与洪为旧友,谒洪于汉上,洪问其境况,闫答道:

一驴亡命三千里;
四海无家十二年。

洪又问近有何作,闫答曰,有《阅李陵传》句云:

不引单于来入塞;
李陵还是汉忠臣。

此为讥讽汉*卖国贼之联句,上联为有感而发,运用戏谑、隐语之手法,旨在遣责、唾骂洪之行径。下两句诗引起作品之句,发痛惜江山沦亡之慨。似有规劝之意,但为时已晚矣。
戏谑联,一般来说,多无大意义,其主要作用是引人发笑。此类联多使用俗语或日常生活用语,或以笑话铺衬,或以文字游戏,达到一种戏谑效果。

请看唐寅为一丝绸老板写的门联:

门前生意,好似夏夜蚊子,群进群出;
柜里铜钱,犹如冬天虱子,越捉越多。

据传,原来唐寅写的不是这副联,先写的对联“生意如春意,财源似水源”,老板觉得太简单,唐寅便提笔写了这副对联,使老板苦笑不得。联语形象生动,幽默可笑,让人读后为之捧腹喷饭。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2-10-11 21:35 |只看该作者
再请看下联:

天不怕,地不怕,就是老婆生气也不怕;
骂何妨,打何妨,即便床头下跪又何妨。

这是一副别具风格的俗语对联。相传上联是一位怕老婆的丈夫在友人面前说的大话,下联为他人有意的戏谑。上联用俗语口语,形象而浪畅。用了三个“不怕”,像是在说他并不怕老婆,可再去看下联,便知道这位丈夫原来是一个凶厉内荏、外强中干的纸老虎。他的宣传,只不过是“打肿脸充胖子”而已。下联的三个“何妨”,把一个怕老婆的“妻管严”刻画的维妙维肖。全联工巧自然,互相逗捧,活泼可爱,至于有的词性,平仄失对,无须挑剔,应属于宽对范围。

下联是明天历太监孙隆与一位穷儒生的一副对联:

手执夏扇,身着冬衣,不识春秋;
口食南禄,心怀北阙,少样东西。

据说孙隆当年任苏州提督织造,此人颇为骄横,每出行必前呼后拥。一天,一位穷儒生误撞其仪仗,当即被押下。孙隆经审讯知其为一介生员,便突发奇想,即出此上联以戏谑,让穷儒生对下联,否则决不饶过。穷儒生稍加思索,即出下联。太监的上联是说穷儒生穿戴不合时宜,这分明是“不识春秋”。但春秋一语双关,又指《吕氏春秋》,这样上联春夏秋冬全包括进去了。下联穷儒抓住了太监的特点,说享受的是南国俸禄,心中所思念的却是北方的皇上,只可惜身上少了样“东西”。“东西”二字也同“春秋”一样,一语双关,别有寓意。对句与出句相比,更高一筹,且戏谑中微含褒赞,难怪孙隆听了不仅不恼,反而对穷儒敬重有加,从此二人还交了朋友。
将谜面化入对联之中,在字面上造成一种意境,这样的对联为谜语联。虽实用性不及其它类联,但其娱乐性、趣味性却更强,所以一些好的谜联也倍受世人喜爱,世代相传,耐人寻味。

请看下面这副谜联:

明月半依云脚下;
残花双落马蹄前。

这是一副十分成功的字谜联,此联的谜底是“熊”字。作者将对联与谜语两种文学语言艺术的特点融为一体,把文字的笔划、结构,巧妙地藏进联语内,谜趣盎钛,对仗工整,自然流畅,毫无做作之感,俨然是一副美妙的风景佳联。

清代大文学家纪晓岚的一副谜语对也十分风趣有味,联曰:

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狸狗仿佛,既非家禽,也非野兽;
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也是妙文。

作者采用析字、隐目等手法,将谜底巧妙地串于联内,谜底是“猜谜”二字。

请看下联:

白蛇渡江,头顶一轮红日;
乌龙卧壁,身披万点金星。

这也是一副谜联,上下联各射一物,分别为“油灯”和“杆秤”。灯草未燃时为白色,入油中犹中“白蛇过江”,点燃后火苗成红色,像一轮红日。杆秤属黑色,挂于墙上,好似“乌龙卧壁”,秤星点点,闪烁万点金星。作者将静态变成了动态,构思巧妙,比喻恰当,字字珠玑,令人拍案。

1785年,乾隆皇帝在乾清宫开千叟宴,赴宴者达3900多人,其中一老叟141岁。乾隆与纪昀出联相贺曰: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再多一度春秋。

这是一副数字谜联,按古纪年法算,一个花甲为60年,花甲重逢即为120年,三七岁月即21年,正好是141岁,可以说,对句是相当难的,可纪昀却信手拈来。俗语“人生七十古来稀”,“古稀”即七十岁,古稀双庆即140岁,更多一度春秋,也正好是141岁,对得堪称千古绝妙。
应答联多由两人对答而得,此类联多为即兴而发,或好友问答,或调侃对答,或相谑巧答,或传情应答,应用范围很广,名联佳作比比皆是。

请看下联:

万马无声听号令;
一牛独坐看文章。

此联背后隐一则故事。据说清代某年浙江大考,朝廷派去了一位姓牛的主考官。此官向来以出怪题出名,考生们为此暗自叫苦。这次果然出了一个很怪的考题,像是一个对联的出句:“万马无声听号令”。这句话化自欧阳修的一首诗:“万年不嘶听号令”,考生们对原意不熟,所以无处下笔。这时一位考生大声说道:“诸君不必苦苦思索了,下句我告诉你们吧,乃一牛独坐看文章。”这句以对联形式对出的下句显然是在讥笑主考官,这位考生将考题做了出句处理,峰回路转,出其不意,这是在特殊环境下产生的作品,也属难得之作。

乾隆年间,有一次会试,陕西人王某夺得榜首,学子们有些不服气,于是他们决定出一难对的上联,要王某属对,借此揶揄一番。上联是:

泰岱千峰,孔子圣,陵园子贤,自古文章传东鲁;

谁知,那位王某也不是等闲之辈,他见上联大出特出齐鲁人物,于是便挥笔对道:

黄河九曲,文王谋,武王烈,历代道统出西秦。

下联针锋相对,黄河对泰岱,以文王、武王对孔子、孟子,势均力敌,有理有据,令人咋舌。

从前有一位梅氏,夫因在外而亡,她带一个儿子独自生活。儿子长到七岁,要给儿子请一位塾师,后有一位姓朱的中年男子应聘,梅氏为了试探塾师的水平,便出一上联:

弯腰桃花倒开花,蜜蜂仰采;

那先生随口对道:

低头莲蓬偏结子,鹭鸶斜观。

梅氏很满意,当即决定聘用。梅氏平时在生活上很关照他,时间一长,便传出了一些二人的闲话,梅氏家族为此告到官府,说是梅氏与朱先生私通。县官是一个开通的人,他见二人一身正气,端庄忠厚不会做出这种事来。当问及当初聘塾师的经过后,县官说:“你们二人既然都会对对子,就一人写半句联作为答辩状吧。”

朱先生乃写上联:

竹本无心,偏生许多枝节;

梅氏看了上联,挥笔写道:

梅虽有蕊,不染半点风尘。

通看全联,是一篇很好的答辩状,上联嵌竹(与朱谐音),下联嵌梅,等于二人同时签上姓名。

再看下联:

采桑女,摘叶留心等后生。
挖莲郎,盘根摸梗寻佳藕;

这副联是一副择婿对,其中有一段有趣的故事。说的是从前有一个农家女,不仅貌美,而且聪慧大方。到了该出嫁的时候,父母免不了催促女儿的婚事,女儿说:“我的婚事你们就别操心了,我出一对子,谁能对上,我就嫁给谁。”此事传开后,前来应对者不断,但姑娘多不中意,后来一位朴实英俊的青年农民对中。原来这位青年人是姑娘的心上人,只是当着父母面不愿说出口罢了,联语一语双关,“摘叶留心”,本是采桑技巧,用于此处,则有留心情郎之意,后生字面是指待生之叶,这里则双关心上人,手法高超。对句从字面上看也是劳动场景,但巧用谐音,巧饰佳偶,读来自然贴切,含而不露。
工巧联出句往往比较刁钻、险奇,难度较大。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多以巧对炫耀自己,故常常流于文字游戏。但其中也不乏妙笔佳句,在浩瀚的楹联沧海中,工巧联以其独特的风采流传于世,受到人们的喜爱。

北宋史学家刘攽曾与司马光同修《资治通鉴》,一次宰相王安石有意难刘,即出上联,让刘出对,不料刘未被难住,反而精致巧妙地对出下联:

三代夏商周;
四诗风雅颂。

对句即不能言三,又必须嵌入三个字以出对,当然难度很大,巧在刘从《诗经》分类国找到蹊径。风雅颂中的雅又分大雅、小雅,故称四诗,雅是对大雅、小雅的浓缩,但不失其意,乃绝妙之笔。

又如下面一副对联:

五行金木水火土;
四位公侯伯子男。

这是几个秀才合谋出句难丘机山的对联。丘机山,宋初人,以滑稽闻名于世。丘出奇致胜,巧借孟子“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一位”,以四位对五行,不可多得。

还有下联更是对工精妙,也属巧对之列:

重阳谷;
端午桥。

此联乍看是一副地名对,其实是一副姓名对。端午桥乃满族人,他任直隶总督时,正好有一个旗人名重阳谷。端发现后觉得很有意思,说重阳谷可与我端午桥作成一副佳对。这副对联有几个巧合之处:首先是“重”、“端”均为旗姓,拆开看,“重阳”、“端午”都是节日名,一个是重阳九月九,一个是端午五月初五,九五相配,正合九五传统阳数。《易经》:“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可见重阳、端午暗含九五大吉之数。再者“谷”、“桥”均属地理名词,“谷”与“桥”连相辅相承。三者上下联平仄协调,完全符合联的一般要求。因此,从技巧方面看,这确是一副难得的姓名佳对。

撰写工巧联一定要顺其自然,切不可过于求工,否则就会流于文字游戏,虽工而不妙,巧而不佳。
应征联,也叫征联,从广义上来讲,即一方悬出上句,一方作出对句而合成的对联即为征联。一般多指官方、团体、厂矿、个人,或为庆祝节日或为弘扬精神,或为宣传产品,悬以上联,或通过新闻媒介出出句,向社会征集对句。征联极具社会性,其社会反响较大,至于个人之间的私下邀联,应属应答联范围,不属征联的范畴。

有这样一副征联:

三星白兰地;
五月黄梅天。

此上联是民国初年上海一家酒楼在报上悬赏征对句,结果应对者以无情对夺魁,此事轰动一时,酒楼因而生意兴隆。上联以“三星”限酒名“白兰地”,“三星”似是数字对,但未确指,不同“三光日月星”之含义;下联以“五月”而释“黄梅天”,正符合节令气候特点。以“五月”对“三星”,“白兰地”对“黄梅天”,词性对得极工。此联还有一个妙处,就是“黄梅天”不仅在说天气特征,而且它还是一道南方菜名,这就给此联增添了无限的品味,玩味此联,趣情盎然,实属难得之妙联。

下联也是征联中成功的一例:

万家乐用万家乐,万家都乐;
九州同吟九州同,九州大同。

此联是广东省石油燃气用具发展有限公司于1989年所征之联,从句子的结构上看主要用了重音、镶嵌和转类,需说明的是,出句中的第一个“万家”是虚指,为主语,中间的“万家乐”为企业产品的名称,为专用名词,作宾语。第二分句的“万家都乐”是从侧面描写、宣传了产品的优点,句尾二字嵌以地名,“都乐”是广西柳州名胜地,著名影星赵丹逝世于此,他生前曾留下墨宝“天下都乐”,这些为应征的下联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下联为台湾省陈怀所撰,作者巧化了陆游《示儿》诗中“但悲不见九州同”一句,以九州同铺开,格调豪迈,雄浑苍劲,抒发了祖国人民盼两岸统一的心情。作者为台属,所吟之句别有情致。对句既关联政治,又有文化,有历史,境界高远,至于出句仄声偏多,对高难度的巧对联而言,是允许的。

山西大学历史系教授罗元贞,也对一下联为:

千字文成千字文,千字异文。

此联巧妙地以古代启蒙识字课本《千字文》对“万家乐”,文词通顺,顺理成章,前后贯通,毫无牵强之感,亦是难得的佳对,只是后两字如按地名要求稍显不工。

《中国青年报》曾征一联,出句是:

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当时入选下联者甚多,但词性音律能与出句璧合者甚少。上联中“上海”乃地名,“自来水”乃物名,“来”为动词,“自”为趋向动词,“海”为名词,“上”为方位词,对句要求与上联词性相同。应征者有“北京输油管油输京北”、“黄山落叶松叶落山黄”、”西湖绿柳堤柳绿湖西”、“长城计算机算计城长”、“山西长生树生长西山”等。

前些年,澳门楹联学会两位会员曾联合悬赏,出句是:

明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

此联相传为清代乾隆大学士纪晓岚所出,原联无“明”字,尔后有好事者为增其难度的情趣,又在句首增一“明“字,遂使其成为历时三百年来未获佳偶的绝对。征联甫出,海峡两岸楹友躁动,惜未发现匹想者,只是评出了六条“较佳”下联。有“直臣罹铁网,官官子直令狐綯”,“德门传礼记,篇篇敬德尉迟恭”等数条,因而澳门楹联学会不得不从以前的六千港元奖金提到三万港元,再次悬赏征联,后来有人对句:“长空飘瑞雪,霏霏翔宇周恩来”。但不足之处在于诸葛亮复姓单名,周恩来单姓复名,并忽略了“孔明诸葛亮”这一字与姓名的巧妙组合,不但相互之间词意相关,丝丝相扣,而且与“纱窗”这一特定事物关照熨贴。金伯弢先生后来在自己的一篇文章中撰出此联对句:

清风沐凤阁,处处常清上官正。

凤阁:唐高宗、武宗、玄宗三朝曾将“掌军国之政令”、“佐天子而执大政”之“中书省”改称凤阁。上官正:宋代开封人,复姓上官,单名正,字常清,曾平西川有功,累官西川招讨使,左龙武大将军。这条对句的大意是:假若国家最高权力决策机构能沐浴在清廉之风中,制定颁布政令处处时时坚持清正廉洁,那么位居百姓上属的官吏们也就不能不正派清廉。以“清风”对“明月”,“凤阁”对“纱窗”,“处处”对“个个”,“上官正”对“诸葛亮”,对工整齐,寓意合理,只是“常”对“孔”在词性上略显小疵,但仍称得上是该联的较佳对句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2-10-11 21:36 |只看该作者
二、什么是对联

