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秉忠
第三届“苍生杯”征文己经截稿,计收稿2700余篇,初审选出91篇,再优中选优20篇交评委评审。我粗读一遍后,对8篇印象较深的再复读一遍,作了扎记。民间有“对眼法”的俗语。征文评审就是实施对眼法。诺贝尔文学奖评审,是国际对眼法。对评审的评判也适用于对眼法,同是华裔作家获奖,国人评价迥异,或指授奖“另有所图”并斥作臭狗屎;或受宠若惊,赞为“莫大荣誉”。我的评审也是对眼法,这“眼”“对”得合适不合适,敬请大家用对眼法予以评判。
对《寻找忘却的记忆和良心》一篇,想多说几句。国民党“积极剿共,消极抗日”,观念根深蒂固,从1937年芦沟桥事变起,我们喊了整八年,之后半个多世纪内,都按这个调子评价国民党,评价国民党军队。 说蒋介石不抗日,事出有因。一是他视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为眼中钉,要除之而后快;二是他经常有意保存嫡系部队,调遣旁系军队抵挡来犯日军;三是我们的宣传攻势需要,舆论造得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四是把抗日与内战混在一起,因过废功。说国民党军队不抗日,就是不分青红皂白了。历史真相是,从整体讲,他们担当着抗日主力,八年抗战的主战场在国统区,很多大仗是他们打的,八年间中国军队阵亡130多万人,主要是他们。1944年6月至8月,湖南衡阳保卫战,国民党军队一个军,16200多人,迎击10万入侵日军,奋战47天,阵亡7000多人,伤8000多人,幸存1000余人,日军死亡数倍于我。如此等等,你能说他们不抗日吗? 而事实正是这样滑稽和不可思议,诚如《寻找忘却的记忆和良心》所记载,当年浴血奋战得以幸存的抗日老兵,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受到匪夷所思的极不公平的待遇。这些人轻则遭人白眼,有的还在政治运中戴了新的帽子,以致逼得他们在风烛残年,有幸遇到一位心存良知的人士,才无奈地喊出:“不为名利,只求认可。”当然,能够认可的,只能是抗日有功,而不是说内战无过,功过必须分明。对于为抗日出过力,流过血,付出了生命的人,不管他是战士,还是军官,都应受到肯定与尊重,在抗日战功簿上,都应该有他们应有的位置,让历史永远记住他们。对于既抗过日,又参加过反共和内战的人,原则上应该功归功,过归过,既不因功抵过,也不因过废功。即使是一贯反共、在内战中罪大恶极的,除严惩不贷和清算其罪恶之外,也不应否认他做过有利于国家民族的事。 而问题是几十年来,我们从上到下,从内到外,只按“国民党不抗日”一个调子说话,处事,只有一种声音。书刊文献,媒体宣传,舞台荧屏,涉及抗日功过,都是国民党特务破坏,国民党军队官兵贪生怕死,不堪一击云云。过来人自然心里有数,再过若干年,知情人都不在人世了,我们的下一代,下几代,不知真相,以为历史真是这样。倘若如此,对不起的就不只是那些不被历史承认的抗日老兵和为抗日献身的亡灵,还有世人和历史的良心。《寻找忘却的记忆和良心》通过几位典型人物的身世和呼声,庄严地警示世人,不忘历史,记住他们的历史功绩,给予他们应有的历史地位;同时也呼唤过来人的理智与良心,不失时机地把真相尽可能多地留下来,以便将来有条件正确评价历史时,多一份佐证。
历史客观存在,历史铁面无私。但从古到今,历史都由胜利者书写,这就难免有虚假,难免为胜利者韪,竭尽美化之能事,而给失败方扣屎盆子,也给历史造成了歪曲。然而想矫正这种歪曲,也需要一个历史过程,有些历史事件在若干年之后,因社会的某些层次和某个人的良心萌动,加上舆论的不懈呼吁,才有可能不同程度地被纠正谬误,从而回归历史的本来面貌。应该看到,近几年来,评述抗日战争“扬共抑国”的禁锢已经有所改变,但还原的程度还很不够,与历史真相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这也正是我看好《寻找忘却的记忆和良心》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所在的根由,不知道诸君以为然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