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重磅企鹅 于 2013-1-12 09:39 编辑
服务经济与产业集群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入世和过渡期的结束,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发展及其影响,已渐次近距离、实质性进入我们经济活动可感知的各个层面和领域,尤其伴随世界通讯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更加快加深了国与国之间从资金、技术、管理模式到市场等的经济交融。笔者认为,21世纪人类正全面进入服务经济时代。因此,尽管国家或区域间经济发展的阶段和水平不同,但在共同面临的时代背景下,却必须作出各自与之相应的战略选择。 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正是现代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发展服务经济是城市的第一要务,而现代服务业是城市发展的新动力。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并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的战略任务,这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服务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进入新世纪,发展现代服务业既是城市发展面临的新课题,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2003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就业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第三产业就业弹性大。劳动密集、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并存,在吸纳劳动力方面有独特优势,应作为今后扩大就业的主攻方向”,“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放宽市场准入,优化市场环境,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尽快扭转其长期滞后的局面,充分挖掘和发挥其吸纳劳动力的潜力。” 一、服务业内涵日趋丰富 在服务业的研究中,理论界有不少诸如“第三产业”、“服务业”和“服务经济”的概念,哪一种提法更符合现实的要求,目前尚未明确和统一的认识。本文综合了主导性的概念和提法,基于这样的理解:服务业有传统服务业(狭义)和现代服务业(广义)的区别(无特别指明,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概念同)。传统服务业的概念基本等同于产业分类法中的第三产业,而现代服务业的概念其内涵比传统服务业覆盖领域广,包括发达国家产业分类法中的所谓第四产业,如设计和生产电子、计算机软件的部门,应用微电脑、光导纤维、激光、遗传工程等新技术部门,以及高度电子化和自动化的产业部门等。主要指从农业、工业等产业部门的直接生产中不断分离出专门从事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加工制造、设备维修、辅助服务、过程控制、程序编制等许多独立的行业;从流通过程中不断分离出专门从事产品包装、保管、运送、推销、广告、批发、零售和售后服务等许多独立的行业;从消费过程中逐渐分离出的为政府、社会与居民生活提供的多样化服务行业。 我国早先第三产业具体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第二个层次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业、保险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第三个层次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科研事业,生活福利事业等;第四个层次是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四个层次之间的界限已不很清晰。新的划分规定以2002年修订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为基础,行业分类的划分层次非常明确,继续划分四个层次必要性不大,因而2003年起不再对第三产业划分层次,并根据经济活动性质,对三次产业划分的范围作了一些调整,具体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等。 现代服务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服务业中非常重要的“亚产业”集群,其概念的提出最早是基于布朗宁和辛格曼在1975年对服务业的功能性分类。现代服务业的内涵凸现了新经济的特征,即伴随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主要指为生产、商务活动和政府管理而直接提供的服务,如工业化后期大规模发展的移动通信、网络、传媒等信息服务业,金融业、保险业、房地产业、咨询业、商务业、会展业、物流业,以及科技开发、教育培训等新兴行业,突出表现为以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方式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为社会提供高层次、高附加值、高人文关怀的现代化服务,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的增长速度超出服务业的平均水平,如1970~1986年,美国现代服务业的产值与就业分别增长了173.3%和200.8%,远远高于同期服务业91.0%和85.3%的增长速度,也远远高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增长速度,优化了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作为高增长性和最具潜力的产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和城市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际化大都市服务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服务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1948~2000年间,美国的GDP增长和新增劳动力的就业主要是由第三产业来推动的。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重心开始转向服务业。当前,国际化大都市服务业发展呈以下基本特征: 经济总量规模化。从产业基础看,经济总量跨入人均GDP5000美元的国际化大都市一般都拥有发达的服务业,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都接近和超过70%,占绝对比重。 发展主体功能化。国际化大都市服务业发展的主体逐步转向金融保险、服务贸易、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功能性产业。同时,商贸服务、商务服务、科技教育、中介服务等一批功能性行业也迅速崛起,发展主体功能化趋势明显,成为支撑国际大都市经济发展和功能提升的核心力量。 内部结构高度化。主要表现在三次产业结构变化中,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和比例大幅提高;同时,第三产业由传统转向专业化、信息化和知识化,智力因素在第三产业中的含量增高,生产型服务业也快速发展。 服务对象国际化。国际化大都市服务业具有综合性较强的积聚和辐射功能,服务对象国际化特征明显。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服务贸易的增长快于实物贸易的增长。据世贸组织预测,未来10年世界服务贸易将年均增长10%,到2010年,世界服务贸易额将达5.1万亿美元,约占世界贸易总额的30%。全球经济竞争正在从产品领域向服务领域转移。 功能布局集群化。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化大都市出现了金融和生产型服务业向中央商务区集中的趋势,如纽约90%以上的金融、保险、房地产公司和85%的商务服务业集中在曼哈顿地区,形成了专门的金融、贸易和服务区。 三、新形势下现代服务业与新型工业化的耦合 产业融合。伴随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现代服务业与新型工业化之间出现了“耦合”现象,二者相互提供支撑,也日益交织,使得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产业结构日趋高度化。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实现二者的协调健康发展。产业融合更多地表现为第三产业向第二产业的渗透,特别是与生产过程相关的现代服务业直接作用于第二产业的生产流程。世界许多企业的经济活动甚至由以制造中心为主转向以服务为中心。例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其服务业收入已经达到总收入的2/3。 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当今世界上最为显著的经济现象之一,世界经济版图由众多产业集群构成色彩斑斓、块状明显的“经济马赛克”,指在特定的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集中,具有相同、相近与相关性的企业和相关生产商、供应商、服务商,以及相关机构如大学、标准化制定机构、行业协会等共同构成的群体。如美国硅谷和128公路的电子业群、德国索林根的刀具业群等。目前,长三角、珠三角和其他一些地区已出现产业集群现象,我国也进入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密切关联的阶段。 竞争力集群。为了整体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有发达国家如法国推出的竞争力集群的政策值得我们借鉴,其联合某一地区若干个不同产业的有竞争力优势的产业,整合它们的资源优势,以协同生产的方式提高企业竞争力。这样,既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也可以强化功能区域协调发展。 服务经济取代工业经济是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20世纪80年代后世界发达国家就基本上完成了从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升级转变。我国目前也已经进入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初步具备了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条件。2007 年4 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 号)进一步明确指出,“十一五”时期要大力优化服务业结构,要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这意味着随着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加快,现代服务业将迎来一轮空前的发展机遇。国家在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2010年要提高4个百分点。远期目标到2020 年,基本实现经济结构从以工业经济为主向以服务经济为主的转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 |