对联 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三、对偶与对仗

 
对偶和对仗是两种极为相象的语言形式。所谓“相象”,是说它们相同之处较多而不同之点较少,所以区别起来就较为困难,甚至连一些工具书对这两个概念都解释得含糊其辞,不甚了了。如《辞海》“对仗”条下注释曰:“指诗文词句的对偶。”陕西教育出版社的《古文自学辞典》则解释“对偶”为“修辞方法一种,……诗歌中叫‘对仗’。”如此以“对偶”注“对仗”,用“对仗”释“对偶”的辗转解说,造成了概念的混淆,其结果是使人误以为“对偶”与“对仗”是一回事,是一个概念的两种称谓。
  那么,究竟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二者有什么区别呢?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苛,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这是诗词创作所不允许的。
  了解了对偶与对仗的特点,就能一般地区别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了。例如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这两个句子各方面都符合对偶的要求,但由于其平仄不相对,音律欠和谐,并在同一结构位置重复使用了“天下”、“之”、“而”等这样的词语,所以不合对仗的要求。再请看下面这个例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白乐天》)
  这组联句是原诗中的颈联,无论哪个方面都完全合乎对仗原则,而且对得极为工稳,是最为典型的对仗联句。
  对偶与对仗其所以有这样一些不同,主要是因为它们是运用于不同文体的。由于不同的文体对各自表达的要求不同,所以对表达形式的要求也就不同。作为修辞方法的对偶,常常被广泛用于各种文体,其中古代散文和古体诗歌运用尤其频繁。它整饬了语言,增强了语势,而且两个偶句互为补充、相互映衬,使语言颇具形式美和表现力。对仗则是格律诗词独具的一种特殊创作技法。兴起于隋唐的格律诗,严格要求律诗中的颔联与颈联必须对仗。这一方法同时也为词曲创作所采用;后来又被用于对联撰写。由于律诗词曲的创作本身对语言运用有很高的艺术要求,讲究炼字炼句,而对仗正好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极大提高诗歌的表达技巧和审美情趣,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表现力。对仗的这些特殊功能显然是对偶力不能及的。可以说“对仗”是格律诗词创作和欣赏的重要标准之一,自然也就成了非诗词莫属的专用术语。正因如此,所以格律诗词中的对仗虽同时也符合对偶的标准要求,但鉴于“对仗”本身的特点,并且为了有别于一般文体中的对偶,故而我们通常不以“对偶”称之,而特称之曰“对仗”。

四、对联常识

对联,俗称对子,雅称楹联(因多用于张贴、悬挂、雕刻在厅堂门柱上)。当代联人 陆伟廉将它定义为:\"对联是由两组文义相关的对句所组成的联合体\"。其中,第一组称上联,第二组称下联。与骈文、格律诗词一样,对联也是我国汉文学所特有的一种文学 形式。 如***著名汉学家盐谷温博士所说,\"对联是中国文学的特产物\"。汉字为表意文字,通称方块字,具有一字一体一音一义的独立语特征 (少数异体字、多音字、多义字,并不否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汉字只能是一字一体一音一义),故由汉字构成的汉文学,独具对称均匀之美。从文字的运用来看,对联不愧是开在汉文学之树上的一朵奇葩。它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汉字的特色, 是汉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和文化现象,对联基本上只存在于汉民族文化圈内,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对联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文学形式,不管是典雅的、通俗的还是雅俗共赏的对联, 将其张贴、悬挂、雕刻在门柱厅堂,都能营造出一种祥和、喜庆,或者高雅、庄严的气 氛与格调。 因此,自从对联产生时起,它就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逐渐融入了 中国人的民间习俗之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般认为,最早出现的对联是春联,而春联起源于桃符。从晋代至唐代,对联这一文学形式便已经萌芽并逐渐发展。不过,人们通常将五代时蜀后主孟昶于公元963年岁除日题在桃符板上的一副春联:
  
  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
  
  作为春联之发轫。 直至明清,对联逐渐盛行,并延续至今。总之,浓厚的传统性与实用 性,是对联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不仅实用性很强,而且艺术要求也很高。其文学艺术风格总的来说可概括为"短小精悍"。对联的篇幅往往不长,单边字数多为几个字到十几个字,上百字、上千字的长联,并不多见。正因如此,一方面,它在格律上要求非常严谨, 不是随便两组字数相等的话就能凑成的。 如果没有严谨的格律,那么,作为一种独特文学形式的对联,其独特性、艺术性将荡然无存,其艺术生命力也难以持久。因为对联最本质的艺术特征是其对称性,而只有严谨的格律,才能保证它的对称性。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形式小巧的文学体裁,其内容应当是精悍的,应当包含尽可能丰富的思想涵义。在这个意义上,一副对联如果仅有形式而缺乏内涵,那么,就难免沦为一种"文字游戏"、"雕虫小技"。反过来,好的对联则有"诗中之诗" 的美誉。总之,形式与内容的精炼性是对联又一个重要的艺术特征。
  
   另外,对联还是一种具有较强的启蒙性的文学形式。学习写对联,对于我们学习 汉语言文学,特别是有关字音、韵律、词性、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都有很大的帮助。欣赏与写作对联,是学习汉语的好形式。
  
   总之,对联的文化艺术特征大体上可概括为:民族性,传统性,实用性,对称性,精炼性,启蒙性,等。
  
  (二)
  
   对联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要欣赏与写作对联,必须了解其最基本的格律要求。所谓对联格律(简称联律),指对联中有关平仄、词性、语法修辞,以及书写张贴等方面的格式与规律,其核心是对仗。对联的基本格律可概括成以下几点:
  
  1.字数相等,内容相关。
  
   从字数来看,原则上,只要上下联字数相等,不论多少字数均可。如上下联各四个字,则称四言联, 等等。但在实践中, 多为四字以上,因汉字一般需要四字以上才能组成句子。从内容上看,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也就是意思要相互衬托或相互衔接,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 大多数对联上下联之间的内容
  属于互相衬托的关系。这种衬托或者是从相同的角度互相映衬、互相补充(即所谓\"正对\"),或者是从相反的角度互相反衬、互相对照(即所谓\"反对\"),\"正对\"如:
  
  心莲清净
  
  性海圆融(注:所引对联未注明作者或出处的,均出自本书,下同。)
  
  \"反对\"如:
  
  心平积福
  
  欲重招殃
  
  有少数对联上下联之间的内容属于互相衔接的关系(即所谓\"串对\",或称\"流水对\"),也就是上下联两个分句共同构成一个复句,上下联存在一种连贯、 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目的等复合关系。当然,这种互相衔接同时也是互相衬托的。如:
  
  若无前世心中毒
  
  哪有今生意外灾
  
  又如:
  
  除了香甜苦辣咸酸涩
  
  无非柴米油盐酱醋茶
  
  如果上下联内容毫不相关,会使人觉得非常生硬与滑稽,则起不到对联应有的文学效果。
  
  除非是一种特殊的对联形式, 即所谓\"无情对\"。它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上)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上)却并不相关,从而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如:
  
  三星白兰地
  
  五月黄梅天(常用联)
  
  庭前花始放
  
  阁下李先生(常用联)
  
  公门桃李争荣日
  
  法国荷兰比利时(常用联)
  
  树已半枯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常用联)
  
  2.词性相当、概念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称。
  
  所谓词性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从严格意义上说,是每个字的词性)应当尽可能相同或相近。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及连词对连词、 副词对副词,等等。如:
  
  大行绝俗忘荣辱
  
  至道无情空是非
  
  如果从每个字来看,\"大\"与\"至\"、 \"荣\"与\"是\"、\"辱\"与\"非\"是形容词,\"行\"与\"道\"、\" 俗\"与\"情\"是名词,\"绝\"与\"无\"、\"忘\"与\"空\"是动词。 但在实践中,对虚词的要求比较 宽松,一般能够虚词对虚词即可。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词性不同一般不能相对。但那些词性比较接近的、或者词性能够兼通的实词,也还是允许相对的,如名词和代词、某些动词和形容词之间。当然,词性相同属工对,词性相近或相通属宽对。
  
   更严格一点说,不但词性要相当,而且词语所代表的概念也要相当,也即要尽可能相类似或相对衬。这也涉及到对联的宽工问题。若上下联两个词语共同所属概念的范畴越小,对仗就越工,反之则越宽。如:\"中国\"对\"雄鸡\",其共同范畴是事物;\"晓日\"对\"雄鸡\",就缩小为自然物;\"小草\"对\"雄鸡\",就缩小为生物;\"骏马\"对\"雄鸡\",就缩小为动物;\"老鸭\"对\"雄鸡\",就缩小为鸟纲以至家禽。再者,若上下联两个词语之间,概念关系越互相矛盾(即所谓\"矛盾概念\"),对仗就越工,\"有\"对\"无\"、\"真\"对\"假\"、\"生\" 对\"死\"、\"物质\"对\"精神\"、\"自然\"对\"社会\"等,就属于工对。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应当相同或相似,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 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如:
  
  胜行严佛土
  
  正法利人间
  
  上下联皆为主谓宾结构。其中,"胜行"对"正法"、"佛土"对"人间",又皆为 偏正结构。再如:
  
  软首妙光,威名显赫
  
  雄狮利剑,宝相庄严
  
  \"软首妙光\"对\"雄狮利剑\",皆为并列结构;\"威名显赫\"对\"宝相庄严\",皆为主谓结构;\"软首\"对\"雄狮\"、\"妙光\"与\"利剑\"、\"威名\"对\"宝相\",又皆为偏正结构。
  
  另外,上下联之间还应当节奏相称。对联行文多以二字(有时也以一字或三字)为 一节奏。节奏相称,就是应当尽可能同步。如:
  
  漏尽-飞身-去
  
  心空-及第-归
  
  又如:
  
  以-神通力-护持-正法
  
  设-孟兰盆-超度-慈亲
  
  总之,上下联的用词造句,在词性、语法结构和节奏上,应尽量相当或相称,以保持形式上的协调与工整。但这些要求在实践中还是允许适当放宽的。个别情况下,还可以有所变通。如:
  
  五十三参,遍访良师求正智
  
  百城烟水,广行悲愿践初心
  
  其中,"五十三参"对\"百城烟水",是以同一个典故的两个常用语相对。 单从词性、 结构等形式方面来看,严格说是不合联律,但从内容来看,则属于\"义对\",是允许的。
  
  3.平仄协调。
  
  平仄协调,狭义地说,就是指对联在音调上的两大要求:平仄相对与平仄交替。广义地说,也包含句脚安排等其他一些平仄问题。要弄清这些问题,首先必须区分什么是平声、什么是仄声。这又有两种划分标准。在对联创作中,一般是运用"古四声\", 即古汉语将音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除平声外,上声、去声、入声皆为仄声。现在,也有少数人运用"新四声",即现代汉语将音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其中,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两种声韵的不同,关键在于入声字。入声字的掌握和识别,大体上还是有规律可循,在此恕不赘述。 对初学者来说,
  
  最简单易行的办法是先在运用时借助工具书。据作者个人的经验,在运用中比较容易熟悉入声字。不过,要注意的是,虽然上述两种用法可并行不悖,但在同一副对联中,不能同时混用。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2-10-11 21:36 |只看该作者
现在再回过头来谈平仄协调的问题。所谓平仄相对, 就是上下联的音步要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反之,如果平声对平声,仄声对仄声,就叫平仄失对,又叫同声相对。音步与节奏大体上是同一概念,一般来说,一个节奏即是一个音步。由于对联脱胎于格律诗,因此,在平仄方面,对联与格律诗中的对仗句基本相同。而且,对音步的安排也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因为在实际上,并不一定要求整个音步平仄相对,而只是要求在音步位上平仄相对。所谓音步位,就是每个音步的末位字,这是决定整个音步性质的重点声。由于汉字的绝大多数音步为二字音步,因此,音步位一般指的就是每句的第二、四、六等字数。所以便有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如:
  
  悲欣交集
  
  事理双行(注:平声用\" \"表示,仄声用\" \"表示,下同。)
  
  又如:
  
  火移薪尽业犹在
  
  身坏神迷行不亡
  
  其中,一三五不一定平仄相对,二四六皆平仄相对,即属工对。不过,并非所有的音步位都在二四六位置上,主要是由于,对联行文的格式除了以律诗中的对仗句式为主以外,还有词曲文赋等格式以及领字的存在。如:
  
  厌娑婆苦域
  
  弘净土法门
  
  
  观美女华瓶盛粪
  
  叹凡夫甘愿投泥
  
  
  直心乃万行之本
  
  贪欲为诸苦之源
  
  
  深心勤习真言***义
  
  全力弘扬大手印法门
  
  讲到平仄相对,必须提一下对联的句脚。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如何,也不管倒数第二个字是平声还是仄声,都要求上联仄声收尾,即最后一个字(句脚)应当是仄声;下联则要求平声收尾。一般不能上联平声收尾,下联仄声收尾;更不能同声收尾。另外,由多个短句组成的长联,还要注意每个短句的句脚不能全都是仄声或全都是平声,而应当有所错落,
  至于这种错落具体如何安排,则尚无定论。不过,运用\"马蹄韵\"撰长联是一种比较好的句脚安排方式。
  
  所谓平仄交替,它与平仄相对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指的是一个句子自身的音步之间,平仄应交替使用,否则就是平仄失替。只有每句的最后一个字(句脚),可以不考虑交替问题。如:
  
  佛身远过世间望
  
  妙法不堪小智听
  
  又如:
  
  无所从来何有相
  
  得成于忍不生心
  
  在平仄问题上还有一些禁忌,如忌\"三平尾\"或\"三仄尾\",忌\"孤平\"或\"孤仄\"等,留待下面再谈。
  
  总的来看,对联在平仄协调方面是有讲究的,写作对联不能不讲平仄。如果说,字 数相等、词性与概念相当、语法结构与节奏相称,赋予了对联整齐美、严谨美、对衬美、结构美、节奏美等审美特征的话, 那么,平仄协调则赋予了对联音韵美这个重要审美特征。当然,有时为了不以辞害意,个别地方出现平仄失对或平仄失替,亦可通融。
  
  4.几个禁忌。
  
  除了以上三个基本要求外,对联在格律上还有几个禁忌,即几种应尽量避免的情况:
  \"三平尾\"或\"三仄尾\";\"孤平\"或\"孤仄\";\"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同义相对\";等等。
  \"三平尾\"或\"三仄尾\",指的是在一个句子的最末三个字,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如 \"依法修行能入道\",若将\"能\"改为\"可\"就变成了三仄尾。又如\"缘深因厚坐莲台\",若将\"坐\"改为\"登\",就变成了三平尾。
  
  \"孤平\"或\"孤仄\",指的是在五个字以上的句子中, 只有一个平声字,或只有一个仄声字。如\"无言乃入门\",若改为\"无言而入门\",就是\"孤仄\";又如\"大日心光遍照\",若改为\"大日智光遍照\",就是\"孤平\"(全平格或全仄格例外)。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 如\"世事纷纷\"对\"红尘滚滚\"、 \"惟觉者能听能会\"对 \"叹醉人不醒不知\"。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所谓\"同位重字\", 就是以同一个字在同一个位置相对,如\"法界\"对\"世界\"、\"成道\"对\"成魔\"。不过,有些虚词(\"之乎者也\"之类)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
  
  漏网之鱼,世间时有
  
  脱天之鸟,宇内尚无
  
   
  诸佛洞观实相而无住
  
  众生游戏虚空而不知
  
  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如:
  
  见诸法空虚,此身去直超彼岸
  
  念众生平等,三人行必有我师
  
  若将上联的\"直超彼岸\"改为\"已无后有\",就与下联\"必有我师\"的\"有\"异位重字。又如:
  
  ......若陶匠抟泥,掌中视果
  
  ......胜樵夫观弈,梦里入槐
  
  若将上联的\"掌中视果\"改为\"掌中观果\",就与下联\"樵夫观弈\"的\"观\"异位重字。当然, 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如:
  
  万法一心,空不异色
  
  一心万法,**
  
  联中的\"一\"与\"万\"、\"心\"与\"法\"、\"空\"与\"色\",便是\"异位互重\"格式。
  
  所谓\"同义相对\",通常又称为\"合掌\",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意思完全雷同,如\"赤县\" 对\"神州\"、\"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
  
  5.其它。
  
  对联的写作与欣赏,还有一些相对次要的格律和比较独特的修辞方法,如借对、自对、嵌字、回文、集句,以及对联的横批、对联书写和张贴的格式,等等。下面对以上提到的问题逐一做个简单的介绍。
  
  借对又称假对,这是词性上宽工转化的一种方法, 指句中词性和词语的含义虽非工对,但借助其另外的词性和含义,则成工对。如:
  
  洒渍寻常行处有
  
  人生七十古来稀 (杜甫七律<<曲江>>中之颔联)
  
  \"寻常\"在此为普通之意,属形容词,但古制\"寻\"、\"常\"又皆为度量单位,属量词,借用此含义,则与数词\"七十\"相对为工。又如,\"大而言之\"对\"志于道者\",其中,\"言\\\'与\"道\"在联中的含义分别是作为动词和名词的,但\"言\"亦有作为名词之含义,道亦有作为动词之含义,二者相对仍属工整。不过,借对在对联中用得不多, 只是在需要变通时不得已而为之。
  
  自对,又称\"句中自对\",或\"当句对\",指对联中的字词句,不仅上下联相对仗,而且上联和下联自身之中(句中)也存在对仗。这就使对联更加工稳,更增添了对衬美。如\"真妄\"对\"终\",\"真\"与\"妄\"、\"始\"与\"终\",就是句中自对。又如,\"智愚\"对\"行止\"、\"荣辱\"对\\\'是非\"、\"微言大义\"对\"正法妙心\"、\"至高无上\"对\"微妙甚深\"、\"山色溪声\" 对\"晨钟暮鼓\"、\"烦恼即菩提\"对\"微尘含刹土\"、\"如秤锤落井、砺石潭\"对\"纵仙术隐 空、 神通入海\"等,不仅上下联相对,而且句中也都有自对。 句中自对的用法,在对联 (特别是长联)中,运用得比较广泛。
  
  嵌字,也叫嵌名,指将特定的名称(多为人名、地名、事物名等专用名称)嵌入对联中一定的位置。这是一种运用得比较广泛的方法。其具体方式很多,不下五十种。嵌字可分为整嵌和分嵌。整嵌,就是将一个名称不拆开而完整地嵌入,如<<题嵌四大天王>>
  
  一联:
  
  多闻正法,以广目光
  
  增长善根,而持国土
  
  分别将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嵌入联中。又如
  
  <<题嵌金刚手秘密主>>一联:
  
  金刚手握持秘密
  
  勇猛心摧破无明
  
  
  回文,又称卷帘, 指的是使用恰当的词语构成对句,使之既能顺读,又能倒读。由于回文格难度较大, 因而运用得不太广泛,但这种格式很能体现汉字的独立语特点。回文格的具体方式也多种多样。 比较常见的有当句回文、倒句回文、倒章回文,等。当句回文,即顺读与倒读完全一样,如:
  
  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佚名题厦门鼓浪屿鱼腹浦联)
  
   
  又如:
  
  净心真实真心净
  
  圆觉妙明妙觉圆
  
  倒句回文,即将同一句子倒读,而上下联不变,如:
  
  结同心果 果心同结
  
  开并蒂花(常用婚联),倒读即为: 花蒂并开
  
  倒章回文,即通联倒读,下联变为上联,上联变为下联,如:
  
  迢迢绿树江天晓 晴日海霞红霭霭
  
  霭霭红霞海日晴(佚名题武汉龟山联),倒读即为: 晓天江树绿迢迢
  
  集句,指将现存的分散的句子,组合成对句。如果整副对联(多为短联)完全由现存的句子组成,称完全集句。如:
  
  鹿归于野
  
  **
  
  上联集自<<出曜经>>,下联集自<<心经>>,就是完全集句。又如:
  
  劝君更尽一杯酒
  
  与尔同消万古愁(佚名集唐诗联, 上联自王维<<渭城曲>>,下联自李白<<将进酒>>)
  
  反之,则称不完全集句或单边集句。如:
  
  司马不来,相逢何必曾相识
  
  佳人安在,此时无声胜有声(当代联人罗元贞题九江琵琶亭联)
  
  上下联中分别只有后半句是现存句子(引自白居易之诗<<琵琶行>>), 因此是不完全集句。又如:
  
  世界微尘里
  
  人生大梦中
  
  只有单边是现存句子(上联引自李商隐之诗<<北青萝>>),因此是单边集句。严格来说,只有完全集句才能称为集句联。
  
  ( 三 )
  
  在着重介绍了对联格律方面的一些要求后,接下来谈谈对联分类的问题。对联分类的标准可以有多种,实践中主要有两种。一是根据对联的字数多少与句式结构,分成短联和长联。上下联皆由两个以上短句组成且字数较多的对联,称长联;上下联皆由一个短句组成的对联,称短联。一般来说,长联与短联在字数上并无绝对的界限。二是根据对联的内容和用途划分。从理论上看,这种划分更是难以严格而完全。依本人管见,大体上可分成春联、贺联、挽联、专门联四大类。
  
  春联,指的是用于春节,内容多为一般的咏物、抒情、祝愿。大多数春联可以通用。
  
  贺联,指的是婚联、寿联、新居联(乔迁联)、节庆联,以及其它内容上带有某种特定祝贺性质的对联等。 贺联突出的特征是带有特定的祝贺性质,其内容必须是表示良好祝愿、喜庆吉祥的。贺联有通用的,也有专用的。是否通用,要因联而异,不可简单地照搬照抄,以免出现张冠李戴的笑话。
  
  挽联,指的是用于吊唁亡人的对联。其内容限于对亡人的吊唁、缅怀、评价、祝愿。其风格一般是哀痛、肃穆、庄严的。当然,也有为未亡人作挽联或未亡人作自挽联的,则另当别论。挽联同样有通用的和专用的,在实用中更要注意区分。
  
  以上三种对联是运用得最广泛, 最具有群众性、民族性、传统性、时节性和实用性的。此外,可以将那些内容和用途比较专门的对联,笼而统之地归纳成专门联这一类。
  
  比如行业联、名胜联、带有某种特定题赠性质的题赠联,以及带有学术性质或文学创作性质的学术联等。当然,行业联、名胜联、题赠联、学术联等之间并没有截然的界限。
  
  如佛教对联,可以看成是一种学术联,若是将其张贴、悬挂、雕刻于风景名胜处,也可以 看成名胜联。
  
  另外,根据对联的写作技巧或修辞手法,也可以将对联分成嵌字联、回文联、谜语 联、 集句联、谐趣联等等。但严格说,应分别称之为嵌字格、回文格、谜语格、集句集句格、谐趣格等。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2-10-11 21:37 |只看该作者
五、联律图谱



【平仄符】:○代表平声 ●代表仄声 ⊙代表可平可仄
  
  【又一体】:表示联句组合的另一种平仄正格
  
  【长联】:表示超过一句,两句或两句以上的对联。
  
  【古仄声】:原指古汉语四声之“入声”后归划为古音“仄声”。
  
  【联谱图示】:由于长联组合千变万化,只略举每边一至八句较常见之例图。
  
  【应为平】:在不影响总体联意情况下,牺牲个别字的格律,应为平却用了仄。
  
  【应为仄】:在不影响总体联意情况下,牺牲个别字的格律,应为仄却用了平。
  
  【句中平仄】:指一个联句中每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公式如下。
  
  (示例大部分是上联正格[下联与之相反],句中平仄作长联时为配合句脚平仄皆可相反)
  
  一言句:●
  
  二言句:●●
  
  三言句:○○●,○●●
  
  四言句:○○●●
  
  五言句:●●○○●,○○○●●
  
  六言句:●●○○●●
  
  七言句:○○●●○○●,●●○○○●●
  
  一至七言,最为常用,八言以上,视节奏而定。
  
  【句脚平仄】:指对联若干句每句最后一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公式如下
  (所举例皆为上联句脚,下联与之相反即可。)
  
  一句:●
  
  二句:○,●
  
  三句:○,○,●
  
  四句:●,○,○,●
  
  五句:●,●,○,○,●
  
  六句:○,●,●,○,○,●
  
  七句:○,○,●,●,○,○,●
  
  八句:●,○,○,●,●,○,○,●
  
  八句以上句脚平仄以此类推
  
  
  一、每边一句者
  [句脚为●,下联句脚相反,以下皆如是]
  
  六例:
  
  【四言】
  
  风梳碧柳
  ○○●●
  雪印红梅
  ●●○○
  
  【五言】
  
  月斜诗梦瘦
  ⊙○○●●
  风散墨花香
  ⊙●●○○
  
  【五言又一体】
  
  雾雨沉云梦
  ●●○○●
  烟波渺洞庭
  ○○●●○
  
  【六言】
  
  风展红旗似画
  ⊙●○○●●
  春来绿水如蓝
  ○○●●○○
  
  【七言】
  
  画上荷花和尚画
  ●●○○○●●
  书临汉帖翰林书
  ○○●●●○○
  
  【七言又一体】
  
  满堂花醉三千客
  ⊙○⊙●○○●
  一剑霜寒十四州
  ⊙●○○●●○
  
  二、每边二句者
  [句脚为○,●]
  
  十二例:
  
  【四/七言】
  
  大道无私,玄机妙语传灯录
  ●●○○ ○○●●○○●
  仙缘有份,胜地同登选佛场
  ○○●● ●●○○●●○
  
  【四/七言又一体】
  
  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
  ●●○○ ⊙●○○○●●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便思卿
  ⊙○●● ⊙○●●●○○
  (注:上联“合、识”字为古仄声)
  
  【七/四言】
  
  上:●●○○●●○,○○●●。
  
  下:○○●●○○●,●●○○。
  
  【七/四言又一体】
  
  上:○○●●●○○,○○●●。
  
  下:●●○○○●●,●●○○。
  
  【五/六言】
  
  上:●●●○○,●●○○●●。
  
  下:○○●●●,○○●●○○。
  
  【五/六言又一体】
  
  上:○○●●○,●●○○●●。
  
  下:●●○○●,○○●●○○。
  
  【五/七言】
  
  匹马斩颜良,河北英雄齐丧胆。
  ●●●○○ ●●○○○●●
  单刀会鲁肃,江南名士尽低头。
  ○○●●● ○○⊙●●○○
  (注:“会”字应为平声)
  
  【五/七言又一体】
  
  上:○○●●○,○○●●○○●。
  
  下:●●○○●,●●○○●●○。
  
  【七/五言】
  
  上:●●○○●●○,●●○○●。
  
  下:○○●●○○●,○○●●○。
  
  【七/五言又一体】
  
  上:○○●●●○○,●●○○●。
  
  下:●●○○○●●,○○●●○。
  
  【六/七言】
  
  文开白话先河,自有勋劳垂学史。
  ○○●●○○ ●●○○○●●
  政似青苗一派,终怜凭借误英雄。
  ●●○○●● ○○⊙●●○○
  (注:上联“白”字为古仄声)
  
  【六/七言又一体】
  
  上:○○●●○○,○○●●○○●。
  
  下:●●○○●●,●●○○●●○。
  
  
  三、每边三句者
  [句脚为○,○,●]
  
  五例:
  
  【五/五/六言】
  
  一饭尚铭恩,况负抱提携,只少怀胎十月。
  ●●●○○ ⊙●●○○ ●●○○●●
  千金难报德,论人情物理,也应泣血三年。
  ○○○●● ⊙○○●● ⊙○●●○○
  (注:下联“德”字为古仄声)
  
  【五/四/七言】
  
  儒术岂虚谈,水利书成,功在三江宜血食。
  ⊙●●○○ ●●○○ ⊙●○○○●●
  经师偏晚达,篇家论定,狂如七子也心降。
  ○○○●● ○○●● ○○●●●○○
  (注:上联“食”与下联“达”皆为古仄声)
  
  【六/六/七言】
  
  上:○○●●○○,○○●●○○,●●○○○●●。
  
  下:●●○○●●,●●○○●●,○○●●●○○。
  
  【五/六/七言】
  
  上:●●●○○,○○●●○○,●●○○○●●。
  
  下:○○○●●,●●○○●●,○○●●●○○。
  
  【七/四/七言】
  
  上:○○●●●○○,●●○○,●●○○○●●。
  
  下:○○●●●○○,○○●●,○○●●●○○。
  
  
  四、每边四句者
  (句脚为●,○,○,●)
  
  四例:
  
  【三/三/四/七言】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 ●●○ ●●○○ ●●○○○●●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 ○●● ○○○● ○○●●●○○
  (注:上联“有、竟”二字应为平,下联“尝”字应为仄)
  
  【四/四/六/七言】
  
  上:○○●●,●●○○,○○●●○○,●●○○○●●。
  
  下:●●○○,○○●●,●●○○●●,○○●●●○○。
  
  【五/四/五/七言】
  
  上:○○○●●,●●○○,●●●○○,○○●●○○● 。
  
  下:●●●○○,●●○○,○○○●●,●●○○●●○。
  
  【四/七/五/四言】
  
  上:○○●●,○○●●●○○,●●●○○,○○●●。
  
  下:●●○○,●●○○○●●,○○○●●,●●○○。
  
  
  五、每边五句者
  (句脚为●,●,○,○,●)
  
  二例:
  
  【五/四/六/六/七言】
  
  数湘中将相,威由武达,我公独以文章。
  ⊙○○●● ○○●● ⊙○●●○○
  清标卓立朝端,宜享修龄如潞国。
  ○○●●○○ ⊙●○○○●●
  
  综天下胶痒,所有导师,一老为之领袖。
  ⊙○●○○ ●●○○ ⊙●○○●●
  *子来从海上,居然别坐识荆州。
  ●●○○●● ○○●●●○○
  (注:上联“达、独”二字古仄声,下联“天”字应为仄,“别、识”二字古仄声)
  
  【七/六/六/五/七言】
  
  上:●●○○○●●,●●○○●●,○○●●○○,○○●●○,○○●●○○●
  
  下:○○●●●○○,○○●●○○,●●○○●●,●●○○●,●●○○●●○
  
  
  六、每边六句者
  (句脚为○,●,●,○,○,●)
  
  二例:
  
  【四/六/五/四/七/四言】
  
  江水滔滔,洗尽千秋人物。
  ⊙●○○ ●●○○○●
  看闲云野鹤,万念皆空,说什么晋代衣冠,吴宫花草。
  ⊙○○●● ●●○○ ⊙○⊙●●○○ ○○●●
  
  天风浩浩,吹开大地尘氛。
  ○○●● ○○●●○○
  倚片石危栏,一关独闭,更何须故人禄米,邻舍园蔬。
  ●●●○○ ⊙○●● ⊙○⊙●○●● ⊙●○○
  (注:上联“人”字应为仄,下联“石、独”为古仄声,“何”字应为仄,“故”字应为平)
  
  【四/四/四/四/五/七言】
  
  上:●●○○,○○●●,○○●●,●●○○,●●●○○,●●○○○●●。
  
  下:○○●●,●●○○,●●○○,○○●●,○○○●●,○○●●●○○。
  
  
  七、每边七句者
  [句脚为○,○,●,●,○,○,●]
  
  二例:
  
  【七/五/六/七/四/七/七言】
  
  有何妙算各争先,问虎踞龙蟠,滚滚英雄安在?
  ⊙○●●●○○ ●●●○○ ●●○○○●
  休论他挥戈除暴,窃鼎称尊,到头来一局终场,好梦都成千载恨。
  ⊙●○○○○● ●●○○ ⊙○○●●○○ ●●○○○●●
  
  至此愁关真打破,叹梁空燕逝,茫茫世事如斯。
  ●●○○○●● ⊙○○●● ○○●●○○
  且任俺引水流觞,催诗击钵,放眼去全图入画,青山犹是六朝春。
  ⊙●●●●○○ ○○●● ⊙●●○○●● ⊙○⊙●●○○
  (注:上联“安、除”二字应为仄,“一、局”字为古仄声,下联“击”字为古仄声)
  
  【四/三/四/五/五/五/七言】
  
  上联:
  ●●○○,●○○,○○●●。○○○●●,●●●○○。
  
  ●●●○○,○○●●○○●。
  
  下联:
  ●●○○,○●●,●●○○。●●●○○,○○○●●。
  
  ○○○●●,●●○○●●○。
  
  八、每边八句者
  (句脚●,○,○,●,●,○,○,●)
  
  二例:
  
  【五/五/四/七/六/五/五/七言】
  
  鹿苑早传灯,信般若真如,华严妙谛,大千界恒河浊世,相期普渡菩提。
  ●●●○○ ●○●○○ ○○●● ⊙○●○○●● ○○●●○○
  村化七家余,数桐叶为秋,几历罡风消浩劫。
  ⊙●●○○ ●○●○○ ●●○○○●●
  
  龙池今会雨,溯南湘佛地,元代禅宗,五百年沧海桑田,何幸一新莲社。
  ○○○●● ⊙○○●● ⊙●○○ ●●○○●○○ ⊙●⊙○○●
  堂开三代后,看绿荫无恙,好凭香火结良缘。
  ○○○●● ○●○○● ⊙○⊙●●○○
  (注:上联“般、桐”二字应为仄,“浊、七、劫”三字为古仄声,下联“绿”
  字应为平,“结”字为古仄声,“沧、莲、无”三字应为仄。另“大千界...、
  五百年....”二句为七言句变格,此每边八句,句脚亦为变格)
  
  【七/四/六/四/六/四/五/七言】
  
  上联:
  ●●○○○●●,●●○○,○○●●○○,○○●●,
  
  ●●○○●●,●●○○,●●●○○,●●○○○●●。
  
  下联:
  ○○●●●○○,○○●●,●●○○●●,●●○○,
  
  ○○●●○○,○○●●,○○○●●,○○●●●○○。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2-10-11 21:37 |只看该作者
六、楹联大辞典

[摘录](转自清莲学堂,作者光重皇)

【对联】亦称楹联,我国传统上特有的文学体裁,与汉字有密切关系,其主要特点是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春联】指为庆贺新春佳节而作的楹联。 例: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婚联】又称喜联,是嫁娶的专用联语。例:琴和瑟静/花好月圆

【寿联】为祝贺生日而作的楹联。例: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挽联】系由挽词演变而来,用于哀悼死者的楹联,例:哭公只有泪/提笔竟无言

【灯联】指贴挂在灯上的联语。例: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言志联】悬于书房、卧堂等环境表示主人家抱负等楹联。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名胜联】指专为某一名胜古迹撰写、镌刻的楹联。例: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杭州冷泉亭)

【行业联】专为行业特点所撰写的楹联,起着行业广告的作用。例:虽然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理发)

【交际联】指人们用作酬赠交谊的楹联。例: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书画联】指题写在绘画作品上的联语。根据画面上的内容题上切合画面的楹联。

例:未出竹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李苦禅题竹)


【四声】四声与平仄关系密切,平仄包括了四声

1.古音四声分平、上、去、入(例句:天、子、万、福,详情请参考王力《诗词格律》)

2.今音四声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例句:妈、麻、马、骂)

【平仄】古人作诗区分汉语声调的一种术语。仄通[侧],即不平之意。

1.古音平仄:其中将“平”归划为平声调,“上、去、入”三声全部划分为仄声调

2.今音平仄:“阴平、阳平”俱归划为平声调,“上声、去声”俱归划为仄声调

【对仗】上下联两个词语之间的概念相当,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称、平仄相当。

例: 黑/白 长/短 男/女 天/地

【正格】无绝对定义,大致可用二点说明(专指联格)

1.严格要求用字的平仄合符格律,对仗工整协调,上下联相应词句成对

2.对联每边最后两句的句脚平仄不相同者

【变格】亦无绝对定义,用三点说明(专指联格)

1.不过分强调平仄、工仗的楹联

2.对联每边最后两句的句脚平仄相同者

3.无情对、当句对等等一般视为变格

【短联】无硬性规定,一般指上下联字数四至十一字的联语

【长联】亦无硬性规定,一般指上下联字数各达十二字或以上的联语

【片玉】只有上联而长时间无下联的称为片玉(参看绝对),举二例如下

1.食包包食饱:酒楼联, 同时加入[叠字]、[反复]、[转类]、[拆拼]、[顶真]几个技巧。
转类:由一个字由一类活用到另一类。如第一个包作名词,第二个包作动词(保正)

2.鹅儿不食草菓: 一医师联,\"鹅儿不食草\"为药名,\"草菓\"又是药名

【合壁】或称“双壁”,指将“片玉”之联对上。

【绝对】对联中所谓的“绝对”有两重意思:

1.指对联在技巧上用词上空前绝后的好,甚至无与伦比的地步。

2.谓之联中的出句奇巧新颖到无人对出的地步,常被人称为绝对(或称片玉)

【正对】亦叫同类对,宽对,指上下联的内容基本相同,互为关联,互为补充

例:宝剑锋从磨励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反对】指上下联的内容相反,亦称工对,它们互相映衬,形成对比,造成楹联强烈艺术效果。

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串对】亦称流水对。即上下联意思顺承,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来说,联贯而下的联语

例: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自对】亦称当句对,指对联中的字词句,不仅上下联相对仗,而且上联和下联自身之中(句中)也存在对仗。

例:桂馥兰芬,水流山静/花明柳媚,月朗风清(其中桂馥兰芬与水流山静相对,亦与花明柳媚相对)

【无情对】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上)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上)却并不相关,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

例句:庭前花始放/阁下李先生 三星白兰地/五月黄梅天

【合掌】联律禁忌之一,指上下联中内容词性雷同,平仄雷同,意义雷同。概念雷同

例: 碧/翠,白/素 红/赤 孤/独 中国/神州

【孤平】联律禁忌之一,指五言或五言以上句子中,只有一个平声字

例: [山]静似太古

【孤仄】联律禁忌之一,指五言或五言以上句子中,只有一个仄声字

例:花重[锦]官城 [注:假设此句作为对联时]

【三平尾】联律禁忌之一,指五言或五言以上句子中末尾三字俱为平声

例:报得[三春晖] [注:假设此句作为对联时]

【三仄尾】联律禁忌之一,指五言或五言以上句子中末尾三字俱为仄声

例:推窗[引月卧]

【重字】联律禁忌之一,分为几点说明

1.同位重字:指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
例:\"法[界]\"对\"世[界]\"

2.异位重字:指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
例:陶匠抟泥,掌中[观]果/樵夫[观]弈,梦里入槐

3.异位互重:比较特殊,允许适当使用。
例:[万]法[一]心,[空]不异[色]/[一]心[万]法,[色]即是[空]

4.虚字相重:允许适当虚字相重(如之乎者也)
例:虎贲三千,直扫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尧舜[之]天

【切】楹联写作专用术语,指撰联时上下联内容完全切合客观事实、现象,难以引申移作它处使用。

例: 辽海吞边月/长城锁乱云 (居庸关联/切地) 平地忽堆三尺雪/四时长吼半空雷(济南趵突泉/切景)

【叠字法】指由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的方法。

例: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反复法】指将同样一个字或几个字在楹联中隔句运用或者重复运用的方法。

例:开关早,关关迟,迎过客过关/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复叠法】指同一联语中,既用复字又用叠字的方法。

例:年年难过年年过/处处无家处处家

【顶真法】又叫联珠法,指上下联为复句的联中,每句句尾词均为下句的句首字词,如同串珠。

1.句与句联珠:例:水[车][车]水

2.词与词联珠:例:水车车[水],[水]随车

【拆拼法】将楹联中的汉字的形体分拆或合拼的方法。

1.分拆:将汉字形体依顺序分拆成若干字。例句:[鸿]为(江边鸟)/[蚕]是(天下虫)

2.合拼:将字与字或字与偏旁部首组合成其他字。例句:(八刀)[分]米]<粉>/[千里][重[金]<鍾>

3.复合:将分拆与合拼同时使用的技巧 例:孔<夫>子,孟<夫>子,(二人)皆<仁>者也

【加减法】将某副楹联出于特殊需要增加或减去一些字词或笔划组成新的楹联方法

1.加字: 例:门对千根竹/家藏万卷书 门对千根竹短/家藏万卷书长

2.减字: 例:流水夕阳千古恨/春露秋霜百年愁(挽联) 流水夕阳千古/春露秋霜百年(婚联)

【设问法】一种将设问的方式来代替平铺直叙的写作楹联方法

1.设问作答: 例:经忏可超生,难道阎王怕和尚?/纸钱能赎命,分明菩萨是贪官!

2.设问求答: 例: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先生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居后,小子本儒人,不敢在前!不敢在后!

3.设问不答: 例:磨砺以顺,问天下头颅几许?/及锋而试,看老子手段如何?

【谐音法】一种利用字词同音的特点,便联语语意双关,能作出表面意思与深层意思的制联方法

例:普天同庆,当庆当庆当当庆/举国若狂,且狂且狂且且狂(利用当庆、且狂谐锣鼓之声)
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利用荷、藕、杏、梅与何、偶、幸、媒谐音)

【多音法】利用汉字多音多义,词义通假的特点,造成一个字在联中音调变化的方法

例:好[hao上声]读书不好[hao去声]读书/好[hao去声]读书不好[hao上声]读书

例:长[chang阳平]长[zhang上声]长[chang阳平]长[chang阳平]长[zhang上声]
行[hang阳平]行[xing阳平]行[hang阳平]行[hang阳平]行[xing阳平]


【同音异字】把一个或几个字形、字义不同而读音相同的字,运用于联语中的一种方法

1.同音异字叠韵连用: 例:[饥鸡][盗稻][童筒]打/[暑鼠][凉梁][客咳]惊

2.同音异字、双声、叠韵间用: 例:[嫂扫]乱柴,呼[叔束]/[姨移]破桶,叫[姑箍]

3.同音异字间用: 例:天心[阁],阁落[鸽],鸽飞阁未飞/水陆[洲],洲停[舟],舟行洲不行


【漏字法】在特定场合下,在联语创作中故意漏写某字,借助漏写的字表达创作主旨的一种方法

例:未必逢凶化/何曾起死回 [故意隐吉,生二字,来嘲讽叫吉生的庸医]

【制谜法】使创作的楹联能表达某种特定的意图,在楹联中不直说而隐寓于上下联语的方法

1.联中隐物: 例:万顷波涛乘骑过/不胜将军弃甲逃[上意指“海马”,下意指败将(酱)]

2.联中隐事: 例:雄鸡、鲤鱼、猪婆肉/香菇、木耳、曲子耙[都是温补的“大发”食品,意指开门大发]

3.联中隐物指事: 例: 数声吹起湘江月/一枕招来巫峡云[上指笛、下指梦]

【两读法】一种利用标点符号的修辞功能,经过精心构思,造成两种读法不同,联意相反的方法

例: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注:相传此联为明代学者祝枝山为一店主人所作,店主人读成“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因而大为不悦,祝微笑对他说你读错了,应该读成: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回文法】使联语上下顺顺读、倒读皆能成联且贴切而不混乱的一种写作方法。

1.上下联都可以顺读、倒读、联意不变: 例:处处红花红处处/翩翩绿叶绿翩翩

2.上下联顺读、倒读,联意不一: 例:风送红香花满地/雨滋春树碧连天。天连碧树春滋雨/地满红香花送风

3.下联是上联的倒读: 例: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集引法】即摘取或引用别人的诗词曲赋句、碑文、格言、成语等等构成新的意境的创联方法

1.集诗句: 例:劝君更尽一杯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前为王维诗,后为李白诗]

2.集词句: 例:风吹皱一池春水/浪淘尽千古英雄[前句为南唐冯正中词,后句北宋苏轼词]

3.集格言: 例:久病始求药误/衰年方悔读书迟

4.集成语: 例:沧海横流,云蒸霞蔚/春风得意,人寿年丰

5.集书名: 例:《虎符》《孔雀胆》/《龙种》《凤凰城》

6.集人名: 例:孙行者/祖冲之

7.集药名: 例:[白头翁][牵牛]耕[熟地]/[女贞子][打马]过[淮山]

【借代法】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借代》中说:“所说事物纵然同其他事物没有类似点,假使中间还有不可分离的关系时,也可借那关系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所说的事物。

例:家有万金不算富/命有五子还是孤 [千金代指一女,万金即十女,女婿算\"半个子\"则十女有五子]

【双关法】以一个词语同时关顺着两种不同事物的制联方法叫双关法。

例1:虚心成大器/劲节见奇才 [竹器店联,虚心、劲节皆双关]

例2:不历几番锻炼/怎成一段锋芒 [刀具店对联]

【比喻法】用打比方法去制作楹联,最为人们所熟知乐用

例: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

【拟人法】把某些没有生命力的事物表现成为有生命力的人的语言或行为,借物抒情的方法

例: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臣

【映衬法】创作主题不用正面描写,而是借助旁的事物从侧面或反面去显示出来的一种方法

例:鼠因粮绝潜踪去/犬为家贫放胆眠 [一书生表示家贫如洗之联]

【夸张法】借助丰富的想象,言过其实,以达到某种形象的艺术效果的作联方法

例:吸来江水煮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

【镶嵌法】指将特定的汉字巧妙而自然地嵌入上下联语中的方法

注:镶嵌法范围极为广泛,计有气节、姓字、数字、方位、药名、年号、名称等等不再细论

A.整嵌:将要镶嵌的名称在每一联中占个位置,不能拆开,使其具有整体性。

例:[多闻]正法,以[广目]光/[增长]善根,而[持国]土 (四大金刚)

B.横嵌:将要镶嵌的名称,予以分拆后镶嵌于一联之内的方式

C.坚嵌:将要镶嵌的名称,分别嵌于上、下联中的格式。举十例如下:

1.鹤顶格:将所嵌之字,按照前后顺序分别镶嵌于联语上下两句开头位置

例:[桂]子飘香清肺腑/[林]荫夹道悦宾朋

2.燕颔格:将所嵌之字,按其前后顺序分别镶嵌在联语上下两句的第二个字的位置

例:丹[桂]虬枝欺鬼斧/琼[林]洞府仗神工

3.鸢肩格:将所嵌之字,按前后顺序分别镶嵌于联语上下两句的第三个字的位置

例:喜斟[桂]洒延嘉客/笑饮[林]泉涤俗襟

4.蜂腰格:将所嵌之字,按前后顺序分别镶嵌于联语上下两句的第四个字的位置

例:森然八[桂]甲天下/宛尔千[林]隐洞中

5.鹤膝格:将所嵌之字,按前后顺序分别镶嵌于联语上下两句的第五个字的位置

例:吟诗共醉[桂]花洒/览胜同披[林]壑风

6.凫胫格:将所嵌之字,按前后顺序分别镶嵌于联语上下两句的第六个字的位置

例:此地常招折[桂]手/今朝独有植[林]心

7.雁足格:将所嵌之字,按前后顺序分别镶嵌于联语上下两句的第七个字的位置

例:拿云有志攀丹[桂]/射月无弓挂绿[林]

8.魁斗格:将所嵌之字,按前后顺序分别镶嵌于联语上联之首下联之尾的位置

例:[小]楼一夜听春雨/姐妹花开月月[红] [镶人名小红]

9.蝉联格:将所嵌之字,按前后顺序分别镶嵌于上联之尾与下联之首语的位置

例:香如兰蕙温如[玉]/[云]想衣裳花想容 [镶人名玉云]

10.碎锦格:将所嵌之字,不拘任何位置分别镶嵌于上下联中

例:[四]壁图书[三]尺剑/半月行[李]一[张]琴 [镶人名张三,李四]

D.递嵌:将一个名称顺序在上下联中横嵌一部分,使上下联横嵌名合称起来才成系统的方式

例:[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

E.叠嵌: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称交*重叠地镶嵌于联语中的一种方式。

例:[冬]夜灯下,[夏]候氏读《[春秋]传》/[东]门楼上,[南]京人唱《[北西]厢》
春秋一作四季之春秋,一作书名中的春秋。北西亦然

F.暗嵌:指将要镶嵌之名改变形式镶嵌于联中的一种方式

例:[少目]焉能评文字/[欠金]岂可望功名 [镶省,钦二字]
清朝乾隆年间,直隶学政吴省钦主持乡试,贪脏受贿,录取不才,故有人作此联讽之

G.对嵌:指在上下联中均重复镶嵌名称的一种镶嵌方式

例:[易君左]闲话扬州,惹起扬州闲话,[易君左]矣/[林子超]主席国府,联任国府主席,[林子超]然

H.单嵌:顾名思义,就是只嵌名称于上联或者下联中的一种方式

例:人自玉堂来,使亦称仙原不俗/神从金马至,[民]能使[富]莫忧贫 (镶富民)

I.顺嵌:指将名称从左到右、从上到下镶嵌于联中的一种方式

例:[苏东坡]西[游赤壁]/[湖南客]小[住黄州] [镶苏东坡游赤壁,湖南客住黄州]

J.反嵌:指将名称不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镶嵌

例:[北]雁[南]飞,双翅[东西]分[上下]/[前]车后[辙],两轮[左右]走[高低]

K.综合嵌:将上述几种镶嵌方法的综合运用

例:[韩愈]送穷,[刘伶]醉[酒]
[江淹]作赋,[王粲]登[楼]
---------题韩江酒楼联
注:唐.韩愈:有《送穷文》名篇。晋.刘伶:嗜酒闻名天下。
五代南朝梁.江淹:长于作赋。汉末.王粲:建安七子一,《登楼赋》为其名作。 联中运用整嵌和坚嵌两种方法,除用四文豪名字、作品典故外,另不露痕迹兼收了[鹤顶]和[雁尾]格组成韩江酒楼这四个字。

【综合法】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特殊写作手法的综合运用的作联方法,特别见于长联使用

1.用典与镶嵌的综合运用: 例:起病六君子/送命二陈汤
注: 上联的“六君子”是中药汤头名。袁世凯在称帝前,杨度等六君子拥他为王, 下联的“二陈汤”也是中药汤头名,实际上又指陈树藩、陈宦原为袁亲信,后见大势不妙。又“独立”成了袁的“送终药”。

2.漏字与谐音的综合运用 例: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
注:清朝某中堂大人当过明朝官,后投李自成,李失败后又摇身一变,为清朝官吏,时人写一联讽之,上联有意漏写八字,隐含忘(王)八,上联故意漏写耻字,寓“无耻”之意。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2-10-11 21:38 |只看该作者
七、对韵初阶


(编著:熊尚鸿 )

一 花、发韵

山对水,土对砂。翠柏对青杉。家禽对野兽,玉米对油茶。孔誉草,杜鹃花。苦菜对甜瓜。勤劳收硕果,辛苦育新芽。四海欢腾歌盛世,全民奋起振中华。万象更新,丽日生辉昭大地;一元复始,春风送暖到天涯。

鸾对凤,鹊对鸦。嫩蕊对枯杈。荸荠对芋艿,竹笋对蓖麻。蓬间雀,井底蛙。耒耜对犁耙。青云得路,白玉无瑕。门前栽果树,塘里养鱼虾。野渡扁舟渔父,新楼小院人家。柳染千条迎旭日,梅开一树领春华。

绸对布,线对纱。糯米对糍粑。黄花对紫菜,蚂蚁对虾蟆。迎旭日,赏流霞。肃静对喧哗。体坛老将,文苑新葩。乐师吹唢呐,歌女抱琵琶。塞北风光辽阔,江南景色清嘉。梅萼枝头春意闹,杏花村畔酒旗斜。

蓬间雀:在蓬蒿之间的雀鸟,喻志向不高之人。毛泽东《念奴娇·鸟儿问答》词:“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 井底蛙:《后汉书·马援传》:“子阳,井底蛙耳。”注:“言公孙述(字子阳)志识褊狭,如坎井之蛙。”
二 坡、梭韵

前对后,少对多。铝线对银梭。珊瑚对玛瑙,海蚌对田螺。迎巨浪,越高坡。火炬对油锅。红梅香馥郁,绿柳舞婆娑。日暖园林春旖旎,云开城郭气祥和。朵朵葵花,竞向太阳张笑脸;枝枝彩笔,争为祖国谱新歌。

麋对鹿,马对骡。秀穗对嘉禾。葡萄对苜蓿,芒果对菠萝。须奋斗,莫蹉跎。曲径对斜坡。山河似锦,日月如梭。秋风吹落叶,夏日映鲜荷。目断千重云树,身临万顷烟波。处世待人宜朴实,兴家治国戒骄奢。

箫对笛,鼓对锣。守卫对巡逻。坚贞对奋勇,壮士对英模。伸正气,绘宏谟。视察对观摩。认真效法,仔细描摹。豪情吟北国,大梦醒南柯。夏禹潜心治水,鲁阳奋力挥戈。谴责强权驱腐恶,主持正义斩妖魔。

三 乜、斜韵

衣对裤,袜对鞋。手套对皮靴。红薯对绿豆,苋菜对番茄。穿小巷,走长街。扶正对驱邪。莺歌声宛转,雁阵字横斜。风送兰香盈绮阁,月移花影上瑶阶。战士紧握钢枪,英姿飒爽;儿童齐歌新曲,音调和谐。

男对女,孙对爷。母舅对姑爹。黄瓜对白菜,麦杆对麻秸。防雨服,滑冰鞋。倾轧对提携。虫吟唧唧,鸡鸣喈喈。相声诚幽默,小品最诙谐。港畔丛丛芦苇,园中累累瓜茄。整顿三风兴正气,扫除六害去淫邪。

兄对弟,姆对爹。是否对非耶。零头对大额,少许对多些。河北马,海南椰。干将对镆铘。鸟鸣呖呖,羊叫咩咩。笳声传筚篥,琴韵赞伽倻。邦国和平共处,军民鱼水相偕。岁遇丰年皆喜悦,途逢曲境莫咨嗟。

干将、镆铘:古宝剑名。 筚篥:古乐器名,又名笳管。 伽倻:琴名。
四 姑、苏韵

哥对弟,嫂对姑。蝙蝠对蜘蛛。螳螂对蚱蜢,皂荚对葫芦。花似锦,雨如酥。困境对通途。千家鸣爆竹,万户换桃符。跃马扬鞭抒壮志,披荆斩棘展宏图。素裹银装,北国山河披锦绣;红遮翠幛,南疆海域耀明珠。

轻对重,细对粗。习字对温书。对虾对贻贝,牡蛎对珍珠。拾稻穗,采蘑菇。艾叶对菖蒲。科研宝库,革命熔炉。三春呈美景,四化绘新图。志士闻鸡舞剑,高人采药携锄。学海泛舟需努力,书山寻路莫踌躇。

郎对女,妇对夫。雅士对名姝。头颅对脚趾,骨骼对肌肤。青玉案,紫砂壶。木耳对蘑菇。荷香夏始,梅放春初。高才储八斗,博学富三车。莫叹月圆月缺,且看云卷云舒。边关蔡女胡笳怨,月殿嫦娥广袖舒。

“素裹”二句:毛泽东《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学海”二句:化用俗语“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蔡女:蔡文姬。 广袖舒: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词:“寂寞嫦娥舒广袖。”
五 一、七韵

湖对海,涧对溪。左右对高低。白鹅对翠鸟,塑料对玻璃。毛线裤,羽绒衣。狗尾对牛皮。小童擒野雀,老奶喂山鸡。欲上层楼勤作杖,敢攀绝顶志为梯。亡羊补牢,知错必纠犹可效;画蛇添足,弄巧反拙是为痴。

洲对港,垄对堤。玉树对琼枝。严冬对盛夏,绘画对吟诗。乘汽艇,坐飞机。爱友对尊师。望梅止渴,画饼充饥。眼界宜长放,心底贵无私。苏轼泛舟赤壁,陶潜赏菊东篱。三春芳讯传莺口,千里东风送马蹄。

开对闭,合对离。坦荡对崎岖。喧哗对静谧,平淡对新奇。兴伟业,奠宏基。暮霭对朝曦。红桃灼灼,碧柳依依。和风传淑气,老树发新枝。国届五旬庆典,政行三步阶梯。官清气正舒民意,雨顺风调乐岁时。

画饼充饥:《三国志·魏书·卢毓传》:“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比喻徒有虚名而无实惠。 “千里”句:唐孟郊《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六 怀、来韵

愁对喜,乐对哀。颖悟对痴呆。惊慌对镇定,信任对疑猜。看影戏,打桥牌。跳跃对徘徊。风来消酷暑,日出扫阴霾。王冕画荷夸毅力,曹冲称象赞奇才。岗位学雷锋,好事从平凡做起;寰球夸亚运,伟迹靠拼搏争来。

菰对笋,藓对苔。杏眼对桃腮。书包对笔架。邮码对门牌。行远路,出公差。祛病对消灾。与人为善,望子成材。时珍研药物,伯乐识人才。塞北冰封雪舞,江南草长花开。喜溢神州人永寿,情传宝岛燕归来。

圆对缺,盛对衰。白絮对苍苔。吟诗对度曲,接福对生财。箍木桶,织麻筛。戏院对书斋。济贫尊老,抢险防灾。寻幽通小径,赏月上高台。鸟欲迎人舌啭,花因爱客颜开。桔井泉清除痼疾,杏坛雨润育良材。

王冕:元画家,诸暨人。字元章,号老村。幼时家贫,尝在荷池边练习画荷,画艺精进。 曹冲称象:《三国志·邓哀王冲传》载,曹冲字仓舒。少聪察岐嶷,生五六岁,有若***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大悦,即施行焉。 时珍:李时珍,明代医学家,撰《本草纲目》、《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医书。 伯乐:春秋时相马家,一作孙阳。引申为慧眼识人才者。 江南草长: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杏坛:春秋时孔子讲学处,此处代指学校。
七 灰、堆韵

瓢对碗,棍对锤。晚照对朝晖。乌云对白雪,闪电对鸣雷。风飒飒,雨霏霏。画室对书闱。黎明开户牖,薄暮掩门扉。渔叟扁舟垂钓罢,村姑早市踏歌回。中华美德睦邻邦,长存深谊;先烈英名传后世,永树丰碑。

偏对正,是对非。离散对回归。困难对容易,浩渺对崔巍。攀绝顶,守边陲。沼气对烟煤。有备无患,居安思危。低丘栽蜜桔,老圃种新葵。今夜星光灿烂,明年草色芳菲。学府精英赢盛誉,体坛健将捧金杯。

鱼对蚌,蟹对龟。手绢对头盔。金钗对宝钿,镜架对床帏。朝露浥,晚风吹。长幼对尊卑。桂花皎洁,兰叶葳蕤。陆台期一统,港澳庆双归。烈士精神不朽,英雄形象长辉。希望工程赢硕果,香甜事业竞芳菲。

八 油、求韵

猫对鼠,虎对猴。紫燕对斑鸠。灰狼对白兔,猎犬对耕牛。舟漾漾,水悠悠。玉宇对琼楼。春回芳草地,雁下白芦洲。祖国腾飞歌大治,神州鼎盛乐丰收。四时瓜果飘香,青山不老;千里森林吐秀,绿水长流。

糖对醋,酒对油。粗粮对珍馐。育苗对播种,扫地对清沟。骑竹马,拍皮球。夏泳对春游。骏骢驰骋,莺燕啁啾。花间追粉蝶,月下泛轻舟。战士执勤哨所,农夫耕种田畴。禹域昌隆铺锦绣,龙人奋发写春秋。

山对岳,谷对丘。暗道对阴沟。天桥对地窖,石堰对沙洲。穿紧袄,着轻裘。盛夏对清秋。星明霄汉,日上帘钩。旅人思故里,慈母盼归舟。半亩方塘似鉴,一弯明月如钩。盛会三中光玉宇,嘉猷两制合金瓯。

龙人:龙的传人,指中华儿女。 “半亩”句:宋朱熹《观书有感》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两制:对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和统一台湾实行“一国两制”的政策。 金瓯:代指祖国疆土。
九 遥、条韵

弓对箭,铲对锹。蜜桔对香蕉。荔枝对苹果,板栗对樱桃。交谊舞,健身操。舞剑对挥刀。雪压松枝挺,风吹竹影摇。勇士挥戈留落日,诗人秉烛惜春宵。纵观古今英豪,几多慷慨;放眼湖山胜景,分外妖娆。

时对刻,暮对朝。吉日对良宵。公开对隐蔽,肃静对喧嚣。红芍药,绿芭蕉。弄笛对吹箫。河清海晏,雨顺风调。行文宜起伏,得句应推敲。春催李桃茁壮,秋报禾黍丰饶。骏马扬蹄奔大道,鲲鹏展翅入云霄。

刀对斧,戟对镖。武略对文韬。伟人对名士,异性对同胞。崇实效,尚时髦。稳健对轻佻。品行卓著,学术纯高。红花香艺苑,绿柳拂河桥。战士执勤放哨,书生继晷焚膏。经济腾飞开胜景,市场拓展涌新潮。

挥戈:即“挥戈返日”的典故。 惜春宵:宋苏轼《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鲲鹏展翅:毛泽东《念奴娇·鸟儿问答》词:“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庄子·逍遥游》:“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考,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 继晷焚膏:唐韩愈《进学解》:“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谓夜以继日地学习。晷,日影。膏,灯油。
十 言、前韵

肥对瘦,窄对宽。去岁对今年。池塘对水库,河坝对梯田。思旧友,慕先贤。圣地对仙源。经商崇信誉,为政尚清廉。革命元勋功不朽,人民伟业史无前。雪化冰消,九州淑气随春至;山遥水远,两岸乡心盼月圆。

优对劣,险对安。引水对移山。宣传对辅导,走访对参观。知春暖,耐岁寒。掌舵对扬帆。根深叶茂,水滴石穿。立业勤为本,兴家俭在先。协力振兴百业,齐心夺取双翻。工乐农甘歌善政,国富民强颂尧天。

咸对淡,苦对甜。忙碌对休闲。轻松对紧迫,调解对斡旋。情缱绻,意缠绵。散漫对森严。乘风破浪,跃马扬鞭。花开新世纪,日照美家园。滇池风光正艳,洱海景色尤妍。百族同心赢硕果,万民协力绘宏篇。

十一 江、阳韵

云对雾,露对霜。日影对星光。黄河对黑水,五岭对三江。巡领海,保边疆。便服对时装。新苗逢化雨,嫩蕊沐朝阳。三径就荒松菊茂, 四时增福桂兰香。钟阜山庄,隐士加餐尝赤米;邯郸旅邸,书生入梦醒黄粱。

丘对岭,海对洋。暖灶对寒窗。瓜藤对树干,小米对高粱。除野草,插新秧。酒盏对茶缸。遵纪守法,救死扶伤。沙鸥游水泽,云雀奏丝簧。宝剑常须磨砺,高峰定可登攀。克己奉公张正气,兴廉拒腐谱新章。

台对桌,柜对床。大厦对平房。磁场对电极,石柱对砖墙。迎百福,纳千祥。学艺对经商。精神振奋,神采飞扬。天空凭燕舞,海阔任鱼翔。处世当思己短,交朋应学人长。才能每自虚心得,风物长宜放眼量。

赤米:粗糙的米。《国语·吴语》:“今吴民既罢,而大荒荐饥,市无赤米,而囷鹿空虚。”又《南齐书·周颙传》载,周颙于钟山立隐舍,休沐则归之。卫将军王俭谓颙曰:“卿山中何所食?”颙曰:“赤米白盐,绿葵紫蓼。” 醒黄粱:即《枕中记》传奇故事。 “风物”句:毛泽东《和柳亚子先生》诗:“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似富春江。”
十二 中、东韵

芹对韮,蒜对葱。酒绿对灯红。迎宾对送客,去燕对来鸿。交响乐,自鸣钟。水泵对烟囱。大地春光美,神州圣火熊。独断专行遭谴责,先忧后乐受尊崇。收台省,逐荷军,郑成功振国;战郾城,败兀术,岳武穆精忠。

新对旧,暗对明。学校对军营。贫穷对富裕,短少对丰盈。迎语燕,扑流萤。动乱对安宁。风和日丽,水秀山青。无私心自壮,有志事方成。松柏晚持劲节,芙蓉初展娇容。百业繁荣奔四化,全民欢跃颂三中。

蓝对黑,绿对红。浅紫对深棕。中间对侧面,南北对西东。云叆叇,月朦胧。傲慢对谦恭。纤腰袅娜,唾眼惺松。清幽夸翠竹,刚劲赞青松。发扬传统美德,建设精神文明。立品直须同玉洁,为官尤应拟冰清。

台省:台湾省。 郾城:今属河南,岳飞曾在此大败金兀术的“拐子马”。 岳武穆:南宋名将岳飞,宋高宗赐“精忠岳军”四字。卒谥武穆。 三中:指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
十三 人、辰韵

关对隘,塞对津。沙漠对森林。捕捞对豢养,狩猎对耕耘。看电视,听新闻。入学对参军。共奔康庄道,同敲幸福门。安定带来千家乐,团结赢得万年春。保护自然资源,人人有责;开发海洋事业,个个关心。

歌对舞,咏对吟。博古对通今。洋流对海浪,瑞霭对甘霖。吹玉笛,抚瑶琴。鹦鹉对鹌鹑。湖光潋滟,岸石磷峋。三篙桃叶渡,十里杏花村。月映棉山堆玉,风吹稻海摇金。喜楹联争妍斗艳,赞戏曲推陈出新。

勤对懒,富对贫。落叶对归根。闲情对雅趣,降暑对升温。回春手,济世珍。杂沓对均匀。扬清抑浊,去伪存真。交朋凭道义,治国赖经纶。求学将为致用,读书贵在虚心。百岁光阴如过客,五旬岁月似流金。

桃叶渡:在江苏南京市秦淮河与青溪合流处。传说是晋代王献之送爱妾桃叶渡江之处。 杏花村:古代传说出产美酒的村庄,其同名地点有多处。唐杜牧《清明》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过客:唐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作者简介:熊尚鸿,女,1929年生,湖南长沙人。衡阳诗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东方才女》副主编。出版《老树新花对联集》、《青少年学对联》、《回春集》、《联花十年花果盛》等)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2-10-11 21:40 |只看该作者
八、对联创作原则



创作对联要遵循什么原则?我以为应记住工、稳、贴、切、新、奇这六个字。
  

  工,首先是指工整。一副对联,应做到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谐,句式相仿。就是说,要完全合乎或基本合乎对联的特点和规律。工整,是写对联最基本的要求。

  古人(或者说前人)作对,是很讲究“工”的。清代以前联书,选联都比较严,几乎没有不工的。民国时期的联书,如胡君复的《古今联语汇选》各集所收之联,也都选得很认真。当然,也有些书选得随便一些。近年的联书中,确有一些是不够严谨的,尤其所选入的新对联,若干不工整的对子,也“登堂入室”,以致人们对新对联的创作产生疑虑。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作者本身缺乏严肃的创作态度,二是编选者没有逐联推敲,东抄西摘,凑成一本就算大功告成,便一误己再误人了。我以为后者责任更大些,如果按“虽少而精,宁少勿滥”的原则办事,那些十分不工整的“对联”便会永无出头之日,那将是联坛的幸事。

  这里,不想举例了,只是提醒读者:莫以为印成铅字的都是好对联,都是“范文”。

  工,还有“精巧凝练”的意思。我大致估算过,七言以下的对联,能占到对联总数的一半以上,九十字以上长联,还不及百分之一。它以有限的数字,表达无穷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意象,在构思、布局、用字、遣词、造句等方面,达到精巧和凝练。

  不懂得惜墨如金,是对联不工的一个毛病。1986年全国“慰问前线,缅怀英烈”征联活动,初评入选的对联中,也还有这样“不精”的对联,试举两例:

  编号“283”联:

  山美水美,山水美,哪有英雄心灵美
  日高月高,日月高,何及战士风格高

  评委们认为“山水美”、“日月高”是多余的巧意,应变为:

  山美水美,哪有英雄心灵美
  日高月高,何及战土风格高

  编号“272”联:

  边关御寇,火中屡建千秋功业
  大地迎春,天下同歌一代英雄

  评委们认为“火中”、“天下”为赘语,不如删去成为“四六”句式更为凝练:

  边关御寇,屡建千秋功业
  大地迎春,同歌一代英雄

  当然,经过“阑尾切除术”的对联,不可能再得一、二等奖了,得纪念奖还可以,因为作品毕竟还可以“救药”,否则,评委们连议都不必议了。

  稳
  稳,即平稳安定的意思。循规蹈矩,能求得安稳;标新立异,也同样能求得安稳。如同建筑,无论样式如何,都必须基础稳固,形象端正。作对联也是这个道理。

  稳有其外在的表现形式。选择句式时,多将短句置于前,长句置于后。比如,十言联中,四六句式就比六四句式显得稳重;十一言联中,四七句式居多;十二言联中,五七句式为主;十八言联,一般为六五七句式,若“六六六”则呆板,若“七六五”则不稳,几乎没有人这样用,道理就在于最后用字数多的句子,可以把前面的话“托”住。另外,还有一种领字的情况,领字可以理解为是合起来“托”住全联,如昆明大观楼联,其结尾应分别为:

  ……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上仄下平”的尾字,其目的也是造成平稳的音韵效果。仄是“不平”,倘若全联以仄字收,就不能平稳。

  稳的内在涵义,主要表现在强弱上。所谓强弱,即上下联言事范围大小的相对,思想深浅的相对,抽象与具象的相对,感情浓淡的相对。一般情况为,上下联的强弱相当,例如:

  知多世事胸襟阔
  阅尽人情眼界宽 (格言联)

  家居绿水青山畔
  人在春风和气中 (春联)

  这样的对联居多。但有些是有强弱变化的,主要是上弱下强,这样的对联也很多,如《羊城晚报》征联力拔头城的一联:

  闻鸡起舞
  跃马争春

  上下联都是发愤争胜的意思,下联的力度自然更大些,概括面也更广些。再如广州翠园酒家征联中独占鳖头的一副作品:

  翠阁我迎宾,数不尽甘脆肥浓,色香清雅
  园庭花胜景,祝一杯富强康乐,山海腾欢

  比起出句的具象感受,对句在气韵和感情升华方面,都高出一筹。

  从以上两例,我们可以看到,强弱之分,不是好坏之分。无论强弱相当,还是上弱下强,每一句都要尽力去做。倘有一句败笔,则如同房基柱塌陷,建筑物是不会稳固的。

  至于上强下弱的情况,比较少见,除非一些趣联,否则,谁也不愿做“虎头蛇尾”的事。

  稳,还有一个“工夫在联外”的因素,那就是思想的成熟和稳定。一个人思想反复无常,对人生没有自己的信念,感情上浮躁夸饰,他的对联作品,很难达到真正的稳。

  贴
  贴,即妥当的意思。好比人做件衣服,经过妥当地剪裁、缝纫,穿起来很合身,不大不小,不肥不瘦,自己穿着合体,别人看着也舒服。作对联也要像穿衣服一样。好的对联可达到“增之一分则长,减之一分则短”的地步。如果立意不当,则主旨欠佳;抒情不当,则表态失度;措词不当,则举止无方;用字不当,则形貌多疵。

  “不贴”,常表现为夸大其词,仿佛一个矮人穿了长衫,戴了高帽一般。题名胜,则“世上第一”、“天下无双”;“胜西湖”、“胜蓬瀛”……;写挽联,则“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即使作广告,写悼词,恐怕也没有这样写的。

  “不贴”也常表现为用词不当,特别是对同义、近义词,未能精细选择。1985年全国“迎春——长城”征联中,有这样一副应征联:

  东临碣石涛声旧
  西近阳关柳色新

  此联在立意、情绪、对仗、平仄诸方面都不错,只是“旧”字为与“新”字对仗,字下得太拘束,反而意思不清:涛声能有新旧之分吗?评委们决定把这个字换掉,用一个近义词“古”代替:

  东临碣石涛声古
  西近阳关柳色新

  这样,“抢救”了一副好联。

  不贴,也表现为上下联主题不集中,即立意上不那么一致。这是征联中大量作品初评落选的一个原因。1988年春节的“环宇大团圆”征联,第一联为征下联,终评时遇到达样一个对句:

  出句:皓月仰中天,自有清辉周四海
  对句:黄花香晚节,俨然正色傲三秋

  这一对句,立意不错,切合征联时令(始自中秋节),对仗、平仄都没有问题,而且“晚节”一词形成双关,既说黄花(菊花)开在晚些的节日(中秋)中,又说老人保持晚年的情操。因此,这一对句颇受评委会中老年评委的喜爱。不过,又发现它与大团圆征联的主题虽有一定关系,但“贴”的不紧,因此,只能评为二等,且排列靠后了。

  切
  切,虽也有“妥当”的意思,但它主要表现为有比较明确、比较强烈的针对性,即“确切不移”。

  《楹联丛话·卷四》载:

  潮州韩文公祠联云:“天意起斯文,不是一封书,安得先生到此;人心归正道,只须八个月,至今百世师之。”紧切潮州,移易他处昌黎祠不得。
  此联之所以不得“移易他处”,是因为“紧切潮州”。唐元和十四年,唐宪宗遣人自凤翔迎佛骨入宫中,瞻奉舍施。韩愈(文公)上《论佛骨表》,“欲为圣明除弊事”,谁知,“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被贬为潮州刺史。虽只在这里呆了八个月,但他的文学主张因际遇更得到加强,作为古文运动的领导者,他被尊为百世之师。

  不妨将此联与其他韩祠联进行对比:

  其一 苏学士前传谪宦
     孟夫子后拜先生

  其二 金石文章空八代
     江山姓氏著千秋

  其三 起八代衰,自昔文章尊北斗
     兴四门学,即今俎豆重东胶

  其四 进学解成,闲官一席成三仕
     起衰力任,钜制千秋本六经

  显然,这几副联亦是佳作,但并未“紧切”当地。前二联是潮州的,后二联是北京的,与“天意”一联比较,切与不切,十分清楚。

  除切地外,对联还强调切人,无论题赠、喜庆、哀挽,要非常适合受联人和撰联人的身份、经历、性格特点。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病逝于上海,震惊文坛,许多名人写挽联表示悼念之情,兹举数联于下:

  著述最谨严,岂徒中国小说史
  遗言太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 (蔡元培挽)

  方悬四月,叠坠双星,东亚西欧同殒泪
  钦诵二心,憾无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 (郭沫若挽)

  要打叭儿落水狗,临死也不宽恕,懂得进攻退守,岂仅文坛闯将
  莫作空头文学家,一生最恨帮闲,敢于嬉笑怒骂,不愧思想权威 (陈毅挽)

  敌乎?友乎?余惟自问
  知我?罪我?公已无言 (徐懋庸挽)

  这几联是“工而切”的。首先切合鲁迅:有用鲁迅著作名的,如《中国小说史略》、《二心集》;有歌颂鲁迅精神的,如打落水狗;有对鲁迅进行恰当评价的,如“岂仅文坛闯将”、“不愧思想权威”;有说鲁迅遗嘱的,如“莫作空头文学家”;有由鲁迅逝世时间进行联想的,如“方悬四月,叠坠双星”(1936年6月18日高尔基逝世)。其次切合作者自己:蔡联沉稳谨肃,犹如学者挚友;陈联锋芒闪烁,不失武将儒风。郭联的“撼无一面”,是言事,他与鲁迅未见过一面,也没通过一次信,感到“这在我是莫大的遗憾”;徐联在切合自己方面更值得称道。人们知道,鲁迅生前曾对徐产生误会,撰文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徐还未来得及进行解释,鲁迅先生就去世了。因此,徐联更多地表达自己当时的复杂心情。

  这种“切”,表现了事物的特殊性。从哲学来讲,普遍性是寓于特殊性之中的,唯有“特殊”,也显出事物的千变万化,色彩纷呈。春联、寿联、挽联,分“通用”和“专用”两类,通用联虽“放之四海而皆准”,却没有个性,不“切”,因而,不应成为创作的主要途径,倒是专用联应予大力提倡。

  新
  新,就是新鲜别致,有独创性,不因循守旧,达到“标新领异”的地步。如果不出“新”,对联就不能发展。

  对联要立意新,这是最主要的。对于同一题材,同一名胜,同一人物,后来者一定要以最新的立意取胜前人,否则,低于前人或者模仿前人,还不如搁笔。

  试看几副理发店的传统名联:

  其一 虽云毫末技艺
     却是顶上功夫

  其二 到来尽是弹冠客
     此去应无搔首人

  其三 修就一番新气象
     剪去千缕旧东西

  其四 不教白发催人老
     更喜春风满面生

  其五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有几
     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

  这几副联,各有其立意角度,尽管都带有双关意味,却不令人感到重复。一联是自赞手艺好,“毫末”与“顶上”双关用得极为精当;二联是写顾客情态的,“弹冠”与“搔首”写出理发前后客人的有代表性的动作;三联是写“修剪”这一行业的特点;四联是写理发师的高尚精神境界;五联是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所题,借理发表现了大无畏的战斗精神。

  面对这些名联,再创作就一定要另辟蹊径,如:

  新事业从头做起
  旧现象一手推平

  也有些借前人对联意思,加以改造:

  俯首甘为毫末业
  立足就显绝顶功

  它与前面所引用一联有近似之处,但“俯首”、“立足”将理发师形态、神态写入,也有新意。然而,也有些改造得不好的,如:

  磨砺以须,工夫纯熟
  及须而试,手段精良

  在创作新对联时,更要注意创新。有一副很有特点:

  技术革新,头头是道
  容光焕发,面面皆春

  “头头是道”双关极巧。而一当把那些操作过程写入,便索然无味了:

  推剪剃刮使您满意
  烫吹洗理令君称心

  由此可见,立意新实在是对联创作的关键,当今若干对联,却恰恰是没有新的立意,尤其春联创作,这方面问题更突出些。我们提倡对联要反映时代精神,要表现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要表现新社会的思想风貌和道德标准,要表现层出不穷的新事物和新观念。许多对联作家为此做出了可贵的努力,成绩斐然。而一般初学者常常对时代精神进行狭隘和片面的理解。他们以为写春联一定要写上“责任田”,要写上“实现四化”,要写上“振兴中华”,仿佛只有这些新名词,这些标语口号,才能体现“思想性”。其实这种理解是不科学的。

  对联的语言,应该是清新、典雅、自然,是新鲜活泼的。旧的陈词滥调,应该抛弃,新的标语口号,也要杜绝。用新的语言表现新的意境,才能创造出佳作。有些同志每年都写作和发表几十乃至数百副春联,却不注意创新,试将其历年作品整理一下,就会发现在意境和语言上雷同的太多了。

  奇
  奇,就是构思奇特,语言奇巧,令人拍案叫绝。这样的对联给人印象颇深,往往过目不忘。

  趣联常以奇取胜,以巧夺人。拆字联自古以来,数量很多,论构思之奇,下面这副是不可多得的:

  棗棘为薪,截断劈开成四束
  阊门起屋,移多补少作双间

  再以数字联为例,有一种数字灌顶联,如“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之类。出句以“三”分领三个名词,对句必避开“三”,但必须也领三个名词,十分奇特。于是,引动人们写了不少这类的对子。古往今来,只有华罗庚先生的一副,能称得上“奇中之奇”:

  三强韩赵魏
  九章勾股弦

  这是50年代初,华罗庚随中国科学家代表团出国途中所作,不但所领三个名词都有出处(韩赵魏为战国三强,勾股弦定理最早见于《九章算术》一书),而且用进在座的钱三强,赵九章二人的名字,比起“三光、四诗”来,又多了一层意思。

  除趣联外,其他各类对联中都有一些构思奇特的。比如写太白楼的对联,多写李白的飘零身世,斯楼的幽雅环境,甚至以扬李抑他的办法,尽写李白的诗才。王有才一联堪称奇绝:

  我辈此中惟饮酒
  先生在上莫题诗

  也有人称其为“太白酒楼”联。不管怎样,此联构思不凡,用劝人只饮酒莫题诗的主意来反衬李白的诗才,写法不同一般。

  应该看到一些新而奇的对联,常常能促进对联品种的多样化。比如,以嵌本年天干地支的干支联,是春联的发展;自挽联,是挽联的发展等。

  工、稳、贴、切、新、奇,是作联的基本法则,古今名联,在这六个方面能做到兼顾并有所突出,故而能流远久远,脍炙人口;反之,不工、不稳、不贴、不切、不新、不奇,这些作联的毛病,“染”上一种,都不能成为佳作。因此,初学者应在这几个字上下功夫,作联不必贪多,能做到“创作一副,满意一副”,就有了提高的基础了。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2-10-11 21:41 |只看该作者
九、对联格律六要素

对联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要欣赏与写作对联,必须了解其基本的格律要求。所谓对联格律(简称联律),指对联中有关平仄、词性、语法修辞,以及书写张贴等方面的格式与规律,其核心是对仗。对联的基本格律可概括成六要素,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这六要素又可以分别从基础、语法、声律三方面来加以理解:
1.字数相等,内容相关。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基础要素。从全联来看,原则上,只要上下联字数相等,不论多少字数均可。如上下联各四个字,则称四言联,上下联各五个字,则称五言联,等等。但在实践中,对联多为四字以上,因汉字一般需要四字以上才能组成句子。而限于对联特殊的形式要求,亦难有上千字的长联。在要求全联字数相等的同时,还要求各分句字数相等。换言之,如果上联是由几个分句组成,则下联也应是由字数上与之一一相等的几个分句组成。总之,如果连字数都不能相等,那无论如何也难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对联。
从内容上看,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也就是意思要互相对应,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大多数对联上下联之间的内容对应属于互相衬托的关系。这种衬托或者是从相同的角度互相映衬、互相补充(即所谓“正对”),或者是从相反的角度互相反衬、互相对照(即所谓“反对”),通俗地说,正对即上下联立意相近,如:
觉行圆满
功德庄严(注:所引对联未注明作者或出处的,均出自拙著《触闻集——佛教对联八百副》一书,下同。)
反对即上下联立意相反,如:
心平积福
欲重招殃
还有少数对联上下联之间的内容对应属于互相衔接的关系(即所谓“串对”,或称“流水对”),也就是上下联两个分句共同构成一个复句,上下联存在一种连贯、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目的等复合关系。如:
若无前世心中毒
哪有今生意外灾

除了香甜苦辣咸酸涩
无非柴米油盐酱醋茶
如果上下联内容毫不相关,彼此“风马牛不相及”,会使人觉得非常别扭和生硬,则起不到对联应有的文学效果,也难以称得上是合格的对联。当然,上下联之间的对应关系不一定要求都很密切。再者,还有一种特殊的对联形式,即所谓“无情对”。它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上)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上)却有意不相关,从而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如:
三星白兰地
五月黄梅天(常用无情对)

庭前花始放
阁下李先生(常用无情对)

公门桃李争荣日
法国荷兰比利时(常用无情对)

树已半枯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常用无情对)
总之,字数相等,内容相关,是对联在形式和内容方面最起码的要求,故将二者称为基础要素。
2.词性相当、结构相称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语法要素,也是对联格律最关键的两个要素。因此,也可以称之为核心要素。所谓词性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应当尽可能相同或相近。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及连词对连词、介词对介词,等等。如:
大行绝俗忘荣辱
至道无情空是非
此联中,“大”与“至”都是形容词,“行”与“道”、“俗”与“情”都是名词,“绝”与“无”、“忘”与“空”都是动词。“荣辱”与“是非”都是名物化的形容词。又如:
五蕴皆空观自在
一心不乱见如来
此联中,“五”和“一”都是数词,“蕴”和“心”都是名词,“皆”和“不”都是副词,“空”和“乱”都是形容词,“观”和“见”都是动词,“自在”和“如来”都是名物化的形容词或动词。不过,在实践中,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一般能够虚词对虚词即可。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词性不同一般不能相对。当然,那些词性比较接近的、或者词性能够兼通的实词,还是允许相对的,如名词和代词、某些动词、形容词、副词之间。甚至个别虚词和实词之间也可以通融。因为在具体的对仗中,除词语的性质外,还可适当考虑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对修饰词语的要求比较宽松,对中心词语的要求比较严格。当然,词性相同属工对,词性相近或相通属宽对。在同一词类(如名词)中,还可分出若干小类,也属于对仗的宽工问题,则另当别论(可参见下文“概念相当”)。至于一些音译外来词的对仗问题,则可做特殊处理。如:
同上慈舟,共登般若波罗蜜
普沾甘露,常念南无观世音
其中,“般若波罗蜜”和“南无观世音”在结构、节奏、平仄等方面基本符合要求,词性则可论可不论。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如:
一心常忍辱
万事且随缘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宾结构。其中,“一心”对“万事”皆为偏正结构,“忍辱”对“随缘”皆为动宾结构。又如:
软首妙光,威名显赫
雄狮利剑,宝相庄严
“软首妙光”对“雄狮利剑”,皆为并列结构;“威名显赫”对“宝相庄严”,皆为主谓结构;“软首”对“雄狮”、“妙光”对“利剑”、“威名”对“宝相”,皆为偏正结构;“显赫”对“庄严”,皆为并列结构。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例如,“还我河山”对“逐胡韬略”,前者为动宾结构(双宾语),后者为偏正结构,作为结构上之宽对,未尝不可。又如:
观美女华瓶盛粪
叹凡夫甘愿投泥
其中,“华瓶盛粪”是一个主谓宾结构,“甘愿投泥”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动宾结构(状谓宾结构),从整体看,此联结构应属工整。
总之,上下联的用词造句,在词性和结构这两个语法要求上,应尽量相当或相称(也就是保持对仗),以使上下联在形式上显得协调与工整。但这些要求在实践中允许适当放宽,有时还可以有所变通(如义对、借对等,可见下文)。
3.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声律要素。节奏,本是一个音乐术语,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等现象。在联律中,则是指对联语句中有规律的停顿现象。对联行文多以二字(有时也以一字或三字以上)为一节奏。所谓节奏相应,指上下联在节奏的停顿上应当尽可能同步。如:
漏尽-飞身-去
心空-及第-归

可怜-鼠辈-偷酥-死
堪羡-鸽王-绝食-生

以-神通力-护持-正法
设-孟兰盆-超度-慈亲
不过,作者认为,节奏应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节奏包括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狭义的节奏则专指语意节奏。语意节奏主要依语句结构去划分,或者说,主要是根据其语义而产生的音节上的停顿或间歇。声律节奏则是从其平仄要求上去看,或者说,是指句中一定位置的声调要求(平仄安排)问题。所谓节奏,主要指上下联在音节上的停顿或间歇。因此,作者认为,最好将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分别用节奏和音步来表达。如,语意上的节奏为:
同时-闻-授记
次第-得-菩提
其声律上的音步则为:
同时-闻授-记
次第-得菩-提
当然,节奏和音步还是有密切联系的,二者经常是一致的(如“漏尽飞身去”等三联)。
所谓平仄相谐,又称平仄协调,狭义地说,就是指对联在音调上的两大要求:平仄相对与平仄交替。广义地说,也包含句脚安排等其他一些平仄问题。要弄清这些问题,首先必须区分什么是平声、什么是仄声。这又有两种划分标准。在对联创作中,一般是运用“古四声”,即古汉语将音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除平声外,上声、去声、入声皆为仄声。现在,也有少数人运用“新四声”,即现代汉语将音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其中,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两种声韵的不同,关键在于入声字。入声字的掌握和识别,大体上还是有规律可循,在此恕不赘述。对初学者来说,最简单易行的办法是先在运用时借助工具书,然后逐渐熟练掌握。要注意的是,虽然上述两种用法可并行不悖,但在同一副对联中,最好不要同时混用两种标准。
现在再回过头来谈平仄协调的两大要求。所谓平仄相对, 就是上下联的各音步以及各分句句脚要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反之,如果平声对平声,仄声对仄声,就叫平仄失对(又称同声相对或串声)。对联脱胎于格律诗,在平仄方面,对联与格律诗中的对仗句基本相同。而且,对音步的安排也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因为在实际上,并不一定要求整个音步平仄相对,只是要求在音步位上平仄相对。所谓音步位,就是每个音步的末位字,这是决定整个音步性质的重点声。由于汉字的绝大多数音步为二字音步,因此,音步位一般指的就是每句的第二、四、六等字数。所以便有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要注意的是,在一句之中,第一三五字不能同时不论,即所谓“一三不论五要论”)。如:
心莲-清净
○○ ○△
性海-圆融(注:平声用“○”表示,仄声用“△”表示,下同。)
△△ ○○

心驰-有外-实迷-有
○○ △△ △○ △
身处-空中-不见-空
○△ ○○ △△ ○
此二联中,一三五不一定平仄相对,二四六皆平仄相对,即属工对。不过,并非所有的音步位都在二四六位置上,主要是由于对联行文的格式除了以律诗中的对仗句式为主以外,还有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等句式,以及领字、专有名词等的运用。如:
建-曼荼罗坛-修法
于-阿兰若处-参禅

直心-乃-万行-之本
贪欲-为-诸苦-之源

深心-勤习-真言宗-教义
全力-弘扬-大手印-法门
以上诸联,其音步就不一定在二四六位置上。
所谓平仄交替,它与平仄相对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指的是一个句子自身的音步(或者说音步位)之间,平仄应交替使用,否则就是平仄失替(又称串调)。只有各分句的句脚与前一音步之间,可以不考虑交替问题。如:
真身已过凡间望
○ △ ○△
妙法不堪小智听
△ ○ △○
又如:
正信起行真有佛
△ ○ △△
深心入解本无魔
○ △ ○○
在平仄问题上也允许拗格存在。对联之平仄不依常格者,谓之拗格或拗体,如“相粘格”、“全平全仄格”等。所谓“相粘格”,是律诗中的“相粘”格式在对联中的体现,指上下联除不能同声收尾外,在音步上不考虑平仄相对,而是采用同声相对,亦即相粘。如:
两表酬三顾
△ ○△
一对足千秋(尤俊题成都武侯祠联)
△ ○○
此联就是比较典型的“相粘格”。所谓“全平全仄格”,指上联全用仄声、下联全用平声的特殊格式。
在平仄问题上还有一些禁忌,如忌“同声落脚”、忌“同声收尾”、忌“三平尾”或“三仄尾”,忌“孤平”或“孤仄”等,留待下面再谈。
总之,作为一种格律文学形式,对联之声律虽然不讲究押韵,但在平仄协调方面还是有讲究的,写作对联不能不讲平仄。如果说,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等,赋予了对联整齐美、整体美、对衬美、结构美、节奏美等审美特征的话,那么,平仄协调则赋予了对联音韵美这个重要的审美特征。当然,有时为了不以辞害意,个别地方出现平仄失对或平仄失替,亦可通融。在运用排比、押韵、引用等特殊修辞手法和运用成语、典故等固定句式之类的情况下,更可以适当放宽格律要求。如:
下士求福乐,中士求出离,上士求普度
小隐在山林,大隐在城市,真隐在内心
严格来看,此联在声律上有失对、失替、孤平等问题,在词性、结构的对仗上也不太严谨,但考虑到其特殊句式(排比、引用),因此可以通融。
对联格律的上述六要素,大体上还存在某种层层递进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词性相当是结构相称的基础,结构相称是节奏相应的基础,节奏相应是平仄相谐的基础。两个基础要素则自不必说。
此外,有的联家将强弱相当或概念相当作为对联格律的要素之一,作者认为并不恰当。因为,强弱相当,只是在内容相关基础上的进一步的修辞要求,指的是上下联内容的意思基本上要能相匹配,越相匹配,对仗就越工。如果上联太强而下联太弱,或者下联太强而上联太弱,其对称性就会大受影响。因此,强弱相当主要涉及对仗的宽工问题。同样,概念相当,也只是在词性相当基础上的进一步的修辞要求,指的是上下联不但词性要相当,而且词语所代表的概念或者说词义也要相当,也即要尽可能相近或相反。这也只是涉及到对仗的宽工问题。若上下联两个词语共同所属概念的范畴越小,对仗就越工,反之则越宽。如:“中国”对“雄鸡”,其共同范畴是事物;“晓日”对“雄鸡”,就缩小为自然物;“小草”对“雄鸡”,就缩小为生物;“骏马”对“雄鸡”,就缩小为动物;“老鸭”对“雄鸡”,就缩小为鸟纲以至家禽。其次,若上下联两个词语之间,概念关系越互相矛盾(即所谓“矛盾概念”),对仗就越工,如“有”对“无”、“真”对“假”、“生”对“死”、“聪慧”对“愚痴”等,就属于工对。再者,概念所指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密切与否,也影响到对仗的宽工,如“晓日”对“雄鸡”,由于二者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对仗就显得较工稳。
总之,对联的六要素应当是关系到一副对联是否名副其实,从而是否成其为对联的问题。作者认为,对此,楹联界还是有必要进一步加以澄清。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2-10-11 21:42 |只看该作者
十、对联的句法与结构

对联除了要做到对仗和谐,平仄合理,节奏有致,词性相近,还要注意对联的句法问题。句法问题,实质就是语法的逻辑问题,句法不通,即使联句意义再好,也难为佳句,这是属对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常见的对联(短联)句法,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并列关系

上下联在形式上平行并列,语气一致,上下联分别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说明同一个事物,以表示同一主题的称为并列关系,这种形式的联语常在句中用“也”、“又”、“既……又”等,也可以不用关联,不用关联词,称意合法。

看游俊作成都武侯祠联:

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作者抓住最能表现诸葛亮形象的两个方面,“两表”(即《前、后出师表》), “一对”(《隆中对》),对诸葛亮进行了歌颂。表现了他超人的才智和非凡的功绩。联语语言精炼,条理清楚,出语惊人。此类对联,浓笔重彩.形象鲜明,但如果处理不当,会有单调和重复累赘之弊。

二、连贯关系

上下联按时间顺序叙述连续的事件,或者按意义上的承接关系构成,称连贯关系,关联词多用“已……又……”、“才……又……”等。例如:

台湾省已归***

颐和园又搭天棚

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被逼将台、澎列岛割让***,其后有些人主张办海军以图强,可慈禧却把海军的公款拿去建供她个人享乐用的颐和园,国人无不气愤,有人写出上联予以讽刺。

三、递进关系

对句和出句的关系从小而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种关系被称为递进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况”、“更”、“不但……而且”等。如一理发店联:

不教白发催人老

更喜春风吹面生

在叙事层次上,下联比上联更深一层,下联化用白居《草》中诗歌句“春风吹又生”,寓意尤浓,此为联句的高妙之处。有的联省去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而并不减其递进的意思。如一旅社联:

进门都是客

到此即为家

联话末用关联词,但仍是表示一种递进关系,放入此类。

四、假设关系

出句提出假设,对句作出结论,这种句法关系称假设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若”、“如”、“便”、“如果……就”、“要是……就”等等。

如启功所撰一联:

若能杯水如名淡

应信村茶比酒香

上联出句提出假设,对句推出结果,意思是说如果能将名利视为杯水一样清淡,你会觉得农家的清茶胜过酒的香醇。

五、条件关系

即出句提出条件,对句得出结果,这种句法关系就是条件关系。例如:

多勤寡欲

益寿延年


天地入胸臆

文章生风雷



略翻书数则

便不愧三餐


“多勤寡欲”是条件,“益寿延年”是结果,只有条件具备才能达成结果。以上三联均属此类。


六、转折关系

出句推出条件,对句却从相反的方向去叙说,称转折关系。这种句法在对联中很常见。常用关联词“但”、“却”、“然”等,但也有不用者。如一理发店联:

虽为毫末技艺

却是顶上功夫


上联“毫末技艺”在于抑,下联“顶上功夫”,意在扬。

再如:翁同龢自题联:

文章真处性情见

谈笑深时风雨来


此联虽未用关联词,不难看出仍为转折关系。两种境界有弥缕之感,但其转折处却是山回路转,柳暗花明。关联词的取舍,全在于作者对内容的处理以及作者的文辞好恶,此无定法。


七、选择关系


上下句分别说两件事,表示二者择一,称为选择关系或称取舍关系。常用“宁……不……”、“与其……不如……”、“但”、“不”等,如:

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


联句以“宁……不……”关联直抒胸臆,表现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英雄气概。

再如一婚联:

但求天长地久

何必朝相暮依


可以看出,这是一对身居两地的新婚夫妇,为表达爱情的真挚而撰写的对联。


八、因果关系


出句和对句分别推出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般出句讲原因、理由,对句讲结果、或做出结论,但也有倒装者。

例如一棉花店联:

聚来千亩雪

化作万家春


前一句是因,是说棉花大丰收的景象,后一句是果,是说大家有了棉衣,再不觉得冬天的严寒。

再如雁门关联:

莫愁前路无知己

西出阳关多故人


此为因果倒装句式,出句是结论,对句是理由,倒装句式,可增添对联的文学色彩。

九、目的关系

出句和对句是表示目的和行动的关系。或者出句是目的,对句是行动或措施,但也有互为倒装者。

看下联:

巧理千家事

增添万户心


出句说的是要做的事,即行动;对句说的是目的。

再看一联:

忍令上国衣冠沦于夷狄

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

此联为石达开所作。出句是说再不能忍受“夷狄”(清统治者)对我们的压迫,意在行动起来;下联说的是要达到的目的,此联即为倒装式。

以上所举三例均为短联,至于带有短句的长联,读者可以据此理去分析、领会,这里不再赘述。

对联的结构,即联句的搭配和排列,也就是上下联的文法结构必须相互照应,相互对称,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如此等等。联句结构之优劣,决定对联的成败,所以,完整地组织联句,有利于突出主题,使对联富有艺术感染力,是撰写对联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请看峨媚山圣积寺联:

半天——开佛阁

平地——见人家

出句和对句都是由一个双音节偏正结构和一个三音节动宾结构组成,其意义单位和节奏单位一致,使人读之上口,不失为一副佳作。

杭州龙井园有一副对联:

诗写——梅花月

茶煮——谷雨春

再看:

勤劳门第春来早

和睦人家燕去迟


“春来早”和“燕去迟”都是“主——谓——补”结构。

请看贵州甲秀楼联:

水从碧玉环中出

人在青莲瓣里行


意义单位为一、五、一。 “水”与“人”是名词相对,“出”与“行”是动词相对。“从碧玉环中”与“在青莲瓣里”则是两个介宾结构相对。上下结构相似。

内容决定形式。对联结构相对,形成整齐和谐的形式美,不过,由于内容的需要,有时也可灵活一些。如:

世间有佛宗斯佛

天下无桥长此桥


此联为二、二、三结构,意义单位也是二、二、三形式,但“宗斯佛”是动宾结构,“长此桥”却是“长于此桥”的省略,是动补结构,在无伤大雅的情况下,结构偶尔不相似也是允许的。此联节奏单位和意义一致。一致是常例,不一致是变例。不管一致不一致,上下联必须相等。这是对联结构的前提。在字数相等的基础上,出句和对句各意义单位的语法结构必须相似,方成佳构。再如杭州云栖寺联:

水——向石边——流出——冷

风——从花里——过来——香


其意义单位为“一三三一”。“水”与“风”,“冷”与“香”分别为名词、形容词相对;“向石边”与“从花里”是介宾结构相对;“流出”、“过来”都是动词、趋向动词,结构也相似。

作品的组织和构造,作品的各个部分的联系和安排,这就是结构问题。结构特点是显露在外的,所以它是作品的形成因素,但它又是由作品的思想内容决定的,不按照一定的主题要求形成的结构是没有的。另外,结构对于体裁有依从性,所以小说、戏剧、诗歌等作品,都有别于其它自身的体裁形成的特点。对联的结构同样如此。 对联的结构问题,极少有人提及,似乎它最简单不过,无足措意,其实不然。清代赵翼在论到绝句诗歌时,曾说“也须结构匠心裁”。对联的结构问题,显然比绝句要复杂得多,下面谈谈有关对联的结构。



1.对衬、关联



对称:是对联结构最基本的要求。上下两联,要求具有严整的对称美,像飞机的两翼、车的两轮一样。如果上下联光是字数相等而句子结构不一致,那就不能做到严格的对称美。例如陈爱珠女士(大文学家茅盾先生的母亲)挽其夫沈永锡联:

幼诵孔孟之言,长学声光化电忧国忧家,斯人斯疾,奈何长才未展,死难瞑目

良人亦即良师,十年互勉互励雹碎春江,百身莫赎,从今誓守遗言,管教双雏

此联感情深挚,也有精美的词语,但从结构形成来说,却远未达到严整对称美的要求。上联首句是动宾结构,下联首句是主谓结构,“幼诵”对“良人”,“孔孟之言”对“亦即良师”等都没有对好。我们的汉语言文字,一个词可以是一个字,也可以是几个字,因此在考虑字数相等时,也要考虑词组相同,只有上下联词组相同,即做到了句子结构相同,然后全联的结构才能具有严整的对称美。 关联:这是对联结构的第二个要求。

水上公园寻菡萏 (仄仄平平平仄仄)

村中老媪嗜评书 (平平仄仄仄平平)

词性、平仄都合乎要求,它能否算是一幅对联呢?不能。因为它存在着一个致命的缺陷,上下句的内容毫无瓜葛,没有一点联系。因为一幅对联除了要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和谐以外,上下句还必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机整体。再如“图书馆里查资料,动物园中看虎狼”。也是互不相干的两句话,根本不能算是一副对联。以上说的是对联结构的一般要求:即上下联要对称、要关联,这是任何一副对联都要达到的。但是对联的内容、句法、体式既各不相同,其结构形式自然也会有多种多样的不同,这是我们要进一步探究的。

2.常式、变式

从形式的角度来说,对联的结构,可以概括地分为常式结构和变式结构两种:

常式:就是经常见到的比较固定的结构,从句子长短的角度来说,像五言、七言,还有四言、六言、八言联,就是作者经常、大量采用的结构形式;五、七言联,就是常见的五言律、七言律句型的对联,四言、六言联,即常见的骈文中四、六句式对联。


变式:就是句子、句法参差多变的对联的结构。长联比之短联,不仅形体增大许多倍,而且声律、格调也随之而起了变化。如各个句子的句脚就得遵循“平顶平,仄顶仄”这条规律。他们的结构,和常见的五律或七律句式的对联的结构显然大不相同。长联的结构是灵活多变的。

我们再来看看清代孙髯做的昆明大观楼联及它的结构特点吧: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蘋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这副驰名中外的名联,它的结构有怎样的特点呢?主要一点是:上联写景,由“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句起,总领下文,然后历写从东西南北各方向所见的壮美和秀丽的胜景。下联抒情,由“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句带出下文,然后分写汉、唐、宋、元各朝的“伟烈丰功”全都烟消云散了。另一点是选用排句铺叙,上联“看”是一个领尖字,下面四个四字句是结构相似的排句,尾段“莫辜负”三字后又是四个排句。下联相对部分,结构与这相同。再一个特点是:上联是从横的空间着笔,下联是从纵的时间着想。上联是动词“喜”为意脉,下联是以动词“叹”为意脉。全联词藻华美,描叙得富有诗情画意。“神骏”指金马山,“灵仪”指碧鸡山,“蛇蜒”形容蛇山,“缟素”形容白鹤山,“蟹屿螺洲”指滇池中的小岛屿和小沙洲。用蟹和螺来代替“小”字,既形象又有动感。“风鬟雾鬓”,喻指摇曳多姿的垂柳。下联“把酒凌虚”,是说对着天空举起洒杯。“汉习楼船”,汉武帝因洱海昆明池阻他从滇池通往印度的去路,就“大修昆明池,治楼船(高大的战船)”,练习水军以讨伐它。“唐标铁柱”,《新唐书·吐薄列传》上说:“九征(即唐九征)毁桓夷城,建铁柱于滇池(系洱海之误)以勒功”。“宋挥玉斧”,《续资治通鉴·宋纪》:“王全斌即平蜀,欲乘势取云南,以图献;帝(赵匡胤)鉴唐天宝之祸,起于南记,以玉斧画大渡河以西曰:‘此外,非我有也’”。玉斧系文房玩物。“元跨革囊”, 《元史·宪宗本纪》:“忽必烈征大理过大渡河,至金沙江,乘革囊(牛羊皮筏子)以渡”。此联的结构使得主题突出鲜明。

变式结构有以下几种:

(1)并列式。所谓并列式结构,即上下两联的意义没有主从之分,它们分别从不同侧面去表达同一主题。请看下列联:

盛世尽雷锋,共秉丹心创大业

新时多伯乐,同具慧眼识人才


尊师重教,英才辈出,中华崛起

简政放权,经济繁荣,民族复兴



碧螺云雾银峰,钟山川秀气,岂止清心明目

绿雪雨花玉露,摄天地精英,更能益寿延年



(2)主从式。上下联意义有主从之分的,就是主从式结构。例如这副航运公司联:

不靠风帆力

全凭水火功

上联是宾,下联是主,上联是虚写,是引子,下联是实写,是正文。又如“满院向阳树,一代接班人”,上联是喻体,下联才是本体。上联是处于宾位,下联处于主体。此联也是主从式结构。

(3)分总式。有的对联,语意有分述和总述的叫分总式结构。例如:

新天新地新人新事新气象

春雨春风春花春月春色美


前四点乃是分说,末尾“新气象”、“春色美”乃是总说。这是先分后总的例联。

下面再看一幅先总后分的例联:

好社会山好水好风光好

新时期地新天新气象新

(4)首尾总括式。此式先说总大意,次将大意分别述说,末尾总述一笔。下面就是这种结构的对联:

祖国在繁荣: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百业兴旺开胜景

人民增福利:喜四海丰收,四时恒足,四海升平乐新春


上联头一句是总括,以下三句分别说三个方面,述说祖国繁荣的情况。末尾再来一笔。下联也是这种结构撰成的。

(5)对话式。上下联语,像是两个人在对话,这就是对话式结构。例如这副废旧物品回收店联:

我岂肯得新弃旧

君何妨以有易无


“我”是店主自称,“君”则是称来店的顾客,像是对面说话似的。

又如明代著名学者邱壑幼时答一同学的家长联,也是这一类:

孰谓犬能欺得虎 (家长)

安知鱼不化为龙 (邱壑)


(6)问答式。有的对联语意一问一答,是为问答式结构。例如李调元答友联:

洞庭湖,八百里,波滔滔,浪滚滚,大人从何而来

巫山峡,十二峰,云霭霭,雾腾腾,本院自天而降


下联针对上联所问作答,语意十分清楚。

(7)环递式。联语用环转相递之法组成,形成环环相扣,便是环递式结构。

例如原《前线》刊物编缉部同志挽吴晗联:

文章满纸,满纸丹心,丹心遭厄,奇冤绝古今

风雨同舟,同舟聆教,聆教难忘,心花慰英灵


除接句外,前三句环环相扣。又如: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这是全联各句环环相扣的例联。

(8)排偶自对式。排偶为原始的对句形式,对仗要求仅为句子等长,以及相对的词语在词性上、句法结构上大体相同。允许句中音步失替及两边平仄失对,又允许同字相对。请看这种结构的例联:

先武穆而神,大汉千古,大宋千古

后文宣而帝,山东一人,山西一人


这是佚名题杭州岳庙旁关庙联。

再如民国初曹民甫挽宋教仁联:

不可说,不可说

如其何,如其何

后一例全部以同字相对。此式常常用来表示深挚而又激动的感情。 (9)排比自对式。排比自对由排偶向参差化发展而成,可以同字相对,同声相对,但对仗之相数至少为三,句长可相等亦可不相等。例如:

涪王兄弟,蕲王夫妇,鄂王父子,聚河岳精英仅留半壁

两字君恩,四字母训,五字兵法,洒英雄涕泪莫复中原


这是佚名题杭州岳鄂王庙楹联。再看一副与此大同小异的、佚名题江阴双忠祠(唐张巡、许远)楹联:

僮可烹,妾可杀,城不可失,矢志保江淮半壁

生同岁,死同岁,神亦同祀,精忠比日月双辉


前一例为等长排比句自对,后一例为不等长排比句自对。自对之相数为三,且都有同字相对。排比句之相数至少为三,故无双相自对。

一副对联,究竟采用何种结构形式,这要根据内容的繁简和作者的文学修养随宜而定。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